传承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理论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丰富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历史上,凡属盛世都是法治相对健全的时期。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商鞅“立木建信”,强调“法必明、令必行”,使秦国迅速跻身强国之列;唐太宗以奉法为治国之重,一部《贞观律》成就“贞观之治”,在此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唐律疏议》,进一步为大唐盛世奠定基石。

深入总结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包括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慎刑思想。它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中,源流清晰、思想深邃、特色鲜明,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在世界法治文明史上具有独树一帜的影响力。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内涵丰富,亲民思想更是源远流长。《礼记》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亲民,一说是“新民”,目的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弃恶扬善,即引导、教化人民。早在西周时期,中国人就已明确提出“明德慎罚”思想;汉朝在主张德刑并用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以德为主、以刑为辅的思想,即德主刑辅、“厚其德而简其刑”。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二者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同时,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文明延续需要薪火相传、推陈出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

法治之成败在于合民情、顺民心、护民利。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平等、公正,重在通过法律等手段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保障弱势群体合法利益,尊重法律权威,要求权利与义务平等,形成依法维权和依法解决纠纷的习惯。

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树立辩证思维和全局观念,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实现“国法”与“天理”“人情”的协调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和能力,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

新时代新征程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新特征、新态势与新问题不断凸显。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寻找智慧、资源和力量,积极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法治文明新的时代内涵,激发起蓬勃生机。

比如,重视人命、人心、人力。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天、地、人为“三才”。人在天地之中,兼具理性与道德,体现了古人的自信和对人的肯定,催生形成了以民为本的司法理念,包括反对专任刑杀,重视道德教化,尽量保全生命、劳动力和家庭,并形成相应的若干制度设计。

研究显示,在汉代,体恤老幼妇残的恤刑原则已经制度化;南北朝时期,州县死刑案件已不得自行轻易处决;唐代实行死刑复奏制度,地方死刑案件要三复奏;清代一般死刑监候案件都要经过秋审复审再予决断。

又如,发扬“讲读律令”的传统文化。在明代,城乡之间、官民之间十分重视讲读法律。为进一步劝善惩恶,要求设立申明亭,“书其过名,榜于亭上,使人有所惩戒”,还要求设立旌善亭,以发挥扬善的宣讲功能,助推实现良善治理。

这对新时期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持续提高公民法治素养,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不无借鉴启发意义。

THE END
1.法律进步与变迁民法典目录对传统习惯的影响有何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中国近年来推出的《民法典》是对现行民法典目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调整的一次重大改革。这部新立的法律不仅为解决当前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答案,也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传统习惯的处理尤为重要。 https://www.1lhyh3ij.cn/ke-pu-huo-dong/461844.html
2.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法治中华文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法治文明立场,营造积极、平等、开放的文化环境,包容、借鉴、吸收世界各国不同的法治文化,是真正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自信的体现。 坚持守正创新,创造中华法治文化新辉煌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对传统法律文化领域的守正就是守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中华民族文化https://www.163.com/dy/article/J0CH7PLN0550TYQ0.html
3.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主要内容特点及影响一、我国古代法律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共同的法的理念,略不相同到逐步会通的法律思想 所谓理念,是人们对事物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对其应然状态作出的概括。法的理念就是人们对法应该是什么作出的概括。我国古代关于法的理念集中体现在"法"字的形成与理解。中国字是象形文字,以其形表其义。法字古文为"E"。此字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228.html
4.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深厚底蕴养亲”。传统的恤刑理念在此得以鲜明体现。总之,在中国传统法律发展史中,这些理念、思想、策略及其制度成果,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相应作用,为国家强盛、社会安定、民族团结作出过贡献。今天,我们应坚持从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中汲取营养、择善而用。《光明日报》(2023年11月10日 11版)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2173460731037977&wfr=spider&for=pc
5.中国古代立法所反映的优秀法律文化文章但在以上所有立法者中,最有权威,影响最大,且被后世广泛奉为法律之神“狱神”者,惟有皋陶。皋陶的文化成就,事实上早已突破了单纯的法律范畴,反映出的是人们对司法公正的期待,对道德与法治文明的追求。皋陶直接开启了中国最早的立法模式,塑造了中国法的形象,最终成为最经典的传统中国法律文化的符号和法治文明的象征。http://www.mzyfz.com/html/1996/2024-08-28/content-1629975.html
6.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作者:张晋藩(笔记)5、人本主义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法律 第一,德主刑辅,注重教化 第二,摆脱神判,重视证据 第三,宽仁慎刑,爱惜人命。主要表现在: (1) 矜恤老幼妇残 (2) 限制刑讯 (3) 控制死刑的决定权 (4) 疑罪唯轻,律法断罪 (5) 则天行刑、顺天行赦 6、中国传统法律中人本主义思想的反思 https://m.douban.com/note/76316568/
7.浅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二、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价值及对法治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一)“以德配天”的德治思想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西周时期,周公认为,“天命糜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上天对人间君主亦无亲疏之别,天命只授予有德者,这是西周法律思想上的一大进步,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统治者,使得后继者崇尚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21852665.html
8.国际法律观察▎第17期《国际法律观察》月刊家长制、严刑峻法、政治权威优先于法律、停滞不前的帝国等特 征,鸦片战争后在与欧美国家接触、交往与冲突的历史之中,1840 年以后的中国被迫在“冲击—回应 ”模式之下开始了新的历史变革;而络德睦的《法 律东方主义》则是试图为中国法律传统进行温和、理性的辩护,甚至还提出了“东方法律主义 ”来适度代替法律东方http://www.szlawyers.com/info/37e912b52ee845dc98c9c2a7bc83f383
9.“以儒释法”对中国古代法律之影响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进程始于西汉,遂于唐代,以《唐律疏议》的颁行作为标志,自此礼法合一,凡事“一准乎礼”,儒家经义完成了对成文法的彻底改造。礼作为中国传统法的灵魂,它特有的价值追求决定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色。继汉代之后,“忠、孝、节、义”等儒家道德观转化为现实的法律制度,并不断法典化,极大地影响了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190902155132_373374.html
10.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制(精选6篇)论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吉林长春)摘要:中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主要是通过道德修养达到自身的和谐,进而推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其中仁学体系、中庸思想和礼乐文化等观念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从春秋孔https://www.360wenmi.com/f/fileyvnx0puw.html
11.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2)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结合时代要求,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丰厚的道德资源,赋予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以鲜明的民族特色。 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
12.效力待定合同研究《合同法》颁布以前,《民法通则》中未采用效力待定的概念,有关立法将效力待定的合同归入无效的范畴(如经济合同法第七条),但随着1999年10月1日合同法的实施,效力待定合同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说法,可以说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朗的形势下,固有的法律传统已显现出其僵化保守的一面,法律开始向鼓励和保证交易的方向发https://www.lawtime.cn/info/hetong/htxl/xlddht/2008102734041.html
13.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6篇(全文)“我们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必须重铸我们的民族精神, 而铸造民族精神, 不能离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 没有哪一位思想家、文学家不受《论语》这本书的影响。”而2000年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 发表了宣言, 其中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https://www.99xueshu.com/w/filecc7k7l8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