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经济法学论坛159期西北大学段秋关教授主讲《中国现代法治及其历史根基》

2018年5月14日15时,长安经济法学论坛159期在西北政法大学雁塔校区研综楼二楼刑事法学院基地如期举行。本次论坛特邀西北大学段秋关教授做《中国现代法治及其历史根基》的主题讲座。

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有西北政法大学1979级校友、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前院长任高潮,西部证券前总经理、纽银梅隆西部基金前董事长安保和,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级专职审委刘建荣,西部证券合规部总监曲莉等优秀校友。我校法理学专业、法制史专业以及经济法学院硕博研究生共计百余人参加本次论坛。论坛由经济法学院院长义海忠教授主持,经济法学院强力教授与谈发言。

义海忠教授首先代表我校对西北大学段秋关教授及与会嘉宾的拨冗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段秋关教授现任职于西北大学,曾担任西北政法学院院长,西北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北京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律思想史学会会长,教育部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是我国法律史学研究领域著名专家。

商务印书馆新近推出了段秋关教授的宏大叙事性法律史学著作——《中国现代法治及其历史根基》。该书将中国现代法治及中国古典“法治”联系一体,追溯古典政治法律文明,融汇现代法治思想,以现代法治诉求回溯中国传统法文化根基,坚定中国法文化自信,建设现代法治国家,实现法治中国的中国化。纵览千年法治文明,厘清中国法律思想流派,立足法治理念的传承变更,探寻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时代价值。与会专家教授都表示,历史总在传承中稳固着当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历史根基问题,段老师在《中国现代法治及其历史根基》中给了最好的答案,拜读此书,感慨良多,仰取俯拾,受益匪浅。

主旨发言阶段,段秋关教授首先表示再次回到西北政法大学非常欣喜。就中国现代法治及其历史根基这样一个非常宏大的问题能够与大家共享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中国现代法治及其历史根基既是一个理论研究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在中国建设现代法治国家,必须从国情与实际出发,形成中国特色,党的领导,现代法治。段秋关教授认为对比中国古今法治思想与实践,解读这一命题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什么是现代法治,二是法治国家在中国有没有历史根基。

当今世界是个多元化的共同体,实行法治,取决于各自选择,而实行法治的国家,又因各自的历史传统、现实国情、政权性质与文化基础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法治模式。以英、美两国成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法治国家为例,英国法治制度保留了几千年传统而形成的君主立宪制度历久弥坚,建立在自治的基础上的美国联邦制度三权分立,权责明晰。其法治思想、法律体系,以及法律制度都有值得借鉴之处。现代法治国家因独具不同传统与现状,而呈现出差异性,但法治国家因其具有共同要求又呈现出共性。

段秋关教授把法治国家的共性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法治国家以民主政治制度为基础。民主是一种制度,不是真理,关键在于平等权、自由权。二是法制国家的经济模式是市场经济模式。市场作为调节经济资源的关键因素,在经济运行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三是法治国家中法律具有最高的权威。体现公民权利的法律高于任何权利,包括国家权力和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利。四是法治国家的治理对象是国家权利的行使。依法行使权利,法定权利,法定程序,法定责任。实现法治政府,核心在于依法行政,依法执政。五是法治国家中法律是保证公平的最后防线。要让每一个公民在每一个案件中体会到法律的公平,法律独立运行,司法绝对独立。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法律权威、严格依法行政和司法独立的作为法治国家的共性对我国即将建成的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而法治中国也应具备这样的共性。

针对法治中国的历史根基的问题,段秋关教授认为现代法治国家的思想产生于西欧,虽然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我国有着三千年的文明历史积淀,探寻中国古代的法治历史经验,深掘传统中华法治思想的精髓,吸取近代中国优秀民主法治文化,也是建设现代法治中国的重要途径。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就有礼治国家的制度。墨家的“兼爱”、“互利”、“尚同”、“天志”的平民情怀思想;区别于现代法治意义的法家之法;儒家,近似于现代意义上法的礼治;明清时期提出的“天下之主”,清末戊戌变法,开启现代法治的清末修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中国古代丰富的法治资源都含有现代法治思想和法治要求。中国古代的礼法思想和“天下”思想与现代的“公民平等”概念亦有异曲同工之妙。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综上,民主法治的探索在我国走的绝不是直路,而是循环之路。深究中国法文化历史为我国建设现代法治国家提供的丰富法治资源,我们应该理性对待中国法律史学,取其精华。

任高潮、安保和等老师也都表示段秋关教授以与时俱进的思想、传统法治文化为我国现代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也给我们看待中国问题、世界问题一个方法论。刘建荣老师勉励与会学生应学习段老师的这种精神,抓住并珍惜年轻的时光和优越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充实自己。

义海忠教授总结时说,作为司法工作一线、金融业从业多年的前辈校友给大家谆谆教诲和诚恳建议都值得同学们认真体会和学习。在当代世界大国中唯有中国的历史传承没有中断,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能脱离于中国的历史文化。非常感谢段秋关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内涵丰富的学术盛宴,文化大餐。也期待并欢迎段老师再来我校。

THE END
1.中国法治文化的历史演进但是,从近代以来中国法治西化的教训中,有学者则主张,法治国家建设发展到今天,不能再靠移植西方法律这样一条腿走下去,必须回顾法的历史,发掘传统中华法系的智慧。⑨当然,先秦法家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虽然它非常实用,但是由于它的立意不够高远,因而很少能够成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https://www.fx361.com/page/2015/0120/16126658.shtml
2.中国古代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思想与史鉴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史鉴价值之一就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古代中国逐渐形成了德法并举的治国理政模式,法治思想与德治思想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成为维护国家稳定、推动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这种治理模式及其思想理念对于中国当代治国理政体系和社会建设策略的构建和运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史鉴价值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42217473589617
3.法治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https://baike.sogou.com/v67941163.htm
4.“法制”“法治”“全面法治”新中国法治史上的三个阶段两大飞跃与此同时,1997 年我们实现了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型。1997 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建设目标, 实现了从“法制”向“法治”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https://www.zhffcl.org.cn/news/detail/1413.html
5.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推进司法改革文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征程,由此引发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经济体制改革,但政治体制改革、法治领域改革、司法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密不可分,实际是同步进行的。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法治对于改革开放具有引领、规范、保障作用,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http://www.mzyfz.com/html/1996/2024-04-12/content-1618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