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法治,明确从人治、礼治和德治到法治转变的必要性,同时结合当前中国的法治建设,认识及分析中国法治的特点和革新。关键词:法治;人治;依法治国;法治建设;
一、中国历史上的法治
法治这一概念,在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我国先秦法家就提出并推行过“以法治国”的“法治”。《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就认为,法家推行过法治理论。“以法治国”的“法治”是法家法律思想的核心,也是它与儒家进行争论的焦点,法家与儒家在政治法律思想上的对立主要表现为“法治”与“礼治”“德治”的对立。法家的“法治”要求“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其推行法治的方法主要为“以法治本”,使法令成为人们言行的唯一标准,善于运用赏罚,将法与势、术相结合等。
二、法治的基本内涵
三、中国的法治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崭新的法治之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时代要求。1.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其一,依法治国是人民民主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民主的国家,人民的民主只有依靠依法治国才能得到切实实现。其二,依法治国是典范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历史上的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但因其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而归于失败。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当前,我们面临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我们目前推进的全面深化改革,目的正在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没有法治,人民的权益就没有法律的根据,那些侵犯人民利益的行为,也就无法受到应有的制裁,人民的幸福安康就没有保障。
四、中国法治建设的重大任务及革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申伟
注释:[1]《从法制到法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28-290页[2]《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9-181页[3]《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370页[4]《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出版社,第82页[5]《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第六-七章参考文献:[1]卓泽渊.《法理学》.-2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1[2]卓泽渊.《法政治学》.-3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3[3]卓泽渊.《法的价值论》.-2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9[4]博登海默(美).《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5]周永坤.《法理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4.11[6]《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