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的“法治元素”……

珍贵的文物实物、翔实的档案资料、生动的图片视频、逼真的复原场景……

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与大屯北路交会处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首次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史诗般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矢志不渝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

这座永久性、综合性的党史展览馆中,镌刻了哪些法治建设的时代印记?记录了哪些“法治元素”呢?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寻找。

1930年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的《苏维埃土地法》;1931年12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令》等。

1928年底颁布的井冈山《土地法》;1929年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兴国《土地法》;苏维埃政府给农民的土地分配证、分田证、耕田证等。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等文件。图为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情形。

图为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及《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9年9月27日,政协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

1950年6月29日,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发文稿;《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年6月21日,毛泽东批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草案修正稿)》

中华全国总工会批准的《关于废除“搜身”制度的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等。

1950年6月29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这是新中国最早公布施行的基本法律之一;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编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1951年2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等。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这是党带领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制度保障。1954年9月20日,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同年国庆节,首都游行群众抬着宪法模型通过天安门检阅台。

1954年1月15日,毛泽东致刘少奇并中央各同志关于《宪法起草小组的工作计划》的信,信中开列了应该阅读和参考的各国宪法目录。

一届全国人大使用的投票箱

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修改的宪法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恢复设立国家主席和副主席;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等。这些新规的确立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987年4月,出席六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代表举手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草案)》

1989年12月,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城市居民委员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

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宪法。

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大陆首家台资企业营业执照

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时会议主席使用的木槌,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等。

图为邓小平使用过的日历牌、收音机电子钟、笔筒等。日历牌上,清晰留有邓小平亲笔手写的字迹“法制日报十周年”。

多种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定或修订的党内法规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宪法。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迈出新步伐。图为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网络问政互动平台。

2014年9月12日,天津市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封存的109枚公章。

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文本

营业税改为增值税,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印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企业营业执照

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图为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枫桥镇调解志愿者联合会调解劳动争议纠纷,“枫桥经验”这面全国基层治理的“旗帜”,历久弥新。

全面依法治国工作的“十一个坚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香港特别行政区负有维护国家安全的宪制责任,应当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责。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精心设计了“建立中国共产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4个部分,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顽强奋斗的伟大历程,彰显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THE END
1.中国法治文化的历史演进但是,从近代以来中国法治西化的教训中,有学者则主张,法治国家建设发展到今天,不能再靠移植西方法律这样一条腿走下去,必须回顾法的历史,发掘传统中华法系的智慧。⑨当然,先秦法家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虽然它非常实用,但是由于它的立意不够高远,因而很少能够成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https://www.fx361.com/page/2015/0120/16126658.shtml
2.中国古代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思想与史鉴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史鉴价值之一就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古代中国逐渐形成了德法并举的治国理政模式,法治思想与德治思想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成为维护国家稳定、推动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这种治理模式及其思想理念对于中国当代治国理政体系和社会建设策略的构建和运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史鉴价值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42217473589617
3.法治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https://baike.sogou.com/v67941163.htm
4.“法制”“法治”“全面法治”新中国法治史上的三个阶段两大飞跃与此同时,1997 年我们实现了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型。1997 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建设目标, 实现了从“法制”向“法治”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https://www.zhffcl.org.cn/news/detail/1413.html
5.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推进司法改革文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征程,由此引发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经济体制改革,但政治体制改革、法治领域改革、司法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密不可分,实际是同步进行的。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法治对于改革开放具有引领、规范、保障作用,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http://www.mzyfz.com/html/1996/2024-04-12/content-1618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