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附)历代碑帖与著名书法家草书隶书行书

书法,在中国文化里,是对汉字的书写艺术。书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它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并具有审美惯性的艺术形式。书法堪称中国的“第四宗教”。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雕刻刀、雕刻机、日常工具(主要是指质地比较坚硬的,能用来书写的五金、生活工具)等。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

从书体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传统书派以外,在中国又出现了曲直(线)相同、动静结合的“意向”派,即所谓现代书法。它是在传统书法基础上,加以创新,突出"变"字,融诗书画为一体,力求形式和内容统一,使作品成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

书体种类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迄今考古文物发掘的情况判断为始于八千年前的中华黄河流域的古陶器文,再经由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1、甲骨文(契文)

甲骨文,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于卜辞(殷代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时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是对未来事情结果的占卜,盛于殷商。甲骨文发现于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时的记录,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一带,距今已3000多年。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笔画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动峭,圆者柔润。其线条比陶文更为和谐流畅,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甲骨文结体长方,奠定汉字的字型。甲骨文的结体随体异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后人所谓参差错落、穿插避让、朝揖呼应、天覆地载等汉字书写

原则,在甲骨文上已经大体具备。

2、金文

古汉字书体之一种。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兴盛于周代。金文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丰碑。依附于青铜器,铸鼎意在“使民知神奸”故是一种宗教祭祀的礼器。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器文,古金文。和青铜器一起铸成的铭文线条较之于甲骨文更为粗壮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也更为浓重,最早的金文见于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铜器上,资料虽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周代是金文的黄金时代,出土铭文最多。

存世主要作品有:《利簋》、《天亡簋》、《大盂鼎》、《墙盘》、《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尤以《司母戊鼎》、《散氏盘》、《毛公鼎》最为著名,艺术成就也最高。

3、石刻文

石鼓文对后世的书法与绘画艺术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不少杰出的书画家如:杨沂孙、吴大澄、吴昌硕、朱宣咸、王福庵等都长期研究石鼓文艺术,并将其作为自己书法艺术的重要养分,也融入进了自己的绘画艺术中。

4、简帛墨迹

书法风格

1.混沌萌生的书法(史前至夏)

中国的书法艺术来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

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类文字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非现人能识别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

紧接着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绍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这些符号已区别于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接着有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二里岗文化已发现有文字制度。这里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这使得文明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于形象某个具体事物。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2.浑然入序的书法(商至西汉)

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地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地发展。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续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其中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

3.秦代(开创书法先河)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统一国家后,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玡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

《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隶书出现了。“隶书,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为了书写方便。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

4.求度追韵两汉书法(东汉至南北朝)

两汉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隶成熟的标记。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以《石门颂》等为最著名,书法家视为“神品”。

《石门颂》局部拓印

与此同时蔡邕的《熹平石经》达到了恢复古隶,胎息楷则的要求。而碑刻是体现时代度与韵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其中以《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锳》、《史晨》、《张迁》、《曹全》诸碑尤为后人称道仿效。可以说,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书雄丽,南书朴古,体现了“士”、“庶”阶层的不同美学追求。至于瓦当玺印、简帛盟书则体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联姻。

《曹全碑》局部拓印

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扬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5.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之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正是在三国时期,楷书进入刻石的历史。三国(魏)时期的《荐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

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之两晋时期

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之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北朝褒扬先世,显露家业,刻石为多,余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基差异之处。

如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则是南梁《瘗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可谓南北双星,北派书写者多为庶人,书不具名,故书法时冠冕,被誉为“书中之圣”,北派王右军。

6.求规隆法隋朝书法(隋唐五代)

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和之后的唐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遗世,多为真书,分四种风格:

1、平正淳和如丁道护的《启法寺碑》等

2、峻严方饬如《董美人墓志铭》等

3、深厚圆劲如《信行禅师塔铭》等

4、秀朗细挺如《龙藏寺碑》等。

唐代书学鼎盛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局部拓印

唐代书法艺术,可分为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代书法的精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书学,专门培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

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拓印

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的“二王颜柳”余韵。

隋唐五代书法可分为三个阶段

(1)隋至唐初

隋统一中国,将南北朝文化艺术相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书法艺术逐渐从六朝的的遗法中蝉蜕出来,以一种新的姿态显现出来。唐初以楷书为主流,总特点是结构谨严整饬。

(2)盛唐、中唐阶段

盛唐时期书法,如当时的社会形态追求一种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颠张醉素”(张旭、怀素)之狂草,李邕之行书。到了中唐,楷书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颜真卿为代表为楷书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至此中国书法文体已全部确定下来。

(3)晚唐五代阶段存唐遗风

西元九零七年,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由此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五代。由于国势衰弱和离乱,文化艺术亦呈下坡之势。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势。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他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砥柱。另外还有李煜、彦修等有成就的书家。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消歇,以后北宋“四家”继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时代波澜。

7.尚意宣情(宋至明中)

宋朝的书法

米芾《蜀素帖》

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倡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这些在书法上有所体现,如果说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体现,那么到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苏轼《前赤壁赋》局部

鲜于枢《行书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卷》

纵观元代书法,元代书法的特征是“尚古尊帖”,其成就大者还在行草书方面。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这种以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有元一代书风,仍沿宋习盛于帖学,宗唐宗晋,虽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于书坛,较之文学,绘画等艺术门类,尚显冷落无成得多。

赵孟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明朝书法艺术

明朝书法的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初

明初书法“一字万同”,“台阁体”盛行。沈度学粲兄弟推波助澜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凡金版玉册,用之朝廷,藏秘府,颁属国,必命之书”,二沈书法被推为科举楷则。明初书法家有擅行草书的刘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隶的宋遂和名满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和祝允明、文徽明、王宠"三子"。

文徵明《桃花帖》局部

第二阶段──明中

第三阶段──明末

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书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侧锋取势,横涂竖抹,满纸烟云,使书法原先的秩序开始瓦解;这些代表书家有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瑞等。而帖学殿军董其昌仍坚持传统立场。

8.抒情扬理(明中至清)

明末与清,美学主潮以抒情扬理为旗帜,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互相结合,正统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的新型美学并盛。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

正此时,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从热衷于尺牍转而从事金石考据之学,一时朝野内外,学碑才趋之若鹜,最后成为清朝书坛的发民主流,加之阮元,包世臣。康有为大力张扬,碑学作为一种与帖学相抗衡的书学系统而存在。当时著名的书家如金农、张船山、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张裕钊、康有为等纷纷用碑意写字作画,达到了尽性尽理。璀璨夺目的境地。可谓是中国书法文化的一在景观。如果说,帖学家们力图寻找质的愿望没有实现的话,那么这种愿望在碑学那里实现了。

此外,赵佶的“瘦金体”书法艺术,郑板桥的“六分半书“书法艺术,金农的“漆书”书法艺术,都是非常富有个性、富有艺术特色的书法艺术,独具一格,开一派风格,对后世影响极大。

9.近代书法

在书坛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书法艺术升华到观念变革的高层次,这无疑是迈了一大步。书法现代性并不是简单地取决于书法艺术的形式、结构、线条等外在面貌,而是取决于内在精神的现代化。书法现代性的精神是指当代书法艺术所体现、传导的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

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始了。社会的革命,必然影响到文化艺术的变迁,作为其中之一的书法艺术,当然也不例外。书法艺术史,流衍数千年之后,已然蔚为大观,尤其在历清而至民国之际,更是百川竟奔而归于大海。

张大千书法《镜心》

启功书法《山行》

书法学习方法

描摹。执笔姿式:首先用拇指与中指紧夹住,手掌中的空闲位置要有像4厘米左右的正方体的位置,然后用无名指和小指自然的放在毛笔后面,身体挺直,手臂要离桌子有合适的一段距离。常用方法:用薄纸(绢)蒙在原作上面依照原来的样子去写或去画。描红即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临写。习书者对照书法原帖,在另外一张纸上尽可能和原作模样一模一样的书写出来。临写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许多爱好书法的人迟迟未能迈入书法圣殿的大门,就在于他们没有掌握科学的临写方法。汉字临写的根本原理——五千年来的书法家无数,他们虽然留下了相当多的书法佳作,但是却没有留下写字的科学方法,例如为什么临写的像?为什么临写的不像?来自大连的小学教师刘向东提出了汉字临写的根本原理,撰写了《汉字临写大揭秘》一书,从而解决了汉字临写的根本难题。这一方法不但适合于汉字的临写,也适合于世界上一切文字的临写。《汉字临写大揭秘》一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背临。多次临写之后,根据头脑记忆中留下的原作形象,再次书写出来。

创作。依据不断修正的背临书写习惯和书写风格,重新选择书写内容及表现风格,书写出来的新作品。

书法与养生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对于人的健康长寿的确有一定作用。历代著名书法家的年龄情况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人活七十古来稀",而历代书法家却有很多活了七八十、甚至八九十高龄。例如,唐代的柳公权八十七岁,欧阳询八十四岁,虞世南八十岁;其后的徐浩七十九岁,杨凝式八十一岁,杨维贞七十四岁,文征明八十九岁,刘世安八十五岁,梁同书九十二岁,翁同和八十五岁,包世臣八十岁,何绍基七十四岁等等。可见,练习书法的确有助于人的健康。

书法与养生的这种维妙关系,从"练功"的角度也可以得到解释。事实上,写字时端坐的姿势,就是气功里所讲的"坐功"。一个人若能每天坚持坐上一阵子,便可以像练气功那样,达到以意导气,使人精神振奋,意守丹田,呼吸匀称,肌体和精神得到协调一致。如此坚持下去,定会有益身心!少生疾病,健康愉快,延年益寿。

(附)历代碑帖与著名书法家

秦汉:李斯、张芝、篆书、汉隶、皇象、蔡邕石门颂、乙瑛碑、曹全碑、张迁碑、鲜于璜碑秦诏量铭文、莱子侯刻石、天发神谶碑、阳陵虎符;

魏晋南北朝:王羲之、王献之、钟繇、索靖、王珣、陆机、泰山经石峪、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敦煌书法、元怀墓志、元晖墓志;

隋唐五代:冯承素、张旭、颜真卿、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孙过庭、李阳冰、贺知章、怀素、李邕、智永、徐浩、柳公权、杨凝式、董美人墓志;

宋辽金: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佶、蔡京、朱熹、欧阳修、李建中、林逋、薛绍彭、张即之、吴琚、白玉蟾;

元代: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巎巎、欧阳玄、危素、虞集、赵期颐、倪瓒、饶介、张雨、杨维桢、邓文原;

明代:董其昌、祝允明、文徵明、唐寅、陈淳、王宠、王铎、倪元璐、黄道周、徐渭、张瑞图、宋克、陈洪绶、陈献章、姚绶、陈继儒、张弼、沈度、憨山、解缙、释担当、莫是龙、孙慎行;

清代:傅山、金农、邓石如、蒲华、黄慎、郑簠石涛、赵之谦、吴熙载、姚鼐、何绍基、宋曹、查士标、杨守敬、万经、沈曾植、吴大徵、汪士慎李鱓、梁巘、莫友芝、刘墉、黄易、徐三庚、郑燮、周亮工、高凤翰、包世臣、张照、铁保、王文治、陈鸿寿、龚贤、丁敬、曾国藩、梁启超、康有为、王维贤;

近、现代:吴昌硕、黄宾虹、张大千、李叔同、于右任、林散之、赵朴初、朱复戡、沈尹默、高二适、沙孟海、王个簃、王蘧常、毛泽东等;

当代:胡小石、萧娴、启功、王遐举、祝嘉、吴丈蜀、舒同、沈鹏、胡公石、费新我、邓散木、刘炳森、张海、欧阳中石、陶然、王冬龄、杜浩平、石开、王镛、言恭达、卞雪松、黄惇、周慧珺、吕萨、徐利明、邱振中、尉天池、聂成文、刘兴、刘正成、刘佑局、何应辉、钟致帅、张旭光、韩天衡、周明、周志高、周俊杰、周大成、李刚田、华人德、朱柏荣、刘云泉、陈振濂、孙伯翔、吴颐人、林岫、成忠臣、毛国典、张业法、孙晓云、王治冶、吴恺、闫惠中等。

THE END
1.中国书法艺术的悠久传承与未来展望中国书法文化简介是对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而且还融合了哲学、文学、政治等多个方面,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从甲骨文到隶书,再到楷书、行書和草书,中国书法发展历程长达数千年,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 https://www.keklodhvyw.cn/shi-ci-jian-shang/135128.html
2.艺术学概论模拟试题6篇(全文)7、书法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 书法是以线组合文字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是:(1) 线条与组合; (2)具象与抽象; (3)情感与象征。 8、什么是艺术欣赏的审美效应?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d84tv2ez.html
3.书法的涵义与特征书法的涵义与特征 摘要: 书法的涵义与特征 书法,是中国汉字书写的一种独特艺术,是历代传继下来的一门古老而精湛的学问,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中的一棵灿烂的明珠,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文明气质的一个象征。它不但能够给人打以美的艺术享受,而 书法的涵义与特征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908/08/7255173_312967437.shtml
4.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备考资料:《中国文化概论》笔记(第20页)3.学术2辩论的讲会制度,促进了学术的交流和发展 4.学规的增订和补充。其中的一些学规对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第九章 一,书法艺术 1.书法的流行得益于(宣)纸的广泛运用。(汉)代进入了成熟阶段 2.书圣指(王羲之)又称(王右军)代表作:(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https://kaoyan.koolearn.com/20130528/765074_20.html
5.中国书法发展历史书法知识书法,又称“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http://meixinshuyuan.com/index.php/shows/7/12.html
6.儒学复兴与文艺美学一、文艺本体论的涵义 本节重点:本体论的内涵。ontology一词的来龙去脉。 二、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对“本体论”的阐释 本节重点:哲学家对“本体论”的各种阐述 三、艺术界四个理论:摹仿论、表现论、形式论和文化论 本节重点:艺术对人自身的关注。艺术界四个理论。 http://xkxxw.hytc.edu.cn/info/1013/1525.htm
7.初中学生书法教学设计关于中学生书法教学的优秀教案1、书法课的教学要有人文性 素质 教育 要求教学要面对全体,使学生在多方面得到发展,书法教学作为培养特长一面来讲,要让学生了解书法的重要性,晓知并学习古代名人学有所成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艺术之感情和奋发向上的信心,从小养成喜好、 爱好 艺术的良好习惯,并且既学本领,又学做人。 2、书法教学要有针对性 教学http://dongtai-machine.com/dayi/194362.html
8.2024年浙江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专业目录参考书目浙江财经大学坐落在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浙江省杭州市,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体,经、管、文、法、理、工、艺、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高校。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74年的浙江财政银行学校,1987年获准成立浙江财经学院,1991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https://www.51kywang.com/51kaoyanwang/vip_doc/27137213.html
9.书法书法(英语:Calligraphy)是书写文字的方法,一种书写的艺术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例如,从使用工。 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https://www.meipian.cn/3cu924lu
10.书法有几种主要书体?声明: 本网站大部分资源来源于用户创建编辑,上传,机构合作,自有兼职答题团队,如有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送邮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网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移除相关内容,刷刷题对内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担法律上的任何义务或责任 https://www.shuashuati.com/ti/569b861c4a6745a3815027dc8c93eb44.html
11.苏轼一生经历概括“婵娟”一词的发展史就是在名词和形容词之间不断转化的结果。因此,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中,诗人和作家根据语境和环境,不断赋予“婵娟”新的涵义。到北宋苏轼《水调歌头》一词中,“婵娟”特指皎洁的月光,引申涵义可以理解为思念。 苏轼, 他的生活状态:不是被贬官,就是奔波在正在被贬官的路上。 他的爱情:一生有三http://m.ye-su.cn/yy/aaan22ays9s99vysd99.html
12.自学书法要多久才学成?自学书法的步骤和方法→MAIGOO知识摘要:书法是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书法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如果是自学书法要多久才学成?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自学书法的步骤和方法。 https://m.maigoo.com/goomai/237430.html
13.用笔方法所谓的创造就是在传统的用笔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不要墨守成规。这里强调得更多的是新颖,视野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扩大、丰富书法“用笔”的表现方法。如颜真卿(麻姑仙坛记)、李叔同用篆书笔画写楷书;何绍基、康有为用篆书笔画写行书;还有用人行书、草书的笔法写篆书、隶书,使人耳目一新。总之,“用笔”的创造,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2244919.html
14.书法与中医学的渊源及发展相似性比较研究书法与中医学同为中华优秀文化之精髓,二者渊源颇深,密不可分。本文从学科发展史的角度,以历史为线索,采用比较的方法,并配以大量图片,剖析书法和中医学的历史发展的相似性,探讨现代书法对现代中医学发展的借鉴意义。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文化、中医药文化、书法等相关概念的涵义入手,将书法和中医学的关系https://d.wanfangdata.com.cn/Thesis/D285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