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总论第一节《书法史与书法艺术的传统》(丛文俊著)中国书法史学

传,义为转授、流布;统,本义指蚕茧抽丝的头绪,抽绎统纪而后丝系乃成,引申为事物世代承继的系统,《尚书·微子之命》“统承先王,修其礼物”,《孟子·梁惠王下》“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均其义。以传、统二字连言,是以持续的转授承继关系来明确系统的形成,为晚出词语,与统字古义大体相近。

就传统绵延久远的特征而言,可以名之为“传承大统”;就其内在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而言,可以称之为“传承道统”;就其具体的表现形式而言,可以视之为“传承系统”;就其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而言,可以释之为‘’传承正统”。浑言之,均可以名为“传统”。既名传统,必然要有清楚的传承关系和发展线索,还要体现出“正统”“正宗”的价值;又以其可以反映、概括书法史的主流,故尔被人们奉为圭桌。

纵观三千年书法史,其前期,人们更多地注意书体及其书法美的问题,有传统形成而无发现;其后期,人们的注意力转向艺术风格与流派方面,理论也有了足够的准备,传统才会被发现和论说。书法传统的形成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可以超越时空的名家楷模,二是稳定的传承线索,二者均需要文化传统的支撑。

传统的表现形式及其涵义

传统是历史的产物,它一旦被认知,即以近乎真理的规定性,导引着历史的发展,并实现其自我的延伸。例如,从王羲之兼乎锤、张而擅名当代,到唐太宗的尊王,是历史对名家楷模的检验和选择;宋以后“书不人晋,徒成下品”“仲尼称圣时中,逸少永宝为训,盖谓通今会古,集彼大成,万亿斯年,不可改易者也”①等极有代表性的观点,就是对传统的归依,对真理的膜拜,传统也因之而延伸。所谓延伸,即是后人不断地从中撷取,实现自我价值,传统则因为这种接续的成功而愈加放射着光辉。就此而言,传统不是一条单纯的线索,而应该是一种逐渐丰满起来的组系。论其表现形式与内涵,它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正体及其泛化②

正体典范的深人人心,不仅是为着实用,还在于它们所具有的通俗性的优美和广泛的社会基础。正体书写有较高的技术性,缺乏艺术的可塑性,楷模都可以从法度方面总结经验,便于仿效和推广。仿效循规蹈矩,易致易成,但不免受其束缚而难有所突破,这与法度的二重性有关。历代正体名家少、建树少,也是基于这种原因。

2.楷模传承

王书大统有三个特点。一是晋唐名家传承有绪的历史线索和宋元明清的帖学,构成一个完整的发展序列,其间书体不再演进,而只有风格的变化调节,最具书法艺术传统的典型意义。二是从宋代开始,明确以颜体为代表的唐宋人分支线索,与王系并行,而统归于王。所谓颜书如同杜诗,“一出之后,前人皆废”③,只能说明分支的存在,不是替代的更迭,还不足以动摇王系的正统地位。三是王书的中和之美,一经确立为正统,即成为其后一千多年的书写与审美、批评的基本思想和价值标准。

3.诸体兼擅

4.传统组系

正体及其传播上的先天不足,却对激发草体的形成与发展有着莫大的助益。比较而言,西汉以前的草体附属于正体,完全是为着实用的目的;东汉以后,由于草书体审美的自觉和启蒙,极大地拓宽了人们认识书法艺术的眼界,在全社会激起普遍投人的热情,使草体书法成为时尚和潮流,甚至使其局部发生摆脱实用而纯为欣赏的艺术倾向如。这种变化有两个发展阶段:一为汉唐,草体地位上升至与正体并重;二为北宋,由于科举废弛以书判取士和印刷术的普及,唐人尚法及其装饰性的消极影响,使正体书法发生萎缩。历史地看,宋以后的正体书法虽然还在保持其固有的领域,而人们的热情和注意力,却更多地投向草体。就此而言,书法艺术的传统从东汉开始,即已扩增而为正、草并行发展的组系。一气橄一点;’、

在传统的组系当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我们知道,组系的形成因于草体,而草体的艺术化来自书家,如此,则书家楷模的更迭与王书大统的形成、观念和价值标准的延续,即成为传统组系的核心与灵魂。围绕这一核心,还有许多分支,如古今书体并行与书家兼擅诸体、唐宋系、笔法传承等。如果细分,则分支下还有子目,如古今各种书体的独立发展与传承线索、唐宋系中的颜体传承、榜书传承、间架结构、笔法中的“永字八法”之类。任何一种分支、包括分支的每一个子目的存在,都有其相应的内涵,以表明存在和发展的意义,以及横向关系。认识并总结这些内涵,即可以上升为理论,进而构筑起理论的系统和框架。

就书法传统的整体而言,其内涵来自文化传统,以此决定了书法的文化特征。例如,文字的社会功用,导致书法的附庸性质,即使在草体实现艺术审美的自觉之后,书法仍被视为杂艺之一,列在小学而体现文字书写之技能训练的实用价值,书体式样和名家楷模的典范美也必须满足于社会化的需求。同时,由于书法的艺术展示附着于文字应用,遂使其具有明确的知识性和文化性,其式样风格必然要代表文化阶层的审美旨趣与价值标准,进而决定了书法传统的规定性和排他性。文化传统作用于书法,还可以使书法传统表现出稳定的民族思维方式、认知与接受心理、超越时空的观念、欣赏与批评之颇为一致的表达方式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传统不是被动的、只能客观地反映历史。在通常情况下,传统通过代代相传的社会化书法活动,潜移默化地引导后学,应该如何去做。或者说,传统很像一种无形的“场”,不仅可以规定、解释书法是什么,而且能够左右其继承与发展的基本趋势,以实现自我延伸。

传统的形成及其文化艺术精神

1.书法传统的形成

传统是历史与文化的产物,其形成需要三个必备条件:一是稳定、自给自足的社会,二是稳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式样,三是持续发展的历史。作为书法艺术的传统,其形成根基于文化传统,自身的条件则在于文字的绵延与毛笔这种特殊的书写工具,(九势》称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即早已指明书法艺术的基本原理和特征。

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先后定都中原,汇成华夏文明‘、西周礼乐文化所代表的宇宙观和秩序感,以及由此散发出来的人大精神,均来自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这种完美而近乎理想的文化结构,成为其后三千年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范型。孔子思想因于周礼,从汉代开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凝聚力。一个基本封团的杜会、自悦自足的文化、从未间断的历史,造就了中国文化式样的完整性与传统,古代文学艺术无不根基于此,而书法尤能传其神韵。

从原始崇拜到祖先崇拜,后人都要从神圣那里吸取知识和精神力量,以此形成法效先王、圣贤的文化传统,而尚古好古、以古为鉴、古今共存,即成为一种文化定势。其中,从个体的小家到国之大家,被伦理秩序融为一个整体,各种文艺形式均被赋予教化的功能。在传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伦理秩序起到无可替代的稳定作用,书法也不例外。《书法雅言,神化》称“宣尼、逸少,道统书源,匪不相通也”,表明古人对这一间题早已有所认识。

段成式《酉阳杂蛆》述唐楷有“官楷”之别称,很能反映古今正体的性质与功用,也能明确其美的价值标准之所在。至王羲之独尊,正、草两类实用书体的楷模系列归于一元,美感亦萃于中和。卜由此可见,书法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与官方意志及其取舍有很大关系0文字的社会化.决定书法美的需求重在共性,亦即能为大多数人所能接受的典范美。书家楷模的个性只有在满足共性需求的前提下,才能被官方接受,进而转化为全社会之新的共性。与共性格格不人,即使艺术成就很高;也只能停留在欣赏的层面,而不会成为社会化的楷模。

书法楷模来自三种需求:文化的、文字的和艺术的。当然,它们也同时具有了与之相应的三重涵义。在古代中国,书法楷模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古而弥新,主要是因为人们从尊奉先圣先贤的文化传统中学会了如何确立楷模,如何使之具有超越时空的伟大人格与艺术的力量0在书法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传统之不断延伸的过程中,楷模都起到重要的稳定作用。后人对待名家楷模,莫不高山仰止,习其书,慕其人,想见其风采。楷模以其超凡的人格魅力,在历史与传统之不断延伸的过程中被重新塑造,被赋予可以同流天地的永恒意义。论其表现,如唐人撰《书品后》《书断》,对秦汉魏晋时期大量无可稽考、已无作品传世的书家,均列于高位,在贵耳贱目之外,还有其观念、心理上的原因。再如王羲之,唐宋以后只有摹本和刻帖传世,面对复制品,人们的热情不减,好评如潮,使之凌猎古今,千载独尊,就连其少年时“东床坦腹”的佳话,也能得出“宜其书之静而多妙’,⑨的结论。由引可见,从圣话到神话,已经暗示出传统形成的历史必然。

楷模的人格魅力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即启发人们投人到最积极、最能接近艺术本质之人格外化与证明的书法活动当中,并使之成为传统组系持续延伸的最具活力的因素。其始出于孔子“游于艺,的思想,是由“善史书”功利之外的草书艺术引发的,诸如刘睦、杜度、崔瑗,张芝等名家,“博学余暇,游手于斯,后世慕焉’,。。由于后世的企慕户自追手摹、遂使草体得与正体并驾齐驱,书法史和传统也都因以发生重大变化。.《颜氏家训·杂艺》“尺赎书疏,千里面目”的江南谣谚,竟以二“一时风流n而延续千载。庚元威《论书》引王延之语云:“勿欺数行尺a,即表三种人

2.书法传统之基本的文化艺术精神

书法传统所代表的中国文化艺术精神,内容相当丰富,这里只涉及最基本的、有利于理解和把握传统的部分。

按照传统组系的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正体防自西周,三千年传承不衰,即使在宋代曾发生萎缩,清代中后期受到碑学的冲击,而其社会功用和地位不变,故尔首要突出传统的典范意义。东汉以后,草体加人传统组系,自由书写及其抒情性,随时都可能有偏于个性的离心倾向出现,如南朝“比世皆尚子敬书”的情况。唐太宗尊崇王羲之以后,正、草二体集于一身,个性与抒情被约束在中和的樊篱之内,使草体书法终归于典范。

典范在形式上,是规范与优美的结合,是能够作为典型推而广之的楷模。在内涵上,是唐太宗《王羲之传论》提出的“尽善尽美”,是孙过庭《书谱》评王书的“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是项穆《书法雅言》所总结的“中和”。尽善尽美,标准出自孔子欣赏《韶》(武》古乐之后的评价,善在

于思想,美在于形式⑧。唐太宗强调书法中的思想,意在维护统一意志,明确书法的教化功能。张怀灌《评书药石论》以“风者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故天下之风,一人之化”“臣以小学说君,道岂止乎书”进言,属意尤为明了。尽善尽美是理想化的圣贤标准,而要使王书独尊,不突出其思想性是不行的。由此可见,在尊祟王书为大统正宗之后,封建社会的价值标准,即已注人到书法传统之中。换言之,只要承认王书千载独尊的地位与帖学存在,就得正视传统中尽善尽美标准的主导作用。

THE END
1.中国书法艺术的悠久传承与未来展望中国书法文化简介是对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而且还融合了哲学、文学、政治等多个方面,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从甲骨文到隶书,再到楷书、行書和草书,中国书法发展历程长达数千年,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 https://www.keklodhvyw.cn/shi-ci-jian-shang/135128.html
2.艺术学概论模拟试题6篇(全文)7、书法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 书法是以线组合文字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是:(1) 线条与组合; (2)具象与抽象; (3)情感与象征。 8、什么是艺术欣赏的审美效应?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d84tv2ez.html
3.书法的涵义与特征书法的涵义与特征 摘要: 书法的涵义与特征 书法,是中国汉字书写的一种独特艺术,是历代传继下来的一门古老而精湛的学问,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中的一棵灿烂的明珠,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文明气质的一个象征。它不但能够给人打以美的艺术享受,而 书法的涵义与特征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908/08/7255173_312967437.shtml
4.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备考资料:《中国文化概论》笔记(第20页)3.学术2辩论的讲会制度,促进了学术的交流和发展 4.学规的增订和补充。其中的一些学规对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第九章 一,书法艺术 1.书法的流行得益于(宣)纸的广泛运用。(汉)代进入了成熟阶段 2.书圣指(王羲之)又称(王右军)代表作:(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https://kaoyan.koolearn.com/20130528/765074_20.html
5.中国书法发展历史书法知识书法,又称“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http://meixinshuyuan.com/index.php/shows/7/12.html
6.儒学复兴与文艺美学一、文艺本体论的涵义 本节重点:本体论的内涵。ontology一词的来龙去脉。 二、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对“本体论”的阐释 本节重点:哲学家对“本体论”的各种阐述 三、艺术界四个理论:摹仿论、表现论、形式论和文化论 本节重点:艺术对人自身的关注。艺术界四个理论。 http://xkxxw.hytc.edu.cn/info/1013/1525.htm
7.初中学生书法教学设计关于中学生书法教学的优秀教案1、书法课的教学要有人文性 素质 教育 要求教学要面对全体,使学生在多方面得到发展,书法教学作为培养特长一面来讲,要让学生了解书法的重要性,晓知并学习古代名人学有所成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艺术之感情和奋发向上的信心,从小养成喜好、 爱好 艺术的良好习惯,并且既学本领,又学做人。 2、书法教学要有针对性 教学http://dongtai-machine.com/dayi/194362.html
8.2024年浙江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专业目录参考书目浙江财经大学坐落在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浙江省杭州市,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体,经、管、文、法、理、工、艺、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高校。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74年的浙江财政银行学校,1987年获准成立浙江财经学院,1991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https://www.51kywang.com/51kaoyanwang/vip_doc/27137213.html
9.书法书法(英语:Calligraphy)是书写文字的方法,一种书写的艺术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例如,从使用工。 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https://www.meipian.cn/3cu924lu
10.书法有几种主要书体?声明: 本网站大部分资源来源于用户创建编辑,上传,机构合作,自有兼职答题团队,如有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送邮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网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移除相关内容,刷刷题对内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担法律上的任何义务或责任 https://www.shuashuati.com/ti/569b861c4a6745a3815027dc8c93eb44.html
11.苏轼一生经历概括“婵娟”一词的发展史就是在名词和形容词之间不断转化的结果。因此,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中,诗人和作家根据语境和环境,不断赋予“婵娟”新的涵义。到北宋苏轼《水调歌头》一词中,“婵娟”特指皎洁的月光,引申涵义可以理解为思念。 苏轼, 他的生活状态:不是被贬官,就是奔波在正在被贬官的路上。 他的爱情:一生有三http://m.ye-su.cn/yy/aaan22ays9s99vysd99.html
12.自学书法要多久才学成?自学书法的步骤和方法→MAIGOO知识摘要:书法是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书法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如果是自学书法要多久才学成?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自学书法的步骤和方法。 https://m.maigoo.com/goomai/237430.html
13.用笔方法所谓的创造就是在传统的用笔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不要墨守成规。这里强调得更多的是新颖,视野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扩大、丰富书法“用笔”的表现方法。如颜真卿(麻姑仙坛记)、李叔同用篆书笔画写楷书;何绍基、康有为用篆书笔画写行书;还有用人行书、草书的笔法写篆书、隶书,使人耳目一新。总之,“用笔”的创造,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2244919.html
14.书法与中医学的渊源及发展相似性比较研究书法与中医学同为中华优秀文化之精髓,二者渊源颇深,密不可分。本文从学科发展史的角度,以历史为线索,采用比较的方法,并配以大量图片,剖析书法和中医学的历史发展的相似性,探讨现代书法对现代中医学发展的借鉴意义。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文化、中医药文化、书法等相关概念的涵义入手,将书法和中医学的关系https://d.wanfangdata.com.cn/Thesis/D285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