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义为转授、流布;统,本义指蚕茧抽丝的头绪,抽绎统纪而后丝系乃成,引申为事物世代承继的系统,《尚书·微子之命》“统承先王,修其礼物”,《孟子·梁惠王下》“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均其义。以传、统二字连言,是以持续的转授承继关系来明确系统的形成,为晚出词语,与统字古义大体相近。
就传统绵延久远的特征而言,可以名之为“传承大统”;就其内在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而言,可以称之为“传承道统”;就其具体的表现形式而言,可以视之为“传承系统”;就其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而言,可以释之为‘’传承正统”。浑言之,均可以名为“传统”。既名传统,必然要有清楚的传承关系和发展线索,还要体现出“正统”“正宗”的价值;又以其可以反映、概括书法史的主流,故尔被人们奉为圭桌。
纵观三千年书法史,其前期,人们更多地注意书体及其书法美的问题,有传统形成而无发现;其后期,人们的注意力转向艺术风格与流派方面,理论也有了足够的准备,传统才会被发现和论说。书法传统的形成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可以超越时空的名家楷模,二是稳定的传承线索,二者均需要文化传统的支撑。
二
传统的表现形式及其涵义
传统是历史的产物,它一旦被认知,即以近乎真理的规定性,导引着历史的发展,并实现其自我的延伸。例如,从王羲之兼乎锤、张而擅名当代,到唐太宗的尊王,是历史对名家楷模的检验和选择;宋以后“书不人晋,徒成下品”“仲尼称圣时中,逸少永宝为训,盖谓通今会古,集彼大成,万亿斯年,不可改易者也”①等极有代表性的观点,就是对传统的归依,对真理的膜拜,传统也因之而延伸。所谓延伸,即是后人不断地从中撷取,实现自我价值,传统则因为这种接续的成功而愈加放射着光辉。就此而言,传统不是一条单纯的线索,而应该是一种逐渐丰满起来的组系。论其表现形式与内涵,它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正体及其泛化②
正体典范的深人人心,不仅是为着实用,还在于它们所具有的通俗性的优美和广泛的社会基础。正体书写有较高的技术性,缺乏艺术的可塑性,楷模都可以从法度方面总结经验,便于仿效和推广。仿效循规蹈矩,易致易成,但不免受其束缚而难有所突破,这与法度的二重性有关。历代正体名家少、建树少,也是基于这种原因。
2.楷模传承
王书大统有三个特点。一是晋唐名家传承有绪的历史线索和宋元明清的帖学,构成一个完整的发展序列,其间书体不再演进,而只有风格的变化调节,最具书法艺术传统的典型意义。二是从宋代开始,明确以颜体为代表的唐宋人分支线索,与王系并行,而统归于王。所谓颜书如同杜诗,“一出之后,前人皆废”③,只能说明分支的存在,不是替代的更迭,还不足以动摇王系的正统地位。三是王书的中和之美,一经确立为正统,即成为其后一千多年的书写与审美、批评的基本思想和价值标准。
3.诸体兼擅
4.传统组系
正体及其传播上的先天不足,却对激发草体的形成与发展有着莫大的助益。比较而言,西汉以前的草体附属于正体,完全是为着实用的目的;东汉以后,由于草书体审美的自觉和启蒙,极大地拓宽了人们认识书法艺术的眼界,在全社会激起普遍投人的热情,使草体书法成为时尚和潮流,甚至使其局部发生摆脱实用而纯为欣赏的艺术倾向如。这种变化有两个发展阶段:一为汉唐,草体地位上升至与正体并重;二为北宋,由于科举废弛以书判取士和印刷术的普及,唐人尚法及其装饰性的消极影响,使正体书法发生萎缩。历史地看,宋以后的正体书法虽然还在保持其固有的领域,而人们的热情和注意力,却更多地投向草体。就此而言,书法艺术的传统从东汉开始,即已扩增而为正、草并行发展的组系。一气橄一点;’、
在传统的组系当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我们知道,组系的形成因于草体,而草体的艺术化来自书家,如此,则书家楷模的更迭与王书大统的形成、观念和价值标准的延续,即成为传统组系的核心与灵魂。围绕这一核心,还有许多分支,如古今书体并行与书家兼擅诸体、唐宋系、笔法传承等。如果细分,则分支下还有子目,如古今各种书体的独立发展与传承线索、唐宋系中的颜体传承、榜书传承、间架结构、笔法中的“永字八法”之类。任何一种分支、包括分支的每一个子目的存在,都有其相应的内涵,以表明存在和发展的意义,以及横向关系。认识并总结这些内涵,即可以上升为理论,进而构筑起理论的系统和框架。
就书法传统的整体而言,其内涵来自文化传统,以此决定了书法的文化特征。例如,文字的社会功用,导致书法的附庸性质,即使在草体实现艺术审美的自觉之后,书法仍被视为杂艺之一,列在小学而体现文字书写之技能训练的实用价值,书体式样和名家楷模的典范美也必须满足于社会化的需求。同时,由于书法的艺术展示附着于文字应用,遂使其具有明确的知识性和文化性,其式样风格必然要代表文化阶层的审美旨趣与价值标准,进而决定了书法传统的规定性和排他性。文化传统作用于书法,还可以使书法传统表现出稳定的民族思维方式、认知与接受心理、超越时空的观念、欣赏与批评之颇为一致的表达方式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传统不是被动的、只能客观地反映历史。在通常情况下,传统通过代代相传的社会化书法活动,潜移默化地引导后学,应该如何去做。或者说,传统很像一种无形的“场”,不仅可以规定、解释书法是什么,而且能够左右其继承与发展的基本趋势,以实现自我延伸。
三
传统的形成及其文化艺术精神
1.书法传统的形成
传统是历史与文化的产物,其形成需要三个必备条件:一是稳定、自给自足的社会,二是稳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式样,三是持续发展的历史。作为书法艺术的传统,其形成根基于文化传统,自身的条件则在于文字的绵延与毛笔这种特殊的书写工具,(九势》称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即早已指明书法艺术的基本原理和特征。
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先后定都中原,汇成华夏文明‘、西周礼乐文化所代表的宇宙观和秩序感,以及由此散发出来的人大精神,均来自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这种完美而近乎理想的文化结构,成为其后三千年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范型。孔子思想因于周礼,从汉代开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凝聚力。一个基本封团的杜会、自悦自足的文化、从未间断的历史,造就了中国文化式样的完整性与传统,古代文学艺术无不根基于此,而书法尤能传其神韵。
从原始崇拜到祖先崇拜,后人都要从神圣那里吸取知识和精神力量,以此形成法效先王、圣贤的文化传统,而尚古好古、以古为鉴、古今共存,即成为一种文化定势。其中,从个体的小家到国之大家,被伦理秩序融为一个整体,各种文艺形式均被赋予教化的功能。在传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伦理秩序起到无可替代的稳定作用,书法也不例外。《书法雅言,神化》称“宣尼、逸少,道统书源,匪不相通也”,表明古人对这一间题早已有所认识。
段成式《酉阳杂蛆》述唐楷有“官楷”之别称,很能反映古今正体的性质与功用,也能明确其美的价值标准之所在。至王羲之独尊,正、草两类实用书体的楷模系列归于一元,美感亦萃于中和。卜由此可见,书法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与官方意志及其取舍有很大关系0文字的社会化.决定书法美的需求重在共性,亦即能为大多数人所能接受的典范美。书家楷模的个性只有在满足共性需求的前提下,才能被官方接受,进而转化为全社会之新的共性。与共性格格不人,即使艺术成就很高;也只能停留在欣赏的层面,而不会成为社会化的楷模。
书法楷模来自三种需求:文化的、文字的和艺术的。当然,它们也同时具有了与之相应的三重涵义。在古代中国,书法楷模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古而弥新,主要是因为人们从尊奉先圣先贤的文化传统中学会了如何确立楷模,如何使之具有超越时空的伟大人格与艺术的力量0在书法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传统之不断延伸的过程中,楷模都起到重要的稳定作用。后人对待名家楷模,莫不高山仰止,习其书,慕其人,想见其风采。楷模以其超凡的人格魅力,在历史与传统之不断延伸的过程中被重新塑造,被赋予可以同流天地的永恒意义。论其表现,如唐人撰《书品后》《书断》,对秦汉魏晋时期大量无可稽考、已无作品传世的书家,均列于高位,在贵耳贱目之外,还有其观念、心理上的原因。再如王羲之,唐宋以后只有摹本和刻帖传世,面对复制品,人们的热情不减,好评如潮,使之凌猎古今,千载独尊,就连其少年时“东床坦腹”的佳话,也能得出“宜其书之静而多妙’,⑨的结论。由引可见,从圣话到神话,已经暗示出传统形成的历史必然。
楷模的人格魅力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即启发人们投人到最积极、最能接近艺术本质之人格外化与证明的书法活动当中,并使之成为传统组系持续延伸的最具活力的因素。其始出于孔子“游于艺,的思想,是由“善史书”功利之外的草书艺术引发的,诸如刘睦、杜度、崔瑗,张芝等名家,“博学余暇,游手于斯,后世慕焉’,。。由于后世的企慕户自追手摹、遂使草体得与正体并驾齐驱,书法史和传统也都因以发生重大变化。.《颜氏家训·杂艺》“尺赎书疏,千里面目”的江南谣谚,竟以二“一时风流n而延续千载。庚元威《论书》引王延之语云:“勿欺数行尺a,即表三种人
2.书法传统之基本的文化艺术精神
书法传统所代表的中国文化艺术精神,内容相当丰富,这里只涉及最基本的、有利于理解和把握传统的部分。
按照传统组系的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正体防自西周,三千年传承不衰,即使在宋代曾发生萎缩,清代中后期受到碑学的冲击,而其社会功用和地位不变,故尔首要突出传统的典范意义。东汉以后,草体加人传统组系,自由书写及其抒情性,随时都可能有偏于个性的离心倾向出现,如南朝“比世皆尚子敬书”的情况。唐太宗尊崇王羲之以后,正、草二体集于一身,个性与抒情被约束在中和的樊篱之内,使草体书法终归于典范。
典范在形式上,是规范与优美的结合,是能够作为典型推而广之的楷模。在内涵上,是唐太宗《王羲之传论》提出的“尽善尽美”,是孙过庭《书谱》评王书的“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是项穆《书法雅言》所总结的“中和”。尽善尽美,标准出自孔子欣赏《韶》(武》古乐之后的评价,善在
于思想,美在于形式⑧。唐太宗强调书法中的思想,意在维护统一意志,明确书法的教化功能。张怀灌《评书药石论》以“风者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故天下之风,一人之化”“臣以小学说君,道岂止乎书”进言,属意尤为明了。尽善尽美是理想化的圣贤标准,而要使王书独尊,不突出其思想性是不行的。由此可见,在尊祟王书为大统正宗之后,封建社会的价值标准,即已注人到书法传统之中。换言之,只要承认王书千载独尊的地位与帖学存在,就得正视传统中尽善尽美标准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