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专家兰陵祭拜荀子探讨荀子思想与依法治国关系

上午11时,颂歌悠扬,长号齐鸣,百余位专家学者同当地百姓一起佩戴着醒目的黄色围巾,在仪仗队的引领下穿过神道进入荀子庙,在荀子庙大殿前整齐列队,微微抬头,表情庄严,聆听祭祀荀子文,并随后进献了花篮。以此纪念荀子这位战国后期著名的思想家,集诸子百家之大成者。

“荀子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作用,荀子被称为是后圣,是中国诸子百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整体政治思想的建筑师,探讨荀子思想实际上是在和古人对话。”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邵龙宝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祭拜荀子,缅怀圣人,有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一种自觉意识,让荀子礼治的思想深入人们的内心。”

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王大千表示,荀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先秦时期继孔子、孟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和集诸子百家之大成的一代宗师,较为全面地丰富和发展了儒学与中国哲学,尤其是对法家思想有着深入研究,并做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思想贡献。荀子的思想如同孔子思想一样已超越国界,成为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遗产。通过研究荀子思想,对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荀子生活在战国晚期,认为人性是恶的,是不断追逐利益的,因此需要礼法来约束。”山东大学副校长陈炎认为,受王霸环境的影响,荀子的思想已经很接近法治的内涵。荀子有两个重要的学生,一个是韩非,一个是李斯,因此荀子是儒家向法家过渡的思想家。“通过研究荀子思想,可以加深对以礼治国的理解,并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思想创新。”

“100多位来自全国的专家对荀子思想进行研讨,既是学术思想的盛会,也是山东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红勇说,通过弘扬荀子“隆礼重法”的思想,以史为鉴,对今天的社会治理和法制建设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以德育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发展。

据中共兰陵县委副书记、兰陵县县长薛峰介绍,兰陵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建制县,至今已有2270多年的历史。兰陵县被誉为“中国大蒜之乡”“中国牛蒡之乡”“中国蔬菜之乡”。荀子两次出任兰陵县令,兰陵是其从事政治活动与著书讲学的地方,也是其终老之地。(完)

THE END
1.法治和德治的关系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法治与德治是相互联系的,法治与德治虽然范畴、内涵不同,但二者是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一)“法治”与“德治”区别 1、治国方略上的差异 “法治”与“德治”的最终归宿都在治国上,但二者在治国的侧重点https://xue.baidu.com/okam/pages/strategy-tp/index?strategyId=129721918908890&source=natural
2::礼治社会中的“法”(上)在礼治全盛时期,法仅为礼治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礼治的衰败时期,法得到了法家的大力提倡,也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赞许,无论是法的制度,还是法的学说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充分地发展。礼治体系的逐渐瓦解,使法获得了独立的地位,而与传统的礼治分庭抗礼,因而才有自春秋至战国的法治与礼治、法治与德治、法治与人治http://iolaw.cssn.cn/zxzp/200401/t20040112_4588328.shtml
3.马戎:罪与孽:中国的“法治”与“德治”概说二、“人治”、“礼治”与“德治”(道德规范) “所谓人治与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注: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49页。)那种把“人治”理解为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关系,而没有一定的规范可守,这https://www.legal-theory.org/?mod=info&act=view&id=1850
4.法治与中国社会概括地说,礼治与法治的差异可以归结为:(1)礼治是一种伦理性政治,法治是一种法理性政治;(2)礼治强调义务,否定个人,而法治则以个人为出发点,平衡权利与义务关系;(3)礼治很容易变成“人治”,权大于礼,权也大于法,法治则以法律和制度为本,权在法律下;(4)礼治是一种教化型的、以个人“内约”为动力的政治,而https://www.jianshu.com/p/83a1f79be433
5.乡土社会(乡土中国)书评而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来说的,而从人和人在空间上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与隔膜。这种孤立和隔膜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也就是村落。所以就有了地方性,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的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的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孤立的社会圈子。(三)可靠性地方性会造成人们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752028/
6.“乡土中国”的今天——“法治”与“礼治”费孝通老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就介绍到法治的含义,在看到《礼治秩序》这一章之前,我对“法治”的理解仅仅在于字面上:用法律来维持社会秩序,治理国家。但是在阅读这一章时,费老先生明确地对“法治”一词做出了解释,“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人依法而治”,这便是我在《乡土中国》中找到的对https://www.meipian.cn/2onas022
7.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00264讲义第二章学历提升学历教育先秦儒家的礼治,与先秦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法治”对立。但是儒家从来也没有绝对地排斥法律和刑罚,只是反对“法治”取代“礼治”。而在礼与法、礼与刑的关系上,以礼作为核心和主导。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作为“君子”,他对法律制度非常关心,尽管他认为“德礼http://xueli.en369.cn/jiaocai/1686903100104952.html
8.简述德治与法治的关系(精选6篇)简述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摘要 德治与法治都是社会主义治国方略,二者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国家治理上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这两者是必须要密切结合起来的,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方向。德治与法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自己的独特内涵,必须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使二者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功效https://www.360wenmi.com/f/file38ha1l2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