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五年来,我国正实实在在从人治走向法治时政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成为打造现代政府的必由之路,成为政府自身改革的重要方向;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努力让人民群众从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成为司法机关孜孜以求的庄严目标;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国家治理的一切活动都将并入法治的轨道运行,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成为所有社会成员必备的素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年来,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中国的光明愿景舒展在不远的前方。

科学立法推动社会转型

2014年9月1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一组数据引人注目:截至2014年3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242部。68部法律的制定或修改列入了本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规划中。

回首1949年9月,共和国的缔造者们,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循的准则。新中国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便种下了“法治”的基因。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使人们痛切地感受到:唯有民主法制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通过“八二宪法”,制定民法通则、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一大批基本法律制定颁行。

进入新世纪,我国立法进程加速,到2010年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放开“单独二孩”、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建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十八大以来,每一项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都经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审议、表决,都提前对所涉及的现行法律作出修改完善,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简政放权打造法治政府

各方面体制改革,在摸着石头过河;如何治理快速发展的国家,也在摸索中前行。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战略任务。

此后,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行政强制法相继出台,现代政府应当遵循的法治原则和制度逐步建立。

2014年5月20日,天津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挂牌成立,1枚公章取代了过去109枚公章的权限。“昨天上午交的材料,今天就全部拿齐了,真是太快了!”在滨海新区行政服务中心大厅里,来办件的张璐告诉记者。

司法改革保障公平正义

2014年8月22日,福建小伙儿念斌在被羁押8年,4次被判死刑后终于被宣告无罪释放。此刻,迎接他的不仅有自由的空气,还有法治国家对人权的保障、对公正的呵护。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十八大以来,建立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三大公开平台,严格规范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公、检、法、司等政法机关严守公平正义底线,让冰冷的法律散发着法治的温度。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这次谋划未来中国改革开放宏伟蓝图的大会上,“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主题和显著内容,中国开启了整体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新阶段。

对法官、检察官实行有别于普通公务员的管理制度;建立法官、检察官员额制;健全与法官、检察官司法责任相适应的职业保障制度;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2014年6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司法体制改革的路线更加明晰。

法治思维化解矛盾纠纷

65年实践充分证明,中国正在实实在在地从人治走向法治。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用什么方式治理国家的准确回答和郑重承诺。3个月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当年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作出的重要批示中首次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新要求。

“‘法治中国’是自党的十五大以来,有关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国版’‘综合版’和‘升级版’”,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胡建淼说。

2014年9月12日,宁夏中卫的农民王金富决定结束长达3年的上访奔波,改为向法院提起申诉。“现在走到哪里,都说要走法律程序,找领导也没用了。”朴实的王金富说。随着《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的出台,诉讼与信访将彻底分离。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推动建立领导干部学法、考试制度,把青少年学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普法教育与依法治理有机结合……经过近30年的全民普法,全社会的法治意识有了明显提高。

再过几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65周年华诞。再过不久,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要议题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即将召开。选择在建国65周年之际谋划法治中国的光明前景,就是要向世人昭示: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就能在取得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成就的同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THE END
1.人治与法治,你最喜欢哪个?(革故鼎新)关于人治与法治,我更赞成法治,当法治发展到实在再无法发展下去时,可以适当利用人治。应该是,人治是柔性的,法治是钢性的,人治必须符合钢性的法律,是钢性法治的补充和完善,人治无论在任何时候,都绝对不能取代法治。人治只能围绕法治而发挥积极的作为,而不是相反或与法治想抵触的作用。在任何时候,法治都可以随时取代人https://www.cctv.com/special/956/2/86870.html
2.第六节寓人治于法治何为人治?何为法治?一般来讲,中国属于人治,西方属于法治。但这绝不是简单的二分法。因为,世上没有绝对的人治,也没有绝对的法治。 所谓人治,并不是说没有法治和法律,而是说人治大于法治和法律。比如开封府包青天的府邸就高悬三个大字“情、理、法”,法居最末,可以法外开恩,也可以因人就法。这就是人治的可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225214352&efid=7RD_pa5hxEvhzP5KlCA9AA
3.法大还是权大?何为人治法治德治?二、德治、人治、法治的具体内容及时代背景 德治是封建社会——“修身齐家”的基本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家庭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常用常新、谁用谁兴、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 人治是封建社会——“治国平天下”的基本方式,法律仅仅是皇帝治国的一种手段罢了!朕即国家、朕即法律、朕即真理是皇帝治国的老https://www.360doc.cn/article/25691045_499698899.html
4.标准答案4.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是()。选择一项:A【标准答案】4.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是( )。 选择一项: A. 有没有法律 B. 法律的多寡 C. 法律的好坏 D. 最高的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标签:习题,答案 习题:4.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是( )。 选择一项: A. 有没有法律 B. 法律的多寡 C. 法律的好坏 D. 最高的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 https://m.rwtext.com/59435.html
5.“法治”还是“法制”“法制”和这些价值追求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既可以与法治相结合也可以与人治相结合当“法制”与“人治”相结合时法律权威只是起一种补充和辅助的作用。 简单来说,如果说“法制”是二维的那么"法治"就是三维立体的从静态的“制”到动态的“治”更准确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内涵 https://www.meipian.cn/4xbkrlfe
6.法治的关键还是在于人法治的关键还是在于人 任何法治国家,都是法律形式的人治国家! 任何法律都是人制定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所以,把人撇开,抽象地讲法治,的确没有意义。人是法律的来源之一,人是法律的基础。制定法律的人自然是法律的基础。人是相比于法律更高的原则或因素。没有一定的人、一定的组织、一定的党制定的法律不存在;http://m.wyzxwk.com/content.php?cid=27&classid=27&id=331107
7.多给人治到法治的转化一点时间(被告山杠爷)影评这一伏笔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回头一想,一个孩童的好奇心就将原本平静的堆堆坪从山杠爷的“指挥”下释放了,或者说从此在堆堆坪上山杠爷的人治时代一去不复返,究其本质,还是应该说法治解放了人治,中国的法制化进程正在推进。山杠爷犯法而不知到认罪伏法这一过程生动地展示了那个年代大多数人特殊的法律普及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299220/
8.人治与法治的区别人治就是一切由人说了算,准确的说是有权限的那个人,或那几个人说了算,总之决定事情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法治就是,一切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行不行是看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不会因为个人的因素而改变。 比如,公司制定一个工作方案,如果要考虑领导的个人喜好,要揣测领导对这个方案、这件事情的看法态度,要在方案中https://www.jianshu.com/p/c7061e0e3a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