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最近印发的《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中明确表示: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法治社会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信仰法治、公平正义、保障权利、守法诚信、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培育全社会法治信仰,增强法治宣传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座谈会上也表示:教育部会同司法部发布实施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推动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普法教育上要着力在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不断在提升青少年宪法法治教育质量上取得新进展。
笔者以为,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未来希望,而大学则是广泛开展法治教育的前沿重要阵地。新时期,各高校当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结合学校法治教育实际,聚焦关键环节,着力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
二是大力强化普法宣传力度,维护宪法权威。高校当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要深入宣传宪法,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宪法意识,推动大学校园形成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浓厚氛围。切实加强对广大师生的宪法教育,组织推动师生群体原原本本学习宪法文本。要健全大学媒体普法宣传制度,引导学校电台、电视台、网站、融媒体中心等媒体自觉履行普法责任,持续推进“智慧普法”平台建设。要培育壮大大学生普法志愿者队伍,形成校园大学生群体广泛参与普法活动的实践格局。要持续开展大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推动“12·4”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集中宣传活动制度化,实现宪法宣传教育常态化。各高校当进一步创新思路、进一步加大力度。在大学生宪法教育中,坚决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坚持把以宪法教育为核心的法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养自觉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充分发挥法治精神引领,弘扬法治文化。法治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法治建设的核心内容、文化基础和精神动力。法治文化的核心内涵包括宪法至上、监督制约、依法行政及稳定的守法、信法、护法、用法等心理态势,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是“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加强法治观念教育”,从而使大学生形成自觉学法用法守法的校园氛围。高校当切实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播法治理念,恪守法治原则,注重对校园法治理念、法治思维的培育,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在校园里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良好氛围。要丰富大学校园法治文化产品,培育校园法治文化精品,扩大校园法治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要利用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大学生群体法治文化活动,使法治文化深入人心。要大力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有效推进法治文化与校园文化、红色文化、思政教学的融合发展,从而有力地推动大学校园法治教育的纵深发展,切实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实效。
(作者简介:周志伟,湖北襄阳人,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教师,在《人民法院报》、《新法制报》、《司法纵横》、《中国法院网》、《江西法院网》、《江西政法网》等主流政法媒体刊有作品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