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特别是与人类生存紧密联系的经济活动,特别是与经济有关的经济理论,更应该与时俱进,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不思进取,没有发展和创新,在当下就业不足,就业压力大,更可能让就业成为“少数精英的奢侈”的情况下,创新发展经济理论,寻找社会财富更合理的分配模式的理论基础,已经成为时不我待的当务之急!
我们知道劳动创造价值,一般人会认为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提出来的,
其实,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创始人,威廉·配第第一个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这是他在劳动价值论上的主要贡献就是,正是他第一次有意识地将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的历史功绩,才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对威廉·配第的人品是憎恶的,说他是个“十分轻浮的外科军医”,是个“轻浮的掠夺成性的、毫无气节的冒险家”;但是,对于他的经济思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他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创始者”、“最有天才的和最有创见的经济研究家”,是“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
关于威廉·配第的更多贡献,本文不做具体展开,我在这里提出“劳动创造价值”是想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更是以“无所不包”之势袭来时,是否需要更深刻的理解和推展。当下,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整个人类社会已经走入“劳动就业”的瓶颈,无论国家或政府采取任何手段,都已经很难在科技发展这头“钢铁怪兽”面前施展身手,解决社会就业问题,也就是说人类已经进入“职业或就业是少数人的奢侈”这样一种悖论状态,一方面社会强调要接受完整的、高素质的教育,一方面这样的受过高等级教育的人进入社会以后就面临残酷的“失业”打击。似乎很多人将这一现象归因于人口过多,或失业人员是没有接受很好教育,竞争力不够才造成的无法就业。其实这都是表象,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必然规律,都会由量变到质变的发生,现在人类社会就已经走到了“就业与失业”量变的临界点,是该好好梳理以前所有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理论的时候了,更是到了要有创新性经济理论来面对和解决这一严重社会问题的时候了。
稍有基本经济学概念的人都知道,产品或物品,只有通过流通交换才能成为商品,比如说工厂生产出的物品不进行交换交易,本身并不是商品,农民生产的粮食,如果不出售仅用于自己消费,那也不是商品,无论工业品或农业品,只有生产出来并拿出去交易交换,才能成为商品。因此商品是具有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属性的物品。劳动创造了价值,同样商品的剩余价值也是由劳动者创造的,属于商品价值的一部分。价值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实现,付出了劳动不等同于创造了价值,生产出来不进行交易或卖不出去的物品,因为没有了交换价值,也就不是商品了,更没有剩余价值或利润可言,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劳动在价值交换中起到关键作用,但交换交易同样起到重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是决定因素,如果没有交换交易,那么生产在现代社会意义上也就没有价值了,甚至是无用或浪费,试想一下如果工厂产品都堆积在仓库里的场景,不是无效劳动生产或浪费吗?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剩余价值是指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劳动报酬之间的差额,即“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剩余价值考察的是劳动过程当中的“价值增殖”。显然,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决定了经济现象领域中的价格和利润增长运动,或者可以说,没有剩余价值就没有价格的增长或就没有“利润”。
因此,我们可以说,是剩余价值转化为了利润,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就是一个东西,所不同的只是在经济学概念上,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因此,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所有经济活动的意义在于如何产生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如何分配。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价值是在交换中产生的,或者通俗地说,任何企业,无论是通过传统人工劳动的方式,还是借用科技进步,通过使用智能机器设备,甚至实现“无人”化生产,要想实现“剩余价值”或利润,就必须进行商品交换交易,或者市场交易买卖,否则任何生产劳动就成为“无用”劳动,更不能实现“剩余价值”和利润增加了。这一本质事实,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为地忽略了,这是不是因为首先社会化大生产或工厂协作式劳动首先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起来的,而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图利资本和资本家的,资本主义社会所有企业经营者追求的都是剩余价值所体现的利润率,利润率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或一切企业的经济活动的推动力,资本家从事生产经营的唯一目标,就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哪里的利润率高,资本就投向哪里。即便马克思这样的伟人,也会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所面对的是200年前的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社会,当时的社会生产效率相比今天还比较低下,而且主导生产者是资本家,社会的所有劳动所得基本归资本家所有,更不存在长期严重的无法就业问题,即便有,也是由于市场或金融危机所造成,不是就业不足或无法就业造成的,更不会探讨“剩余价值”分配问题。
从资本主义时代开始,走到今天,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围绕的都是资本如何实现剩余价值,资本如何实现剩余价值分配的问题,一切经济理论分析的都是以追求企业利润率最大化作为企业经营的唯一目标来展开的,没有或很少有关于企业实现“剩余价值”或利润在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中,不同角色所扮演的不同作用,更没有深入分析商品流通交易在剩余价值贡献中的重要作用,仅仅或更多考虑企业经营者或资本所有者的贡献以及价值分配问题,彻底忽略了“消费者”在整个社会商品价值链中的角色以及如何参与价值或利润分配的问题。
如果没有消费者的参与,一般性的剩余价值或商品价值是不会产生的,也就没有了商品价值和劳动价值,更谈不上劳动创造价值一说了,所以,是时候正视消费者同劳动者一样,都是价值创造者,在当前“就业是一种奢侈”的情况下,消费或许比劳动更具有创造有用价值的作用。
我们应该去思考,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特别是生产力在科技迅猛发展下劳动生产力以及生产率的极大提高,甚至是部分或将来的全部取代人力的情况下,如何创新性地提出企业剩余价值或利润如何分配的问题,在劳动创造价值或劳动创造财富的理论基础上去延伸或扩展这一经典理论,将产品(有形产品以及无形产品)生产中产生的价值增加,商品(有型商品以及无形商品)流通交易中产生的价值增加(以价格形式体现),通通视为劳动创造的价值,将消费者视同为普通劳动者,在“产品通过流通交易成为商品,商品实现价值交换”的理论基础上,而创新提出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劳动者,都参与了商品剩余价值的创造,都有权参与利润或财富的分配,只有在这一全新的经济理论指导下,才能有效解决企业如何创造价值或财富,价值或财富如何分配的问题,才能在未来就业或劳动参与不足的情况下,实现财富均衡分配的问题,才能有现实意义地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谈论什么空泛的“充分就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等问题。
中国当下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消灭剥削和被剥削,国家提倡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其实质就是允许人们经营私营企业,允许私营经济发展,允许企业经营者追求利润。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对市场经济,私营企业的管理和规范还缺乏经验,不能跟已经发展了几百年的资本主义相比,但不同的制度,人类经验很多是相同的,企业经营需要健全的法治和法制,更需要丰富的管理经验,但在发展基础上,实现价值分配或财富分配的合理性,更需要理论创新,在这方面,我们都属于欠缺者,需要花大功夫补上。所以才有不要争论,要“摸着石头过河”之说,只有加快发展创新经济理论,加快发展各种经济经营活动,提高经营活动的整体水平,提高经营活动的利润率,也就是扩大经营活动的剩余价值,扩大参与价值或财富分配链,才有可能通过制度变革,实现更高的“共同富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