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充分利用主题教育、校园文化、党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全过程、全要素开展法治教育。将安全教育、廉政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禁毒教育等专题教育,与法治教育内容相整合,一体化设计教学方案。在活动中融入法治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体验感悟。
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把法治精神、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落实在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广泛开展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法律情景剧展演、辩论会、理论研讨、法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法治实践活动。在校园建设中主动融入法治元素,利用宣传栏、招贴画、名言警句等校园文化载体,宣传法律知识、法治精神。
学生自我教育。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实际,引导、支持学生自主制定规则、公约等,逐步培养学生参与群体生活、自主管理、民主协商的能力,养成按规则办事的习惯,引导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实践中感受法治力量,培养法治观念。积极支持学生组建法治兴趣小组、法治实践社团等,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以适当方式研究法治问题、参与法治实践。
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参与。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国家机关、律师协会等社会组织,要深入学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与教育部门、学校合作开发法治教育项目,为学校提供相应的法治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鼓励法律工作者、研究人员为学校开发法治教育课程、开展专题法治教育活动提供支持。
一、知识导向和信仰导向相统一
法律信仰以法律认知为基本前提,如果不了解法律知识和法律规范,就不会产生法律信仰。亚里士多德说过,“法律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邦国虽有良法……仍然不能法治”。可见,法治化就是逐步建立法律权威、树立法律信仰的过程。只有将外在的法律诉诸人性,才能使人们尊重、信仰法律,充分发挥法律的功用。初中生应掌握的法律知识主要分布在七、八年级《思想品德》的教材里,教师可采用案例式教学,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治信仰。可采用案例教学的五步模式实施。
第一步:课前准备
2015年6月13日据新华社电记者从贵州省毕节市有关部门获悉,毕节市七星关区4名儿童在家中疑似农药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据记者了解,4名儿童为留守儿童,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13岁,父母均在外打工。据媒体报道,4个孩子因没有生活费辍学一月,家境差只能吃玉米面。
第二步:分组讨论
问题1:根据《义务教育法》,哪些人和部门应对这起事件负责?
《义务教育法》第十三条,“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和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帮助解决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采取措施防止适龄儿童、少年辍学。”第十二条,“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
问题2:这些孩子可以通过什么渠道求助?
答:这些孩子可以通过老师、学校、教育局、村委会、居委会等获得帮助。
问题3:你或身边亲人是否遇到类似事件,如何解决?
第三步:全班交流
第四步:归纳总结
第五步:布置下节课案例(案例可由老师或学生收集)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消M者权益法》和了解《青岛天价虾事件》案例。
二、规则导向和价值导向相整合
法律是青少年认知和践行的社会规则体系,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要让其理解、内化和践行社会规则,使其明白自己的日常行为应当遵守什么规则,什么行为是禁止的,什么行为是社会弘扬的。《思想品德》作为培养初中生法治意识的重要渠道和课程载体,要深入挖掘其蕴含的课程目标,发挥其德育渠道的功能。一方面我们在进行法治教育的同时,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比如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等知识点作为现成的道德教育契机。另一方面,在讲法治的同时可通过中华美德故事,生活中一些实例等多方面去创设德育契机,增强学生道德意识,使学生通过德育的内化,更牢固地树立起积极健康的遵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法治意识。
三、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相协调
制约和监督机关监督这种权力体系的运行。总的来说,法治就是在法及其司法体制健全的情况下,在完全服从和体现社会的整体利益和群体意志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意志和行为的自由的一种社会状态。虽然两者有联系也有区别,但因为法制体现为静态的名词,法治体现为动态的动词,所以在本论文中法制教育通法治教育,本文中用法制教育来表述。
二、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三、将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教育中的一些可行性方法
(一)更新法制教育观念。
教师和学生对法制教育的轻视和忽略是法制教育在初中政治教育中地位不高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想让法制教育更好更快的融入初中政治教育,必须让老师和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法制教育观。要想树立正确的法制教育观,提高初中法制教育的力度,必须得更新法制教育观念。更新法制教育观念,可以以校园广播或者校园板报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和教师明白法制教育的意义和进行法制教育的一些方法。老师在以后的政治教育中必须得加强法制教育,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初中政治教育中,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法制知识,学会自我保护。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三)开展综合体验式教学。
四、结语
[关键词]思想政治学科;法制教育;公民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要的治国方略和奋斗目标。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培养遵纪守法的公民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上升趋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政治教师责无旁贷。政治教师应该发挥政治学科在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利用学科渗透,加强法制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做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课堂教育很有必要也很重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该依托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优势,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
一、自觉提高法律素养是加强法制教育的前提
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决定其教学活动和育人活动的成效。中学政治教师进行法制教育必须具备以下素质:一是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熟悉我国的宪法与多数法律法规,诸如《刑法》《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只有心中有法,才能讲解有法。二是必须具有良好的将法制渗透于教学的能力。中学政治教材融入了很多法律知识,要善于在教学中将政治知识与法律知识有机结合。三是要具有一定的法制人文情怀。一个优秀的政治教师,身上应该有民主精神与法制情怀。这应该成为政治教师身上的一种稳定恒久的气质与特点,并且让这种素质在法制教育中展示。
二、抓好课堂渗透教育是法制教育的关键
政治教材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法制教育素材,教材涉及到了很多与青少年生活密切相连的法律知识,如公民的人身权利、民利、消费者权益保护、依法进行网络交往、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等法律内容。
教师要认真钻研政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法制教育元素,对学生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法制教育渗透,使政治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相互渗透、融会贯通。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利用“国体政体”这一内容,教育学生懂得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并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通过法制渗透教学,学生们增强了宪法意识,树立了宪法观念,能够自觉地维护宪法的权威,懂得维护自身的各种权利。
此外,要寻找法律知识的切入点和渗透点,把法律知识自然融入政治教学之中。
三、创新法制教学方式是增强法制教育实效的有效手段
要讲好思想政治课,必须根据理论和实际的发展变化不断地补充新的内容,用鲜活的教学内容、现代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要想使学生真正理解法律知识,牢固树立法律意识,仅有空洞的理论说教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大量的案例来讲解。因此,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要十分注意了解和搜集一些典型的案例,尤其是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案例和材料。可以把这些案例、材料制成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科技成果、信息网络化优势,以精美的视频和富有感染力的音响效果,强有力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开展课外主题活动是加强法制教育的有效延伸
一、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一项长期基础性工作,全面落实我县“七五”普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不断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公民日常生活的共识。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做到维护权利与履行义务并重,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三、推进法治宣传教育方式创新。积极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理念、方式方法、载体阵地和体制机制创新。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推进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坚持学用结合、普治并举,把法律条文变成引导、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则。结合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开展针对性普法,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公民日常工作生活。充分运用典型案例和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生动直观的法治宣传教育,使宣传教育活动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精心打造一批融法治元素和文化元素、体现公众需求和本地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遵循现代传播规律,坚持巩固传统媒体,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拓展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大力推进“互联网+法治宣传”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