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五大原则

很多我们自以为十分熟悉的概念,也许是误解最多的。民主、自由、资本无不如是。

然而在诸多现代文明价值之中,“法治”恐怕是被人们误解最深的一个。即便是一些法律工作者,也很难说清楚,真正的“法治”究竟是什么。

古代的亚里士多德、近现代的戴雪、拉兹等思想家,都曾深入思考过法治的基本原则。总结起来,大概有五个。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称为健全的法治。

-原则1-

法治的第一要义,是人人守法

一谈到法治,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民众守法”;稍高一点的,能想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但是,不受限制的权力,从来都是文明的最大障碍。

所以亚里士多德说:与其让公民中的一员来统治,不如让法律来统治;即便是法律的捍卫者,也必须遵守法律。

因此,法治的第一要义,是人人守法,国王也不例外。

1215年,英国国王约翰被迫签署《大宪章》,承认“法律高于王权,国王不得越过法律任意征税”。

《大宪章》的历史,奠定了法治的内涵和前提:法律至高无上,人人都要守法;权力有边界,受法律约束。

-原则2-

法治的目的,是保护权利

很多人还认为,法律是“维护治安”乃至“民富国强”的必要手段。

这其实是将法律视为工具,是RulebyLaw——法制。

而真正的法治其实是RuleofLaw——法治。法律只能以自身为目的,法律不是实现其他目的的工具,法律的唯一使命就是维护正义。

所以衡量一个国家的法治含量,从来不是看法律条款的完善程度,也不是看司法实践产生的“现实效益”。

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准,是要看该国的法律,是否切实地保护了个体公民的生命、财产和人身自由。

公民的生活、住宅、通信的安宁权;民营企业家的私有财产、自由经营和公平竞争的权利;公民在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宗教之后的自由权利……

进一步说,只要一个国家的法律,保护好了这些公民权利,民富国强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原则3-

法治的手段,是程序正义

在很多人看来,法律就是实现“恶有恶报”的审判;为了实现正义,可以采取任何手段。

比如对待一些“显而易见”、罪大恶极的罪犯,有人主张绕开或简化司法程序,直接对其定罪判刑;

有人辱骂法官和律师“偏袒坏人”,要求修改法律“特案特办”;有人甚至主张严刑逼供,或是“XX犯一律枪毙”。

但这常往往忽略了,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不是上帝,不能看穿一切。只有经过正当、逻辑、理性的审判程序,我们才能断定一个人是否真的犯法。

所以,法治的第三原则就是——程序正义。

对于能够裁判公民生命、财产和自由的刑法而言,程序正义更是正义的“生命线”。

刑事审判必须遵循疑罪从无、罪刑法定、不溯及过往等程序正义的原则,否则必然会导致公理、人伦的大崩溃。

倘若一次犯罪只是污染了水流,那么一次不公正的判决,就是污染了整个水源;

倘若律师没有“为坏人辩护”的自由,那么他们也必然会失去“为好人辩护”的自由;

倘若法律可以溯及过往、任意裁量,那么每个人都不再有安全,也不再有停止犯罪的理由……

手段就是正在进行的目的。不正义的程序,即便带来正义的结果,也会鼓励更大的不正义。

-原则4-

法治的保障,是权力分散

古今中外的司法实践都表明:要实现程序正义,强大的公权力往往是最大障碍。

面对公权力,特别是拥有暴力能力的行政权力,个体永远是渺小的。

因此,法治的第四个原则就是——负责审判的司法权,要与其他公权力区分独立出来,不受其他权力的干扰。

该原则的内涵包括“裁判上的独立”和“制度上的独立”:

前者要求司法机关依照法律和证据,独立地完成司法程序,不受任何外在的干预或影响。

比如,英国的法官在实施审判时,享有持续、广泛的保障,不会因完成本职工作,而负上民事责任。

后者是指,司法权与行政权、立法权平起平坐,并且司法机构在实践司法事务时,可以不受行政、立法机构的不当控管。

比如美国联邦法院,可以和政府首脑、立法机构平起平坐;

联邦法官的薪资待遇终生不变,法官与政府、法官与法官之间,都没有上下级的隶属关系。

-原则5-

法律是一项门槛极高的技艺,需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司法从业者从事的,是一项崇高的、永恒的事业。

孟德斯鸠、托克维尔等大思想家,也把法律工作者视为社会稳定、国家变革的中坚力量。

于是很多人认为,立法、修法都是政治精英的事,普通百姓也“默契”地配合,对立法、修法保持沉默。

但其实,司法工作固然需要专门的技能。但如果没有公民大众的参与,制定出来的法律,既不能服众,也不能持久。

从司法实践来说,出于专断的法律一定是不公正、不完善的;专横权力甚至以法律的名义,侵犯基本人全。

这就是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所说的“恶法非法”。

政府不能随便制订法律来维持秩序;制订法律就是人民的事,是人民在宪法下行使的天然权利,也是人民和政府构建的契约。

建成法治社会,是每个现代公民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一个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必经之路。

法治不仅是法学家研究的课题,背后更是我们真实的生活。无数仁人志士在追求法治的路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只有读懂法治,才能超越固有的狭隘思维,用法律人的头脑思考社会问题,大到理解治国安邦之道,小到理顺生活琐事,化解社会冲突,并在秩序缺位时,懂得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做清醒的现代公民。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不可说的原因,很多人对“法治”充满各种各样的疑虑、乃至仇视。而市面上的大多数普法书籍,要么是猎奇的旧闻谈资,要么是晦涩的专业巨著。

一套全面系统、深入实例、通俗易懂的法治套书更是凤毛麟角。

THE END
1.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重大法治原则。[4]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5]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https://www.fx361.com/page/2015/0121/15323544.shtml
2.法治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正点财经法治原则必须通过医疗纠纷理赔处理中心介人处理.进行调查、评估、协商,也从法律意义上明确医院方管理国有资产职责,即公立医疗机构承担提供和发展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职责.院长是公立医疗机构的管理者而非所有者.无权私自处理国有医疗机构的财产,从而限制了医疗机构私下承诺给予患者高数额的医疗损害赔偿行为,患方的高额赔偿http://www.zdcj.net/baoxianrumen-1915.html
3.法治原则一般包括什么内容?徐晓倩律师精选解答我国法治原则的内涵包括宪法和法律至上依法行政。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https://m.64365.com/tuwen/aaaieib/
4.罗许生:论行政法的便宜原则摘要:肇始于刑事诉讼领域之便宜原则于大陆法系国家与台湾地区行政法中普遍存在,而我国行政法学界却对之熟视无睹。囿于法治原则,面对大量存在的“恶法”,行政机关只能被动执行,引致官民冲突不断加剧。为提升行政决定的可接受性,急需确立便宜原则作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赋予行政主体协商裁量的权力。便宜原则与法治原则犹如http://fzzfyjy.cupl.edu.cn/info/1042/5261.htm
5.法治原则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法治原则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 既然法治是一种治国的理论、原则和方法,那么作为国家的根本法的宪法无疑应将其确认为基本原则,并在宪法的具体内容中予以充分体现。纵观各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规定,在体现法治原则时一般都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621359.html
6.宪法的基本原则2004年宪法修正案规定:“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从而确立了基本人权原则。 三、法治原则 1999年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也成为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四、民主集中制原则 我国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http://www.81.cn/zt/2019nzt/xfjwl/xfkp_201371/9689837.html
7.法治建设基本原则原则;(4)法制完备:法治国家的形式要件;(5)司法公正: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6)权力制约:法治国家的切实保证;(7)依法行政: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8)权 利本位:法治国家的明显特征。 法治城市的基本内容同样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 徐剑教授认为法治城市至少具有五大基本内涵:(1)民主的善治政府;(2)发达的市民社会;(3https://www.360wenmi.com/f/filedoorm8g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