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企业家群体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多次强调要弘扬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领头羊,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引领者,也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中坚力量。今日起,实创科技园官微将开设【科技领军人】专题报道,弘扬科技领域企业家精神,展现新时代中关村科学城北区企业家群体的风貌。每期将邀请一位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科技领域企业家,以他们的创业故事、经营理念、决策智慧、战略思考为抓手,深度解读企业家引领企业创新发展中的心路历程和成功经验,展示企业家的战略思想和行业判断,呈现他们在滚滚向前的科技浪潮中锐意进取、艰苦创新的奋斗历程。从企业家对科技创新和所处领域的理解与思考中,感受中国创新的力量,共同探索自立自强的中国科技创新之路。
前言
当前,我国政府正在以智慧法院建设为重点促进审判体系的现代化和审判能力的智能化。随着近年来的探索与发展,智慧法院建设逐渐完成了从点到面、从初级到高级、从局部到全部、由基础建设向全面应用的巨大转变。位于实创科技园永丰产业基地的北京华夏电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华夏电通”)正是这一系列智慧法院信息系统建设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华夏电通深耕司法行业二十余年,凭借深厚的技术积淀和市场积累,从建设全国法院系统骨干网的集成业务起步,向数字法庭产品和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再向建设智慧法院和司法平台迈进,如今依托“智慧法律大脑”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向法律科技领域延展,是法院行业信息化市场细分领域的佼佼者。
李俊峰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应用数学与软件专业。自华夏电通创立之初加入,2016年10月任华夏电通总裁,全面负责华夏电通经营管理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华夏电通在北镇法院打造并建设了第一例智慧法庭;建设完成山东三级法院全流程无纸化网上办案系统;构建裁判文书一键生成(简案快审)系统、要素式审判应用系统;在四川全省建设人民法院电子卷宗系统等。同时,作为建设法律知识图谱的先驱,李俊峰带领华夏电通建设“智慧法律大脑”系统。在其任职期间,华夏电通创新能力飞速提升、业务市场良性发展,获得22项发明专利,114项软件著作权。
从三尺讲台到IT舞台
1995年,李俊峰在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选择了阳光底下最伟大的职业——人民教师。提起在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做老师的经历,他骄傲地说:“虽然只做了一年半的计算机老师,但是很有成就感,这个过程让我确立了正确的‘三观’,明白做老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别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教自己。”
1996年起,伴随着中国计算机软硬件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IT行业发展前景一片繁荣。更喜欢在IT行业中不断创新的李俊峰选择离开学校,开始在IT领域施展自己的抱负。
加入华夏电通之前,他在跨国公司松下负责过MRP软件的维护工作;在清华紫光带领销售团队签署了清华校园网、胜利油田等几个大项目,并参与了法院信息化建设项目,由此与法律科技领域结下了在事业道路上的不解之缘。
2002年1月1日,李俊峰正式加入华夏电通,并参与了公司从集成商转型成为自主研发产品供应商和服务商的战略转型。在此期间,李俊峰对法院行业进行了深入调研,研究面向法院的信息化产品综合解决方案,最终提出内容管理、图像中心、科技法庭三个方向。经过公司管理层的几轮商讨,最后确认了华夏电通未来专注于为法院提供科技法庭产品、技术和综合解决方案的发展之路。这也为李俊峰带领的销售团队确定了方向,前途似乎一片光明。
然而,现实中一串串残酷的数字给了他和团队沉重的打击:由于全国法院的科技法庭建设支出不到1000万,导致华夏电通全年的科技法庭收入不到300万,全年的净利指标仅完成计划的19%......那段时期的挫败感让他记忆犹新。
最艰难的时期也不能放弃,他一边鼓励团队成员,一边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分析失败的原因。李俊峰说:“对市场的需求欠缺分析和判断,盲目地确定目标,对人员疏于引导和管理是造成这个结果的直接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后,我们对2008年以后的业务计划做出了调整,一方面开拓法院行业之外的其他项目保证团队运营;另一方面同步推广我们自主研发的科技法庭产品,逐步占据市场。”
经过李俊峰和团队的不懈坚持和努力,2012至2015年,全国科技法庭建设1.8万多个,华夏电通签约的科技法庭建设项目占比50%以上。李俊峰就像“行走的地图描绘机”一般,把华夏电通的业务和产品“拓绘”到全国各地。
“不断破壁,在新征程上驰骋”
经历了市场拓展时的艰难,李俊峰打破困境,为华夏电通的业务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2016年,他被任命为公司总经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适逢智慧法院建设被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李俊峰似乎听到智慧法院建设的足音正铿锵有力地向科技企业走来,这让他心中的方向更加坚定。
他立即启动华夏电通三年战略规划的制定,明确公司新的产品研发方向——帮助人民司法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为公平助力,为正义加速。至此,华夏电通在李俊峰的带领下进入战略和产品转型升级阶段。
然而,如何让核心管理层认同公司新的战略,如何让员工们快速吸收新的理念和技术,成为他创业期以来遇到的又一难题。李俊峰身先士卒,在公司自身技术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积极引入其他公司在法律研究方面的技术补充短板,加速战略的转型落地;在智慧产品新业务的推广过程中,他亲自出马,给自己定下每周至少跑两个法院的小目标,为各区域业务总经理做示范与指导,不断提升大家的专业能力。
随着北镇法院新模式的落地,让管理层的信心倍增、团队凝聚力更强。现在,智慧类产品的市场覆盖率正逐年提高,李俊峰在自己的不断坚持下带领华夏电通走出了一条自我革命、行稳致远的进取之路。
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各行各业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华夏电通而言,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当时,虽然公司所有项目几乎都处于停摆状态,但是华夏电通互联网庭审系统的远程移动互联特性,为法院建立了规范完善的庭审管理流程,打破传统庭审中法院人员与诉讼参与人必须身处一室的空间限制,为庭审参与各方提供便捷、安全的网上开庭服务。在疫情期间,华夏电通携手各地人民法院,通过互联网庭审,远程“不见面”地解决了一件又一件诉讼纠纷。
在后疫情时期,李俊峰顺应时代发展,带领团队启动“智慧法律大脑”的研发,旨在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数智”化服务。
“法律科技的时代来了”
“‘案多人少’的矛盾其实一直很突出,我的看法是一定是要通过法律专业人士的智慧,再加上机器的智能来解决这个问题,跟科技要生产力,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简案快审、类案专审、繁案精审的目标。”谈及目前司法行业面临的困境,李俊峰分析到。
他认为今天所有前沿的技术实际上都可以应用于法律科技,比如智慧法庭需要用到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也用到了OCR、语音识别、图像识别、NLP等人工智能的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里又用到了知识图谱的底层技术。
他回忆自己大学毕业论文是实现一个专家系统,“过去我们学人工智能,是知识库+专家(规则)+模式识别算法,今天已经完全迭代了。”在他看来,当前法律人工智能的核心就是构建法律知识图谱,而法律知识图谱是将应用数学、图形学、信息可视化技术、信息科学、法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结合起来,并利用可视化的图谱形象地展示出来,实现整体知识架构到多学科融合的现代技术。
“随着传统法律体系向数字世界延伸,现有的法律行业格局将会随着“数智“技术的赋能被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法律服务将向综合性、泛法律服务发展,产生全新的、多方位、一站式专业服务生态圈,催化下一代法律服务新业态。信息技术与法律专业的深度融合成为显著的发展趋势,不只是帮助公检法司、律师、企业、个人等用户提升检索效率,更能够进一步挖掘法律数据背后的价值。我个人认为法律科技时代已经来临。这为我们从事法律科技研发,或从事类似业务的公司带来了更多的机遇。”李俊峰激动地说。
公司开发的“华夏易审”APP
筑梦未来
“做法律科技领域的头部企业”
“通过竞争,优质司法信息化方案提供商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弱势提供商将退出竞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李俊峰再明白不过。
从业务角度看,华夏电通主要是面向政府机关的ToG服务,随着智慧法律大脑的研发成功,华夏电通不管是技术能力、产品范围,还是业务市场的广度都在逐渐打开,将不断向B端和C端拓展。李俊峰表示:“我们公司长期的目标,是要做法律科技领域的头部企业。”
他谈到,相比之下,其实B端和C端的业务需求明显更大。之前公司之所以没有涉足这些领域,跟公司的人员规模有较大关系,毕竟目前公司只有300多人,而且如果摊子太大,成本也肯定会更高,这也是华夏电通为什么要跟资本市场去对接,计划IPO的原因。
“华夏电通的经营宗旨是专业、诚信、负责、创新,一直以来我们没有离开过这个领域,从最早面向政府,以及向一些大企业提供解决方案,再到后来定位泛司法领域。”
李俊峰说:“华夏电通遇到的每一道坎最终都迈了过去,困难如影随形,作为企业家,我的任务就是带领华夏电通在砥砺前行中紧跟时代步伐,在信息技术发展大潮中乘风破浪,把华夏电通打造成为一支服务于司法领域的专业团队,具有卓越声誉的‘金字招牌’便是我的初心。”
关于华夏电通
华夏电通深耕司法业务二十多年,凭借深厚的技术积淀和市场积累,已从法院行业信息化市场细分领域的佼佼者,发展成为法院行业信息化的核心服务商,为法院用户提供智能、协同、泛在的一体化应用服务。同时,在三远一网和智慧执检等系统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华夏电通立足于司法领域,通过不断的努力助推司法审判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依托法律领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形成了行业领先的法律知识图谱基础能力,服务企业合法合规经营,并推动法律服务业态向智能、高效、便捷的方向持续发展。华夏电通以孜孜以求的精神,在立法、司法、执法、法律服务等法律行业和领域提供更专业、更精准的一体化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助力国家打造智能、高效、公正的司法环境,让老百姓打官司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