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对政治的思考及由此形成的学问(略)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一、政治的含义
(一)几种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道德政治观(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
典型:中国古代儒家学说和古希腊学者的认识: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其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如孔子;古希腊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应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亚里士多德则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评价: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但这种观念仅从社会价值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神权政治观: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
量的体现和外化。该政治观与宗教崇拜结合,如中国的“天”及西方的“上帝”,人们都凭借对其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
典型:中国殷周时期就盛行“君权神授”思想。
汉朝董仲舒创造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鼓吹“君权神授”,使神权政治观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合法性依据。
西方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尘世的一切都是神的安排,而“国王是上帝的仆人”。近代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理论将“政治”的本质归结于超社会、超自然的力量。
3、权力政治观:认为政治是围绕权力展开的活
动,包括对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
典型:中国历史上的代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他们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韩非。他指出政治就是用权。
1
评价:该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现实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特定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政治本质把握不深刻不全面。
4、管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
典型:在中国,孙中山曾从这一角度来界定政治,他认为政治就是管理众人的事”。政治学家吴恩裕先生也说:“政治乃是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
在西方,如美国政治学家G.庞顿和P.吉尔;英国政治学家麦肯齐亦指出:“目前在英国最通用的定义是奥克肖特的定义,即政治是‘参加一个社会的全面的管理’的进程。”
评价: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5、决策政治观: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评价:该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及标志,但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具有片面性。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人类社
会不过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人们的社会关系有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种族等各个方面。而政治则是这种关系的一个方面。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可理解为:(1)这
里的经济指特定经济关系,包含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生产中的支配被支配关系和生产成果分配关系。(2)政治关系的建立和运行都由经济关系决定,体现着经济关系的要求。(3)政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政治的进程会影响到社会经济基础的方方面面。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
政权问题。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根本问题。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国家和国家政权是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是从社会矛盾中产生、居于社会之上以保持社会秩序的一种特殊力量。因此,认为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实际上是指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
术。政治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其产生、
2
发展乃至消失,都遵循着特定的规律,人们只有以科学态度对待它,深刻认识政治的本质,把握其规律,才能在实际政治生活中运筹自如。另一方面,具体的政治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人们从实际出发,在把握政治生活规律基础上,切实掌握其方法和尺度。因此政治又是一种艺术。
(三)政治的含义: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理解:(1)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指明这种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2)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3)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就在人的基本需求意义上保证了定义的深刻性。
二、政治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位
(一)对政治学研究的实质性内容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看法:
(1)认为政治学研究对象是“国家及活动”,将“政治学”定义为研究国家及活动规律的学问;
(2)认为政治学研究对象是“社会公共权力”,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权力的获得和运用的科学;
(3)认为政治学研究的对象是公共事务,政治学就是对管理众人之事的研究;
(4)认为政治学研究对象是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涵盖最为广泛)。
(二)政治学学科性质定位:既然政治本质上是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公共权力规定实现特定权利的社会关系,那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社会关系及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政治学的知识体系。政治学研究内容分两
方面,即政治哲学研究和政治科学研究。
(一)政治哲学研究。主要运用先验的哲学思辨的方法,论证某些政治价值是值得追求的,并以这些价值为标准,对现实政治做出评价,并试图探寻理想的政治生活方案。
(二)政治科学研究。主要运用经验、科学和实证的方法,对政治生活进行量化分析。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方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学原则:唯物辩证法。
(2)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分析途径和基本角度:包括历史、经济、阶级和利益的角度,并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