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钊郑毅:论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地位作用及其完善

摘要:《民族区域自治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宪法性法律文件,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以保障少数民族权益的基本规范,推动民族地区各方面事业发展的制度保障,多元一体的新型国家结构形式的制度标杆。为实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自身完善、下位法完善、体系完善和实施完善等方面狠抓落实。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法;地位;作用;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下简称《民族区域自治法》)于1984年5月31日由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于1984年10月1日起施行。该法作为规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宪法性法律颁行30年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本文试就《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问题谈点认识。

一、规范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宪法性法律文件

最后,该法是中国传统思想与源自西方的民族理论本土化结合的成功典范。有学者即曾提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复合型的思想基础”的判断。[③]我们认为,这种复合既包含中国古典思想(大一统思想)与西方民族思想(如民族自决权)的协调,也包含中国传统民族政策(如恩威并用政策、和亲政策、羁縻政策)与西方自治制度(如地方自治)的联姻。应当强调的是,不能因为西方理论在现代法统意义上的科学性与行使正当性就盲目否定传统本土法治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如苏力教授指出的:“中国的法治之路必须注重利用中国本土资源,注重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和实际。……这是法律制度在变迁的同时获得人们的接受和认可、进而能有效运作的一条便利的途径,是活的合法性——即人们下意识的认同——的一条有效途径。”[④]正是因为《民族区域自治法》将单一制的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前提下以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宪法》框架和原则具象为体系化的法律文本域规范,才使得该法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制度上都成为中国传统与西方理论本土化结合的成功典范。

二、民族自治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以保障少数民族权益的基本规范

首先,《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了一系列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并实现了初步的体系化。该法专辟第三章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问题给予全面的规制,从第19条至45条共计27个条文,篇幅占到总篇幅的34%,成为整部法律中条文数最多、规则设计最细的部分。作为国际人权理论基于我国少数民族特殊主体的法律化,这些条文涉及所有的人权类型。第一,既包括集体人权也包括个人人权;[⑤]既包括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也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既包括第一代、第二代人权,也涉及第三代人权。[⑥]甚至某些特定的自治权还超出了通常人权理论谱系的容纳范围,如第24条组织本地方的公安部队权。[⑦]

其次,《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上级国家机关的帮助职责为自治权的顺利有效行使提供保障。虽然该法第三章对自治机关自治权给予了全面而体系化的规定,但许多权利的实现仅靠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独力行使尚不足够,还需要上级国家机关给予相应的保障、扶助和支持。对此,该法又专辟第六章对“上级国家机关的职责”问题进行了较为周延的规定,从第54条至第72条共计19个条文,篇幅占到总篇幅的25.7%,成为仅次于自治权内容的第二大部分。这部分内容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上级国家机关的行为应符合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即第54条;二是上级国家机关在各方面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扶助职责,即第55-71条;三是上级国家机关对民族政策教育的强化,即第72条。三个层次彼此关联、相互为用,不仅形成了严密的内部逻辑体系,而且也同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对应关系。

三、推动民族地区各方面事业发展的制度保障

首先,《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30年来,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各方面事业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在该法的指引下,把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突出位置,如优先合理安排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持力度、重视民族自治地方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采取特殊措施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教育事业、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增加对民族自治地方社会事业的投入、扶持民族自治地方扩大对外开放、组织发达地区与民族自治地方开展对口支援、照顾少数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需要等。辉煌成就表明,该法已经成为民族自治地方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⑨]同时也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民族法制与民族政策的窗口。

其次,《民族区域自治法》为国家的民族地区发展政策提供坚实的法律依据。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虽然对民族地区的发展给予了充分重视,但主要依赖政策的手段加以实施。虽然在特定时期内收获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政策手段在权威性、稳定性等方面的天然缺陷导致其越来越不适应民族地方深层次、跨越式发展的时代需求。《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出台改变了这种顶层设计落实路径单一化的局面。在该法的切实保障下,西部大开发、对口支援、兴边富民等一系列民族地区崛起的国家战略获得充分实施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⑩]

四、多元一体的新型国家结构形式的制度标杆

《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度成功不仅为我国民族问题的处理提供了科学的规范依据,也为世界范围内解决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与国家统一问题树立了中国特色的标杆。

一方面,《民族区域自治法》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同国际法的对接。在目前的条约法体系中,对少数人权利保障的国际公约和文件成为规范的核心,而《民族区域自治法》已经与之建立了较为严密的逻辑对应关联。从《世界人权宣言》到《在民族或族裔、宗教和语言上属于少数群体的人的权利宣言》,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到《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不论我国是否已经加入或正式批准这些国际法文件,但在少数人权利保障的领域中,《民族区域自治法》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体系上都已经同国际法规则建立了良好的对接。[12]

另一方面,《民族区域自治法》为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确立的基本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其一,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以自治邦为核心的解决方案,虽然表面上妥善处理了民族问题,但却为国家长期统一埋下了隐患,最终不得不以苏东剧变的失败告终;[13]其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以多元文化主义、保留地等政策为核心的解决方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但对少数族群的基本权利保障不力。相形之下,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显然在少数民族权利保障与国家统一之间找到了最为恰当的均衡点。这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制度之路在世界范围内已然成为具有相当比较优势的成功经验。

五、《民族区域自治法》面临的现实困境

虽然《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的30年缔造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蓬勃发展的30年,但在30年的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尚待完善之处。为实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可持续发展,对这些问题的清醒认知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重要地位认识不到位。《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为确立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并保障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的基本法律,在法律位阶上居于高位,对各项自治权及其国家机关的职责作了全面系统地规范。但在贯彻落实这一法律的各项规范时,一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往往存在认识上的不到位甚至偏差,使得这部法律的实施效果不那么尽如人意。

第三,《民族区域自治法》呈现明显的“软法”特征,执行性不强。依照法国学者FrancisSnyder的理解,“软法是原则上没有法律约束力但有实际效力的行为规则。”[15]而《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就存在大量的软条款。一方面,部分条文大量使用“可以”、“根据需要”、“自主”等柔性表述,赋予行为主体充分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部分条款虽然使用“应当”、“不得”、“禁止”、“严禁”等硬性措辞,但由于通篇缺乏法律责任条款而丧失了实际的罚则功能。总之,软条款的大量充斥严重影响了该法的实施效果。[16]

第四,《民族区域自治法》对散居少数民族权利保障问题覆盖有限,周延性有限。虽然该法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散居少数民族权利问题有所涉及,但民族区域自治在本质上毕竟是主要针对民族聚居区的制度设计,这就决定了该法在散居少数民族问题上作为的有限性。然而,散居少数民族权利保障法制建设的相对落后以及《民族区域自治法》在当前民族法制体系中的唯一核心地位又导致在实践中不得不对该法的有限散居条款给予更多期待。理论与实践、立法与执法的巨大张力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该法的实施困境。

第五《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困境引发思想激荡,稳定性有待提升。由于该法在实践中存在上述问题,导致理论上持质疑论立场思想的产生和激荡。如,2011-2012年胡鞍钢等学者提出的所谓“第二代民族政策”即为这类问题的集中反映。[17]反驳这种质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代契合性的思潮,除了在基本理论上据理力争以外,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践所取得的实实在在成效来说话似乎是更为有力的路径选择。

六、认真对待《民族区域自治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013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们认为,所谓的“坚持”和“完善”应当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可分为四个层次:

其次,配套立法跟进,保证《民族区域自治法》“落地开花”。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则抽象、实施性不足的问题,另一个协调性解决路径在于下位法的完善。2005年《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正式颁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央立法层面配套实施规则缺乏的问题,但仍未能彻底扭转实施的被动局面:一是《若干规定》仅针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部分条款进行了细化,全面性不够;二是《若干规定》在位阶上仅为行政法规,对于一些重大问题的规制力度有待加强;三是《若干规定》仅体现中央立法的努力,而地方立法层面、尤其是民族自治地方针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配合性立法建设仍嫌滞后,无法形成央地立法良性互动的理想局面。其中,自治区自治条例阙如是问题的关键,而该问题的解决又不得不反过来寄望于《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自我完善。因此,自我完善与下位法完善之间应当并行不悖、同时推进、互为补充、协调发展。

再次,与时俱进,抓紧制定《散居少数民族权利保障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主要保障了在民族自治地方的基本权益,但随着社会转型,许多少数民族成员离开民族自治地方,散居在全国各地,对于散居少数民族权利保障问题,依靠既有的两部位阶有限、颁行已久的《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和《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显然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而寄望《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全面“观照”又颇不符制度现实。因此最有效的方法是推动《散居少数民族权利保障法》的制定和出台,使之与《民族区域自治法》彼此配合,分别对散居和聚居两大类少数民族的权利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保障,并由此促成我国民族法制由“一翼”向“双翼”的历史性转变。[18]应当看到,《散居少数民族权利保障法》的出台不仅不会动摇《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范地位,反而能为后者的实施提供有力的制度协同,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深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四,唤醒《民族区域自治法》中“睡美人”条款,激活《民族区域自治法》中的“稻草人”条款。法律规范的完善并非目的,客观实施效果的切实提升才是《民族区域自治法》乃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生命所在。如何通过实施效果的提升扭转现实中民族自治地方所感受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只给慰问信不给慰问金”的问题?如何通过误解的消弭窒息那些质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历史定位的论调?认真对待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基本政治制度,严格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所确立的各项规范,促使这部法律真正地“由纸上走到地上”,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释放出来,这才是现代国家治理之正道,民族兴盛之法宝。

注释:

[①]有学者认为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始于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参见宁骚:《民族与国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90-591页。但学界主流意见倾向于1949年的《共同纲领》,且正式文本更契合严格意义上的制度化要求。

[②]这里的自治法规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两种法律规范的统称,参见沈宗灵主编:《法理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8页。

[③]黄秋斌:《自治州自治权问题研究》,清华大学2014届博士学位论文,第24页。

[④]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第6、16页。

[⑤]当然,按照最新的划分标准来看,这27个条文均应划入集体人权项下。如威尔·金里卡就指出:“集体权利这个术语,易使人们对群体差别公民身份和个人权利的关系做出错误假设。人们很自然地会假设,集体权利实有集体行使的权利,是与由个人行使的权利相对立的。……事情不在于这个权利是‘集体的’(与个人的相对),而在于这个权利是群体差别权利。”[加]威尔·金里卡:《多元文化的公民身份》,马莉、张昌耀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0、67页。

[⑥]三类人权划分法参见白桂梅主编:《人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15-16页。

[⑦]该权行使的实例在历史上曾客观存在过,但目前尚属“沉睡”状态。

[⑧]参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第五部分。

[⑨]参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第四部分。

[⑩]如该法第64条规定:“上级国家机关应当组织、支持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与民族自治地方开展经济、技术协作和多层次、多方面的对口支援,帮助和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从而成为对口支援的核心法律依据。

[12]详见吴双全:《少数人权利的国际保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六章。

[13]SeeDemetYalcinMousseau:DemocratizingwithEthnicDivisions:ASourceofConflict,JournalofPeaceResearch2001;38:547.

[14]参见郑毅:《驳“以自治区单行条例替代自治条例”论——兼议自治区自治条例的困境与对策》,《广西民族研究》2014年第3期。

[15]转引自罗豪才、毕洪海:《通过软法的治理》,载《法学家》2006年第1期,第1页。

[16]参见熊文钊、郑毅:《试析民族区域自治法中的软法规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17]参见胡鞍钢、胡联合:《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18]参见郑毅:《试述民族自治权的产生、发展与新走向》,载胡建淼主编:《公法研究》第十一辑,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2012年版,第240-241页。

熊文钊,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治政府与地方制度研究中心主任,法学博士;郑毅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讲师法治政府与地方制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

THE END
1.民族团结小知识,相关法律法规您了解多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什么时候颁布实施的?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该法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84年10月1日颁布施行。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是什么?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ODA2NTM4NA==&mid=2666025522&idx=4&sn=46fafe0e9b14a8b4b4872dabbae48b8d&chksm=f0d291c0cde5e60b7843acd91a23d2be6a52c5940f193bade7cd0f1529647602eb511b828920&scene=27
2.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及其发展确立什么样的制度和模式来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的那一天起,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在实践中逐步提出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民族问题的解决。http://www.npc.gov.cn/zgrdw/npc/xinwen/rdlt/rdjs/2010-12/29/content_1613535.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1984年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questiondetail?id=1808763933411236067&fr=search
4.2022年“百万网民学法律”统战和民族宗教法律法规专场知识竞赛题2.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内各民族公民都享有宪法规定的( ),并且教育他们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 A.平等权利 B.公民权利 答案:B 3.《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 A.基本法律 B.行政法规 答案:A 4.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 )的公民担任。 https://www.jxlaw.com.cn/system/2022/08/31/030183459.shtml
5.[选择题]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是()。[选择题]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是()。 [选择题]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是()。 A. A.《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 B.《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参考答案: 《民族区域自治法》https://www.kdnk.cn/2023/07/336095.html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规章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现在,就来看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现行<宪法>第四条第三款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https://www.027art.com/fanwen/gzzd/13756499.html
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光明日报牟本理:实践证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有巨大的优势和鲜明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制度规范和法律规范。 所谓制度规范,是指实施单一制国家结构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方面确立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平等地位,实际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https://www.gmw.cn/01gmrb/2008-04/30/content_768085.htm
8.05年10月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总结(一)一、法的渊源:(法律渊源) 指那些来源不同(制定法与非制定法、立法机关制定与政府制定,等等),因而具有法的不同效力意义和作用的法的外在表现形式,又称“法的形式”。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渊源主要包括:(8种) ①宪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规;④政府规章、地方性法规;⑤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⑥特别行政区制定的法律http://www.dadeedu.com/html/dade_855.html
9.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单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将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行之有效的( )工作方针、政策,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下面不是引起玻璃体混浊的病因的是( )。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下列中不属于环境卫生“四定”制度的选项是( )。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关于https://www.shuashuati.com/ti/3a373d12a53b41c7aca8cfbfc3b4b503.html?fm=bdbdsd9306e32dcfef593e797d0740952a5d4
10.2016年法律硕士(非法学)考试大纲(下篇:综合课)考研大纲综合课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联考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非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https://www.kaoyan.com/dagang/569dc95f462f1.html
11.五年制《历史》第一学期思考题及参考答案学习园地20.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对蒋介石的“兵谏”。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后在中共帮助下得以和平解决。这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 21.民族区域自治 答:民族区域自治是基于我国国情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就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https://zy.ganzhsz.cn/s.php/gjb/item-view-id-143.html
12.民族区域自治法律体系现状与完善建议随着我国社会民主法制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形成了以《宪法》为依据,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有关民族问题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为基本内容,以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地方立法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为补充的民族法律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860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