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的论文8篇

二、高校法律教育的素质教育发展新取向

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时展节奏,经济建设要有现代化的思想,相应地教育也应当有现代化的理念和策略,在人们思想观念向现代化不断转变的同时,社会的法治建设也要走向现代化。现阶段我国高校法律教育已经出现了在要求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和规范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法律实践体验,使学生在遵守法律、守护法律、运用法律的前提下,对法律内涵和法治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促进更多的人参与到立法过程中去的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发展新趋势。高校法律教育的理念发生了重大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逐渐致力于学生法律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法律素质的全面培养法律意识指的是人们对于法律现象的想法、观点、心理反应等的总称。作为将来市场经济的主体,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是当代大学生未来立足社会的必要条件。据有关调查显示,现阶段已经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在出现损害自身利益的情况后能够拥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能够诉诸法律。学生已逐渐将法律知识、思维以及信念融入自己的主体范围之内,将被动转化为主动,进而养成良好的法律运用能力和法律信仰,从而使得学生法律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逐渐致力于对法律刚性特征与现实社会纷繁复杂性之间的调和众所周知,法律是具备强制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就像俗语讲的“法律是完全没有感情的”,但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却与法律的刚性之间往往会出现差异和不适用的地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法律的制定、执行、监督等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更高的要求。这同时也要求在高校法律教育过程中,要致力于向学生讲解法律的刚性和实际社会情况的多变性之间的协调,注重培养学生对法律运用的灵活处理。

(三)致力于法律理论教育和学生实践的有效结合单纯的法律理论知识的灌输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素质的养成是不足的,尤其是对学生正确运用法律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现代高校法律教育新理念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对法律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对法律理论知识加深体会和掌握,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法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的活跃度,对高校法律教学课堂学习进行巩固和补充,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的目标。

三、高校法律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

法律素质教育导向下的高校法律教育,最终是要依靠高校法律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法和策略得以实现,要以科学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增强,形成正确的法律体会、法律情感以及法律信仰,进而提升学生的法律运用能力,从而达到高效法律素质教育的最终育人的目标。

(一)将法律情感教育逐步融入高校法律教育中法律情感是指人们对法律现象、法律法规所持有的情绪反馈以及形成的有关体验。大学生的法律情感,只有通过特定的法律知识的学习、逐渐的内化,才能真正培养起来。一个学生是否具有正确、坚定的法律信仰,能够在充分理解法律知识的额基础上信任法律,进而在主体性作用下对法律加以灵活运用,是衡量一个学生具备法律素质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要在高校法律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明确法律情感教育的培养思路,尽量将法律情感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整个法律教学过程中去,才能真正地提高高校法律素质教育的实效性,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科学、健康的发展模式。

(二)将个性教育逐步融入高校基础法律教育中高校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人,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离不开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个人潜能的挖掘。个性发展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内在统一的,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调对学生个性以及潜能的挖掘、发展,摒弃了传统教育中的平均主义,根除了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固定、教学方法老旧等弊病。素质教育理念引导下的高校法律教育,就是要充分重视个性教育的思维的融入,根据学生具体的情况,因材施教,善于利用不同学生对法律学习过程中的不同兴趣和特长,从而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整体的遵法、守法、用法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较高的法律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探究学习;意义;引导;方法

1.要正确理解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意义

现代高素质人才必须具有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教学中精心培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是一条重要的渠道。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创设探究性的语文教学课堂。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所谓探究性的课堂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2.科学设计探究的题目,努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能否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时应提出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我教《死海不死》一课,提问学生:是否见过或听说过不会游泳的人可以在海里悠闲自得的游泳而不被淹死?在学生置疑时,又告诉学生确实有这样的事,那个地方叫"死海"(板书)。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个海叫"死海"?为什么不会游泳的人在死海里淹不死呢?学生听到这一系列奇怪的事和需要探究的问题,就马上把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了。

3.研究学生,找出特点,根据实际,选准题目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生是实施教学的对象,因此,学生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便是教学中的"彼"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方法效果的验证都是要通过学生才能够反映出来的。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过:"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这里的人的天性及其发展和规律即指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无论准备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必须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以学生对教材的承受能力为主要根据,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上的创造力为主要目的。而要真正做到这些,就必须先对学生实际状况进行了解和掌握。

4.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巩固知识,发展思维,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融合的实践把握

(一)访谈1.学生就业对口企业访谈。含生产型企业天津富奥电装空调有限公司和服务型企业天津红星美凯龙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目的是为了了解目前企业对中职人才需求状况,为德育课程体系完善和制冷专业人才培养提供目标参考,找准职业素质培养方向,准确进行人才培养定位。2.毕业生访谈。对本校制冷专业毕业生访谈,目的是为了解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轨迹与现状,通过企业的需求与毕业生实际情况的对比,找出差距,帮助德育教师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了解学情、改进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二)问卷调查对制冷专业在校生分年级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不同年级在校生的职业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工作适应能力、遵守法律规章观念以及团队意识方面的差距,衡量《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实际教学效果。并结合企业访谈结果,发现德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二、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一)企业访谈结果显示目前中职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及精神状态一般,就业优势不明显,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理解领悟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法制意识比较好,中职生应进一步提高悟性、遵守规章制度、工作踏实,提高自己的协作精神。

(三)在校生问卷调查调查范围覆盖全校一年级、二年级制冷专业共计50名学生。其中一年级25名,二年级25名。问卷共发放50份,共收回46份,其中一年级21份,二年级25份,回收率92%,其中有效问卷100%。通过数据比较,两个年级的学生在是非认知上基本一致,学生的道德观念是正确的、积极的。这说明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减少对错好坏的阐述;二年级的同学相较于一年级思维方式更趋于成熟,他们对涉及道德评价的问题更趋于辩证,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方式更为多样化,而在用道德知识以及道德所蕴含的礼仪知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时候会有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道德知识外化成道德行为的知识运用的加强。

三、课程改革途径

通过调研,对《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改革,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一)教材改革根据《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文件中强调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依据文件精神,挖掘德育素材和德育资源,补充到教材中。1.补充历史文化知识。灿烂的中华文明中蕴含了无数礼仪与道德的闪光点,取博大的中华礼仪与道德精华补充到教材中,可以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通过历史与当代的对比,将礼仪、道德知识理解的更为透彻。2.补充学生身边的故事或案例。从道德情感方面,使《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更加贴近学生,激发学生爱生活、爱职业的热情。

开放包容是参与式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在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是引导者,也是参与者,教师将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成为集体讨论中的一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随时欢迎学生提问,在与学生的共同探讨中让学生掌握知识,不断进步。

二、参与式教学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中的应用

自广西从2009年会计从业资格实行无纸化考试以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都远未达到理想,2012年下半年广西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为10.81%,2013年上半年通过率为16.46%,《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单科的通过率比平均通过率稍低一点。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科目特点以及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最终影响了学生的考试通过率,因而针对目前的教学状况,可以采用参与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一)转变教师角色,教师成为参与者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人,上课就像作报告,学生就像听报告,这一做法造成的结果就是培养了学生的惰性,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课,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因而课堂效率低下。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要转变师生观念,教师要更多的做好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要作为与学生平等的一员,参与其中,这样一来,学生就获得了受尊重的感觉,有了学习的内在需求,敢于、乐于在课堂上展现自我。

(二)鼓励参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课堂气氛沉闷,究其原因,是缘于学生参与的缺失。因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的全程参与,对于课堂效果的提升将大有帮助。这一参与可以从备课开始,让学生参与备课过程,充分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在课堂上,则鼓励学生质疑,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后,也还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活动,以刺激学生的思维,强化学习能力。

(三)采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兴趣

激励机制是人们产生动力的原因之一,对于学生更是如此。激励机制的实施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分组竞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而在课外,还可以通过举办财经法规知识抢答赛等方式进行。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激励,有了自我实现的感觉,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要,必将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投身到学习中去。

(四)提倡合作型学习,促进互相帮助

由于学生个体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学习背景以及不同的智力因素,导致了学生学习情况上的差异。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提倡合作型学习,让学生组成学习团体,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抓差补缺,共同参与学习,以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五)学生参与评价,激发学习动力

三、结语

【关键词】中职舞蹈;教学;情感教育;方式分析

一、关于中职舞蹈教学中,影响情感教育的因素分析

在当前的中职舞蹈情感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状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活动,必须要有三个基本的构成要素,分别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对象以及教学环境。在实际的情况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具备充沛情感的主体,而舞蹈就是搭建他们情感桥梁的重要基石,因此,教师必须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渐渐将彼此的情感交融为一体。

二、如何创新与优化中职舞蹈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舞蹈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教学的方向

(二)借助情感教学,树立榜样形象

对于一名中职学生而言,他们学习的最重要对象就是自己的舞蹈老师,所以,舞蹈老师必须要为学生们树立起榜样,充分发挥出榜样的力量。通常情况下,进入到中职学校学习舞蹈的学生,一般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舞蹈功底,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舞蹈教师必须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标准与更严的要求,确保课前准备的充足性与课上表达的精确性,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原来自己与教师的水平差距非常大,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身上有他们需要努力学习的东西,这对于学生来说会是一种非常鼓舞和振奋人心的力量。

(三)情感教学的具体措施分析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舞蹈既是情感的载体,更是情感的诠释方式,舞蹈是对人体动作的美化与加工,其与舞者的情感浑然一体,一段成功的舞蹈,其不仅仅有着精湛的舞蹈技巧,同时也能够真正展现出人类的丰富且多元化的情感,中职学校作为培养优秀舞者的沃土,必须要高质量地完成好这份教学重任。

参考文献:

[1]关宇.运用情感教育法,中职舞蹈教学充盈活力[J].教育艺术,2016,(10):45.

[2]赵雪荣.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初探[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9(4):150-151.

[3]彭莲军.融入情感,让中职舞蹈教学活力四射[J].中华少年,2016(25).

【关键词】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小学语文教学措施

1.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1.1不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更为明显。在这一阶段,教师通常习惯对小学生进行认字、写字等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出现这种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能力认识不足,认为儿童只有初步逻辑思维,并不具有命题假设的抽象逻辑思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在对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教育时并不进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1.2忽视了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

1.3在课堂上不能合理把握提问和朗读的技巧

新课改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对学生进行提问,以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自身的思考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增强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很多教师为了实行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经常对学生进行提问,加强对学生朗读训练的要求。问题的设置和朗读训练如具有启发性和引导到位,将会对学生学习语文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现实情况中教师对教学目标通常把握不够准确,并不能抓住课文的关键所在,这样进行提问,只会使学生产生畏惧,甚至对语文课程产生反感,产生相反的结果。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要有效,防止失去提问应有的作用。

2.儿童思维发展新论指导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该采取的举措

2.1教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儿童思维发展新论的理念和要求

教师对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要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和理解,这是能够实践好儿童思维发展新论指导理念的有效措施,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教育时首先要高度重视理念的学习,并真正的认识到儿童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情感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始终要保持“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原则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

2.2利用多种语言实践活动和游戏来开展拼音教学

2.3创设多种与汉字有关的活动来开展识字教学

2.4采取有效的阅读策略加强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提高其阅读能力

3.总结

综上所述,要想在儿童思维发展新论的指导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教师在小学教育期间进行长期而艰苦的努力,要加强对实践的研究和不断探索,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做出积极努力。

1供体的人格保障

自然人享有人格权,是自然人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任何人均是其身体及各部分的所有者,应能自由地以自己意思处分,从现代思想出发,人的自己决定权是意思自治理念在人格权领域的具体体现,所以对于人在生存中,做出承诺从自己身体上分离一部分(如器官)的行为,自然应被视为该人行使其人身自决权的一种体现。活人是具有法律人格的权利主体,故具有处置其人格利益的自己决定权。

(1)无偿捐献问题——捐献的范围。首先要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器官捐赠这种纯粹使提供者负担肉体的不利益场合,无论如何也不得由法定人行使行为能力欠缺者的器官处分权。其次是遗体捐献,遗体和人体器官是物权法的客体,归属于生前的本人和继承法理下的其他人,在法律限制流通的范围内可由权利人进行处分。

3器官的分配问题

4建立知情同意制度

5特殊器官的移植——生殖器官及脑移植中涉及的问题

1978年美国silbe首先进行了人体移植,对一例先天性无睾症患者采用孪生兄弟同质移植。术后第8日受体中出现活动,2个月后数与活率达到正常人水平。2年后该受者的妻子分娩一健康男婴。在我国,湖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1984年首先进行了一例双侧外伤性无睾症患者采用父亲供睾进行同种移植术,获得成功。同时卵巢、子宫移植也在一些大医院展开并获成功。生殖器官的移植中身份权的认定成了争论焦点,现在大多数倾向于依传统的血缘、婚姻为基础确定身份关系,而不是以受者子女的基因信息来确定亲子关系,即无论供者与受者是什么关系,受者都是其生育的子女的父亲或母亲。

脑组织移植是择取供体脑组织一定的神经元或特定区域的细胞群植入宿主脑内,使其存活、生长分化,并与宿主脑组织整合,以替代受到损害或变性的神经元进而重建其神经环路,并产生神经递质等物质,达到调控神经功能、改善症状的目的,并不会使受者丧失原来的意识继而被供者的意识取代,即生物学上的受者成为社会学上的供者,因而也不会带来继承、债务等一系列社会关系的变更。

在医学领域中不断寻求更新、更好的挽救患者生命方法的同时,医学法律与伦理的研究也要跟上医学的发展步伐,只有这样,才可为拯救人类之伟大事业保驾护航。

THE END
1.法治理念论文范文5篇(全文)法治理念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执政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具体实际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执政理念,执政理念紧紧围绕“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如何执政”三个根本问题进行展开把握其科学性、民主性、法制性、发展性四个鲜明特点,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一些新的执政理念思想观念得到了深化,其价值诉求有助https://www.99xueshu.com/z/zzfvo7fnyn81/
2.十七届论坛论文丨邓志勇:轻罪治理视域下刑事辩护的困境与破解同时,就涉嫌犯罪相关的问题,要组织专门研究和分析,并制定详细的专项合规整改建议。刑事合规业务是律师业务的新蓝海,现阶段律师需要全方位掌握合规技能,助力企业常态化健康发展。 四、结论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刑事法治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部分,正随着社会治理模式的变化而https://zhuanlan.zhihu.com/p/669732039
3.“治理实践中的金融法治:中国历史与中国问题”—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金融法治研究中心举办的历次读书会、论坛,无不在尝试着展现不同视角帮助大家去理解金融法的中国问题及中国实践。秉承这一理念,本次论文指导交流会基于我国金融法特殊历史环境和实践治理视角,邀请了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新的视野与思路,以帮助同学们变换不同的角度认知研究对象,使研究更加深入、准确并具有针对性。https://cfr.swupl.edu.cn/zxzx/299706.htm
4.法院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人民法院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3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全3册) 作者:刘贵祥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年09月 手机专享价 ¥ 当当价 降价通知 ¥463.00 定价 ¥548.00 配送至 北京市东城区 运费6元,满49元包邮 服务 由“当当”发货,并提供http://product.dangdang.com/29640800.html
5.莫纪宏法治建设重大问题对策研究 其他各类课题 6主要作品 个人专著 合著 主编或副主编 主要学术论文及译作 7词条图册 1人物经历编辑 学术经历 导师王叔文先生(7)1982—1986年 北京大学法律学系(今北京大学法学院)本科生,获法学学士学位; 1986—198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宪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宪法学家https://baike.sogou.com/v73825619.htm
6.税收论文题目(528个).doc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税收问题研究税收征管模式的研究与应用关于税收法治的探讨我国沪市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税收效应分析 C2C模式电子商务税收问题探析中小型企业融资税收政策:问题及对策防控税收执法风险的法律研究税收遵从度问题研究税收契约论与税收遵从问题研究论我国税收法治化建设国家税收流失问题的对策性研究金融危机下我国房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1020/6002235205001223.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