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论文范文10篇

我中华泱泱大国,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千古佳话,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感恩,一直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也是基本道德准则。

一、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要通过课堂活动实施感恩教育

二、生活中处处有感恩,以生活为源泉,实施感恩教育

三、紧紧抓住一切实践契机,实施感恩教育

[摘要]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本出发点,目标明确地培养学生在思辨方面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全面激发自身思辨意识、锻炼自身思辨能力,促进综合素质健全发展。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方法;思辨性教学

“思辨”包括思考与辨析两方面能力,这两方面能力所包括的内容既包括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也体现出了学生潜在思维品质的展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自身的积极引导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能够全面把握分析、比较、归纳、应用等思维形式,使之在遇到具体现象或者事物之际,能够以更为自主的姿态完成分析与评价。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对规则和条文单纯说教的说服力是很弱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为优良的思辨情境,使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得到切实发展。

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乐于思辨

二、核心任务使学生明于思辨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宝贵财富,具有教化和熏陶人的作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其有相通之处,当前这门课程实际教学中,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却比较少,民族文化浸润和陶冶情操作用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这门课想要达成素质教育目标,促进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增强,能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通过在课堂中有意识渗透教育,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情感进一步升华,使德育价值更高。本文围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展开讨论,分析在这门课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义,并提供了渗透与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路径

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之处在于,其是前人思想文化的结晶,蕴含着传统美德、正确价值观、优秀的道德素养等,具有很高的教化与陶冶人的价值。小学生教育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与法治课是主要阵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优秀传统文化有共通之处。因此,道德与法治课中要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其感受民族文化魅力,在浸润中提高道德素养,确保人格健全,并能知法守法,健康快乐成长,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一、道德与法治课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

二、道德与法治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论文关键词:自由意志;法的精神;德、法整合

论文摘要:在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中,自由意志是法的出发点和主体,法是自由意志的定在。作为法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抽象法、道德和伦理,是自由意志由低到高、由自在到自为的发展过程。因此,道德、法律、伦理都是自由意志定在的不同形态和不同阶段,它们的辩证运动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和辩证过程。由自由意志与法的精神的内在关联以及法与德的有机整体性可知,社会治理的合理性,不是抽象的德治或抽象的法治的合理性,而是道德—法律、德治—法治的生态整合。

在黑格尔法哲学体系中,自由意志是法的出发点,法的概念逻辑地涵摄着道德、法律与伦理。法是理念的自由,是意志的现实的形式或具体化,是自由意志的定在。黑格尔以自由意志的辩证发展过程为主线,在对法的理念及其现实化的研究过程中,展现出其法哲学体系的丰富内容。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为我们研究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实现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协调、德治与法治的整合,提供了形上基础和理论依据。

一、自由意志:法的出发点和主体

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将意志作为法哲学体系的理论起点和精神实质,用意志自由将道德、法律、伦理统摄为一个有机整体和辩证过程。

1.意志是客观精神领域内运动的主体。在客观精神领域内,运动的主体是意志。意志作为主体不是空洞的、毫无内容的抽象形式,而是一个具有丰富内容的实体。意志是法的出发点,是自由的现实形式和具体概念,意志就是指自由的意志,自由也指意志的自由;自由是意志的基本性质和实体,也是法的基本性质和实体;法是意志的具体形式,也是理念的自由,是“自我意识着的自由的定在”,[1]法的不同形式就是意志发展的不同阶段,同时也体现了自由在其发展中的不同规定。

[论文关键词]法治传统法律文化借鉴

[论文摘要]推进中国法治进程,不仅需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法律制度和法治经验,也要重视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扬弃。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在价值取向、内容和形式方面都蕴含着现代法治的资源。

一、在法律价值取向上,整体、系统的法律价值观具有借鉴价值

论文关键词:儒学法治仁礼

在中国从古至今的所有思想学说中,儒学之于国人犹如基督教之于西方人,是对中华民族产生影响最大的学说。儒家文化独生成于华夏沃土之上,产生于春秋,由孔子创立。在“礼崩乐坏”的背景下,孔孟上承周文教化,通过“损益”改造,将礼乐法规转化为人自觉的道德实践,从而奠定了儒家内圣外王之学的基调。荀子鉴于战国列强竞雄、法家崛起的新情况,隆礼重法,沟通儒法,突破了孔孟儒学的传统。经秦朝几近毁灭性的打击后,儒学在汉初无为而治的氛围中得以复苏,至汉武帝时,董仲舒顺应时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逐渐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进行封建统治的思想支柱。随后,由于老庄之学的宗教化并借黄老遗风而流行和佛教的传入,儒学曾一度“独尊”不再,但经韩愈的道统论及李翱的复性说后,儒学再度复兴。宋明儒家面对佛老盛行、儒学势微的局面猛然觉醒,重建孔孟道统,传统儒学进入到另一个发展阶段。

邓小平同志在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时,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他指出,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一靠法制,一靠教育。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法律来规范,但道德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手段,在社会生活中对法律的实施却起着一种辅助的作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与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的市场经济。这里所强调的就是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在法律建设的同时加强德治。无论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完善,市场秩序的维系,法律的维护与实施,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等,都离不开德治。因此,“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这是整个治国方略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刚一柔,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纵观古今中外发展历史,治理国家都离不开严厉的法治和良好的德治,从来都是道德与法律并用,只不过根据历史不同条件和当时需要或轻或重,或偏或倚。在中国古代治国方略中,十分注意德治,使德治成为中华民族文明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一切优秀文化传统遗产,并发扬光大,是可持续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德治是以伦理道德为统治手段的社会管理模式,即以德性作为管理国家调控社会的必要手段。在中国古代,以德性手段调控社会,主要表现在运用纲常伦理、理想人格等教化民众。

(一)通过重视道德教育,使纲常伦理内化为人们心性中的良知良能,最终使人们“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传统德治的积极内涵就在于对道德教化与对培育和提高民众的基本道德素养的重视。孔子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用“政令”和“刑罚”来威慑,禁止民众作坏事,不触犯法律,但不会有羞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和礼节来引导和规范民众的行为,民众就不但有羞耻之心,而且能逐渐成为有道德的人。孟子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说明人一旦衣食无忧,就必须会精神懈怠,如果不进行教育,就容易行为放荡,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二)通过圣贤理想人格对人们的召唤,呼唤出人们“本心”中的圣贤潜能。“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信念影响人们努力修养心性,完善人格。传统德治的要旨,是“治者”作为道德表率和示范的作用来教育和感化“被治者”。实行德治的关键,在于统治者的德性修养。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他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孔子的治国思想内涵,强调治者的道德修养,并对治者的德行有着较高的要求,以行为的“正”,作为治理国家的先决条件,具有一定道理。吸收这一传统德治的积极因素,遵守法律,依法办事,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和示范作用,不仅能垂范地世,而且可以感化人民群众,激发起人民群众的道德感。

(三)反对“暴”与“虐”,提倡“宽猛相济”的统治方略。孔子总结了历史上的统治经验,又鉴于奴隶主暴虐统治的现实状况,认为“尚力”者不得善终,“尚德”者终有天下。就德治与法治而论,孔子明显尚德治。但并不是完全否认刑罚,反对法治,而是主张实行以宽为主,“宽猛相济”的统治方法。他认为:“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左传·昭公二十年》)孔子主张的“仁政”,反对“暴政”但又不能没有刑罚,刑罚的实施要“宽猛相济”软硬兼施的两手策略。传统社会的法律、政令体现的是封建专制君主及其所代表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是镇压劳动人民的暴力机器,与我们要建设的法治国家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的法治,是体现广大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意志。

论文摘要: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而作为祖国栋梁的当代大学生,其宪政意识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本文对226名在校大学生宪政意识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并作了较为详尽的统计和理论分析,提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宪政意识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宪政意识:调查;依法治国

一、引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发展,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人们欣喜地看到一个以宪法为根本,包括一系列重要法律在内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框架已经建立,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已有法可依,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走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出色完成线上教学任务

1、全区111342名学生(含高三历届生)全部能进行线上学习,我区是全市最早实现线上教学全覆盖的县区。

加强对防疫一线医务人员子女、贫困家庭子女、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等四类人员的包保指导,确定包保教师,一对一地给予他们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

2、区教研室发挥自身教学科研的优势和名师工作室作用,承担了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应用平台五个学科和市名师空中课堂的小学一、二年级的教学视频录制任务,骨干教师们精心备课,精雕细琢,努力呈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共完成了155节省、市“名师空中课堂”在线教学的录制任务,从反馈的信息看,制作的资源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3、“停课不停研”,在线教研打破空间限制,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助推线上教学工作,全区近5000余名中小学、职业学校教师在疫情期间参与了线上教学活动,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线上教学期间,做到“停课不停育”,区教育局指导各校把疫情防控与线上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五育并举,在线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确保了学生在居家学习生活期间的健康成长。

那么,什么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呢?为了使问题更加明晰和易于集中讨论,本文在此把讨论的范围确定在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特别是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

一、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及其缺陷

任何一种有生命力的理论的产生,都是基于解决现实中某种问题的需要。孔、孟、荀生当春秋战国之乱世,运用自己的学说帮助明君圣主结束各国纷争、建立有序社会,是他们共同的目标,也是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动因和基础。这样,便有了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内在逻辑的一个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元素:建立一个符合理想的社会。

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个类似周朝制度的社会:“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孟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王治:“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仁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荀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可以称之为“政教之极”:“臣下百吏至于庶人,莫不修己而后敢安正,诚能而后敢受职。百姓易俗,小人变心,奸怪之属,莫不反悫。夫是之谓政教之极。”(《荀子·君道》)

从上可见,孔、孟、荀对理想社会的具体描述虽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社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教化盛行,人人道德高尚。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把孔、孟、荀追求的理想社会称之为道德社会。

那么,这种理想的道德社会如何才能成为现实呢?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由此往下推衍。对于这个问题,孔、孟、荀的共同回答是:实行德治!

THE END
1.德育教育论文3篇德育的传承与创新是相互统一的。在社会变革时期,社会思想体系、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不能单纯地进行书本知识的灌输,而应当面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更新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模式,培养能够运用所学德育理论解决社会问题能力的现代大学生,这正是德育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通过德育创新http://m.1126888.com/showinfo-18-209335-0.html
2.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五篇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涉及的内容大多来自于学生生活,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 ;生活化教学 https://www.gwy101.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90217
3.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集合12篇教学论文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在写作上的表现 ,简单的说 ,就是教师将平时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或研究进行了总结 ,并综合运用综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般情况下 ,教学论文没有固定的结构格式 ,这是由于教学及研究的课题不同 ,研究过程和方法的不同 ,逻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集合12篇 ,https://www.scfaying.com/jiaoankejian/35217/
4.道德与法治相关论文题目范文6篇(全文)道德与法治相关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浅谈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4、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学生观与价值观 5、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刍议 6、小学生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途径 7、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方法思考 https://www.99xueshu.com/a/J6s6an3f4xoh.html
5.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关于开展2024年小学道德与法治等教育教学为更好地为我市广大学科教师搭建学术研讨平台,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水平,交流学科教学研究成果。经研究,决定开展2024年小学道德与法治等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落实课标要求,践行课标理念。 二、参评学科 小学道德与法治、高中思想政治、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德育、中小学班主任、家http://www.bzsjks.cn/wjtg/18423.html
6.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教学衔接研究本论文是通过调查和了解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教学衔接的现状,找到实际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衔接问题,最后给出自己的建议,主要是通过关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材内容、课堂情况,分析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在教学衔接上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对法治教育的教育功能和教学作用,促进法治教育从小学到初中的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764-1020807713.htm
7.一年级品德教学论文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14篇)一年级品德教学论文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篇四 一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学习中体验道德,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抓住教育契机,培养学生道德意识 一年级学生自控能力差,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的言行,使他们既是对自己言行进行http://cooco.net.cn/zuowen/2598149.html
8.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精选6篇)只有让学生掌握好学习的方法,才能及时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促使学生主动进入到学习中去。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就要清楚认识到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以此来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奠定基础,帮助学生掌握好学习的方法与技巧,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也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给学生https://www.360wenmi.com/f/filei228zuip.html
9.精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教学论文范文小学阶段是人一生思想最纯洁的时期,在小学阶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时期的学生心智发育不成熟,对世界的认知处于模糊状态,任何因素都可能改变他们的道德观念,改变其人生发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希望找到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不断https://www.91wenmi.com/wenmi/lunwen/jiaoxuelunwen/358237.html
10.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有效策略伦理道德论文我国大力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作为新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法律观念,掌握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做现代法治社会中的合格公民。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国家法律法规的重要的场所,安排设立针对性的道德法治课堂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规范青少年日常行为,养成良好https://www.lunwendata.com/thesis/2019/151579.html
11.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5篇).docx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5篇 【篇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素养 一、综合性的知识素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定性为综合性课程,其综合性至少体现在:不同知识领域的综合;生活圈层的综合,即学生与自我、社会③、自然等不同生活圈层的内在整合;学习的多维统整,即生活体验、知识与技能学习、价值引导等相统一。不同于语文、数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1209/5203111322003040.shtm
12.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团队主持参与省级、厅级、教改项目、科研课题研究30余项。撰写发表论文20余篇,编写高职高专规划教材2部。 武香利,河南开封人,副教授,中共党员,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硕士,马克思主义学院德育教研室教师,主讲《思想道德与法治》。曾担任机械工程学院政治辅导员工作,讲授过《大学生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https://www.yrcti.edu.cn/szb/info/1019/35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