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精选5篇)

(一)传统家庭道德法制教育体现出家国一体

传统的家庭道德法制教育注重“小家”与“大家”的结合。将家庭教育与社会大环境相结合,不仅涵盖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还涉及了家庭成员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拉近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统一。如先秦儒家推行克己复礼、推己及人的思想,发展到后期出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如一家,中国如一人”的论断。宋代更有“民胞物与”“仁者与物浑然同体”的学说。这些思想都体现了将家庭教育与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认为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把家庭道德教育中的孝悌思想带入到社会中,使其得以推广,在处理人与社会、人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可以更加游刃有余。

传统的家庭道德法制教育认为“孝”是“德之本”“人伦之始”。它不仅指孝敬父母长辈,还上升到了“以孝治天下”的高度,甚至成为古代君主治理天下的重要凭证和基础。《大学》中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放在首位,因为它是个人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熏陶出一个人的优秀品质。“齐家”则是建立在修身的基础之上。同时“修身”也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只有具备了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才学,才可以在社会上大展拳脚,在治国平天下的进程中一展所学,建功立业。

(二)传统家庭道德法制教育体现出与宗教相结合

传统的家庭道德教育受宗教思想的影响。在传统的家庭道德法制教育中还夹杂着一丝宗教思想的痕迹,如“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子”,郭巨因为家里贫穷,为赡养年迈的母亲,他将自己的小孩子埋在土里。在挖土的时候,竟然挖到了金子……这个传说明显带有佛教的因果循环的思想。宗教思想在反映某种现象的时候非常形象化。因此,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的来说,传统的家庭道德法制教育,在家国一体的大环境下有着巨大的优势,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

二、当代家庭道德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影响,传统的家庭道德教育只能由家庭承担。由于物质的匮乏、娱乐项目的缺失,孩子们最大的乐趣只能是读书学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教育水平提高的同时诱惑也在增加,青少年整体素质教育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归结起来主要受以下两大原因影响。

(一)诱惑陡增的外部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娱乐产业的繁荣,诸如夜店、酒吧、游乐场等娱乐场所遍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青少年一方面年龄尚小、见识经验不足,另一方面对新鲜事物充满新鲜,稍有放松管束便容易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而失足。

(二)失于管教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的肥沃土壤,而贫瘠的土壤是不可能结出好果实的。据调查,对吉林省190名`法犯罪学生的了解发现,近60%的学生犯罪是受其父母的影响。父母的一些不良行为,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样,在河北省对100名犯罪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有将近25%的学生家长有着犯罪前科或是犯罪倾向。由此可见,“问题父母”导致“问题少年”,家庭道德教育至关重要。

通过古今家庭道德教育的状况可以看出,家庭作为社会的组成结构,家庭法制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作用。良好的道德法制教育,会培养出遵规守纪、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才。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倾向,是家庭道德法制教育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黄教珍,唐斌.社会学视角中的家庭道德法制教育[J].江西社会科学,2003(12).

关键词:英语泛读教学;中西文化导入;重要性;方法

中职英语泛读教学,对英语专业学生而言,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英语泛读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广泛且大量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英语泛读课程中出现的各种文化背景知识,更是为英语专业学生开阔眼界,启发学生的敏捷思维有着至关重要的帮助。

泛读课程是一门进行大量阅读实践的学科,更加突出的是其语言信息量“大”而“泛”的特点。初次接触英语泛读这门课程,中职学生难免会将其与传统的精读课程混淆,认为泛读课程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需要教师像传统精读教学一样,对阅读的篇章进行精细的讲解,对段落、篇章、乃至语法都进行详细解答。实则不然,英语泛读教学却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

众所周知,英语阅读是一门相对较枯燥的课程。我们先不谈其中出现的众多生词,单是句子的结构已让学生头疼不已。加之泛读与其他阅读的不同点在于“量大”,篇幅较大且阅读时只能采用“泛泛而读”的方法,往往让学生看过几遍下来,仍是摸不着头脑。几次的挫败,学生开始对英语泛读失去了兴趣,每次谈及泛读,学生都是兴致缺缺。

针对中职学生的这一特点,这里要提到的就是进行阅读前的准备活动,也就是我们英语教学中通常所说的“warming-up”,即

“热身活动”。这是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因此,进行阅读前的热身活动是一堂英语泛读课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形式多样。鉴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所以,在热身活动中导入中西文化是极其重要的。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是中西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及介绍几种中西文化导入的方法。

一、中西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1.英语学习的四大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些都离不开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

尤其是泛读课程,当中出现的各种文化背景知识、异国风俗和风土人情,如果学生对于这些内容没有事先的预习和资料收集,

教师若没有进行适当的补充,那么学生对于泛读课程学习就可谓是难上加难。因此,在英语泛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背景文化学习,适当地导入中西文化背景。

2.随着日益加深的中外交流的影响,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

不同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产生许多阻碍。语言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单纯只掌握语言符号,却不了解文化背景和底蕴,只能单纯学会流利地用英语表述,而犯下许多语用的错误,这并非真正称为英语学习。而这在英语泛读教学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3.中西文化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对阅读的热爱

二、中西文化导入的方法

1.中西方对比法

2.补充法

充,亦可通过电影、视频、图片展示等多种方式来进行补充。例如,在谈论“Learningasecondlanguage”这一话题时,我认为,学习第二外语最大的用途在于实际应用,于是就给学生看了几个简短的视频,都是英语情景对话演示的视频,第一个视频是“HowtogettoNanjingroad?”也就是“HowtoaskdirectionsinEnglish(如何用英语来问路)”;第二个视频是“Introduceyourself”如何介绍自己;第三个视频是“Readingsigns”如何来识别标示。此外,我还给学生展示了一些国外标示的图片,让他们来猜测不同标示的含义,通过这些介绍,让他们对于第二外语学习的重要性有所了解,也为接下来的篇章阅读奠定了基础。

3.人物或事件引入法

4.学生阐述法

5.课后补充法

英语课堂的教学必定是有限的,尤其是泛读教学,单纯课堂的阅读是不够的,因此,利用第二课堂进行课外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看英文电影、趣味英文图片、阅读大量的英文杂志报纸、收听美国之音、英国电台等广播,参加外语角与不同的学生、外教进行交流,这些都能为学生补充更多中西文化背景知识起到促进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起到示范指点作用,课后更需要学生自己去“开垦”“收获”,更广泛地进行阅读,了解不同风情、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诸如,社会、新闻、热点、地域文化、民族风情、地理、旅游、文化艺术等。鼓励他们快乐地学习,增强阅读的自信心。

[1]谢之君.文化中的语言与语言中的文化[J].外语界,1999(01).

[2]高寿生.泛读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一、初中法治教育的背景

中学的法治教育通过对青少年讲解基本的法律概论,让其了解并掌握接受法律的知识,规范自身社会行为,成为遵纪守法、自觉护法的社会主义文明法制下的好公民。

二、初中法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虽然随着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增加,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但整体上来说还不够成熟,对是非的分辨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有时过于强调个人利益,导致产生一些极端行为的产生。社会上没有形成良好的守法环境,一些制度存在诸多漏洞,让青少年产生投机心理,最终做出违法行为,走向犯罪的道路。

现在党和国家大力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大对法治建设的投入力度,普法教育工作积极开展,出台更多的法律条文,这为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工作提供很好的理论依据,学校和教师应积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提升他们的法律观念和意识,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法治教育策略

(一)合理利用教材资源

(二)改善教学方式,激起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是学校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任务。教师是传授法律知识的主力军,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

(三)时时刻刻注重法治教育的渗透

(四)扩展法制教育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法治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初中生增强法律意识,规范行为,预防犯罪

目前我国犯罪人群呈现出了低龄化的趋势,青少年人群在其中占有众多比例。这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现有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大多出于法律认知薄弱,法律观念不强,法制意识淡薄。缺少正确及时的引导,自身是非辨别能力差,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学校积极开展对学生的法治教育,有助于学生增强自身法律意识,掌握法律知识,规范自身行为,健全思想认识,预防犯罪。

(二)有助于学生正确法制观念和意识的形成

观念决定意识,意识影响行为,行为产生结果。注重校园中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法制观念和思想意识。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展的关键时期,心智还不够成熟,极易受身边环境和他人的影响,思维上容易偏激、易怒,面对问题不能冷静对待,片面性的思考问题,盲目的做出判断,采用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德育教育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方法分析

1.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加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

2.优化教学手段方法,丰富德育教育内容

3.利用真实案例,实现多角度教育

4.结合现实生活,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领导干部执行力内质要求提升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执行力源于企业界,指组织及其成员贯彻执行决策层战略思路、决策部署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即把决策转化为结果的能力。执行力可界定为执行任务的能力和完成任务的效果程度,但衡量执行力效果、体现执行力水平的关键标准是落实决策或完成任务的效果。高校领导干部是实施和发挥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等职能的践行者,是落实国家教育战略和主管部门/领导决策、实现学校既定战略目标的中坚力量。高校能否科学发展,其领导干部的执行力水平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国内众多高等教育工作者从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的概念诠释、内涵分析、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等角度做了许多有益探讨和实践。但是,对于高等教育阶段性转变对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带来的影响则鲜有涉及。

一、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面对的工作任务性质在大众化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变化

在内涵式发展背景下,高校有了更多的办学自,高校自身怎么定位、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如何把专业和学科办出特色并形成优势等这些变化,使得高校领导干部所面对决策和任务的不再是具体的硬性指标,而是基于质量提升为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似的柔性指标。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能否及时适应这一要求变化并完成转变,无疑成为后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能否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关键保障之一。

二、后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发展对领导干部执行力的内质要求

内涵式发展作为后大众化教育阶段的主要发展模式,其核心是在质量保障之上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办学要克服同质化倾向,须根据各自办学历史、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等,合理定位,走特色发展道路,应形成各自办学理念和风格,凸显各自的办学特色。教育主管部门今后将主要负责对高校办学进行宏观管理和分类指导,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和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宏观”和“引导”意味着后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拥有更大的办学自。也就是说,高校领导干部在高校的建设发展中必须提高主观能动性,要从之前刚性任务下的“要我做”转变为柔性任务下的“我要做”。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综合概念,不是一个可定量化的简单目标。内涵式发展要求高校不仅仅是每年毕业多少专业学生,而是要求高校每年输送多少具备某种特性的、适合国家及地方发展需要的高质量毕业生。围绕人才培养核心,结合高校自身历史渊源,各高校必须构建并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抑或是兼具上述二者特性的“混合型人才”?这是一个定性化的目标。因此,切实执行落实好“我要做”,要求高校领导干部要在明白“做什么”的基础上,围绕之拟定“怎么做”的具体措施和步骤,最终实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宗旨。

高校领导干部要执行的任务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数字化的目标,也不一定具有一个可照搬、照套的模板。学科有学科的特点,专业有专业的不同,校院间、部门间、院系间在人才培养的体系中是一个有机结合、相互影响又相辅相成的综合系统。在高校内涵建设时期,高校领导干部在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和规划中,要具备前瞻性的眼光,不能局限于单一学科、单一专业、学院、部门眼前发展一隅,执行工作时,要综合、全面、可持续。高校领导干部的执行力绝不仅是事发时冲锋在前的救火能力,其内在实质是指高校领导干部应具备决胜于千里之外的“顶层设计能力”和深入领会决策内涵并化为己用的“基层实践能力”。

三、当前高校领导干部在履行执行力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内涵式发展背景下,面对上述变化与要求,不少高校领导干部对执行力的认识尚未能与所面对的工作任务性质相适应,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其在履行执行力的水平上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可将影响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的因素分为外因和内因。外因指现行高校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考评激励措施、岗位继续教育培训制度等各级政府及校级层面的各项干部管理机制体制和政策措施;内因指高校领导干部自身对面对工作任务的认知以及具体履行执行力的状况。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作,同样,讨论当前高校领导干部履行执行力存在的问题也无法割裂影响其执行力的内、外因素,对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的影响是二者相互交织的共同作用,难以分别讨论,本文从思想认识、履职践行和继续学习三方面,探讨当前阶段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距高校建设发展要求所存在的不足。

(二)履职践行的问题。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要求高校领导干部在规划和执行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科发展等方面应注意工作任务长期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但受内外因素影响,当前高校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申报轻建设”的问题,制定发展规划中注重“短频快”建设内容,忽视人才培养、专业和学科建设的长效性、可持续性;具体工作中不是围绕特色优势夯实基础,而是涸泽而渔;不是继续提升,而是唯上是瞻。

(三)继续学习的问题。众所周知,国内高校领导干部多是从校内外师资队伍内具备一定学术能力、教学水平和管理经验的人员中选拔任用的,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内都具备相当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项目管理能力和水平,有些还是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但是,在领导岗位上,他们还面临不少新问题。首先,他们所面对的领域不是本专业领域内的个人所熟悉的事物,专业虽可触类旁通,不过其中差别非一时所能领悟。其次,有关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学科发展方向也难凭一己之力高屋建瓴。最后,此时的管理也非单纯科研项目的管理,其管理内容涵盖宽泛,既包括科学研究,还包括师资培养、人才引进、基础建设、合作交流,等等。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高校领导干部有意识地自主学习提高,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干部在培训过程中加强这方面熏陶。而这是当前高校领导干部继续学习中尚显薄弱的问题。

四、提升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的思路

(一)实事求是是提升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的思想基础。实事求是是一切工作的基础。高校要避免同质化倾向,走特色发展道路,决不能背离本校发展的历史渊源、行业背景以及所处区域特点等实际。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的施展如不能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基础,背离本校/院学科、专业的特色优势、历史传承、区位特点等因素,那么,基于此而进行的所谓顶层设计就有如无水之源,难以确保学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而开展的基层实践则有如隔山打牛,难以落入实处。因此,必须将实事求是作为提升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的原则基础。

(二)坚持群众路线是提升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的践行之根本。面对内涵式发展时期的柔性任务目标,能否坚持群众路线仍应是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所采取的工作方法。在后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质量发展需要兼顾的任务目标所隐含的专业性、长期性、可持续性的要求,是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所面临的困境。打破这一困境,高校领导干部需要对自身有清醒认识,个体能力再强,也有相对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在拟定学科、专业的建设规划,确定建设实施工作的计划及工作程序中,高校领导干部首先应依靠广大教职员工,群策群力,明晰校/院发展目标;其次应虚心向基层师资学习,善于从他们的议论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最后还要通过基层教职员工的广泛参与,解决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去做、采取什么方式去做等问题。可以说,不能在执行力实施中贯彻和坚持群众路线,就难以提升高校领导干部的执行力水平。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正确进行或开展学科/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对于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提出了挑战。高校领导干部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学识深度及广度,没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没有一定的管理协调组织水平,那就很难针对学科/专业建设拟定具超前性、战略性的正确预判和防患于未然的举措。在施展执行力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和群众路线工作方法仅是正确开展内涵建设工作的第一步,如能正确做出战略性的、科学的、可持续的设计和举措则是彰显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的分水岭。总之,对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如何夯实这个基础不能忽视当前高等教育已发展到后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一现状。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高校领导干部需要从建设理念和战略思维作双重转变。对于该阶段提升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建设,高校应有清醒和深刻的认识,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石庆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高校处级干部队伍执行力建设[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陶岩平,朱锡芳,徐建方.提升高校干部执行力的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2)

[3]段志平.高校中层干部执行力的诠释与建设[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4]王勤,张伟林,赵雷.如何提升中层干部的执行力――以高校为例[J].党政论坛,2011(15)

[5]史明艳.高校中层干部提升自身执行力的策略初探[J].学理论,2013(30)

[6]李琳,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的特征[J].文教资料,2013(8)

[7]王战军.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4(2)

天津社会科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国际价值研究学会(ISVI)

THE END
1.法律有什么作用道德与法治综上所述,法律与道德在社会治理中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法律通过其五大功能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而道德则在更广泛的领域引导人们的行为。两者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参考文章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什么 法律具有什么作用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 免https://ailegal.baidu.com/legalarticle/qadetail?id=b9e6bc91721030001030
2.2024年中考政治知识点法律的作用法律与制度②法律维护公共安全。 ③法律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①相同点与联系:在社会生活中,法律和道德都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约束奎们的行为,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②区别:第一,表现形式不同。道德不成文地存在于人们的认识和社会舆论中,法律表现为规范性文件。第二,实现http://www.zhongkao.com/e/20230926/6512503d8f9bd.shtml
3.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在执法司法中彰显道德“情理” 执法司法是将“纸面上的法律”转化为现实的必经过程。执法司法活动要追求良善的道德目标,主要体现为坚持和实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使道德践行过程与社会主义法治实施体系衔接协调、相互促进。 执法体系承担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角色,需要以科学方法强化社会治理的道德要求。一方面,将道德准http://www.henanpeace.org.cn/news.html?aid=80902
4.初中道德与法治文档:法律的重要性(1).doc初中道德与法治文档:法律的重要性 (1).doc 3页VIP内容提供方:K12精品教育资源分享 大小:27 KB 字数:约1.98千字 发布时间:2022-12-15发布于山东 浏览人气:102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1206/8037113001005020.shtm
5.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说课稿范文通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说课稿范文(篇2)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懂得不良情绪是可以调控的,掌握情绪调控的一些有效方法。 过程与方法:逐步掌握一些情绪调控的有效方法,培养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较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和活活的重要性。https://www.liuxue86.com/a/4722642.html
6.论法律常识的重要性(通用8篇)篇2:论法律常识的重要性 系别 电子工程系 班级 电信1651 学号161811008 姓名 富一新 成绩 摘要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提高,法律意识的增强不仅对全民的法律素质的提升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而且对建设法治国家,完善市场经济,加强两个文明建设,保障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均有重要的实现意义。因此培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j0dwr7.html
7.从“思想品德”到“道德与法治”,政治课本不仅仅是改名2016年起,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将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这是1949年以来,“法治”二字首次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政治课程名称中。 研究人士透露,在接下来的改革中,法律课程会相对集中、形成较为统一的体系;在年底即将出台的高中新课标中,政治与法治或也将成为独立的必修单元。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605/23/c85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