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对学生的重要性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德与法治对学生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性

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虽然大多是概念和理论上的学习,但是相比已经进入社会上的人员来说,学生在学校会学到一些非常重要并且社会不能教给我们的东西,比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以及中考、高考甚至考研都会考到的思想政治。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有一定的底线和道德约束;更深刻一点,这门课还让学生开始学习法律知识,让学生能够简单地了解法律,懂得法律,必要时还可以合理地使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此外,根据我国教育部的《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二、学情分析

在学生升入初中以后,从初一到初三的三个年级都将会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进行一定的学习。首先,因为这门课不像语文、数学、英语一样是主要考试科目,学习上的要求就不是特别严格;其次,这门课在内容上来讲,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容易理解,所以,基于以上两点原因,初中学生对这门课的重视度就比较低,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抱着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来上课,不能严肃认真地对待这门课,从而导致这门课的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良好程度,学生也不能够完全掌握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应该学会的

东西。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七年级学生在身份上是从小学生转变为一个初中生,在环境上是从小学进入初中,一个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应该如何让他们适应呢?如何快速融入一个新的集体当中呢?怎样与老师和同学们迅速成为朋友呢?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就这几个问题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分“成长的节拍”“友谊的天空”“师长情谊”“生命的思考”四个单元来进行学习。其中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为了帮助七年级新生快速适应初中的新生活,分了“中学时代”“学习新天地”“发现自己”三课内容,以此来帮助新生很快地适应新环境,融入新集体当中。到了七年的第二学期,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就“青春时光”“做情绪情感的主人”“在集体中成长”“走进法治天地”四个单元来进行学习。其中第一单元“青春时光”符合学生进入青春期这一现状,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和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是为了解决学生在青春期中遇到的烦恼、不安等多种情绪问题和复杂的情感问题,让学生能够克服困难,健康成长。最后一个单元“法治新天地”引领学生初步接触法治。

九年级学生对法律法治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就从国家、社会的角度出发,带领学生学习。九年级上册分了“改革与创新”“民主与法治”“文明与发展”“和谐与梦想”四个单元,让学生学会站在宏观的角度看问题。九年级下册分了“我们共同的世界”“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少年的征程”三个单元,让学生体会到要以国家兴亡为己任,肩负祖国未来的发展,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对策研究

为了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课堂效率,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道德与法治”,我认为至少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高学生重视度

从社会上要加大宣传“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在家庭教育上要加强法治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意识到法治学习是非常必要的。社会宣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协调配合,才能让学生真正深刻地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重要性。

(二)紧密联系学生生活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上应多举实例,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这门课是非常有用的,从而主动积极地对道德与法治进行学习。

(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课堂效率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了。

综上所述,认真分析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学习现状后,进行“对症下药”,就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一、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性及面临的困难

二、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关键

当前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学校有效开展一系列的道德和法治教育,有助于学生在现阶段树立正确的三观,从根本上使学生的思想发生质的变化。另外,在国家和社会中想要培养道德素养高尚的人才,有效的情景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积极途径。在初中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运用情景教学,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思想,也有利于情景教学目标的实现。素质教育在目前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国家也是通过教育进行人才的培养与发掘,因此道德、法治教育和情景教学在日常教学的各个方面只有有效渗透,才能有效地帮助教学目标的实现,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切实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1]在中学教育过程中,中学教师要切实培养学生对事物的积极兴趣,这样不仅可以切实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课堂气氛的渲染与学生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更准确地实现教学目标[2]。情景教学作为一种手段和途径,可以改善中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情景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景因素的积极作用,切实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真正对学习感兴趣。

二、情景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目前大部分学校教学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灌输性的落后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动地接受教学,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被动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师生缺乏有效沟通,课堂上教师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没有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在情景教学模式下,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课堂活动中心,以情景为教学背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个背景下,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可以充分解决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这充分说明,情景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打造以学生为本的新的教学模式。例如,有一门课主要要传达给学生的思想有两个内容:“生命能绽放吗”和“如何敬畏生命?”,上课的老师应使用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在正式上课前,老师可以播放一首关于生命的歌,课堂上可以表现出“珍视生命”的氛围,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有关于生命的视频和照片,让学生能够迅速联想到课本内容,保证学生对该课时内容的有效把握。

三、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四、有效构建道德与法治教学

中学德育与法治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教师如何运用情景教学的形式,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道德与法治的关系,这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开展课程,教师应该营造合适的教学氛围,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制定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在营造教学氛围时,教师要以教学内容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知识讲解,同时还可以使用其它方面的教学工具[4]。

五、情景教学在初中教学融合的重要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老师需要借助情景教学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需要根据新课标的标准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保证学生可以拥有一个积极的心态进行学习,保证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以及学生终身学习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陈鸳鸯.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2018,No.098(14):27-28.

[2]沈晓春.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4(7).

[3]徐欣.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中),2017,000(004):81-81.

[4]冯会娟.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J].中文信息,2017(1).

[5]乌兰.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乌鲁木齐市第86中学,第60中学为例[D].新疆师范大学.

由于法治教育的增强,德育课程发生一些变化是必然的。但我认为德育课程不会法律化,更不会变成法律课程。第一,法律教育固然重要,道德教育则更为根本。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角度看,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对基本道德的保护,而不是相反。第二,道德教育可以脱离法律教育而单独存在,但义务教育阶段的法律教育必须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否则就会因为没有道德基础而流于知识概念。也就是说,即使单独从法律教育的立场出发,也需要道德教育的存在。第三,德育课程的传统已经形成,尤其是新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值得珍惜,不是说改就能改掉的。第四,从国家的角度看,现阶段对法治教育的强调,与前一阶段对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国情教育的强调是一个逻辑,都是国家与社会发展在特定阶段特殊需要的反映,不是用一个教育去否定、替换另一个教育。第五,也是最重要的,是学生成长的需要。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律教育都是学生成长所必须的,离开哪一方面的教育都成问题。法律意识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不言而喻,但如果只就学生个体健康成长而言,道德意识、心理健康显然更为根本。从这个意义上看,无论法律教育有多重要,都无法替代道德教育、心理教育。

XiaoSuili

(ShangluoUniversity,Shangluo726000,China)

摘要:为了提高《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其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笔者就商洛学院学生对这门课的期待进行了实际调查,并根据教学规律及学生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沟通、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期待,提出了扩充法律内容、采用研究性学习、多元评价等改进措施。

Abstract:InordertoimprovetheappropriatenessandeffectivenessofMoralandLegalBasicsclass,andmakethestudentsreallylikethecourseandbenefitfromitforlife-long,theauthormakesasurveyamongthestudentsofShangluoUniversitytogetsomeinformationaboutthestudents'expectationstothiscourse.Thensheproposesreformmeasuresforthecourse,suchasaddingsomeinformationoflegalcontents,adoptingresearchteachingmethod,andusingmultivariateevaluationwayaccordingtothestudents'expectationsontheaspectsofthechangingonteachingcontent,teachingmethods,andteacher-studentcommunication,andcurriculumevaluation.

关键词:《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学生期待教学改革

Keywords:MoralandLegalBasics;students'expectations;teachingreform

0引言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弘扬时代精神,最终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行为规范。

为了提高《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教学实效性,使教学更能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笔者在商洛学院特地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这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7份,其中有效问卷385份,有效率达96.3%,调查对象分别涉及大学本专科各年级学生、20多个专业。调查范围较广,对象多样,调查结果有一定的可信度。

1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现行的教材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等和学生目前的期待(需要)之间有很大差距。现行教材内容主要强调个人的社会价值,没有注重学生的个人价值;过多注重社会对个人的规范和要求,忽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过多地强调了学生对社会规范的适从,忽视了社会对学生个体存在的需要和满足。因此,我们应改革教材内容,使我们的教育既能实现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同时也能满足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需要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过程就是人的需要的不断产生并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人的需要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原初动因[1]。同时,“一些专家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出发,认为幸福不仅仅是获得快乐,而且还包含了由于自身潜能的充分展现而获得的完美的体验”[2]。那么,我们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有的放矢的进行放学,使学生渴望我们所教并快乐地接受我们的所教。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我们《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知、情、意、念、行等方面都有所提高,以达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法律的要求。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不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中获得快乐,而且让学生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潜能;让学生在收获幸福的同时,在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法律意识等方面得到提升。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尽量符合学生的合理期待(需要),使教学过程中的教材方向的指引力、教师的教学感召力、学生的学习动力达到完美的结合,形成一股强大的同向合力。

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途径就是“以学生为本”,教学应以学生的利益和需要(期待)为出发点,这也是实现教学活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2改革建议

为了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评价方法等能尽量和学生的期待(需要)相一致,以期提高我们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同时实现课程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调整。

2.1教材内容改革由内容期待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需求更为强烈,这和客观现实的需要是一致的,“法制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每个公民必须有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学生对法律的需求既反映了自身的需求也反映了社会的需求。

首先,对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是我国依法治国的要求。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民主和法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没有法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反之亦然。要依法治国就是要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各种事务的管理,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群众的主体,没有扎实的法律知识就不可能参与国事,无法实现真正的民主,也就没有真正的社会主义。因此,对大学生加强法律知识教育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

其次,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是当代大学生做一位合格公民的要求。

据西部网讯报道,2010年10月20日晚上,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驾车肇事后,持刀连刺被害者8刀,致其死亡;同年12月7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一名学生在宿舍内被外校学生刺死,一名学生在阻拦中也被刺成重伤。由此可见,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给他人、社会、自己都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权利义务,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人合法权利,做合格乃至优秀公民。

而现行教材《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版),总共八章内容,而法律仅占两章,而且法律部分的内容很浅泛,难以满足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期待,也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加大课本法律内容的比例。教学中需要主讲教师讲授道德和法律两部分内容,部分教师由于专业所限很难讲透彻法律部分知识,往往只是照本宣科,学生不但难以从中学到丰富的法律知识,反而冲淡了对法律的兴趣。因此,这门课程除应加大法律内容的比重外,还应让法律专业的教师专门给学生讲授法律部分内容,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

在调查中32.3%的学生把获得“人际交往知识”放在了第一,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渴望融入群体,又不知如何去做的矛盾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灵活增添专题讲座,如说话艺术、交往礼节和技巧、沟通能力等等。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惑,是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实用。

2.2教法改革

2.2.1积极使用案例教学法和研究性学习法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种典型、特殊事情的情景和情况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4]。调查显示,42.5%的学生最喜欢教师采用案例分析法授课。它充分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理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利于教师与学生沟通思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现生动真实社会现象,呈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表明对这些现象的态度,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讨论中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能更有效地的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我们还可以用“双向案例教学法[5]”。

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使用“研究性学习法”,“研究性学习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有效的参与教学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4]。

总之,我们应不断地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创新教法,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设备,精心准备一些和教学有关的视频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兴趣,进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2.3改善师生关系调查结果显示62%的学生愿意和老师交流自己的思想。“道德是被感染的,不是被教导的”[8]。在学校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大的是教师,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充分发挥为人师表作用,和学生多交流自己人生体会、生活体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

由此可见,要改善师生的关系首先应调整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改变高校普遍重科研轻教学的状况。评价导向应回归学校的本职――教书育人。评价一所高校的发展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志,而影响学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教师,而教师要影响学生就必须和学生进行广泛地交流。把教师育人成果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指标。国外大学的一些教学模式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在日本的岩手县立大学中,学生和教师建立起师徒关系,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由基本固定教师指导学生。促进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了解,制订和实施学生培养计划,提高培养效果。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师生的亲密接触,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和学术交流。实现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言行有春风花雨的效果[9]。

其次,还可通过网络聊天、师生联谊会和一些师生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加强师生沟通,在师生沟通中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3《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教学发展展望

建立在对学生实际调查基础上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改革,无疑会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会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提出的以上几方面的改革措施,只是对这门课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以期加快这门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

[1]赵长太.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内涵的新解读――人的需要的一个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09,(11).[2]邢占军,黄立清.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J].理论探讨,2004,(1).

[3]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M].2010:182.

[4]刘强.思想政治课学科教学新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123-253.

[5]肖岁利.浅谈“双向案例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6]杨安俊.新课程呼唤多元智能英语教学法[N].新课程报,2007,(11).

[7]张卫良,彭升,彭平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0,(3).

年级

六年级

任课教师

学生人数

六年级学生共有23人。孩子经过五年的学习后基本懂得了学校生活规则,初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多数学生文明有礼貌,能遵守课堂学习规定,能积极学习,能安全健康地学习生活。还有少数学生比较顽皮,自我控制能力差,在课堂上、集体活动中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甚至个别孩子有模仿社会上不良言行的现象。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情况调整教学,用不同的方法开展教学,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本册教材围绕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的生活主题,以法律和宪法精神为主线,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基本制度、国家机构等内容贯穿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套《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

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3.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单元

授课

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设计构想

明理导行的

知识要点

9.2

9.20

《我们的守护者》的教学,感受到法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生活中法律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懂法、守法生活才会和谐美好,让学生体认宪法的核心价值,初步理解宪法精神。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的一生都离不开法律,时时刻刻都受到法律的约束和保护。认识到生活处处都有法律,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

9.23

10.18

《我们是公民》的教学,着重讲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并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是了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履行义务。

本单元教学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主要引导学生理解承诺就意味着责任,失信于人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要慎重许诺。有了过错,不应逃避或推卸责任,而应该主动承担自己的过错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同时引导学生反思自觉承担责任的态度,做一个负责人的公民还需要做到自觉承担责任。

知道公民的身份以及国籍。认识居民身份证并懂得它的作用和重要性。培养树立学生的公民意识。激发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能维护中国公民的形象。

10.21

11.22

《我们的国家机构》的教学,识记国家机构的含义、组织体系、设置。着重讲宪法规定国家制度,宪法将国家权力赋予国家机构并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担负着一系列对内对外职能。国家在实现阶级统治与社会管理中担负的职责和功能,实现阶级统治,实施对社会的管理,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这个物质载体就是国家机构。

知道国家机构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的关系。准确理解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做一个守法、护法公民。培养学生强烈的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观念。

11.25

12.13

《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的教学,体会自己受到的法律特殊保护,增强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了解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的专门法律,知道未成年人受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基本内容,及其在青少年成长中的地位。

关键词:法治教育道德教育结合策略

在大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高校往往只注重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法治教育工作明显做得不是很好,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学质量也可能因此而无法提升。故学校在实际教学中务必转变这种观念,并施行一系列举措来确保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能够衔接起来,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联

(1)法制教育以道德教育为基础

道德既是法律教育的基础,又是法律教育的升华。[1]而法律则能够很好地维护道德的底线,同时也是对大学生最基本的要求。法治教育务必注重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行为,因为只有当法律深入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时,大学生才会具有更加强烈的守法意识。如果大学生们的道德基础比较高,那么法治教育的开展也会变得愈加顺利。

(2)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互影响

(3)二者均属于最基础的社会规范

道德与法律是整个社会最为基本的规范。[2]道德和法律的特征和功用是有所不同的,且它们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人们的行为,有助于促使社会更加稳定,人们的行为自觉性也将能够得到进一步强化。故大学教学工作者非常有必要将这两方面有效整合起来,并采取各种措施来促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以及道德水平不断提升,进而培养更多全面型的人才。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结合的有效策略

(1)不断转变思想观念

大学期间对于学生发展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同时这个时期也有助于大学生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高校非常有必要推进道德和法律教育工作,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故高校管理层必须改变以往的思想观念,并对这两种教育有着更加清晰的了解。在开展学科课程的时候,也可以将道德和法律工作容纳到其中,并做好课程、教学安排,施行各种有效教学辅助措施,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能够整合起来。

(2)促使任课老师综合素养不断提升

要想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整合起来,那么任课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在该过程中往往起到良好的效用。高校在招收教学人员的时候,最好选用那些教学能力比较强且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并投入一定的资源来推进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此来确保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具成效。再者,学校也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来展开相应的培训活动,促使任课教师的水平能够持续提升,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结合起来。同时教师还应该通过不断学习来掌握更多新的知识,改变以往的思维方式,并理清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间的关联。

(3)落实奖惩评价机制

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_展,能够有效避免不道德行为的出现,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违法犯罪活动也将减少许多。在整个高校内部营造良好的遵纪守法的氛围,为教学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3]此外,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制定出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作出中肯的评估,并在课程考核中注重学生日常表现情况,长期过后,学生的行为明显会变得愈加规范化,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也会有所提升。

三、结语

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两者的效用不尽相同,它们均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容轻忽的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进两者间的融合,让教学变得更具成效,同时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1]王小伟.高职院校与监狱共建法治教育基地的探索――践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实践教学育人实效[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2):99-103.

一、“思修与法基”课程引入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思修与法基”课程的实效性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

当前大多数的大学生都基本上处于在学校学习知识的状态,对于社会的接触比较少,社会阅历尚浅,而学校的“围墙”又对他们保护的非常好,使得他们当中的一部分对于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事情不能够全面的了解,但从他们认知阶段来讲,他们又处于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因而让他们了解社会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将“思修与法基”引入实践性教学,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有利于他们从大学生向“社会新鲜人”的角色转变,更有利于他们构建自己的道德与法律的认知系统,从而树立健康的“三观”。“思修与法基”的实践教学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资料调研、社会调查,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这就使大学生不得不走入社会,与社会当中的一些人打交道,这就使他们学会与人相处,处理好各类的关系,学会分析与解决事情的能力,并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能够用合理的手段来保护自己,增加了学生的道德使命感与法律认同感,从而从本质上提高他们的道德法律意识。

(三)有利于大学生的知行合一

思想政治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让大学生能够将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平时的生活实践相结合起来,也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但是,从目前的教学层面上来看,思想政治课程当中的一些课程在进行实践性教学的过程当中还是拥有一定的困难的,但“思修与法基”课程则不同,它本身就属于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非常有利于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而且道德本身也就是作为一种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品质所存在的,它要求学生不断进行实践。因而,“思修与法基”引入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联系实际,更有利于他们在实践过程当中通过身体力行,将自己的思想道德与法律认知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达到知行合一。

二、“思修与法基”课程实践教学开展的现状

从目前来看,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对“思修与法基“课程开展了实践教学,其中不乏有相当多的成功经验,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思修与法基”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值得我们进行思索与探究。

(一)“思修与法基”课程并未

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固然,当前众多的高校都对“思修与法基”课程开展了实践教学,但是从目前开展的现状来看,大多学校的实践性教学无非就是带领学生到法院听审、带学生外出参观等等,这些虽然说都是进行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但是这些途径过于单一,有些甚至并不能对学生起到教育的目的,更不用说,这样的实践性教学也并非是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的,由于法院并不能接受所有的学生进行旁听,大多数高校都是选择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代表”参加的。从这样的现状来看,这类的实践性教学并未起到有效的实践性目的,致使很多学生缺乏对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更有甚者对此嗤之以鼻,漠不关心。

(二)欠缺对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

要想保障实践性教学能够顺利开展,制定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保障实践教学切实可行的基础,能够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开展,有效运行。但目前来看,大部分高校并未制定保障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甚至对于实践教学的计划性都没有一个整体的计划,这样的结果就是高校的实践教学的开展基本上就是随心所欲,没有相应的学分设置、缺乏明确的实践性内容、缺乏与之相对应的考核机制,因此,这样的实践性教学的实效性根本无法得到保障,很多课程都会发生实践教学的冲突事件,再加上期末考核的时候,实践性内容并不在考核范畴当中,考试依然用笔试的形式进行,以理论知识的识记为主要内容,这就导致了学生对实践教学不重视,最终使得实践教学形同虚设。

(三)缺乏具有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

由于实践教学的特殊性,在实践的过程当中每一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具有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当前大部分高校在这方面都是有所欠缺的。首先,从思想政治学科上来讲,高校的思政课程都是以“大课”的形式进行的,因此高校的思政教师的数量极为有限,更不要说能够进行实践性教学的教师了;其次,高校的思政教师基本上都是招聘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这类教师在理论知识上非常完备,学术素养非常强,但是,由于我国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机制,使得他们在实践性上本身就有所欠缺,因此,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他们本身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最后,思政课程上课通常一个班级有几十上百的学生,组织全体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教师本身的精力也力所不逮。因此,要想从根源上解决“思修与法基”实践教学的问题,就要先从构建教师队伍入手,建立起一个具有实践经验且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队伍。

三、构筑“思修与法基”课程实践教学的模式的路径探索

(一)“思修与法基”实践教学模式的目标

我国教育部规定了“思修与法基”的实践教学目标:其一是要通过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将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律原则、基本规范、要求内化为道德与法律意识;其二是要大学生们在实践过程当中能够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践当中巩固认知、加强体验并自动转化成行为。根据教育部所规定的这两个目标,“思修与法基”课程的目标是希望大学生在树立健康的三观的过程当中,能够将道德素质与法律精神转化为个人的内涵,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在日常生活的过程当中进行实际的运用。

(二)“思修与法基”实践教育模式的内容与形式

(三)“思修与法基”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考核;高校;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2010年2月4日,温总理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面向时代要求谋划教育发展……对教育方法、考试评价制度等进行系统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为了贯彻这一讲话精神,我们最近对近十所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的考核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我们感到,全体“基础课”任课教师注重结合该课程的考试来贯彻、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各项要求,总体考核效果较好。但是,考核中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只有迅速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一、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考核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一些单位的“基础课”考核存在以下与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素质教育相悖的五大突出问题。

2.有的单位虽改用了开卷的较新套路,但试题针对性不强,难度不大,让不少学生觉得考试太“小儿科”。一些学校和任课教师认为,“基础课”闭卷考试的方法过于陈旧,开卷考试才是本课程考试的发展方向。这种认识有积极的一面,但是,这些学校的领导和任课教师对于怎样搞好开卷考试,缺乏与开卷考试相适应的现代教学理念。卷虽然开了,但考题的题型、立意、导向、难度基本上是老一套,新瓶装旧酒。同学们的反映是“比中学的政治课好考多了,平时不用看书,考试时照着教材一抄准能通过,太“小儿科”了!”

3.有的单位用课终考试“一锤定音”,忽略了同学们教学全过程的综合表现,学习积极性尚未得到全方位调动。现代教学考核理应秉持系统论的要求。然而,有的学校对此课程采用的却是课终用一张卷子、一次考试来代替对学生整个“基础课”教学过程的考核。这种“一锤定胜负”、“一考见分晓”的考试方法,忽略了同学们在这门课程学习中的课堂纪律、学习态度、讨论水平、作业与笔记质量、实践验证等全过程多方位的表现。

4.有的单位重理论,轻实践,书面考试与日常表现“两张皮”,知行严重脱节。“基础课”主要讲道德原则和法律规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以实际行动去践行,是一门教学生立身做人、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它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学习后,严格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知与行的高度统一。但是,我们有不少学校和任课教师在考核中没有紧扣这门课教学的本质特点,仅用卷面理论考试决定最后的结课成绩,而忽略了同学们恪守道德原则和法律规范去躬行践履的实际表现这一极具考核价值、极具得分权数的东西。这种重理论,轻实践,书面考试与立身做人的具体表现“两张皮”,知与行严重脱节的考核模式是对教学规律、育人规律的严重违反。

5.有的单位考核门槛过低,改卷“送分”,日常严重违纪者“基础课”照样能过关。“基础课”的考核是对学生进行本课程的知识理论把握程度,尤其是恪守道德准则、法律规范的实际行动等环节的全面考查与评定。可是,有的学校和任课教师对这门引导学生立身做人的重要课程的考核要求却不高。他们认为,“基础课”理论性不强,不是重点课,因而降低了对该课的考核标准。具体表现有二:一是在开卷或闭卷的改卷中,简答、辨析一类的考题不管答的是否准确、贴切、只要沾边就尽量多给分;材料(案例)分析、论述一类的考题由于答案篇幅一般都较长,一些改卷教师便实行“扫捕”改卷法,一目数行,一瞬间“秒杀”一道题。而“秒杀”的主要得分依据不是看答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分析、论述问题是否深刻透彻,是否有正确的独到、新颖见解,而主要是看答案字迹的美观程度,字数的多与少。字好字多者就能得高分。二是在校期间有过殴打他人、故意破坏公物等严重违反道德、法律规范行为的学生“基础课”照样也能通过。

二、完善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考核机制的几点对策

“基础课”的考核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单凭一种单一考核模式本身的变革和优化来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指标必然显得势单力薄。要在考核中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就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的激励、导向和约柬机制,必须建立覆盖“基础课”主要知识理论的综合水平测试、学习态度的如实评价、践行思想道德与法律规范的实际考量等多维度全方位的考核体系。

1.实行开闭卷组合式卷面考试,让基础课的课堂考核机制更趋科学。“基础课”的卷面考试究竟是闭卷还是开卷更合理闭卷或开卷哪个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认为,不能说开卷就更合理、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按照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应该是两者有机结合才是最科学的卷面考核模式。

“基础课”课程体系中需要识记、理解的人生价值观范畴、思想道德与法律规范、法理法制知识比较多,尤其是各类法律条款具体而浩繁,不能要求学生全都背会。但课程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内容还是需要熟记、记准。其中的重要道德人物、道德事件、法制人物、典型案例也应适当记住。上述重点内容或基本知识如果记不住,不熟悉,就会在日常表述、评析一般思想道德与法律问题时开不了口,讲不顺口,或开口必翻书,开口必念稿。因为他们头脑中没有记住这门课中最基本的知识和素材,而现实生活中这些知识和素材又是经常要用到的。闭卷考试往往能“逼”着学生记住上述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

我们在设计闭卷考试的同时,还要设计好开卷考试。具体考试方法为:开、闭卷合为一次考试,前半时为闭卷考试,交卷后,在考场取事先备好的开卷参考资料进行后半时的开卷考试。这样做简便易行且互补性较好。一般来说,属于识记、理解的内容,放在闭卷中考,考前由任课教师酌情编写

“基础课”知识体系中最需要把握的一套复习题,让学生熟记最基本的东西。而理解应用,灵活分析、是非辨析、深入论述等内容,则放在开卷中考。闭、开卷分值分别占40%和60%。这样做,既能引导同学们熟记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又可避免“背多分”的应试教育弊端。既能避免学生因开卷考试而产生学习上的懈怠,又可减轻学生的“背题”负担。当然,开卷试题必须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考核理念,针对性、理论性、可行性、难度系数都要进一步增强和加大,克服“小儿科”式的开卷考试弊端。开卷考试必须具备“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约束、导向机制,让学生在思想深处产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到时过不了考试关的自我刻苦学习、自我提高的内在牵引力。

2.实行全方位全过程考核,让基础课的整体考核体系更加完备。现代教学和素质教育的考核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引导学生立身做人、既有理论性,且实践性要求极高的“基础课”考核更应如此。具体来说,“基础课”的考核必须把学生的听课态度、讨论与发言表现、笔记与作业质量、卷面考试成绩、在校几年遵守道德与法律规范的整个实践行为等因素都设计成考核内容,并分别划定各自得分的权数,最后合计为一个总成绩。这样的考核体系才称得上完备,才能多角度、全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维度全方位约束、激励学生,进而起到好的考核效果。

3.实行知与行双重考核,让基础课的实践考核机制更加鲜明。“基础课”所讲的道德原则与法律规范,要求学生学习后立即落实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上。这门课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同在于它具有更直接的实践性。准确地说,它是一门直接而具体的行为准则的理论释义和实践验证课。因此,对学习者必须实行知与行的双重考核。不然的话,就会违背这门课的教学规律和内在要求,违背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笔者建议,“基础课”的理论考核部分可占总成绩的60%,而学生各学年遵守道德与法律规范的具体表现可占40%的分。这40%的实践分可由辅导员、学生管理处、党(团)支部、学生会等机构、人员组成的评定会于毕业前评出。极端违反道德与法律规范者不仅不能得分,而且会因此而导致“基础课”总分不及格。

4.实行必要的补考制度,让基础课的奖优惩劣机制更加符实。一些学校和任课教师认为,“基础课”重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和增强法治观念,考核没有必要搞得那么严格。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和不妥当的。既然“基础课”是高校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占有三个规定学分,就应该按要求考试,不符合要求的不能随便“送分”。从我们对一些高校的调查情况看,“基础课”考试的通过率普遍偏高,有的竞高达到100%。因此,我们建议,一是建立“基础课”试卷评分抽检制,查处随意“送分”的误人子弟行为。二是对在校期间严重违反道德与法律规范的学生进行补考,把知与行双重考核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法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群体所具备的法律素质对于学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有必要认识到法制教育工作的价值,并对法制教育工作价值的实现做出探索。

(一)帮助学生形成法制意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在高校中接受各种科学知识的教育,其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飞跃式的提高,但由于大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当他们走出校园,参与工作时,其危机意识不足,难以意识到社会中的违法犯罪事件,甚至对于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现象无法识别。而一些企业单位正是利用大学生的这一弱点,剥夺大学生应当获得的合法利益。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法治教育,才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及时发现对自己合法权益不利的情况,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做遵纪守法的公民。当大学生走向社会后,就应当担负起作为公民应有的责任,而遵纪守法是公民最基本的义务,而要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首先就要具备优良的法律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素质越来越高,但由于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对于违法犯罪事件视而不见,甚至是知法犯法,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当他们面对利益的诱惑时,就放弃了对法律的信仰和遵守。为了改善这种现象,高校应当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其能够明辨是非,杜绝违法犯罪行为,做一个合格的守法公民。

(三)从法治角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学生的能力是否足够强,不仅仅要看其是否掌握了必备的专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是否具备足够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中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重要内容。懂得法律知识,大学生才能够在保护自己合法利益的同时,拒绝违法犯罪,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同时,大学生具备了法律素质,才能够与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结合,在走向工作岗位后,才能够利用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企业单位创造价值的同时,也获得自己应有的利益,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也不做损害他人利益的违法之事。法律知识与其他知识的结合,才能够让大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已经意识到对于大学生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但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法治教育还未能进行有机地结合。在这种背景下,许多高校中的就业指导单位和工作者都对就业指导教育中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着探索,但是在此过程中也不免会产生一些问题制约着法制教育工作成效的提升。

(二)只是注重道德素质教育,而法律素质教育力度不够。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中,教育者往往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其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方面,而对于其法律知识的教育远远不够。即使是涉及到了法律知识,也只是一带而过,导致了法律知识未能与道德素质教育进行联系,道德与法律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未能很好地发挥出来。教师往往会教育学生要热爱自己的岗位、要遵守诺言等,也就是在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但在很多情况下,道德素质不足以约束和保护大学生,需要有法律知识的帮助。由于法律教育的缺失,就业指导也就无法和法治教育进行良好的结合,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得不到提升,就容易在未来的就业中出现各种问题。

(五)造成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法治教育工作问题的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法治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目标不够明确。认为大学生接受法治教育就是为了应对就业中的一些问题,而并非是要将大学生培养为具有优秀法律素质的人才。二是法治教育方法不恰当,未能让大学生意识到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大学生对于法律知识比较抵触,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三是教育者自身的法律素质不够高,难以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四是高校未能给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平台,大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仅仅是“纸上谈兵”,并未掌握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法治教育优化策略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法治教育具体对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法制教育工作不仅是高校思政工作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同时也是大学生就业素质提升中需要重视的重要内容,在不断改变的就业背景下,高校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法制教育做出改革与优化:

其一,从思想上重视就业指导中法制观念的培养。高校教育者应该从思想上意识到法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对法治教育重视起来,制定合理的法治教育体系。同时,将法律的重要意义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愿意自觉地接受法治教育。并且制定法律教育的明确目标,让法治教育能够朝着有利于大学生提升法律素质的方面而努力。

其二,强化就业指导中法治教育力度。强化大学生的法律理论知识,让大学生对于法律知识进行熟悉的掌握,并形成良好的法律思维,能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运用法律知识来解决。更重要的则是要强化大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运用法律知识的机会比较少,那么教育者就要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其掌握运用法律的能力。

其三,创新就业指导中法治教育方法和载体。陈旧的法治教育方式与现如今对大学生的法律素质要求已经不相符,教育者应当积极地寻找新型的教育方式,将法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进行恰当的融合,并且运用高校报刊、专家讲座、知识竞赛等多种载体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

其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法治教育实践平台。高校应当注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实践,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设置案件分析、法庭模拟等方式,将法律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紧密结合,或者与当地行政机构等部门进行沟通,让大学生参与到他们的工作中,以此来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

其六,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法治教育。现如今的高校教育已经不再仅仅是依靠传统的教育方式,而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结合在一起。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也可以运用网络等方式来加强法制教育。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大学生能够接触到社会中真实的事件,能够更方便地将法律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到一起,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也更为方便,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法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THE END
1.法律有什么作用道德与法治综上所述,法律与道德在社会治理中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法律通过其五大功能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而道德则在更广泛的领域引导人们的行为。两者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参考文章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什么 法律具有什么作用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 免https://ailegal.baidu.com/legalarticle/qadetail?id=b9e6bc91721030001030
2.2024年中考政治知识点法律的作用法律与制度②法律维护公共安全。 ③法律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①相同点与联系:在社会生活中,法律和道德都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约束奎们的行为,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②区别:第一,表现形式不同。道德不成文地存在于人们的认识和社会舆论中,法律表现为规范性文件。第二,实现http://www.zhongkao.com/e/20230926/6512503d8f9bd.shtml
3.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在执法司法中彰显道德“情理” 执法司法是将“纸面上的法律”转化为现实的必经过程。执法司法活动要追求良善的道德目标,主要体现为坚持和实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使道德践行过程与社会主义法治实施体系衔接协调、相互促进。 执法体系承担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角色,需要以科学方法强化社会治理的道德要求。一方面,将道德准http://www.henanpeace.org.cn/news.html?aid=80902
4.初中道德与法治文档:法律的重要性(1).doc初中道德与法治文档:法律的重要性 (1).doc 3页VIP内容提供方:K12精品教育资源分享 大小:27 KB 字数:约1.98千字 发布时间:2022-12-15发布于山东 浏览人气:102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1206/8037113001005020.shtm
5.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说课稿范文通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说课稿范文(篇2)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懂得不良情绪是可以调控的,掌握情绪调控的一些有效方法。 过程与方法:逐步掌握一些情绪调控的有效方法,培养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较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和活活的重要性。https://www.liuxue86.com/a/4722642.html
6.论法律常识的重要性(通用8篇)篇2:论法律常识的重要性 系别 电子工程系 班级 电信1651 学号161811008 姓名 富一新 成绩 摘要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提高,法律意识的增强不仅对全民的法律素质的提升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而且对建设法治国家,完善市场经济,加强两个文明建设,保障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均有重要的实现意义。因此培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j0dwr7.html
7.从“思想品德”到“道德与法治”,政治课本不仅仅是改名2016年起,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将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这是1949年以来,“法治”二字首次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政治课程名称中。 研究人士透露,在接下来的改革中,法律课程会相对集中、形成较为统一的体系;在年底即将出台的高中新课标中,政治与法治或也将成为独立的必修单元。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605/23/c85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