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礼入刑”看德治在当代法治社会中的价值

摘要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以德为先”,强调“礼法结合”、“德主刑辅”、“出礼入刑”,这种治理模式使古代中国社会安定和谐,繁荣昌盛,中国古代百姓在这种自理模式下普遍安居乐业,较少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本文旨在通过阐述中国古代德治内容,研究其在当代法治社会中的价值。

关键词出礼入刑德治法治

一、从中国古代“出礼入刑”看德治思想的内容

古老的中华法系融温情与严酷为一体,独具特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①。早在奴隶制社会,礼与刑的关系就极为密切,构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法律形式。在中国法律的萌芽之初,伦理道德的内容便充斥其中,为中华法系打上了深深的伦理道德的烙印,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独特的法律制度与观念。

礼刑并用是西周之首创,也是西周法律制。所谓“礼”,在《礼记·礼运》中是这样解释的,“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摈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

“刑”是夏、商、西周时的法的称谓,表示惩罚犯罪的法规,泛指国家的全部法律。如宋陈彭年《玉篇》载:“刑,法也,罚总名也”②。《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可见,“刑”是三代法律的总称。在一定意义上说,刑、法、律是同义词。

礼以教化,刑以镇压,软硬兼施,文武并用,表现形式不同,目的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礼与刑成为奴隶主阶级专政不可或缺的两个权柄。在西周时期,一方面,礼是广义的刑,是法的基础、渊源;另一方面,礼与刑又不是并列的,而是以礼为主,礼刑并用,礼着眼于预防,使人习善远恶;刑着重于罚罪,使其不敢再犯。《礼记.乐记》是这样描述的,“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③。“刑以治已然,礼以禁未然”④。凡礼之所许,刑之不禁;礼所不容,刑必禁之。故“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相为表里”⑤。这些都说明礼是犯罪之前的规范,是积极的预防;刑是犯罪以后的惩罚,是消极的处置,礼所去的,才是刑所取的。“出礼入刑”不仅是一项抽象的法律原则,更可以视为具体的法律条文,礼是精神总则、价值目标,刑是总则的具体化、条文化,是礼的价值体现手段,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分割。礼强调教化,刑强调法治。

二、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现代价值

中国古代德治思想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这种价值不仅存在于古代社会,而且在现代社会中德治思想也依然存在着其特有的价值。

(一)德治在立法中的价值

1.道德为所立之法提供一种内在的价值基础。任何法都蕴含了一种深刻的精神,即一种伦理道德价值体系。塞尔萨斯曾经说过:法是善与公正的艺术。这既直接道出了法的精神,又提示了法与道德的某种联系:法是道德的直接应用。由于法是道德理念的升华,所以法的精神是道德的一个部分或层次,道德中包含有正义。当然,较之立法上的公正,道德上正义的涵义要宽泛得多。公正之所以直接深化为法的精神,是因为它在实践中是最基本却又最现实的道德原则。也就是说,反映道德价值取向的公正原则对于社会生活的极其重要性,要求立法者将此作为一种法的精神贯彻到立法中去。道德作为法的价值基础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为法提供一种追求社会公正的价值目标来实现的。

2.道德通过对法进行价值评价的方式来实行对立法活动的导向。由于法内含了一定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的不同,决定着法之优劣。因此,对这种价值追求进行道德评价,即对整个法进行合义性评价就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正是基于对法进行道德评价的重要性,历来的思想家都很注意法的道德性评价问题,特别是西方的自然法学派。他们主张道德不但是法的创制之最终依据,还是评价法之好坏的最高标准。

(二)德治在司法中的价值

古语云:“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制而用之存乎法,推而行之存乎人。”好的法制度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执法之人。

1.司法人员的道德素质对司法公正的价值。司法作为依法解决纠纷的活动,人们对其本质性要求就是公正,故法哲学家们通常认为司法公正代表社会公正。倘若出现司法不公,社会公正便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这种司法不公的严重后果是动摇公民对法的信仰。而司法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才可能刻意去追求一种司法公正,从而使自身的职业行为契合建设法治国家的内在需要。

2.司法人员的道德素质对提高司法质量的价值。由于社会事务纷繁复杂、千变万化,任何法都不可能是包治百病的药方,每一条律令都有一定的容纳度量,有一定的解释范围。这种法本身的局限性需要司法人员在司法中能动操作而加以补充。虽说在司法中司法人员应将自己的道德标准服从于法的标准,但道德在其中也并非可有可无、无所作为,它仍然可通过对司法人员素质的完善来实现对司法的影响。

(三)德治在守法中的价值

德治增强整个社会的守法意识,有助于人们养成守法的良好习惯,提高公民守法的自觉性。德治通过道德礼教,提高人们内心的道德觉悟,使人们在内心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荣辱是非观,以积极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犯罪为耻。有助于人们从内心认可守法行为的正当性和合理型,养成守法的生活习惯,从而使人们守法由自觉转变为自发,成为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因,有助于社会守法行为的根基稳固从而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三、当代法治社会中德治的必要性

人类的法治实践证明,法治与德治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不可偏废的两种途径。一个真正的法治社会必定是德治社会,一个德治落实好的社会,其法律也会得到较好的实施。真正的德治就是有法必依,真正的法治则必须是惩恶扬善、扶正祛邪。当代中国推行依法治国必须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强调德法并治,这是对人类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对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扬弃。历史证明,凡是治国者只用法治或只用德治的,都不能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战国时期的鲁国和齐国单纯推崇“德治”,很快被灭亡;秦王朝独用法家、“专任刑罚”,则二世短命而亡。郑国子产认为,“猛”(刑)与“宽”(德)都是实现统治的手段,为政必须宽猛相济,这种思想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正因为道德和法律各有利弊,中国古代绝大多数统治者便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即德主刑辅、出礼入刑,而中国几千年漫长而稳定的封建统治,恰恰证明了这种德法并治的统治方式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当代中国,法治与德治的相互结合尤有必要。在这一结合的过程中,德治是根本、是方向。

其次,法治概念的内涵必须以一定的道德理论为基础。从价值角度考察,道德始终贯穿于法律过程之中,一方丽法律自身内涵着人类真善美的道德理想,另一方面对实现道德理想起着规范、制约、引导和保障的作用。法学家富勒指出,法律不应仅仅建立在法律之上,法律在内容上必须体现普遍意义的道德观念即法律的外在道德,同时还必须具有法律的内在道德。而亚里士多德最早给“法治”下的定义就包含着对“良法”的追求,自此,法治的价值便以善与正义的道德原则为它的主导性价值。可见,正义与善的道德原则始终是法律与法治的本源和价值倾向。

最后,法治的实现需要道德力量的推动。道德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既是人类自身的发展手段,又是人类发展的要求。德治就是运用道德的力量,通过道德教化的非强制手段,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启迪人们的道德觉悟,激励人们的道德情感,强化人们的道德意志,增强人们的荣辱观念,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法治是“他律”;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德治是“自律”。如果说法治是运用法律从外部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属于治标的话,那么德治则是用道德规范教育和培育人们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素质,强化人们的“内控力”,则属于治本,唯有强化法治赖以实施的道德基础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综上所述,在现代法治社会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不可以忽视德治建设,要充分认识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性,深刻把握法治与德治的内在运行机理,建立起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二者作用互补与协调的社会调整机制。唯有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方符合善治之规律;唯有法治与德治并举,才可构建长治久安的和谐社会。

THE END
1.法治与德治共同作用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内容提要:本论文的写作目的在于探讨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在我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法治与德治是社会治理的两大基石,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建稳定、公正的社会秩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深刻地反映了法治与德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于人的作用。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罪行既受到法律的制裁,也深受良知和道德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2Fnote%2F862898490%3F%26
2.法制现代化范文10篇(全文)对其它宪法原则如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制衡原则来说, 人民主权原则是其逻辑的起点和理论的基础。而主权理论作为人民主权思想的逻辑前提和立论之源, 其重要意义自然无可置疑。 二、我国传统法制中的政治权力体制 传统观念认为:中国在战国以后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都处在封建社会之中, 但如果以“封建社会”的概念https://www.99xueshu.com/w/ikeyc1cve5f7.html
3.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C. 在症状改善时,要告诚病人不要掉以轻心 D. 心理疾病能治愈 E. 讲解康复期服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C0PD患者因气管内分泌物堵塞而发生肺不张时,可采用的呼吸训练为() A. 深呼吸练习 B. 缓慢呼吸练习 C. 节段呼吸练习 D. 渐进抗阻吹气练习 E. 缩唇呼吸法 查看https://www.shuashuati.com/ti/c09fb1f28ff64be1b014bf6706e8be3e.html?fm=bd2d93752e592524f8dd49d96c30be8116
4.法治宣传教育月丨弘扬法治精神,共建和谐社会弘扬法治精神共建和谐社会—— 知法 懂法 守法 ——法治宣传教育月01什么是法治“法治”是一种治国理念或治国方略,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普遍适用性,其基本内涵在于,将法律作为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最高准则,任何人和机构都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法治”与“人治”相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ODg4NTQwNw==&mid=2650751973&idx=1&sn=0c6a3df900fccb296674052cc48a01d5&chksm=8966f2d685f478822162560d44db53c2283078eb1c01fac32643672c70b7066d5ad6b1c56726&scene=27
5.我国法治建设(精选十篇)依法行政原则, 提出于80年代初期, 它是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所奉行的普遍准则, 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 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依法行政, 是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极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 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 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 依法进行有效管理活动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c3lrzn8.html
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学建议文件精神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找准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的着力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https://sz.xzcit.cn/?news_39/466.html
7.论法治与德治但法治是现代化社会的主流控制模式,是未来中国的必由之路。而为了促成法治的实现,从中国的社会实际出发,必须加强道德建设。从中国当今的实践出发,从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中找到德治与法治互相契合的现实公道性。关键词:法治;德治;社会控制模式引言:在现实社会中,社会控制和治理是极为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运用什么样的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faxue/122825.html
8.从现代性与中国性论国家治理的中国观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基于这一前提,法治中国的提出意味着认真对待法的现代性在形塑国家治理的中国观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顺应革命后现代国家法治发展规律,恪守社会主义制度价值,扎根于中国社会,以形塑国家治理的中国观为诉求,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三位一体”,既为社会活力和http://www.sass.cn/109000/57326.aspx
9.论中国法制现代化过程中的几个重大关系如果说从形式上架构完备的法律体系是为现代法治社会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性的话,那么,现代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具备则为现代法治社会的建立提供了现实性与基础条件。现代法制是在一国社会发展和内部结构变迁过程中缓慢生长起来的,法制变革固然有促进与加快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从根本上说,是现代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培育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061124184554_6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