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这个时代的重要课题。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实践行动,但从逻辑上说首先需要理性思考。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时代,从法治主义维度解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全面理解和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等重要论述,有助于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法治化轨道。
一、维护国家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目标
国家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群所构成的共同体形式,其构成要素主要有土地、人、国家机关体系等。人是聚族而居的,人的族群性决定了国家与民族唇齿相依。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族群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人口的不断繁殖使得氏族的一部分人向外开拓新的生存空间,由此产生新的氏族。新老氏族结合在一起构成部落,部落因具有共同祖先、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历史传统而具有民族的性质。社会生产的逐步发展、人口数量的逐渐增长、氏族部落相互交往不断扩大以及战争与联盟等造成氏族部落的分化和组合,导致不同民族逐渐形成。民族的形成不仅意味着人口数量增长、地域范围扩大,而且意味着社会事务变得纷繁复杂。过去依靠酋长权威和社会习俗调整社会关系的方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暴力机关进行统一管理的国家管理方式应运而生。可见,国家与民族有着不解之缘,“国家和民族之间具有相互构建、相互认同的性质”。
二、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旨趣
民族团结包括民族之间的团结和民族内部的团结,以“民族之间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和睦、友好和协调、联合”和“各族人民基于共同的利益,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为基本内容。中华民族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民族团结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促进民族团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旨趣。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因而国家共和实质上是人民共和。人民不仅以公民的身份而存在,而且以民族人员的身份而存在。事实上,民族团结不仅是应然的,而且是规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每一部宪法都有关于民族团结的内容,这一点可以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简称现行宪法)为例进行说明。首先,现行宪法确认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统一体,在序言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其中,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1.11%,其他民族人口占8.89%。五十六个民族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其次,现行宪法规定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原则,在第4条第1款中不仅指出“各民族一律平等”,而且规定国家具有“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义务。再次,现行宪法构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第4条第3款中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三、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条件
“文化是人类‘生活’和‘生存’的一种特有方式。……文化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基础,它使人类更加完美或日趋完美”。文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却见仁见智。有学者将有关文化的解释归纳为三类,即“广义文化观、中义文化观和狭义文化观”:广义文化观将文化理解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义文化观将文化理解为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狭义文化观将文化理解为社会的意识形态或社会的观念形态。文化认同中的“文化”是中义的,它是由一定群体的成员共同创造的,以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法律法规、风俗习惯、社会组织等多种形式存在,可以通过文字和其他符号获得并传播。文化是民族的底层逻辑,是民族团结的强大引力;没有文化就没有民族,更谈不上民族团结。中华文化是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五十六个民族的“团结之根”和“和睦之魂”,形成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条件。
民族文化是由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创造和价值构建逐步积淀而成的人文结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庄子·德充符》有言:“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在当代中国,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组成成员的五十六个民族在法律上具有平等的地位、绝无高下之分,在文化上则各有千秋、特色纷呈。虽然各民族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相互吸纳、融合、友好杂居共处从而在语言、生活习惯、服饰、节庆等方面的差异逐渐缩小,但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心理素质等会长期保留,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心理素质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中华民族文化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是五十六个民族实现中华民族成员的身份归属从而相互融合为一个大家庭的的坚实根基。因此,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成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和核心。
四、实现发展共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要求
发展是“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意味着事物的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课题,也是当今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抓住发展这个中心,深化改革开放,推动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完善、经济发展更加质优高效、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昌盛、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有序、人民生活更加安全富裕。邓小平曾言:“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和不公正现象。”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当代中国发展不仅要将“蛋糕”做大做强,而且要实现“蛋糕”共享。当代中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各民族的人民共同缔造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各民族的人民共同奋斗所取得的,因而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各民族及其人民共享发展就成为理所当然。
五、推进良法善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保障
●何士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