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3国内外著名教育家代表著作及教育思想
考点4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
考点5教育目的的不同理论
考点6气质考点7人格
考点8智力测验的必备条件
考点9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考点10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考点11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理论
考点12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的比较
考点1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考点14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理论
考点15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考点16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考点18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
考点19小学德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
考点20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考点21小学生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考点22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考点23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考点24小学教学评价的类型
1.基本要素
教育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教育措施)。
2.起源学说
(1)神话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行为。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美国孟禄。
(4)劳动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劳动,代表人物:苏联米丁斯基和凯洛夫。
(1)古代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①奴隶社会的教育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就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即学校。
a.中国
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
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时期,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
教育内容上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一是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二是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三是射,射技教育;四是御,以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五是书,学字习写的书写教育;六是数,简单数量计算教育。
这一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存在了40多年,弟子三千。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促进了百家争鸣盛况的形成。
b.欧洲
教育内容几乎全是军事体育训练,如赛跑、跳跃、角斗、骑马、投掷等,军人与武士。
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才。
奴隶社会的教育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工具,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同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②封建社会的教育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开始,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八股文被规定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在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被地主阶级所垄断,不仅具有阶级性,还有鲜明的等级性;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教育方法是崇尚书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又称僧侣封建主教育。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而且各科都贯穿神学。
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又称世俗封建主教育。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2)近代教育
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③教育的世俗化
④教育的法制化
(3)现代教育
①资本主义教育
一方面,教育教学活动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机器大工业的生产,也为劳动人民提供了入学的机会。
②社会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权由劳动人民掌握,教育不再具有阶级性,教育成为促进全体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工具。
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一种全民性的教育。社会主义学校培养的主要是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③20世纪以后的教育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教育的终身化
最早是由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来倡导“活到老、学到老”。
b.教育的全民化
c.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的内涵包括: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的自由化、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教育活动和教育内容组织的民主化。
d.教育的多元化
e.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1.中国古代时期
(1)孔子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他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孟子
孟子从他的政治思想和“性善”论的哲学思想出发,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明人伦”的“治人”的“劳心者”。
(3)墨子
墨子在教育方法上有着重大贡献。
首先,他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其次,他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再次,他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墨子是中外第一个提出量力性原则的人。最后,他强调学以致用。
(4)荀子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
(5)韩愈
①要善于识别人才、培养人才“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提倡勤奋刻苦、独立思考“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③重视师道和学无常师
韩愈的《师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它阐述了师道的重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6)朱熹
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①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
②重视教学与读书方法
(7)《学记》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著名教育观点有:“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
2.西方古代时期
(1)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在教学方面的最大贡献是首创了“苏格拉底问答法”,又称“产婆术”。这一教育理论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
(2)柏拉图
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里,其教育思想极为丰富,卢梭曾盛赞《理想国》是“最好的一部教育著作”。
(3)亚里士多德
其教育观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有大量反映。
(4)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
3.国内外近现代时期
(1)夸美纽斯
著作《大教学论》(1632年),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提出“泛智”教育———“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2)卢梭
卢梭的代表作为《爱弥儿》。
(3)康德
著作《康德论教育》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4)裴斯泰洛齐
代表作是《林哈德与葛笃德》。
他认为,教育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
(5)洛克
洛克的教育思想体现在其教育著作《教育漫话》中。
①“白板说”
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于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②绅士教育
绅士教育要把德行教育放在首位。
(6)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1806年)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①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②四段教学法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这就是所谓的“四段教学法”。
③“三中心”
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7)杜威
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分别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杜威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
新教育“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8)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
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它根据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论述了在苏联实施综合技术教育的问题。而由当时的教育部长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对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版)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9)晏阳初
晏阳初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所提出的独具特色的乡村教育思想。
(10)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①“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②“社会即学校”
③“教学做合一”
(11)陈鹤琴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创始人之一。提出了“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的早期教育观念。
1.人的发展的含义及其规律性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人的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从出生到成人,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教育者一定要注意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急功近利。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
心发展的阶段性,它反映了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性。
这就要求教师深入了解每个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个体的身心发展也具有不均衡的特征,一种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不均衡发展,另外一种是指不同方面的不均衡发展,教育中,要抓住“关键期”及时、适时施教。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是指不同的机体能力可以互相补偿的特性。
2.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
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的爬梯试验可以证明。
(2)环境
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离开了外部的环境,再好的遗传素质也难以发挥作用。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具有主观能动性。
(3)教育
教育是人的发展的最重要的外因,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人的主观能动性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斯宾塞、帕克、马斯洛、罗杰斯、福禄贝尔等。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有: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体自我实现。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指标。代表人物有中国古代的孔子和国外的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孔德等。
3.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他主张“教育即生活”的无目的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4.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此观点准确地揭示了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教育目的的意义,克服了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片面性。
考点6气质
1.气质的定义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2.气质的特性和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
(1)气质的特性
①感受性和耐受性
②反应的敏捷性
③可塑性
④情绪的兴奋性
⑤指向性
(2)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
①胆汁质
精力旺盛,行为外向,直爽热情,情绪兴奋性高;但心境变化剧烈,脾气暴躁,难以自我克制。
②多血质
活泼好动,言语行动敏捷,反应速度、注意转移的速度都比较快,行为外向;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多变,情绪不稳定。
③黏液质
反应速度慢,情绪兴奋性低但很平稳;举止平和,行为内向;注意力容易集中,稳定性强;不善言谈,交际适度。
④抑郁质
多疑多虑,内心体验极为深刻,行为极端内向;敏感机智;胆小,孤僻,爱独处;做事认真仔细,动作迟缓,防
御反应明显。
(3)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①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②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③气质类型不能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其工作效率
④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和对环境的适应
⑤气质类型能影响健康
考点7人格
1.人格概述
(1)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一个人的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的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
(2)人格的基本特性
①人格的整体性
②人格的稳定性
③人格的独特性
④人格的社会性
(3)性格和气质
气质是先天的,无好坏之分;性格是后天的,是社会文化模式的刻印,有可能改变,有好坏之分。
2.人格理论
(1)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论
弗洛伊德把人格看作是一个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心理结构组成的动力系统。本我是唯一与生俱来的人格结构,由生物本能和欲望组成。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行事。
超我所代表的是社会要求,特别是来自于父母的价值和标准。超我的一部分称为良心,是个人的道德标准。
(2)特质论
①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首先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个人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②艾森克的人格维度
艾森克根据内倾—外倾和情绪稳定—不稳定这两个基本的人格维度,可以把人分成四种类型:稳定内倾型、稳定外倾型、不稳定内倾型和不稳定外倾型。后来,艾森克又提出了第三个维度:精神质,并编制了用来测量这三个维度的工具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③五因素模型
“五因素模型”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人格特质分类模型,这五个因素及其特质是外倾性、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宜人性、责任性和开放性。
3.人格测验
(1)自陈量表
比较著名的自陈量表有: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简称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
(2)投射测验
最有名的人格投射测验是罗夏墨迹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TAT)。4.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早期童年经验
(5)自然物理因素
①信度
信度是指一个测验所测得的分数的可靠性或稳定性。一个测验测量某种东西,其结果是一致的,那么这个测量是可靠的。
②效度
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欲测量某种心理特征的准确程度。这是测验的首要质量指标。
③常模
作为参照标准的分数分布就是常模。
(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1)生理特点
此时儿童的身高和体重都处于平稳增长的时期,骨骼增长较快,但是由于骨骼的骨化尚未完成。心脏功能还较差,大脑皮质神经兴奋与抑制过程不平衡。
(2)心理特点
记忆开始从无意记忆向有意记忆发展。思维则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
2.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
3.小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二)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1.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2.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3.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三)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四)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一)教育观察法
1.概念
教育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和考察,并通过大脑的积极思维过程对收集到的资料加以分析和解释,以形成对教育现象的认识的方法。
观察法有两种:广义观察(日常观察)和科学观察。教育观察是科学观察,科学观察有以下特点:第一,正式的观察具有目的性;
第二,正式的观察具有客观性;第三,正式的观察具有能动性。
2.类型
按观察的情境条件分为
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按观察的方式分为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按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分为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按观察实施的方法分为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3.观察研究的记录
(1)描述记录
描述记录的具体方法有: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和连续记录法。
(2)取样记录
(3)行为核对表
行为核对表是指将要观察的行为项目排列成清单式的表格,然后通过观察,检查核对该行为是否呈现的一种方法。
(二)教育调查法
调查法是运用问卷、访谈等科学方式,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从而对事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出客观描述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调查法的特点有:研究对象的广泛性、调查手段的多样性、调查效率的高效性。
(2)根据调查对象范围可分为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
普遍调查结果具有普遍性,可作为重大决策或教育规划制定的依据。
取样调查的信度和效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抽取的样本的典型性、客观性和代表性。典型调查有利于比较深入、细致地研究,但很难推断出总体特征。
(3)根据调查研究的方式不同可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文献资料调查
访谈调查有利于更详细、更准确、更真实地深入了解有关细节,然而访谈过程中易掺入调查者的主观猜测或倾向,而且比较费时费力。
在一般情况下,文献资料调查法不单独使用,而是作为一种补充方法配合其他方法使用。
(三)教育实验法
2.教育实验法的分类
(1)单组实验
(2)等组实验
(四)教育行动研究法
教育行动研究法是指教育实际工作者(如教师、行政人员及其他教育人员等)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对“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
2.基本类型
(1)教例研究
(2)问题研究
(3)合作研究
(五)教育叙事研究法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的类型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分类。
①从教育行为涉及对象分:教学叙事、管理叙事或德育叙事。
②从叙事主体分:个体叙事和群体叙事,自我叙事和他者叙事。
③从教师行为分:生活叙事、思想叙事、课堂叙事。
④从叙事内容分:教育行为者的思想、教育活动、教育行为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