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考生因为不确定考试知识点,找不准复习方向。这里希赛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点归纳: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一般规律,供各位考生参考:
很多考生因为不确定考试知识点,找不准复习方向。这里希赛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点归纳: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一般规律,供各位考生参考:
第二章学生指导
第二节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一般规律
一、儿童身心发展概述
(一)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大方面。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理论
1、内发论
代表人物: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
威尔逊:强调基因复制
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及其成熟势力说
霍尔:遗传决定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高尔登:优生学的代表人
2、外铄论
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等
荀子:性本恶
洛克:白板说
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
斯金纳:人的行为乃至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造、改变、控制和矫正。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
强调内外因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
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三)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
孟母三迁、墨子提出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作用:把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3、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深度和广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学校教育
(1)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原因如下:
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第二,有经过专门训练的老师,相对而言效果要好;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作用的必要条件:
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是自发、自然而然出现的,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努力完成的。
1、教育目标的设计和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
2、学校教育活动必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能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3、学校教育应与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影响协调一致,共同开展对儿童的教育工作;
4、学校教育必须适应或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二、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桑代克的经典实验-饿猫
桑代克迷笼
基本观点:
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而形成的。因此,他的观点称为试误说。这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尝试-错误学习的规律:
(1)准备律
(2)练习律
(3)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1)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巴甫洛夫最早用精确的实验对条件反射做了研究。
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本能
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2)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①获得与消退
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
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②刺激泛化与分化
刺激的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刺激的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泛化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而分化则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基本观点
学习的实质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如果一个操作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增加;已经通过条件作用强化了的操作,如果出现后不再有强化刺激物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减弱,甚至消失。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1)强化
正强化(实施奖励)
负强化(撤销惩罚):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
(2)惩罚
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3)消退
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刺激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他认为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强化的三种形式:
(1)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2)替代性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3)自我强化: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
(二)认知学习理论
认为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而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1、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格式塔学习理论)
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蓝图)
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基本内容:
(1)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
学习的目的性是人类学习区别于动物学习的主要标志。
(2)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
布鲁纳是发现学习的创始者,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1)学习观
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
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A:动机原则:学生具有三种基本的内在动机—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
B: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C:程序原则
D:强化原则
③提倡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自己发现要学习的概念、规则等知识。
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2)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实质: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条件: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3)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思潮,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心理学被视为:“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创始人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后在维果斯基、奥苏伯尔、布鲁纳等的推动下进一步发展。
1、建构主义学习观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3)学习的情境性
2、建构主义学生观
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3、建构主义知识观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最终答案。
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1、探究学习
2、支架式教学
3、情境教学
4、合作学习
(二)认知方式差异
1、认知方式的含义
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
2、认知方式的种类
(1)场独立型-场依存型
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提出场独立和场依存两个概念。
场独立型:依赖于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
场依存型:依赖于外在标准或外在参照,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
(2)冲动型-反思型
冲动型: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反应非常快,但往往不够准确。学习成绩差
沉思型:有的学生虽然反应很慢,却很仔细、准确。学习成绩好
(3)辐合型-发散型
辐合型: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和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正确的解答。
发散型: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正确的答案。
(三)性格差异与教育
性格的分类:
根据个人心理活动倾向性:外倾型和内倾型
根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独立型和顺从型
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及其教育启示。
表现:如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
心理的发展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复杂情感。
启示: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教育实践中概况的“跳一跳,摘个桃”等都是个体发展顺序性的体现。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教育启示
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教育要求上不能“一刀切”。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一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二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
教育启示:重视关键期和最佳期的教育
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关键期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往往事倍功半。(奥地利著名生物学家昆拉多。洛伦兹首次提出)
新生儿与青春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的补偿。
教育启示:教育要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此外要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等品质。
5、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教育启示: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
四、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
1、事物本身的特性
2、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
3、人们对事物产生的愉快情感体验
(二)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
4、改进教学方法
5、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二)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2、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重激励和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
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校合力
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体系
1、60小时左右网络课堂授课
2、网络课堂课后录播
3、完整的视频课程(包含笔试视频以及面试公共课视频)
4、VIP题库(历年真题、模拟试题、自由组卷练习、强化知识点练习、课后练习)
5、教案教材(快递包邮)
6、一对一视频面试辅导(模拟面试,纠正错误)
7、个性化学习计划
8、在线答疑
6、个性化学习计划
7、在线答疑
5、在线答疑
教师资格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
共收录117.93万道题已有25.02万小伙伴参与做题
售后投诉:156-1612-8671
您还不是该课程的学员,无法下载哦~点击下方立即学习,即可下载更多专享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