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考真题试卷可以帮助考生了解考试内容,考试分值,有助于更好地复习,希赛小编为广大考生整理了2016年10月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真题试卷,供大家参考。
全国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持这种课程开发方法的是
A.博比特
B.查特斯
C.卢梭
D.施瓦布
2.被称为课程领域中“主导的课程范式”的是
A.实践性课程
B.学科结构
C.自然教育
D.泰勒原理
3.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
A.奇美纽斯
B.拉特克
C.塔巴
D.杜威
4.“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持该观点的是
A.洛克
B.斯金纳
C.加涅
D.卢梭
5.被瑞士人民誉为“人类的教育家”、“人民的导师”的是
A.罗杰斯
B.施滕策尔
C.裴斯泰洛齐
D.斯宾塞
6.将有意义学习划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的是
A.维果茨基
B.奥苏伯尔
C.赞可夫
D.普莱西
7.“学生为得到师长的认可和表扬而学习的动机”是以下哪种影响学习成就的动机
A.好奇心
B.认知驱力
C.自我提高驱力
D.附属驱力
8.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倡导的教学模式是
A.范例教学模式
B.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C.程序教学模式
D.发现学习
9.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氛围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至改变自我、实现自我,这样的教学设计模式是
A.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B.程序教学模式
C.范例教学模式
10.以下哪条教学原则属于赞可夫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在对实验工作进行理论概括时定型的原则
A.综合贯通原则
B.小步子原则
C.积极反应原则
D.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11.“解释《失乐园》的意义”体现出的是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2.课程与教学目标中,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是
A.实践理性
B.解放理性
C.技术理性
D.科学理性
13.博比特和查斯特的课程理论属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的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超越论
D.交叉论
14.以下哪项是教学对话的范型
A.模仿学习说
B.有意义学习
C.精神助产术
15.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这称为
A.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
C.综合课程
D.必修课程
16.古希腊、古罗马的学校中主要的教学科目是所谓的“七艺”,“七艺”属于学科课程中的
A.科目本位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综合学科课程
D.社会本位综合课程
17.布拉梅尔德提出的“轮形课程”属于
A.学科本位综合课程
B.社会本位综合课程
C.儿童本位综合课程
D.分科课程
18.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范例是
A.广域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
C.融合课程
D.经验课程
19.1968年杰克逊在《班级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的课程概念是
A.分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20.“课程实施”作为一个主要的研究焦点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其直接起因源于反思
A.自然教育论
B.学科结构运动
C.经验主义
D.课程创生
21.对课程变革的理想及实现这种理想的具体方案的制定,都称为
A.课程计划
B.课程实施
C.课程采用
D.课程开发
22.课程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二阶段是
B.课程采用
C.课程实施
D.课程评价
23.“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体现的是课程实施的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课程创生取向
D.技术理性取向
24.布卢姆的评价体系属于
A.量的评价
B.质的评价
C.目标本位评价
D.目标游离评价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第一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
A.描述
B.测验或测量
C.价值判断
D.协商
26.本质上受“解放理性”所支配、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这种评价属于以下课程与教学评价哪种基本取向
A.学科取向
B.目标取向
C.过程取向
D.主体取向
27.以下属于典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是
A.程序教学
B.发现学习
C.情境教学
D.非指导性教学
28.体现“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特征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
B.情境教学
C.随机访问教学
D.支架式教学
29.教育要回归社会生活,不只是适应着社会生活,更根本的是对社会生活进行持续批判与超越,这反映的是
A.多元主义价值观
B.教育民主化
C.主体教育观
D.唯科学主义
30.课程变成了一种“文本”,对这种“文本”不同角度的解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话语”,这反映的是
A.课程开发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
C.课程组织范式
D.课程实施范式
31.简答“教育性教学”思想。
32.简答忠实取向视野中教学设计的特征。
33.简答布卢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局限性。
34.简答课程与教学评价中第二代评价的基本特点。
35.简答范例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请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组织课堂讨论应当注意的事项。
37.举例说明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当对差等生进行补充性教学的时候,优等生可以自由地进行形形色色的“专门教育”(spezialbildung),这些“专门教育”超出了大纲的规定,包括参与各种兴趣小组,追加新的学科,组织研究小组、研究课及研究团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