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日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提出的“48字方针”,坚持政治家办报办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高举思想旗帜,坚持守正创新,强化正面宣传,积极主动作为,为“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鹰城实践贡献党媒力量。
第四次复刊后的第一张《平顶山日报》在一版报眼刊登了《致读者》,明确提出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
3.获奖情况
2022年,平顶山日报社有52件作品获省级以上新闻奖。其中,参与集体创作的“百年奋斗路·百城访初心”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型全媒体报道获得第32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新闻论文《人物报道的故事化表达策略》获得河南新闻奖一等奖。在河南省第十三届报纸综合质量检测中,平顶山日报、平顶山晚报蝉联省“一级报纸”。平顶山日报荣获2022年度我省出版领域最高奖河南优秀出版奖报纸奖,印刷质量全省第一名,再获“河南省精品级报纸”殊荣。12345“民呼必应”掌上平台服务项目入选“中国报业媒体融合‘用得好’案例库名录”。
1.把牢正确政治方向,主题宣传浓墨重彩
2022年1月1日1版
2022年2月5日1版、4版联版
2022年10月29日1版
党的二十大融媒报道
“城记·40年”主题采访活动系列报道
部分专栏专题专版
2.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舆论引导有力有效
发挥党报引领作用,在热点问题上积极发声,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围绕疫情防控,全媒体平台协同发力,即时发声安民心、答疑解惑稳民心、全景描绘暖民心。5月6日至18日,发布疫情防控类报道927件,总点击量超过4000万;平顶山微报、掌上鹰城26篇消息阅读量突破10万+;4场《战疫“定”赢》24小时慢直播在线观看40多万人次。
紧贴受众需求,创新优化报道理念、手段、形式、内容。围绕郑渝高铁全线通车,以现场直播、短视频、专版报道等形式,开展融媒宣传。策划推出了《“煤城”到“美城”的变奏曲》《教师节邂逅中秋节》等一大批创意新颖、故事性强、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提升宣传报道质效。
2022年6月21日《坐上高铁去重庆——郑渝高铁全线通车》特刊
平顶山微报视频号郑渝高铁全线通车系列报道
3.及时反映群众呼声,舆论监督积极稳妥
重视舆论监督,坚持建设性地开展批评性报道。积极参与创新社会治理,平顶山日报、平观新闻客户端、平顶山新闻网联动开辟“12345民呼必应”版块,常态化设置“民有所呼我必有应”和“记者追访”“办理排行”等栏目频道,刊发50期220多篇新闻报道,受理群众诉求2026件,回复办结1685件,架起党委、政府和群众的“连心桥”。
通过新闻热线、平顶山微报留言区等,多渠道接收读者反映的问题,开展调查性报道。市民反映“家里暖气一直不热,沟通退费一直无果”,经记者调查核实、追踪采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受到市民点赞。平顶山晚报设置《身边观察》版,曝光不良现象,澄清谣言谬误,还真相于群众。
部分舆论监督报道
4.用心讲好鹰城故事,对外传播亮点纷呈
在海外社交平台开设了@wherepingdingshan等两个账号,分别以玉鹰和平观新闻作为封面,着力提高辨识度。2022年共发布适合海外传播的内容近600条。其中,《马街书会》《夕阳与红嘴鸥》等一批短视频对外推介了平顶山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良的自然生态。
抓住传统节日及二十四节气等节点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宣传,结合平顶山地域特点发布《虎年观虎沾虎气》《“布老虎”向大家拜年啦》《腊八节》等原创海报、视频,向海外输出优秀传统文化。
外宣作品《夕阳与红嘴鸥》《“布老虎”向大家拜年啦》
1.构筑融媒体传播矩阵
“平报融媒”传播矩阵
2.提升融媒体报道水平
3.推进融媒体平台建设
以全媒体产品和内容服务为核心,完善策、采、编、审、发、控工作流程,健全完善与全媒体传播体系相适应的集约高效的运行机制。“平报融媒”99CMS软件系统正式运行,一体化后台系统支撑不同形态的多个平台,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
“平报融媒”一体化后台系统
1.用心提供信息服务
2.注重开展社会服务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围绕弘扬企业家精神、助推高质量发展,举办“榜样鹰城”鹰城经济人物推选活动,评出五大奖项,努力打造平顶山经济界的“奥斯卡”、鹰城企业家的“大舞台”。办好“平报购时惠”电商平台,成为市委组织部、市委市直工委指定的“百万党员消费助农”活动平顶山市唯一网上购买平台。抗疫期间,“平报购时惠”把助农和惠民相结合,为社区配送“平价蔬菜包”8万多公斤;与市供销社合作,帮助销售各类蔬菜及农产品超过35万公斤。
围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结集成书
3.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2022年9月3日4版
创办平顶山日报《鹰城公益》专版,全年共刊发21期,设置“身边的感动”“微心愿”专栏栏目,倡导鹰城市民以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彰显城市文明之美。举办2022年“乡村振兴河南专场”暨“99公益日”慈善捐款活动,平顶山日报社242名干部职工为帮扶村捐款1.86万元。与新华区金山社区开展创文结对共建活动,捐赠了一批创建物资。
平顶山日报《鹰城公益》版
1.传递人文温度,加大民生新闻报道分量
民生报道
2.彰显人文情怀,做好灾难和事故报道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用重要版面刊发防汛防灾新闻,开设《未雨绸缪先练兵打好防汛主动仗》等专栏,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宣传和预警类提示。
3.涵养人文精神,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选树来自基层一线的先进典型。疫情防控期间,设置“众志成城筑牢疫情防控线”专栏,报道疫情防控中的正能量。已开设20余年的“好人之歌”“百姓故事”等品牌栏目聚焦凡人善举,展现人性闪光点,引导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1.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出《前进,光荣和梦想的远征——写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十周年之际》等报道,大力宣传中国梦。开设“奋进百强市我要当先锋”等专栏,刊发系列报道55篇,宣传了大爱书医德、妙手护健康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宋兆普等一批感人的鹰城先进典型人物。策划推出6个版《“数”说文明》报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数”说文明》系列报道
2.传承繁荣优秀传统文化
聚焦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出“节气里的鹰城”专栏。策划组织“发现鹰城”系列报道,分为考古文物篇、名胜古迹篇、历史名人篇、非遗传承篇、传统村落篇、民俗文化篇、特色美食篇、美丽乡村篇、生态文明篇、山水风光篇和文化产业篇等11个篇章,累计推出90多篇报道,展现厚重文化印记,叫响“发现鹰城近悦远来”文化品牌。
2022年3月8日6版“节气里的鹰城”专栏
“发现鹰城”系列报道
3.推动提升科学素养
2022年8月3日4版、5版联版
1.确保刊播安全
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2022年度平顶山日报版面质量、文字质量等方面未出现政治性问题和严重编校差错。夯实安全生产责任,持续提升印刷质量管理水平。
2.完善刊播制度
严格落实“三审三校一读”“签前三问”“签后复检”等制度,创新实施“印前再检”制度,通过社会挑差错奖励等措施提升编校质量。建立健全稿件刊播审核制度,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客观、准确。
3.建立应急预案
1.遵守职业规范
2.维护社会公德
建成平顶山日报社报史馆,展示版面、图片、实物等近500件,客观真实地再现平顶山日报60多年来的探索实践和发展历程,传承弘扬“与时代同步、与读者同行”的报人精神。要求编辑记者恪守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自觉维护公序良俗,弘扬社会正气。
平顶山日报社报史馆
3.接受社会监督
严格遵守《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要求采编人员从事新闻采访工作主动出示记者证。坚持“开门办报”,常年开设读者热线,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1.保障从业人员合法权益
依法依规与入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为职工购买缴纳“五险一金”。
2.保障从业人员薪酬福利
3.规范新闻记者证管理
认真开展记者证管理自查、核验工作,为符合条件的采编人员及时申领记者证,对调出、离职、退休人员及时收回、注销记者证。
4.加强员工教育培训工作
充分利用“学习强国”等网络资源,依托河南省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线上培训等平台,利用记者晨会、编辑编前会、新闻业务研讨会等载体,加强采编人员教育培训。举办平报学习论坛,邀请业内专家现场授课。
举办平报学习论坛
1.遵守有关法律法规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及网信、新闻出版等部门发布的规章制度、规范性文件,严明财经纪律,完善报社经营内控体系。
2.坚持采编经营两分开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落实采编和经营两分开要求。全年未发生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等不良现象。
1.不足
一是人才队伍方面,缺乏一专多能的全媒体人才。二是内容生产方面,新闻生产理念和手段创新不够,出圈破圈的融媒体产品生产能力不足。三是传播体系方面,与扩大地域、人群、内容“三个覆盖面”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新闻舆论传播力和对外宣传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2.改进
一是处理好“专和融”“引和育”“评和聘”“力和效”的关系,培养“提笔能写、对镜能讲、举机能拍、伏案能策”的“四能型”全媒体人才。二是对标中国新闻奖、河南新闻奖,打磨新闻精品,推动内容生产建设与创新,采写推出一批爆款融媒体产品。三是加快主力军挺进主战场,打造以平观新闻客户端为主体的百万级用户传媒矩阵,积极建设“平报融媒”全媒体传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