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批判性思考?论题推理演绎法归纳法苏格拉底

选自尼尔·布朗《学会提问》吴礼敬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01

什么是批判性思考?

1.批判性思考

每当提到批判性思考,我们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都会觉得“批判”,属于贬义词。

事实上,根据英国学者理查德·保罗的定义,批判性思考指的是对“思考的再思考”。

也就是说,批判性思考“批判”的是每一个观点或结论背后的思考过程,即相应结论是否通过缜密、系统的思考得出来的。

批判性思考本身不是去判定你的观点、想法正确与否,它在乎的是你的思考过程是否缜密,你的思考过程的质量优劣如何。

批判性思考最常见且重要的用途有两个:第一,捍卫自己的信念;第二,对自己最初的信念加以评估和修正。

当然,批判性思考也有其缺点,并非全能。

具体表现在,结论或观点如果是围绕感受、猜想、推测,批判性思考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因为在上述的场景之中,结论或者观点涉及的是个人偏好和主观感受,或是直觉,没有明确的思考过程。

比如,张三说:我觉得我读过最好的书,就是《小时代》。这完全属于个人偏好,我们就不能对张三的这个观点进行批判。

再比如,1904年,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加莱提出了一个拓扑学的猜想:任何一个单连通的,闭的三维流形一定同胚于一个三维的球面。后来,这个猜想被推广至三维以上空间,被称为“高维庞加莱猜想”。

而在佩雷尔曼没有没有解决之前,这就是个猜想,也就是说它可能是对的,我们不能去批判。但通过严谨的论证过程,成为“定理”之后,我们便可以进行“批判”。

2.弱势批判和强势批判

理查德·保罗还对批判性思考做了区分——弱势批判性思考和强势批判性思考。

弱势批判是为了“怼翻”所有反对自己的人,坚决抵制和驳倒那些不同的观点和论证,将反对者驳得哑口无言、乖乖认输,以此作为批判性思考的最终目标。

至于自己的观点是否接近真理和美德,不重要,也就毁掉了批判性思考隐含的人性化和进步性的特征。

相反,强势批判性思考要求我们对所有的主张都提出批判性的问题,不仅“怼天、怼地、怼空气”,还要和自己的观点“抬杠”。

02

如何批判性思考?

既然批判性思考是为了提升思考质量,让思考变得更加系统完整,将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那么我们首先就要搞清楚,思考过程的三大要素是什么——论题,论证,结论。

论题,即引发你思考的问题或者分歧;

结论,即你希望他人接受的观点或想法;

论证,就是从论题走向结论的验证过程。

完整的思考需要以上三者,保持一致,缺一不可。

1.论题

常见的论题有两种:事实判断和价值主张。

事实判断,是对一个客观现象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进行描述,关心的是“是什么”。

价值主张,是对思想和行为的好坏、对错,甚至是伦理责任等等评判,关心的是“应该是什么”。

之所以先要找论题,就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会提及论题,而是直接给到结论或观点,我们可能都不会反思一下,就轻易地听取意见或者表达观点。

比如,某位大佬认为“996是一种福报”,这就是一个结论。但回到背后的论题,我们应该探讨的是“996到底对企业和员工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此外,日常生活、工作之中的我们,除非是参加某些特定的活动,需要准备。不然,我们往往是边说边想的。

大脑高速运转,就有可能会出现“大脑空转,一片空白”,出现逻辑混乱、不知所云。因此,能够将结论与论题锚定,非常重要。

任何观点,我们一定要回到论题,找到论题本身是在探讨什么,是事实判断,还是价值主张,或者两者都有。

然后,再去看对方的结论有没有跑偏,是不是在回答他自己或我们提出的论题。

通过寻找、明确主题,能够帮我们培养专注力,不会被表象迷惑,直击本质。

2.结论

结论,即“你的观点是什么”?

首先,结论的成立,往往和论证无法分离。如果没有任何论证过程,就轻易地给出一个观点或者想法,我们就只能说这是一个“孤立”判断,是无法被大众所接受的。

比如说,很多小朋友在幼儿园或者学校会彼此“争论”(arguement):谁的爸爸更厉害。

我们会发现,他们的争论很“好笑”,因为他们的论证(arguement)过程很单纯。

A:我爸爸比你爸爸厉害。

B:我爸爸比你爸爸更厉害。

A:我爸爸比你爸爸厉害100倍。

B:我爸爸比你爸爸厉害1000倍。

如此反复,但是孩子的观点都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因为几乎没有论证或事实、数据支撑。

也就是说,没有论证,一切结论都是纸糊的老虎,一戳就破。

其次,要注意是否存在偷换结论。

比如,恋爱中的人会对对方说:我每天为你做这做那,我那么辛苦,你惭愧吗?

但是,上述例子就犯了偷换结论的错误:不管其中一方列出了多少事实,只能说明自己付出了很多,但不代表对方付出得少。而且感情之中的付出,也可能不完全是“物理事实上”的付出。

永远要记住,结论是终点。

如果在“行走”的过程中走错了路,最终就会走到另一个看似正确的地方——在小雷音寺是永远无法取到真经的。

第三,有没有过度放大结论,甚至将结论视为“真理”,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去论证结论的合理性。

比如,大泽乡起义。吴广去占卜吉凶,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道:你们的事都能成,能够建功立业。然而你们向鬼神问过吉凶了吗?

陈胜、吴广就用朱砂在一块白绸子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塞进别人用网捕来的鱼肚子里。戍卒买鱼回来煮着吃,发现了鱼肚中的帛书,对这事自然觉得很奇怪了。

陈胜又暗中派吴广到驻地附近一草木丛生的古庙里,在夜里点燃起篝火,模仿狐狸的声音叫喊道:大楚兴,陈胜王。

所以,如果已经认定了一个结论,我们的论证过程就不会是推导,而是维护结论。

3.论证

论证最为复杂,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论证包含着利用一系列前提推出相应的结论。所以,论证涉及到两部分内容:一是前提,二是前提与结论的逻辑关系。

所以,论证过程的合理性在于:一是前提的有效性,二是前提推出结论的推理过程的有效性。

前提有时候很好找,比如“依据”“参照”“由于”等等提示词都是在告诉我们,前提是什么。

当然,最典型的还是三段论(演绎法):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大前提,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所以苏格拉底是要死的。

再讲一个水浒传里的故事,“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B站上有一位UP主通过近似计算得出,如果鲁智真的做得到,那么他单手可以输出27万牛顿的力,可以举起2只大象。也就是说“如果典韦可以逐虎过涧,那么,鲁智深肯定能逐霸王龙过涧”。

虽然是小说演绎,但毕竟不是科幻小说,真实世界应该是没有人能够做到的,这就违背了背景常识。

再者,对于论证的有效性,有两方面考量:第一,是推理手法与结论确定程度是不是匹配。第二,是推理过程有没有发生跳跃。

常见的推理手法有演绎法和归纳法:

演绎法是由一般到个体,或一般到一般,从具体到特殊。推论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是一种确实性推理。比如,“苏格拉底三段论”。

如果用了演绎法,结论却不是确定的,说明推理手法与结论确定程度不匹配。

归纳法是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具体,不断总结,找到一般原理、原则。比如,金受热膨胀,银受热膨胀,铜受热膨胀,因此,金属受热会膨胀。

如果用了归纳法,结论是确定的,说明思考可能不够完善。

最后,还有一个小点要注意,如果彼此都认可事实,然后再去试图说明为什么会是这样,这是解释,不是论证,解释和论证很容易被混淆,因为论证要基于暂未认同。

之所以要注意这一点,就是因为“解释”是一个陷阱,没有证明结论是正确的,而是把结论变成了前提。比如,“老王身体不舒服,因为老王头疼”这就是一个解释,而非论证。

此外,批判性思考还有一些细节问题需要处理——对于“概念”的界定和前提预设,有时候也需要慎重。

比如本文对于“思考”(强调过程)和“思维(强调结果)”就没有严格限制,我们预设这两个概念是本文在不同语境下表达的相近的意思。

03

批判性思考的敌人

当然,哪怕掌握了批判性思考的方法,我们依然会受到某些不可控的因素的局限,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知识面、思维方式、非理性因素。

1.知识面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加深,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掌握所有的知识领域。知识面的局限往往会让我们在面对新问题的时候,不知所措。

你不懂经济学,你就不知道为什么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你不懂量子物理,就不明白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

当下,知识面局限主要表现为两种:时代和格局。

时代方面,比如当今90后、00后没有经历过物资匮乏的时代,就很难理解为什么父母喜欢囤东西,家里很多旧的物品,哪怕不用,都舍不得丢掉。

这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父母,甚至更老的长辈,经历了20世纪早期的物质匮乏。

所以,如果跳出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再去思考父母爱囤旧物品的习惯,往往就不会觉得他们“不可理喻”了。

再者,格局局限在当下也很明显,很多人根本看不到世界的其他维度,个人边界太小。

比如,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一个乞丐说,自己如果成了皇帝,讨饭都用金碗。还有,网络爽文写道,霸道总裁给公交卡充值500万......

其实乞丐和网络写手都只是在同一个维度层面,最可怕的就是刘慈欣在《三体》所说的“降维打击”。

同时,格局往往很难培养,不像知识,可以通过看书读报就能获取的,往往需要经历不同的格局的事件,才会让一个人真正的破除格局的限制,获得另一个格局的认知。

对此,批判性思考能做的就是让你认识到你缺乏那种格局,及时弥补。

2.思维方式

当下,流行的一种思维方式是“海绵式思维”——类似于海绵被放到水中,充分吸收水分。

海绵式思维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具有以下两个优点:

第一,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世界,我们吸收的信息越多,就有利于增进我们对万事万物的了解,而这些知识将来可能会为你展开更复杂的思考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海绵式思维”的本质上是在做信息收集、整理的工作,这意味着不需要我们绞尽脑汁地去冥思苦想。

然而,它的缺点显而易见:只是单纯地吸收知识和信息,而不加以评判。

比如,信息的效度和信度如何?观点究竟是业内共识,还是一家之言?支持观点背后的数据的获取渠道或者真实性又如何?

如此,就会出现泥沙俱下,导致一个人出现“所见(知)即真理”。

如查理·芒格所言:对拿锤子的人来说,看什么都像是钉子。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愚蠢的。

相反,面对各种信息和知识,我们需要的是掌握主动权,需要更“精准”的思维方式,这时,我们就需要“淘金式思维”。

淘金式思维就像披沙拣金一样,在信息的获取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追问与反思,通过甄别,筛选出相对真实、可信的信息,之后,再细致论证,得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以读书为例,海绵式思维的读者通常逐字逐句地细读,尽量记住自己所读的内容,会记住作者的论证过程,但并不对它作评估。而淘金式思维要求读者问自己一系列既定的问题,以找出最佳的决策或信念。

此外,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的“固定型思维”——聪明才智是天生的,无法通过后天培养,也对我们的思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经常“悲伤逆流成河”,久而久之便会放弃思考,只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忽视所有负面评价,逃避挑战。

相反,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敢于挑战,不断质疑,进而不断提升自己。

3.非理性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当中提到,“系统1”(快思考)和“系统2”(慢思考)。

快思考包括直觉思维的不同形式,例如专家式和启发式,也包括感觉和记忆等所有无意识的大脑活动。慢思考则是一种更慢、更严谨,需要投入更多脑力的思考形式。

很多时候,我们在面对一个观点时,更倾向与启动“系统1”,于是很多时候我们的主观意识是不会去质疑并且认为自己是错的,当然也不会去较真对方的观点错误与否,特别是对方是专家、学者等权威人士。

此外,我们还会有很多认知谬误,最为常见的有:自我中心、光环效应、自利性偏差、锚定效应等。

这些认知谬误如果无法通过“系统2”去控制,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之中就会陷入盲目。

如布鲁克·诺埃尔·摩尔在《批判性思维》所说:人们乐于接受别人接受的观点,而不是停下来思考是否有理由支持该观点。

因此,只有强迫自己批判性地看待当初的一切,我们才能保证自己不会变得自欺欺人和人云亦云。

THE END
1.法律思维的理解和运用再如,对于前述张三案例,张三涉案行为与李四死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判断,也涉及法律认识问题。条件关系说会认为,如果张三不刀砍李四,李四就不需要送医,也就不会在送医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死亡,因此认为张三的刀砍行为构成了李四死亡的条件,二者存在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而相当因果关系说则认为,按照“一般人”“行为时http://zbyyfy.sdcourt.gov.cn/dyzy/372897/372830/30218227/index.html
2.读书笔记——规则模式一二(认真对待权利)书评“重要的不是评价,因为评价可以很容易。相反,重要的是我们怎么理解作者讨论的议题及解答。”概述一、规则模式一在规则模式一中,德沃金主要完成的工作是对法实证主义之「谱系命题」的验算,他通过指出原则和规则之间的逻辑区分,表明由于法官在将某一原则视为「法律原则」时,是基于内容(分量、妥当感、制度性支持)而非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241708/
3.张千帆: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新京报作为宪法学者,张千帆在国内遇到的最大挑战,即是中国没有宪法案例可研究。正如美国大法官霍姆斯所言,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非逻辑。张千帆在持续介绍国外的宪法与宪政现状之外,他能做的就是关注、评论国内重大社会事件,那些推动制度改革的社会事件,让他对民间的宪政精神充满乐观期待。 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55144423114827.html
4.为什么霍布斯说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在于逻辑法律都是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并为人们所共同遵守的那些规则、惯例和习俗的成文化。法律不是被“被创造出来的”。法律的生命力体现于被人们遵守和认同而不是法律自身的逻辑化、精密化。霍姆斯在《普通法》开篇就说: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对时代需要的感知,流行的道德和政治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885325731438605028.html
5.项目管理师基础背诵有成本。其成本远远低于使用服务器存储,而效率却远高于后者。 ? NAS中的存储信息都是采用RAID方式进行管理,从而有效地保 护了数据。 ? NAS存储实现了真正的即插即用,部署简单、存储位置相对灵 活,管理容易且成本较低。 ? NAS基于以太网传输数据,相对来说不安全且占用LAN带宽。 https://blog.csdn.net/qq_26562641/article/details/78106454
6.他说什么呢?他说法律的生命是经验而不是逻辑,作为法律人我们要我非常欣赏美国大法官霍姆斯所说的一段话,他说什么呢?他说法律的生命是经验而不是逻辑,作为法律人我们要学会逻辑推导,但是我们不要为逻辑推导所束缚了我们的常识,我们在逻辑之外还需要有我们的常识,作为普通人的常情常感,法律的生命是经验,而不是逻辑。http://meiriwenzhai.com/quote/2684
7.民法典的前世今生北大法律信息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5月28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45号主席令予以公布,新华社1日受权全文播发这部法律。 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和附则,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https://www.chinalawinfo.com/Feature/FeatureDisplay1.aspx?featureId=743%20
8.哲读书笔记(十二):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是逻辑——美国的分析法学呼吁法律科学的自给自足,而美国社会学法学则反对这种诉求,主张法学与其他社会学分支学科相结合,法官对形成和影响法律的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应有充分的认识。 1、罗斯科.庞德 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善的本质就是满足要求。 美国社会学法学创造人深受詹姆斯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1]区别于康德和斯宾塞最大限https://www.jianshu.com/p/55aedb88089e
9.大咖说丨中国传统司法如何处置“真伪不明”但这一司法经验并未明确此种不利判断到底是从事实认定还是从最终裁判结论上来处理的,这与现代证明责任先将案件事实拟制为或真或伪,再按一定原则适用法律的处理方法看起来并不相同。这种实质性的方法不注重形式性与逻辑步骤,也可以说,这种从后果出发进行的判断是反逻辑的。在当时,这种论证也仍是为了维护社会主流的https://new.qq.com/rain/a/20220926A04OXF00
10.刑法视野量刑法学网因此,即便该案中侵害人仅使用拳头击打防卫人,而防卫人使用菜刀进行反击,其防卫也并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此即整合证据信息后参考经验法则作出的综合判断,符合“整体主义”之思路。相反,倘若仅仅将案件证据信息与法律要件进行对接,而不结合经验法则与逻辑法则,对于正当防卫的认定即可能走向僵化,试举一例如下(案例5)。https://liangxing.swupl.edu.cn/xfsy/278270.htm
11.法律逻辑(精选十篇)再者, 思维的内容, 即语言的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言语法体现出来, 但是, 语言同时又有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 因此, 不能说通过不同民族的语言都能在形式上理解思维的逻辑形式时都具有语法的同一性。这就说明, 如果不注重不同语言的语法形式的差别而试图通过形式逻辑对语法加以限定必然会产生学习上困难。在法律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9hc319e.html
12.警察执法规范化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8篇(全文)人民警察作为维护社会治安、创造稳定社会的主体来说,其法律效果是具有强制性的,是需要人人都来遵守的,它规范的人们的每一个行为,规定着人们允许做什么,禁止做什么,违反规定后会带来什么样的惩罚,其性质明确又具体,这便是法律效果。而社会效果便是在违法者受到相应的惩罚后,不仅给他自己,以及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将起着https://www.99xueshu.com/w/file7swfk5t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