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责任年龄的路径与选择

近日,不满14岁的未成年人杀人案件再次让刑事责任年龄成为焦点话题。在刑法中规定刑事责任年龄,理论依据在于未达责任年龄的孩子缺乏是非对错的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因此对他们的刑事惩罚没有意义。但是,这种理论是否成立,值得深思。

在世界范围内,有关刑事责任年龄,大致有乐观主义和现实主义两条道路。

乐观主义持进步主义的观念,认为人性在本质上是纯良的,尤其是孩子,他们出生时只是一张白纸,等待着后天的涂抹,因此随着社会制度的革新,人性也就会臻于完美。所谓最好的社会政策才是最好的刑事政策。因此对待未成年人的刑事政策应以教育改造为主。乐观主义认为,如果一个人认识到犯罪的严重性,他是不会实施犯罪的。有学者就认为,大多数犯罪的基本解决办法是经济的,如住房、健康、教育、就业等等,只要消除贫困,就能大幅度地减少犯罪。

现实主义则认为,人从出生开始就有幽暗的成分,无论时代如何进步,经济如何发展,人性幽暗的现实都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人性从来都是弯曲的曲木,人性绝非虚无的白纸,世俗的法律无力改造人性,它的第一要务是对罪行进行惩罚而非对犯罪人进行矫正,对待未成年人也是。

大陆法系倾向于乐观主义,代表国家是德国和意大利,这些国家的刑法都和我国一样,认为不满14周岁没有刑事责任能力,对任何犯罪都不负刑事责任。当然,这些国家都规定了完备的少年司法制度,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适用专门的少年司法审判制度。

普通法系则以现实主义居多。普通法最初有无责任能力的辩护理由,不满7岁的儿童被推定没有犯罪能力,这个推定不容反驳。但7岁以上不满14周岁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无犯罪能力的推定可以反驳,如果公诉机关可以提出足够的证据,证明行为人能够理解自己的行为的意义,知道是非对错,那就要承担刑事责任。随后,许多普通法系国家抛弃了这种辩护理由,如美国有35个州没有设置任何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从理论上来说,在这些地区,任何年龄的人犯罪都要负刑事责任。其他15个州,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从6岁到10岁不等。英国也放弃了这种辩护理由,在英格兰和威尔士这两个司法区,其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是10岁,不满10岁的儿童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在苏格兰司法区,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则是8岁。

我国刑法曾经以14周岁作为有无责任年龄的标准,在法律上推定不满14周岁,没有是非对错的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这种法律逻辑清晰明了。但是,法律的生命是经验而非逻辑。如果经验事实不断地证明法律逻辑存在问题,那么这种逻辑命题就值得修正。从发生过的多起不满14岁的孩子实施杀人等严重犯罪的案件来看,认为他们缺乏是非对错的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的法律逻辑很难服众。

2021年《刑法修正案(十一)》就借鉴了英美法系的恶意年龄补足制度。它并未整体性下调刑事责任年龄,只是对刑事责任年龄做出了一种例外性下调,对于两种特定的犯罪经过特定的程序,可以追究刑事责任。对于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如果实施了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行为,同时达到情节恶劣的程度,对于特定犯罪,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可以说,法律在经验中不断走向完美,但是它无法做到彻底的完美,因为我们都是有限的人。

乐观主义认为罪犯不过是病人,因此最重要是给他们治病,而不是惩罚。然而,一旦将犯罪替换为疾病的概念,道德谴责也就不复存在。你会谴责一个性侵罪犯,但是你又如何责骂一个性瘾症者呢?今天有很多罪恶都贴上了疾病的中性标签。据说有人杀妻,其辩解理由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所以患上了精神疾病,所以责任全在公司,公司是杀人犯。

这种乐观的道德相对主义也就让人们失去了批评邪恶的力量。在乐观主义看来,未成年人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主要责任不在孩子,而在于孩子以外的社会,比如教育制度、经济制度等等,总之,责任都是别人,孩子本质上是好孩子。但这是不是有甩锅的嫌疑呢?这种逻辑是不是也有伪善的嫌疑呢?

法律从来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它本身就是无可奈何的他律。对于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对人对己的尊重。但是法律能做到的就是对于犯下弥天重罪的孩子,依然要进行必要的惩罚,只有惩罚才能带来改造的效果,让人知罪悔罪。

THE END
1.罗翔:当你发现一个人总是保持平静,不争不抢,没有攀比之心时,务必我们要活得像个牛油果,有坚硬的内核,不管外界如何风雨飘摇,我自岿然不动。 人物·真实写照 作者:深海 来源:名著听书(ID:dushu3690) 罗翔曾说,自己年轻时非常狂妄,做什么事都喜欢争强好胜,只要有机会和别人辩驳,总要把对方说得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DIzODA1NA==&mid=2650987492&idx=1&sn=8a5bef4debfcd44ac7b9b21434d1f5c4&chksm=bc60aa303efc05f410829a0cb2a544fe0a53efc87db506a610d512b6b84514245e2d7809e7fc&scene=27
2.法律的生命不在逻辑而在于经验。罗翔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 他说,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老实说我有的时候也很羡慕别人的剧本,但是你的剧本不是你选择的你只有努力把你的剧本给演好。 罗翔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 法律的生命不在逻辑而在于经验。 http://meiriwenzhai.com/quote/34017
3.刘录律师九起虚假诉案无罪辩护获得成效之经验分享刘录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在于逻辑,刑事辩护绝不是纸上谈兵,好为人师,炒卖概念,而是要用心,用功的以极致的专业,高度的智慧,适度的勇气为人辩冤白谤,维护法律正确实施,保障案件受到公正处理。以为他人的人生辩护,而不仅是为个案辩护的理念,坚持真理,敢辩真辩,为实现当事人合法利益最大化而付诸努力的工作。 https://lawyers.66law.cn/s2600d70896a0d_i1426721.aspx
4.宪法的精神法治的力量——法治人物心得有公正廉洁、忠诚履责的“铁面”法官胡国运,有为推进全国消防执法改革而不断努力的焦科龙; 有77岁高龄仍在农村普法和群众调解路上不断奔波的黄寿孙,有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实现精准施策提出创新性举措的检察官章春燕; 有法律界的“段子手”罗翔,有参与《民法典》编纂的法学教授王利明;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f7e5ea57.html
5.《法律的悖论》读书笔记思维导图模板如果没有刑法的约束,裸聊、赖账……一切令人不爽的行为都可以进行打击。古人说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如果刑法的根本目的只在于打击犯罪,那么刑法就没有出现的必要,它只需存在于执法者内心深处,秘而不宣的刑法较之公开明示的法律更能打击一切所谓的犯罪行为。https://www.processon.com/view/65ee9dbceaba490be19832bd
6.政法教授罗翔昨天引起轰动的一篇毕业致辞内附无删减版视频近期,法学名师罗翔在一场毕业会上的即兴致辞,引发关注。他开门见山地表示:“我很想祝大家一帆风顺,但我觉得这不现实。”常被人认作理想主义者的他,抛出一个问题:在顺势时可以坚持的原则,逆势时是否还要坚持,以及如何坚持? 罗翔认为,抛弃原则获得的成功,将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他援引纪伯伦语,指出这世间有两种痛,https://www.acfun.cn/a/ac41686723
7.法考刑法中各个老师侧重的理论学说总而言之,柏老师的受众群体非常广,后期复习的时候也可以听他的课把逻辑梳理一遍,对于出入门的小白来说也是一个可以的选择。说到底,刑法的生命线还是在于逻辑推演,所以听一遍柏老师的课绝对是值得-的。 四、罗翔 罗翔是一个比较低调的老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跟了他的系统班,发现他的课听起来比较合适我,总结来说https://www.douban.com/note/698112755/
8.罗翔老师的金句合集(精选100句)96.社会法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姆斯大法官曾说:“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 97.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怎么办,你只能勇敢面对你所出现的情景,并努力利用现在的情景去改变。 98.越能体现人性尊严的快乐,越是一种最大的快乐,因为它跟人的尊严是有关的,有很多的快乐是放纵的快乐,有很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06324568578853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