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丨邯郸初中生遇害案带来哪些反思

由于嫌疑人作案手段相当残忍,加之“预谋作案”“两次挖坑”等细节的披露,一次次击穿了人们关于道德良知的认知底线,一次次点燃了人们心中对于犯罪的仇恨火苗,使得许多人义愤填膺。

我们深知,每一个司法案件都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都寄托着人民群众最朴素的情感期待。

就此案来说,它的结果,事关受害者家属能否重新生活,事关那些正在实施霸凌的人是否会被震慑而收敛,事关那些被霸凌的孩子是否因看到结果而勇敢说不,也事关那些出门在外的父母,是否会因此想起家里还有个孩子需要关爱。

所以,为了不让悲剧再现,我们有必要对这起悲剧进行反思。

反思一: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不在于逻辑。

与众多大陆法系国家一样,我国将14岁定为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限定。这一规定的刑法理论认为,未达到责任年龄的孩子,因缺乏是非对错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对其予以刑事惩罚没有意义。

但过往的司法实践,已爆出多起不满14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等严重犯罪的案件。而就在近日,广东阳山县还发生了一起性侵案,一名13岁男孩性侵8岁女童后,因其是未成年人,警方不予立案,目前男孩已返回学校上课。

如今,在手机、网络等影响下,许多未成年人愈发成熟,他们的心智水平早已与年龄不符,且不时能听到一些未成年人发出“我是未成年人,你不能拿我怎么样”的声音。在此背景下,是否还应坚持上述刑法理论,是否应对法律进行优化,应成为立法机关的思考重点。

案件发生后,法学专家罗翔表示:“法律的生命是经验而非逻辑,如果经验事实不断地证明法律逻辑存在问题,那么这种逻辑命题就值得修正。”其实一直以来,我国都在适时修正完善法律法规,以更好护航人民群众生活。

比如,2021年《刑法修正案(十一)》就以最高检核准为附加条件,将部分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罪名刑事责任年龄下调至12岁,也正是这一修正,有可能让此案的3名嫌疑人承担刑事责任。在此之前,《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颁布实施,也推动着司法实践中对正当防卫者的权益保护。

此次案件中,“严惩不纵容”是许多人的心声,也是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朴素渴望。正如电影《第二十条》的台词所说:“这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一共452条法、56681个字,从头到尾写的不就是四个字,公平正义吗?”

我们相信司法机关会以法律为准绳,让案件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但同时,面对近年来不断增多的未成年人犯罪——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9.7万人,如何加以惩罚不纵容,进而达到预防效果,值得我们思考。

一是小罪不能“抓了就放”。刑事律师刘超表示,基层司法实践中,基于各种复杂原因,一些部门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重视程度不够,履职意识不强,且部门之间未能形成合力,导致遏制犯罪苗头的效果不佳。

“比如对未成年人盗窃、打架斗殴、赌博、卖淫等问题,一些执法部门往往选择说服教育,或者抓了就放,没有与学校、社区、民政等形成联动,没有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采取相应约束帮教措施,容易让未成年人认为法律不能把他们怎么样,使他们进一步滑向犯罪深渊。”刘超说。

二是监护人是否应分担民事责任。按照我国现有法律,16岁以下未成年人不能承担全部刑事责任,而监护人也只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若遇到特殊情况,一些监护人本身就生活困难,更是连赔偿责任都难履行。

宽容未成年人,体现的是保护和人道主义;不纵容未成年人,体现的则是法治精神。不论何时,年龄都不能成为未成年人的“免罪金牌”,如果不加任何惩罚,就无法达到预防效果,就无法惩前毖后。

反思三:避免校园霸凌要有具体措施。

此次案件中,校园霸凌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有法学专家分析,正是长期的校园霸凌没有得到制止,才让霸凌一步步演变成了杀人犯罪。

比如改变认识误区。“为什么只欺负你”“孩子间闹着玩”“他还是个孩子,不懂事正常”……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要改变认识误区,要认识到校园霸凌没有逻辑、随机发生,且危害性巨大,处理时决不能还是老一套的和稀泥,你好我好大家好。

比如建立协调机制。校园霸凌往往牵涉众多部门,在具体执行层面,除了学校、家长唱“二人转”,也要建立起教育、民政、公安、司法、财政、团委、妇联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做好学生的权益保护、志愿帮扶、教育关怀等工作,形成合力。

THE END
1.罗翔:当你发现一个人总是保持平静,不争不抢,没有攀比之心时,务必我们要活得像个牛油果,有坚硬的内核,不管外界如何风雨飘摇,我自岿然不动。 人物·真实写照 作者:深海 来源:名著听书(ID:dushu3690) 罗翔曾说,自己年轻时非常狂妄,做什么事都喜欢争强好胜,只要有机会和别人辩驳,总要把对方说得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DIzODA1NA==&mid=2650987492&idx=1&sn=8a5bef4debfcd44ac7b9b21434d1f5c4&chksm=bc60aa303efc05f410829a0cb2a544fe0a53efc87db506a610d512b6b84514245e2d7809e7fc&scene=27
2.法律的生命不在逻辑而在于经验。罗翔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 他说,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老实说我有的时候也很羡慕别人的剧本,但是你的剧本不是你选择的你只有努力把你的剧本给演好。 罗翔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 法律的生命不在逻辑而在于经验。 http://meiriwenzhai.com/quote/34017
3.刘录律师九起虚假诉案无罪辩护获得成效之经验分享刘录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在于逻辑,刑事辩护绝不是纸上谈兵,好为人师,炒卖概念,而是要用心,用功的以极致的专业,高度的智慧,适度的勇气为人辩冤白谤,维护法律正确实施,保障案件受到公正处理。以为他人的人生辩护,而不仅是为个案辩护的理念,坚持真理,敢辩真辩,为实现当事人合法利益最大化而付诸努力的工作。 https://lawyers.66law.cn/s2600d70896a0d_i1426721.aspx
4.宪法的精神法治的力量——法治人物心得有公正廉洁、忠诚履责的“铁面”法官胡国运,有为推进全国消防执法改革而不断努力的焦科龙; 有77岁高龄仍在农村普法和群众调解路上不断奔波的黄寿孙,有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实现精准施策提出创新性举措的检察官章春燕; 有法律界的“段子手”罗翔,有参与《民法典》编纂的法学教授王利明;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f7e5ea57.html
5.《法律的悖论》读书笔记思维导图模板如果没有刑法的约束,裸聊、赖账……一切令人不爽的行为都可以进行打击。古人说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如果刑法的根本目的只在于打击犯罪,那么刑法就没有出现的必要,它只需存在于执法者内心深处,秘而不宣的刑法较之公开明示的法律更能打击一切所谓的犯罪行为。https://www.processon.com/view/65ee9dbceaba490be19832bd
6.政法教授罗翔昨天引起轰动的一篇毕业致辞内附无删减版视频近期,法学名师罗翔在一场毕业会上的即兴致辞,引发关注。他开门见山地表示:“我很想祝大家一帆风顺,但我觉得这不现实。”常被人认作理想主义者的他,抛出一个问题:在顺势时可以坚持的原则,逆势时是否还要坚持,以及如何坚持? 罗翔认为,抛弃原则获得的成功,将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他援引纪伯伦语,指出这世间有两种痛,https://www.acfun.cn/a/ac41686723
7.法考刑法中各个老师侧重的理论学说总而言之,柏老师的受众群体非常广,后期复习的时候也可以听他的课把逻辑梳理一遍,对于出入门的小白来说也是一个可以的选择。说到底,刑法的生命线还是在于逻辑推演,所以听一遍柏老师的课绝对是值得-的。 四、罗翔 罗翔是一个比较低调的老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跟了他的系统班,发现他的课听起来比较合适我,总结来说https://www.douban.com/note/698112755/
8.罗翔老师的金句合集(精选100句)96.社会法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姆斯大法官曾说:“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 97.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怎么办,你只能勇敢面对你所出现的情景,并努力利用现在的情景去改变。 98.越能体现人性尊严的快乐,越是一种最大的快乐,因为它跟人的尊严是有关的,有很多的快乐是放纵的快乐,有很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06324568578853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