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声音法治日报殷啸虎:吏学是古代基层公务员的一门专门学问

本文刊载于2023年10月11日《法治日报》第9版“专刊”

中国古代有关吏学的著作可谓是汗牛充栋,特别是那些曾经或正在担任地方衙门长官的官员,他们在总结自己的从政经验、阐述为政之道时,都会涉及吏学。现在可知的最早一部吏学著作,应该是出土的云梦秦简中的《为吏之道》。秦王朝奉行“以吏为师”,特别是韩非子提出“明主治吏不治民”的主张后,将吏治放在了国家法治的重要地位,要求吏在品德和行为方面起到表率作用,维护地方乃至基层的法律秩序。《为吏之道》正是基于这一要求发布的,其中明确规定了吏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与办事原则,并且对吏的品行、才干等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汉承秦制,从中央到地方衙门的大量行政和司法事务都是由吏来承担的。蜀汉灭亡时,人口不过94万人,而吏就有4万人。古代地方县级衙门,如以茶叶贸易而著称的江西浮梁县,因其地位重要被设为上县,但县衙的官员也不过10人左右。因此,大量以“吏”为代表的基层公务员无疑是成为处理衙门事务的主要力量,而对吏的教育管理也就成了国家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吏学也逐渐成为国家政治中的一个专门的学问。特别是从宋朝开始,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吏学著作,如陈襄的《州县提纲》、李元弼的《作邑自箴》、胡太初的《昼帘绪论》等。这些吏学著作的作者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自己都曾担任过州(府)县衙门的长官,如《昼帘绪论》是胡太初应其出任香溪知县的外舅之请,将自己居官为吏之道写了下来,后担任处州(今浙江丽水)知州时,又应属下吏员之请,将其付梓刊行。因此,这一时期的吏学著作大都是居官为吏之道的经验总结,也成了明清时期吏学著作的渊源。

元朝吏治的制度建设比较发达,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吏学著作——《吏学指南》。《吏学指南》是一部专为吏员撰写的启蒙读物,也是吏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是为习吏之人了解和掌握吏学的基本知识而专门编纂的,“摘当今吏用之字及古法之名,首冠以历代吏师,终继于恕刻轨范,类成一书”,此外还收录了各类箴言以及前代吏员因为政仁恕而得福报或因惨刻而遭报应的事迹。它对明清时期吏学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永乐大典》中曾屡加引用;明司礼监刻《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也专门将其收录。

明清时期吏学延续了前朝的发展,产生了一些较有影响的吏学著作,如明朝吕坤的《吏品》,清朝著名循吏汪辉祖的《学治臆说》《学治续说》和《学治说赘》等。

从中国古代吏学著作的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二,管理之术。古代基层公务员承担了地方大量的行政和司法事务,直接同老百姓打交道。因此,如何做好管理工作,维护地方的稳定,是衡量官吏是否合格的一项主要指标。特别是对地方州县衙门的长吏而言,更是如此。而从吏学的角度来说,这种管理之术除了行政事务外,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缺乏的不外乎两个方面知识:一是如何约束部下,特别是衙门中的胥吏。陈襄的《州县提纲》中专门有一篇“防吏弄权”,并提出“凡事宜自察其实,自执其权,不可徇吏”;元朝张养浩的《牧民忠告》中的“御下”篇也专门谈了这个问题,并指出:“诸吏曹勿使纵游民间,纳交富室,以泄官事,以来讼端,以启幸门也。”二是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吏学指南》的序言中说:“吏人以法律为师,非法律则吏无所守。然律之名义,不学则不知也。不知则冥行而索途,奚可哉!”汪辉祖在《学治说赘》中也提出“律例不可不读”,认为“每遇公余,留心一二条,不过数月,可得其要”。

(殷啸虎,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制作审核:院党委宣传部

(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

责任编辑:罗广洁

上海社会科学院积极响应中央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号召,以构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为目标,大力实施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强阵地,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成为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高端智库。

THE END
1.中国古代法制名人名言80条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名言吧,名言是历史文化精华的积淀,对后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警戒作用。什么样的名言才是好的名言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古代法制名人名言,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管子 禁藏》 https://3g.yjbys.com/mingyan/mingren/724219.html
2.《法言·中国古代法治箴言》本书选取了30位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法治代表人物,以箴言为核心,兼及人物评传、经典故事和延伸阅读,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思想、法律制度。中国古代“行政与司法合一”的司法体制,虽然与现代司法理念不尽相同,但其中不少理念仍值得现代司法学习和借鉴。 https://ylxf.1237125.cn/NewsView.aspx?NewsID=224784
3.胡震:理论法主观题必备“法治箴言”70条【法治箴言1】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 【法治箴言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法治箴言3】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治法。 【法治箴言4】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法治箴言5】全面依法治国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571850062561430
4.国风中法治箴言依法治国法治雕塑图片下载中国风法治箴言依法治国法治雕塑 尺寸:8000px × 3564px / CDR 法治素材 法治宣传素材 法治文化墙 法治文化素材 法治宣传栏 法治展板 道德与法治素材 法治教育素材 法治中国素材 法治海报 法治宣传展板 法治宣传海报 法治建设素材 法治背景 法治宣传文化墙 首页 收藏 下载JPG 下载源文件 https://m.51miz.com/muban/1077858.html
5.July2010davidzgt中国以法治国的理论根源 Posted on July 31, 2010 by davidsonzhou 早期法家人才辈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集大成者,却非韩非子莫属,韩非子的法家学说构成了法家思想的核心。 一、早期法家的积淀在中国的古代,“礼”是基本的法权形式:最初只是在氏族血缘纽带中出现了区别贵贱的礼制,所谓“礼不https://davidzgt.wordpress.com/2010/07/
6::霍存福:西汉扬雄《廷尉箴》的主旨与贡献《廷尉箴》是儒家刑政观的“箴言”形态,本质上是一种文学表达;箴的这种旨趣,在诔、诗等其他文体中有相同的表现。扬雄《廷尉箴》开风气之先,对东汉唐宋元等后世法官箴的创作影响颇大。 【全文】 西汉扬雄模仿《虞箴》而作“(诸)州箴、二十五官箴”,[1]以及东汉崔瑗、胡广等人的续作,[2]代表着中国官箴发展的http://iolaw.cssn.cn/fxyjdt/201801/t20180101_4655685.shtml
7.顾永忠:端正认识,顺势而为——致刑辩律师的六句箴言论坛主题为“新时代刑事辩护:挑战与展望”,由北京尚权律师事务所与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律援助研究院联合主办,40余名专家学者、法律实务界人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交流观点、碰撞思想、提升认识,运用法治智慧掀起了一场“头脑风暴”。论坛采用“线下+线上”的形式进行,在线实时收看达4.5万余人次。http://www.legaldaily.com.cn/zt/content/2022-11/09/content_8798001.htm
8.群众文化精髓范文12篇(全文)文章从我国古代有关廉政论述的内容开始, 探究传统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 探索其对于当下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并据此提出可行性思路, 以期为有中国特色的廉政文化建设的展开做出贡献积极意义。 关键词:文化建设,传统文化,廉政文化 参考文献 [1]李景法.廉政箴言[M].北京:金城出版社, 2003.https://www.99xueshu.com/w/ikeyi7jgk4ye.html
9.中国特色审判法庭装饰的时代价值与探索理念探索与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和思想相匹配的中国特色审判法庭装饰,已成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新阵线。然而我国法庭的装饰设计相当程度上受到西方法庭设计的影响,中国特色审判法庭装饰的探索和实践仍处于初级阶段。作为国家司法权行使的核心处所,法庭装饰是反映中国社会法治生活和法治意识形态的一面镜子,是继承中华法系优秀http://www.xmhsfy.gov.cn/sfyj/202210/t20221012_255750.htm
10.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流派(精选八篇)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这点应该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利用。 兵家 中国古代兵家管理思想是中华民族灿烂的古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代军事家对战争决策、指挥、统筹及其规律方面的理性认识的总和。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0nqba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