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载于2023年10月11日《法治日报》第9版“专刊”
中国古代有关吏学的著作可谓是汗牛充栋,特别是那些曾经或正在担任地方衙门长官的官员,他们在总结自己的从政经验、阐述为政之道时,都会涉及吏学。现在可知的最早一部吏学著作,应该是出土的云梦秦简中的《为吏之道》。秦王朝奉行“以吏为师”,特别是韩非子提出“明主治吏不治民”的主张后,将吏治放在了国家法治的重要地位,要求吏在品德和行为方面起到表率作用,维护地方乃至基层的法律秩序。《为吏之道》正是基于这一要求发布的,其中明确规定了吏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与办事原则,并且对吏的品行、才干等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汉承秦制,从中央到地方衙门的大量行政和司法事务都是由吏来承担的。蜀汉灭亡时,人口不过94万人,而吏就有4万人。古代地方县级衙门,如以茶叶贸易而著称的江西浮梁县,因其地位重要被设为上县,但县衙的官员也不过10人左右。因此,大量以“吏”为代表的基层公务员无疑是成为处理衙门事务的主要力量,而对吏的教育管理也就成了国家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吏学也逐渐成为国家政治中的一个专门的学问。特别是从宋朝开始,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吏学著作,如陈襄的《州县提纲》、李元弼的《作邑自箴》、胡太初的《昼帘绪论》等。这些吏学著作的作者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自己都曾担任过州(府)县衙门的长官,如《昼帘绪论》是胡太初应其出任香溪知县的外舅之请,将自己居官为吏之道写了下来,后担任处州(今浙江丽水)知州时,又应属下吏员之请,将其付梓刊行。因此,这一时期的吏学著作大都是居官为吏之道的经验总结,也成了明清时期吏学著作的渊源。
元朝吏治的制度建设比较发达,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吏学著作——《吏学指南》。《吏学指南》是一部专为吏员撰写的启蒙读物,也是吏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是为习吏之人了解和掌握吏学的基本知识而专门编纂的,“摘当今吏用之字及古法之名,首冠以历代吏师,终继于恕刻轨范,类成一书”,此外还收录了各类箴言以及前代吏员因为政仁恕而得福报或因惨刻而遭报应的事迹。它对明清时期吏学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永乐大典》中曾屡加引用;明司礼监刻《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也专门将其收录。
明清时期吏学延续了前朝的发展,产生了一些较有影响的吏学著作,如明朝吕坤的《吏品》,清朝著名循吏汪辉祖的《学治臆说》《学治续说》和《学治说赘》等。
从中国古代吏学著作的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二,管理之术。古代基层公务员承担了地方大量的行政和司法事务,直接同老百姓打交道。因此,如何做好管理工作,维护地方的稳定,是衡量官吏是否合格的一项主要指标。特别是对地方州县衙门的长吏而言,更是如此。而从吏学的角度来说,这种管理之术除了行政事务外,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缺乏的不外乎两个方面知识:一是如何约束部下,特别是衙门中的胥吏。陈襄的《州县提纲》中专门有一篇“防吏弄权”,并提出“凡事宜自察其实,自执其权,不可徇吏”;元朝张养浩的《牧民忠告》中的“御下”篇也专门谈了这个问题,并指出:“诸吏曹勿使纵游民间,纳交富室,以泄官事,以来讼端,以启幸门也。”二是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吏学指南》的序言中说:“吏人以法律为师,非法律则吏无所守。然律之名义,不学则不知也。不知则冥行而索途,奚可哉!”汪辉祖在《学治说赘》中也提出“律例不可不读”,认为“每遇公余,留心一二条,不过数月,可得其要”。
(殷啸虎,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制作审核:院党委宣传部
(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
责任编辑:罗广洁
上海社会科学院积极响应中央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号召,以构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为目标,大力实施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强阵地,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成为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高端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