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案智慧”到“类案经验”:案例规则的凝练与运用

编者按?司法实践中,同案不同判的现象仍有存在,从办案思路看,面对疑难案件时,求助于先例经验成为潜意识的思维倾向。丰富的司法经验,是消解法律适用分歧,平衡司法能动性与谦抑性的内修之法。为助力司法实践准确适用法律、精准办理案件,本版以三个典型案例为研究起点,以争议问题为导向,通过法理分析,总结办案要点与经验,促进“个案智慧”转化为“类案经验”,为司法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共同犯罪主从犯认定

着眼法益侵害程度认定主从犯

王志远?刘慧

王志远

共同犯罪中主从犯认定标准:

一是不应单纯分析构成要件的符合性及据此认定行为的作用大小;

二是综合认定犯罪分工,要结合犯意的提起、犯罪阶段的发展与全部犯罪事实考量。

在共同犯罪案件中,不可避免地要对犯罪分子进行主从犯区分,从刑法第26条、第27条规定中可以看出,刑法对主从犯的认定是以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为区分标准。但是,对于如何认定行为是否起主要作用,没有规定明确标准。因此,办理共同犯罪案件时,主从犯的认定范围如何,有哪些重要因素,值得认真研究。本文以一起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为例进行分析,并归纳区分主从犯的判断标准,以便精准打击和惩罚犯罪。

【典型案例】

甲经营某食品公司,为谋取利益,组织工人以鸭肉为原料制作牛肉干并对外销售,案发时销售额达4亿元。乙明知牛肉干系用鸭肉制作,仍受雇于甲在网上销售,负责网络店铺运营工作,包括销售、咨询解答、售后服务等,案发时其负责的网络销售额达2000万余元,乙工作4个月,工资累计4.8万元。

【争议观点】

司法实践中,对于共同犯罪,除查明构成犯罪外,还需要就各行为人的责任大小进行评价,以确定各行为人的具体量刑。共犯问题所要解决的是不法事实的结果责任归属,在共犯中正确区分主从犯则是为了划分不同共犯各自应承担的刑事责任,对于从犯参照共同犯罪中实行犯的法定刑予以从宽处罚,使行为人受到的刑罚轻重与其所犯的罪行和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法理分析】

司法实践中,对主犯“起主要作用”的判断,通常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从主观上看,主犯的作用表现在促成共同犯罪故意,并使之强化,包括发起犯意、策划行为等情况;从客观上看,主犯的作用表现为对共同犯罪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起的决定和推动作用,包括纠集共同犯罪人、指挥共同犯罪行为、积极参加共同犯罪行为的主要实施者。对次要作用的判断,要根据其参与整个犯罪的情况,如其在整个共同犯罪中所处的地位、参与实施犯罪的程度等。因此,共同犯罪中主从犯的认定,在考虑行为在犯罪构成中的作用、对定罪与量刑影响的同时,还要结合整个犯罪事实考虑犯罪本质、行为本身对法益的侵害程度。具体理由如下:

第一,犯罪的本质是侵害法益的行为,也即行为造成对法益状态的损害。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作为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较为典型的一种犯罪,其侵害的法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对行为的评价要考虑行为对法益的侵害程度,而对法益的实质性侵害直接源于犯罪的起意与实行,从这个角度看,甲的作用大于乙的作用。本案中,甲系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行为的起意者、组织策划者,控制着整个犯罪进度。从犯意的产生上看,乙与甲的合意形成较晚,内容片面。乙本来并无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故意,虽然其明知是假牛肉干,但主观上只具有将销售行为作为一种工作而获取工资的故意。从实行行为看,乙是在甲完成生产行为后,根据要求实施销售行为,并未直接参与生产伪劣产品行为或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行为的策划。从行为的作用上看,乙受雇于甲,参与部分实行行为,是受甲指使负责网络渠道销售的客服与售后工作,显然,这是对销售的帮助行为,该行为对市场经济秩序的侵害程度较小。

【类案参考】

共同犯罪中主从犯认定,不仅要考虑行为在犯罪构成中的作用、对定罪与量刑的影响,还应当结合整个犯罪事实考虑犯罪的本质和行为本身对法益的侵害程度。一是不应单纯分析构成要件的符合性及据此认定行为的作用大小。如以犯罪数额作为构成要件的犯罪中,不能拘泥于犯罪数额,要综合考虑行为人的参与情况、犯罪数额在全部犯罪所得中的比重、分赃或获利情况等。二是要综合认定犯罪分工,不能因为行为人在某项分工中起主要作用,就认为其在整个犯罪中起主要作用,而要结合犯意的提起、犯罪阶段的发展与全部犯罪事实考量,比较其与他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地位,综合评估其在整个犯罪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刑罚的个别化实现罪责刑相适应。

(作者分别为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山东省临沂市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四级检察官助理)

◎主刑与附加刑适用

新旧法交替时附加刑适用应“附随主走”

张虎李虎何钦佩

张虎

新旧法交替时主刑与附加刑适用原则:

对于出现主刑变轻而新增附加刑或附加刑变重的情况,应以主刑的轻重比较为准,并一体适用新法“主刑+附加刑”。

在新旧刑法交替期间,从旧兼从轻原则的准确适用对定罪量刑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司法实践中,个案究竟如何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却时常存在争议。较为典型的是,旧法对某一罪名未规定附加刑,新法虽然降低某一幅度内主刑的最高刑却又增设了附加刑。而这一立法上的修改将该罪的刑罚从原先单一主刑转变为同时科处主刑、附加刑,进而导致刑罚轻重比较存在困难,那么主刑与附加刑能否分别适用?本文以一起职务侵占罪案为例阐述此类案件适用原则。

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乙作为某民营公司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司财物,数额较大。2021年5月21日,公安机关刑事立案侦查。同年10月19日,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同年11月19日,该案被提起公诉。同年12月7日,法院判决乙犯职务侵占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一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3000元。

2021年3月1日,刑法修正案(十一)正式施行。职务侵占罪刑档被三分化,且创设了“并处罚金”的附加刑。因刑法的修改,司法实践中,出现大量行为发生在新法实施前的未决案。如上述案例中,在职务侵占金额为数额较大的法定刑框架内,新规定的最高刑为有期徒刑三年,轻于旧规定对应的最高刑有期徒刑五年。依据从旧兼从轻原则,主刑应适用新法,即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但罚金刑的设立,系新法对旧法“从无到有”的创设性规定,故针对是否适用新法“并处罚金”的规定,存在不同理解。有观点认为,主刑、附加刑应拆分,各自依据从旧兼从轻原则处理,即双向从轻处理,更符合禁止溯及既往或禁止事后罚的宗旨,有利于保障人权。因此,本案不应判处罚金刑。笔者认为,判断新旧法关于某一犯罪法定刑的轻重,应优先考虑主刑的轻重,新法的主刑轻则适用新法,此时新法规定的附加刑应当一并适用。

对于这类新旧法交替期间,出现主刑变轻而新增附加刑的情况,应以主刑的轻重比较为准,主刑与附加刑的新旧法适用应当保持一致。具体理由如下:

附加刑对主刑具有依附性。我国采用主刑、附加刑的二分法刑罚体系。主刑是对犯罪人适用的主要刑罚方法,能独立适用。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作为附加刑之一的罚金刑,其主要存在四种适用方法:一是罚金与主刑为地位同等的选择项。如刑法第277条规定的妨害公务罪,法定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罚金”,判罚模式为“主刑或罚金”;二是并处或单处罚金。如刑法第287条之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法定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判罚模式为“主刑+罚金”或“罚金”模式;三是可以并处罚金。如刑法第293条规定的寻衅滋事罪,其中一档法定刑为“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判罚模式为“主刑+罚金”或“主刑”;四是并处罚金。

从附加刑与主刑的搭配方式可以看出,第一种模式的罚金刑具有独立性,可以单独适用。第二种模式的罚金刑具有依附性与独立性双重属性,或依附或单独适用。后两种模式的罚金刑具有明显的依附性,以主刑存在为前提,附加刑为主刑的备选补充。其中第四种模式中,附加刑不是备选适用而是必选适用。从职务侵占罪的罪刑规定看,其附加刑对主刑具有必然依附性。

适用“主附一体”符合法律逻辑。法律判断是法律人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在法律逻辑学体系中具有重要位置。司法权在本质上是一种判断权。法律条文是法律命题的语句承载。法律条文的设置存在固有的法律逻辑。因此,可借助法律判断及命题成立与否的逻辑方法,分析职务侵占罪法律条文的适用方式。复合命题是命题类型的一种,以其他命题作为组成成分。依据各子命题之间的关系,又可分为联言命题、选言命题等。联言命题的联结词为“并且”,用逻辑符号表达为A∧B(A合取B),该命题成立的条件为A、B均成立。选言命题的联结词为“或者”,用逻辑符号表达为A∨B(A析取B),A、B成立其一,则该命题成立。

回归职务侵占罪,可对“数额较大”的刑罚条文进行命题解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为命题A,其中A命题中存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A1)与“拘役”(A2)构成的选言命题,即A=A1∨A2。“并处罚金”为命题B。职务侵占罪数额较大的法定刑,为由A、B两个命题构成的联言命题,用逻辑符号表示为(A1∨A2)∧B。联言命题的成立以子命题均成立为前提,即职务侵占罪的法定刑的适用以A、B同时适用为前提。逻辑符号表现为A1∧B、A2∧B两种,对应的判罚方式为“有期徒刑+罚金”“拘役+罚金”两种。因此,当罚金刑(B)与主刑(A)同时适用时,该法定刑命题才符合法律逻辑。

对于新旧法交替时,出现主刑变轻而新增附加刑或附加刑变重的情况,应以主刑的轻重比较为准,主刑与附加刑不能分别适用新旧法,而应当一体适用新法“主刑+附加刑”。

(作者单位:湖北省枣阳市人民检察院)

◎网络侵财案件办案要点

网络盗刷套现属冒用信用卡

李勇

网络侵财案件办案要点:

1.仔细辨析实行行为的类型;2.仔细辨析是否存在被骗人;3.辨析被害人是谁。

2020年6月25日至29日,王某多次将同宿舍同事张某的手机私自拿走,用事先窥得的密码使用该手机支付宝扫描其朋友姚某经营的店铺的收款码(王某事先告知姚某,谎称帮朋友套现),从张某手机绑定的银行信用卡以购物消费的名义套现5200元,后姚某将5200元转给王某。

实行行为本质上属于冒用他人信用卡行为。本案王某盗用他人支付宝绑定的信用卡,以消费购物的名义刷卡套现,可称之为绑定套现型。王某在扫描店铺收款码时,需要在手机支付宝上点击选择使用信用卡,然后以购物的名义扫描收款二维码。根据信用卡运作原理,银行收到用户指令后,向商家垫付货款,再由持卡人事后向银行还款,即“透支消费”。本案商家收到银行垫付的货款后扣除手续费套现给王某。整个过程属于典型的冒用信用卡,支付宝在这里只是信用卡用户发出消费指令的工具而已。传统的刷卡套现,是通过POS机向银行发出消费指令,本案是通过支付宝及其配套的收款二维码向银行发出消费指令,本质上都是使用信用卡套现的行为。本案王某获得钱款的关键行为,是王某冒用持卡人身份,通过支付宝这个工具,以持卡人身份向银行发出支付指令,银行误以为是持卡人的指令而支付财产,完全符合信用卡诈骗罪中的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为特征。这一逻辑也得到了司法解释的认可,如《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第5条关于“冒用他人信用卡”情形的规定。

智能机器可以被骗。传统观点认为,机器无法进行沟通,而传统的诈骗罪是交互型(沟通型)犯罪,需要与被骗人就财产决策的具体事项发生意思沟通,因此,从机器那里取得财物的行为不成立诈骗罪,只成立盗窃罪。但在智能化时代,移动支付的普及,在信用卡诈骗、贷款诈骗等特殊诈骗领域“机器不能被骗”可能是个伪命题。传统的机器设备是被动反应装置,而今天的智能设备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互动沟通,智能设备成为自然人的延伸和代理者,表达自然人的意志,欺骗智能设备实际上就是欺骗其背后的自然人。司法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智能设备可以被骗,如最高检《关于拾得他人信用卡并在自动柜员机(ATM机)上使用的行为如何定性问题的批复》规定,拾得并在ATM机上使用他人信用卡,以信用卡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解释》第5条规定在互联网、通讯终端冒用他人信用卡,以信用卡诈骗罪定罪处罚。因此,至少在信用卡诈骗罪、贷款诈骗罪等特殊诈骗罪中应当承认机器可以被骗。

银行具有被害人地位。本案中,王某冒用持卡人身份,骗取银行钱财,被害人只能是银行而不可能是持卡人。即使最后银行因为持卡人的过错而向持卡人主张偿还责任的,持卡人也只是事实上的受损害人,而不是刑法上的被害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银行卡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7条规定,发生网络盗刷交易,信用卡持卡人基于信用卡合同法律关系请求发卡行返还扣划的透支款本息、违约金并赔偿损失的,法院依法予以支持;发卡行请求信用卡持卡人偿还透支款本息、违约金等的,法院不予支持。显然,即使在民事法律关系中,被害人也是银行。

办理这类案件,需掌握以下三方面要点:

2.确定被骗事实。盗窃罪是取得型犯罪,属于违背权利人的意志改变占有关系;诈骗罪是交互型(沟通型)犯罪,是权利人陷入错误认识“自愿”处分财物。在智能支付时代,智能设备作为自然人意志的延伸,陷入错误认识“被骗”而处分财物,能够成立信用卡诈骗、贷款诈骗等特殊诈骗罪。

3.厘清被害人。刑法意义上的被害人是犯罪实行行为直接作用的对象,而不是指危害后果波及的所有人。在行为人冒充持卡人恶意套现的过程中,刑法意义上的被害人和被骗人应该是银行。

(作者为江苏省南京市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全国检察业务专家)

最高人民检察院(100726)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147号010-65209114(查号台)010-12309(检察服务热线)

为了获得更好的使用,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chrome)、360浏览器、IE11浏览器。

THE END
1.法理学案例分析20220803151525.pdf法理学案例分析.pdf,第一章 (一)据报道,自1996年我国法律硕士研究生开始招生以来,法律硕士(简称 法硕)一直是每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引人注目的报考热点。特别是该专业在 2000 年开始不再允许法律专业毕业生报考,只招收非法律专业毕业生以后,法 硕报考行情持续走高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803/5320142004004320.shtm
2.法理学案例分析(转)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其他机关或组织作出的管理行为是否也可以接受司法审查。但是,从行政法法理以及实践来看,不具有行政机关身份的组织由于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也可以称为行政管理者,从而具备行政主体资格。本案中的中国足协,虽然属于社会团体法人,不享有一般行政管理权,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已经有相关规定授权:“https://www.douban.com/note/329865377/
3.劳动合同纠纷案例的法理评析近年来,随着电力法制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大多电力企业已牢固树立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但笔者通过网络和报刊等途径了解到,一些电力企业的劳动用工管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同《劳动合同法》不和谐的音符,如法律意识淡薄,未按规定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企业规章制度制订公布程序不当,忽视对劳动合同的全面依法履行,https://www.66law.cn/laws/35333.aspx
4.法理学案例分析(论述)大全张文显法理学第三版光盘内的案例分析②在变化的速率方面,法律原则有较强的稳定性。法律原则通常是社会重大价值的积淀,不会轻易改变,相比之下,法律规则的改变要容易得多。③在是否适用的确定性方面,原则较为模糊,而规则较为明确;当原则与原则、规则与规则 法理学案例分析(论述)大全张文显法理学第三版光盘内的案例分析吐血整理,考研,自考,司法考试都https://www.taodocs.com/p-9706551-1.html
5.法理学案例法律硕士(非法学)部门在责任认定过程中有时限上的要求,交通管理部门不能违背这一法律程序的规定;另外,交 通管理部门只有权进行责任认定,并没有权利决定与事故有关的损害赔偿问题。 1. 分析 根据事例3—2,分析绝对权利义务与相对权利义务之间的区别。 绝对权利义务—一般权利义务—对世权利义务 特点:权利主体无特定义务人相对,或http://bbs.kaoyan.com/t3364964p1
6.经典法律案例分析(精选8篇)经典法律案例分析(精选8篇) 篇1:经典法律案例分析 法律实务经典案例:上市公司的收购兼并 发表于: 2011-11-15 13:58:52 企业和机构的收购和兼并是一个时代潮流,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产物。律师事务所为收购和兼并提供法律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既能依法保证收购和兼并的顺利进行,又能从中获得较高的报酬、扩大自己https://www.360wenmi.com/f/filesstxpp00.html
7.2020法律热点案例分析2020法律热点案例分析 第十一天 【温馨提示】本材料分为热点案例(2019十大案例)、刑法和法律英语三部分,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完成和记忆,参考答案将于晚上公布。 一、热点案例 1995年,孙小果因犯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其父母通过伪造病历帮助孙小果非法取保候审、保外就医,致使其未执行刑期二年四个月又十二天。https://www.51zlaw.com/xingfa/88197.html
8.2019年民法司法考试案例分析题法律职业资格考试2、国际民商事法律冲突产生的原因 1) 各国民商事法律制度互不相同,3、国际民商事法律冲突的解决方法 1) 冲突法解决方法——间接方法冲突规范是指明某种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应适用何国实体法来调整的法律规范是指冲突规范借以确定某一法律关系应适用什么法律的根据属人法、物https://www.bkw.cn/gjsfks/ask/1838027.html
9.法理学原理与案例教程(第五版)(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三节 法律概念 55 【案例3-3】《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21年)第150条的规定 55 第四章 法的渊源 60 【引例】最高人民法院“一带一路”典型案例分析:法律适用冲突与解决 60 第一节 法的渊源及其分类 61 第二节 法的渊源的效力等级 63 http://www.law-lib.com/shopping/shopview_p.asp?id=9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