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租人违约弃租,出租人有及时减损义务吗?丨案例参考册

房屋租赁合同/减损义务/承租人违约/及时收回房屋/违约责任

裁判要旨

当承租人拒不支付租金且不实际占有使用租赁房屋的,出租人具有在合理期限内及时收回房屋的减损义务,以发挥资源的社会效益、效率的最大化。

对出租人的减损义务的负担及减损的合理期限的确定应结合案情从主观上善意、客观上可行两个方面综合确定。其中,守约方的主观善意可从其对减损义务的认知分析,具体可从签约时的认知,违约行为发生后的认知及是否有收取高额房屋占有使用费的利益驱动等综合判定。客观上可行应从租赁房屋的状态进行分析,既注重时效性又注重可行性。出租人长期不收回租赁房屋而主张高额占有使用费的,对其未履行减损义务所致的损失,法院不予支持。

案例解读

王晓梅北京大学法律硕士,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团队负责人,三级高级法官。承办的案件先后获评全国法院系统优秀案例分析二等奖、优秀奖,入选中国法院年度案例、上海法院“四个一百”精品案例、优秀裁判文书、示范庭审等。曾获上海法院个人二等功等荣誉。

基本案情

2018年,原告某商业管理公司(甲方)将房屋出租给被告某文化传媒公司上海分公司(乙方)。双方租赁合同中详细约定租期、租金保证金、滞纳金、违约金以及在合同终止后承租人逾期交还房屋出租人可自行收回等事项。

2018年11月1日双方交接房屋,某文化传媒公司上海分公司随后进行装修。

期间,因某文化传媒公司上海分公司仅支付部分租赁保证金而未按约支付剩余租赁保证金、租金及管理费,某商业管理公司催讨未果后于2019年1月下旬对系争房屋采取停电措施,装修队遂撤场。

某商业管理公司于2019年1月31日发函告知于当日解除合同并于当日送达。该解除函再次用加黑字体告知如某文化传媒公司上海分公司不按期交还房屋,某商业管理公司有权对房屋内物品自行处置。

此后某商业管理公司提起诉讼,请求判令《房屋租赁合同》于2019年1月31日解除,某文化传媒公司上海分公司、某文化传媒总公司按照双倍租金、管理费标准支付自2019年2月至2019年11月的房屋占有使用费及管理费;支付相当于四个月租金、管理费标准的违约金;支付逾期付款滞纳金。

裁判结果

裁判思路

▼点击查看大图

附:案例全文

案例撰写人

卢薇薇、王晓梅

案情介绍

2018年,原告某商业管理公司(甲方)与某文化传媒公司上海分公司(乙方)签订《房屋租赁合同》,约定甲方将上海市***路***弄*号*幢之某国际中心*座*层*单元(以下简称系争房屋)租赁给乙方。

双方租赁合同中详细约定租期、租金保证金、滞纳金、违约金等事项。乙方逾期支付租金、管理费等超过30天的,甲方有权以书面方式解除合同,甲方有权没收租赁保证金用以冲抵违约金。乙方应于租赁合同终止之日起5日内,将房屋恢复原状交还甲方。乙方违约的,无论何种原因,交还期限届满之次日起,乙方仍未按合同约定交还房屋的,应按合同终止时房屋日租金、日管理费之和的双倍向甲方支付房屋占用使用费,直至交还完成。乙方交还期限届满后,房屋内的物品、附属设施设备、装修装饰等未清空或拆除的,则甲方有权选择采用下述方法之一收回租赁房屋,因此而产生的费用均由乙方承担,且甲方有权追偿。

双方于2018年11月1日交接房屋,某文化传媒公司上海分公司随后进行装修。期间,因某文化传媒公司上海分公司仅支付部分租赁保证金而未按约支付剩余租赁保证金、租金及管理费,某商业管理公司催讨未果后于2019年1月31日发函告知于当日解除合同。该解除函于当日送达某文化传媒公司上海分公司,其中用加黑字体告知对方应于5日内交还房屋,交还期限届满后,尚未搬离、拆除的任何装饰装修、设施设备、物品等均视为某文化传媒公司上海分公司放弃了遗留物品的所有权,某商业管理公司有权自行予以处置,由此产生的处置费用,均由某文化传媒公司上海分公司承担。

2019年4月,某商业管理公司提起诉讼,请求判令:

1.租赁合同于2019年1月31日解除;

2.某文化传媒公司上海分公司与某文化传媒总公司共同支付此前欠付的租金、管理费;

3.某文化传媒公司上海分公司与某文化传媒总公司按照双倍租金、管理费标准支付自2019年2月至实际迁出之日止的房屋占有使用费;

4.某文化传媒公司上海分公司与某文化传媒总公司支付相当于四个月租金、管理费标准的违约金;

5.某文化传媒公司上海分公司与某文化传媒总公司支付逾期付款滞纳金。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判决合同于2019年1月31日解除,并判决某文化传媒公司上海分公司支付2019年1月的租金及使用费,并支付2019年2月的房屋占有使用费(参照租金、管理费标准)95,314.63元,支付相当于四个月租金、管理费之和的违约金,租赁保证金冲抵后为306,593.75元,某文化传媒总公司承担补充付款责任。

裁判理由

关于争议焦点一,法院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某商业管理公司主观上对减损义务的认知分析

首先,从签约时的认知分析。租赁合同多处约定承租人逾期交还房屋的,某商业管理公司有权收回房屋并约定处置费用由承租人负担。可见,某商业管理公司作为专业经营商业地产租赁的公司,对于承租人逾期交还房屋的预见性较高。

其次,从承租人根本违约时的认知分析。某商业管理公司在解除合同时,对系争房屋内的装饰装修、物品存放情况应知晓并明了,其在法院审理中抗辩因避免与某文化传媒公司上海分公司因装修的财产产生争议而未自行收回房屋,显与合同条款的设置及其解除合同时的主张相悖,法院难以采信。

最后,从某商业管理公司未及时收回房屋可能存在的利益驱动分析。诉讼中,某商业管理公司依据合同约定的双倍租金、管理费标准主张长达10个月的房屋占有使用费,可能存在追求高额对价的利益驱动。

(二)从某商业管理公司自行收回房屋防止损失扩大的可能性分析

依照各方当事人的陈述,系争房屋的装修尚未完工,且某商业管理公司自2019年1月采取停电措施直至2019年11月。在此期间,某文化传媒公司上海分公司亦未实际占用系争房屋。某商业管理公司如在发出解除函后自行收回房屋,具有充分的便利性和可能性,并无太大障碍。且某商业管理公司在一审法院审理期间自行收回了系争房屋,而系争房屋空关期间的状况并未发生变化,亦证明其在此前就可自行收回房屋。综合上述分析,某商业管理公司在合同解除后应及时收回房屋再行出租,避免损失扩大,实现资源充分流转利用。

关于争议焦点二,租赁合同约定,租赁合同期限届满之日或者因其他原因而终止之日起5日内,为某文化传媒公司上海分公司向某商业管理公司交付房屋的期限。因租赁合同于2019年1月31日解除,因此,某文化传媒公司上海分公司应于2019年2月5日前交还系争房屋。逾期未交还的,某商业管理公司应及时自行收回。

但该期间恰逢春节,对于某商业管理公司及时收回系争房屋的期限,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首先,某商业管理公司作为专业的商业地产租赁公司,在合同中约定了自行收回房屋的条款,其对于自行收回房屋具有一定的便利性及专业性。

其次,在此期间恰逢春节,收回系争房屋存在人力物力方面客观限制。

综合以上因素,法院酌情确定2019年2月28日前应为某商业管理公司收回系争房屋的合理期间,此后的系争房屋空关损失系某商业管理公司未及时采取减损措施产生的扩大损失,应自行负担。

案例评析

本案是一起较为典型的承租人弃租情形下出租人未及时减损而导致其扩大损失未获法院支持的案件。本案的争议焦点是作为守约方的出租人某商业管理公司是否负有减损义务,何时应为其进行减损的合理时点。本文对减损规则在房屋租赁合同纠纷中的适用进行解析,尝试提出法院在适用减损规则时应从主观上善意,客观上可行两方面进行综合确定。文中亦对在房屋租赁合同纠纷中减损规则与违约方申请解除合同的司法适用进行了分析。

一、减损规则之由来及法理基础

(一)减损规则之由来

减损规则又称减损义务(thedutytomitigatethedamage),是由英美法系发展而来,早在1677年英国的Vertuev.Bird一案中该规则已初露端倪。该案中,原告依合同要送货至Ipswith时,被告在指定地点这件事上迟延了六个小时。原告的马很热,又站在一个不合适的地方,不久它们便死掉了。法院否决了对该损害的赔偿,理由是“让马站着是原告的蠢行”,因为他本可以把马从车上解开或是把货物卸在Ipswith的任何地方。

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该规则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如《美国合同法重述》(第2版)第三百五十条规定,不可赔偿的损失是指如果受害方在不承受过度风险、负担的情况下,本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只要受害方做了“合理但没有成功的努力来避免损失”,他就不能被剥夺该损失要求赔偿的权利。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七十七条规定:“声称另一方违反合同义务者,必须按情况采取合理措施减轻由于该另一方违反合同而引起的损失,包括利润方面的损失。如果他不采取这种措施,违反合同一方可以要求从损害赔偿中扣除原可以减轻的损失数额”。

我国法律体系中关于减损规则的规定体现在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四条、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九条及民法典第五百九十一条。其中民法典的规定与合同法内容基本相同,仅作文字上的修改,实质内容未发生变化。依照民法典的规定,减损规则的构成要件有:

(1)违约方的违约行为导致了损害的发生,受损害方对损害的发生没有过错;

(2)受损害方未采取合理措施造成了损失扩大的后果;

(3)受损害方对损失的扩大有过失;

(4)扩大的损失与受损害方未及时采取合理的、适当的措施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实践中对于减损规则适用的争议和难点主要在于第二点的确定上。

(二)减损规则的理论基础

减损规则的学理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基于诚信原则。减轻损害规则的主要依据是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诚信原则是民事主体参加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是合同法中的“帝王原则”。在承认和接受“减损规则”的大陆法系国家,大多将诚信原则作为理论基础。基于诚信原则,要求守约方积极作为,防止违约导致的损失扩大,降低其扩大违约损失的利益驱动。

二是基于经济效率理论。经济效率理论追求社会财富的最大化。为了增进社会整体经济利益,或者说使得资源趋近最佳配置,制度设计层面有必要给予受损一方特定的激励,以使其行为更加符合社会利益的要求。正是基于此理论,减损规则用赋予守约方及时减损的义务来督促其行为的经济合理性。

二、房屋租赁合同纠纷中减损规则的“适当措施”之审查标准

(一)可采取的减损措施的类型

一般而言,减损措施的类型主要有停止履行、替代交易、变更合同、继续履行、控制减损措施费用等。在房屋租赁合同中,减损措施最主要的适用空间为停止履行及替代交易。停止履行与替代交易的适用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也即在承租人拒不履行支付租金的主合同义务达到一定程度时,出租人应及时解除合同、收回房屋另行出租。特别是在承租人已经不实际使用房屋的情况下,更应及时收回房屋另行实现其经济价值。

(二)应采取减损措施时点的审查标准

减损规则直接影响守约方可获得损害赔偿的范围,关键在于如何判断守约方行为的“合理性”。英国詹姆斯法官在1878年将“合理性标准”表述为“原告们有权获得的是对他们因违约而业已实际遭受之损害的全部赔偿,违约人不负担因原告们没有作为通情达理之人本应做到的事情而造成的额外的费用,原告们亦没有任何义务去做任何在正常经营过程之外的事情”。理论界对于合理措施的判定,主要有“合理人标准”“经济性标准”“善意标准”三种标准。而民法典第五百九十一条规定的“适当措施”是开放性不确定的概念,实践中需要司法裁判者根据具体案情作出判定。

如上分析,房屋租赁合同纠纷中,出租人实施减损措施的主要措施为及时收回房屋,在其应收回的合理时点上,可以综合运用上述标准,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1.主观上,守约方应是善意的。

守约方应该履行作为一个正常的、理智的人在正常交易活动中出于主观上的善意都会普遍为之的行为,而非放任损失扩大却不采取任何措施。在承租人发生根本违约的情况下,特别是出现弃租时,善意的出租人应该意识到继续空关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应及时收回房屋另行出租,发挥其应有价值。

实践中,出租人在此情况下拒不收回房屋往往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承租人预付了较长期限的租金,出租人以消极方式待租金消耗殆尽再行收回;另一种是合同约定了远高于租金标准的房屋占有使用费,拒不收回房屋有更大的获利空间,两者均非合理的行使权利的方式。

2.客观上,出租人具有减损的可能性。

对于适当措施的审查应考虑守约方客观上进行减损的可能性。既注重减损措施的时效性,也不应苛求守约方去冒险减损。其中时效性指应以非违约方尽减损义务或应尽减损义务的情况加以判断,不能以事后的情况来衡量先前的行为是否合理。

实践中,在承租人根本违约的情形下,常有以下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根本违约时点—应减损时点—实际或视为实际收回房屋时点。另一种是根本违约时点—守约方解除合同时点—应减损时点—实际或视为实际收回房屋时点。两种模式下的区别在于守约方有没有解除合同,正如上文分析,是否解除合同不影响法院对于守约方减损义务的适用,在应减损时点后的损失应由守约方自行承担。

三、房屋租赁合同纠纷中减损规则与违约方申请解除合同的司法适用

最高人民法院在2019年11月8日发布的《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第四十八条对违约方起诉解除合同作出了规定。民法典合同编(草案)二审稿曾作出类似规定,但因其理论界的激烈争议,至三审稿删除了该规定。而最终颁布施行的民法典第五百八十条中较合同法第一百一十条增加了“有前款规定的除外情形之一,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终止合同权利义务关系,但是不影响违约责任的承担。”的规定。

上述规定被有的学者认为是“突然袭击条款”和“一个危险的信号”,但赋予违约方申请解除合同的权利,有利于打破合同僵局,实现实质正义,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使用。司法实践中,一些突破性的裁判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作为违约方申请解除合同的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法院2006年发布的江苏省南京新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诉冯玉梅商铺买卖合同纠纷案更为典型,该案中,法院对合同法第一百一十条第二项进行了扩大解释,是对“非金钱债务的履行不能”进行扩大适用,更符合适用违约方申请法院确认解除合同的立法目的。

THE END
1.法理学案例分析20220803151525.pdf法理学案例分析.pdf,第一章 (一)据报道,自1996年我国法律硕士研究生开始招生以来,法律硕士(简称 法硕)一直是每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引人注目的报考热点。特别是该专业在 2000 年开始不再允许法律专业毕业生报考,只招收非法律专业毕业生以后,法 硕报考行情持续走高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803/5320142004004320.shtm
2.法理学案例分析(转)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其他机关或组织作出的管理行为是否也可以接受司法审查。但是,从行政法法理以及实践来看,不具有行政机关身份的组织由于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也可以称为行政管理者,从而具备行政主体资格。本案中的中国足协,虽然属于社会团体法人,不享有一般行政管理权,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已经有相关规定授权:“https://www.douban.com/note/329865377/
3.劳动合同纠纷案例的法理评析近年来,随着电力法制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大多电力企业已牢固树立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但笔者通过网络和报刊等途径了解到,一些电力企业的劳动用工管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同《劳动合同法》不和谐的音符,如法律意识淡薄,未按规定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企业规章制度制订公布程序不当,忽视对劳动合同的全面依法履行,https://www.66law.cn/laws/35333.aspx
4.法理学案例分析(论述)大全张文显法理学第三版光盘内的案例分析②在变化的速率方面,法律原则有较强的稳定性。法律原则通常是社会重大价值的积淀,不会轻易改变,相比之下,法律规则的改变要容易得多。③在是否适用的确定性方面,原则较为模糊,而规则较为明确;当原则与原则、规则与规则 法理学案例分析(论述)大全张文显法理学第三版光盘内的案例分析吐血整理,考研,自考,司法考试都https://www.taodocs.com/p-9706551-1.html
5.法理学案例法律硕士(非法学)部门在责任认定过程中有时限上的要求,交通管理部门不能违背这一法律程序的规定;另外,交 通管理部门只有权进行责任认定,并没有权利决定与事故有关的损害赔偿问题。 1. 分析 根据事例3—2,分析绝对权利义务与相对权利义务之间的区别。 绝对权利义务—一般权利义务—对世权利义务 特点:权利主体无特定义务人相对,或http://bbs.kaoyan.com/t3364964p1
6.经典法律案例分析(精选8篇)经典法律案例分析(精选8篇) 篇1:经典法律案例分析 法律实务经典案例:上市公司的收购兼并 发表于: 2011-11-15 13:58:52 企业和机构的收购和兼并是一个时代潮流,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产物。律师事务所为收购和兼并提供法律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既能依法保证收购和兼并的顺利进行,又能从中获得较高的报酬、扩大自己https://www.360wenmi.com/f/filesstxpp00.html
7.2020法律热点案例分析2020法律热点案例分析 第十一天 【温馨提示】本材料分为热点案例(2019十大案例)、刑法和法律英语三部分,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完成和记忆,参考答案将于晚上公布。 一、热点案例 1995年,孙小果因犯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其父母通过伪造病历帮助孙小果非法取保候审、保外就医,致使其未执行刑期二年四个月又十二天。https://www.51zlaw.com/xingfa/88197.html
8.2019年民法司法考试案例分析题法律职业资格考试2、国际民商事法律冲突产生的原因 1) 各国民商事法律制度互不相同,3、国际民商事法律冲突的解决方法 1) 冲突法解决方法——间接方法冲突规范是指明某种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应适用何国实体法来调整的法律规范是指冲突规范借以确定某一法律关系应适用什么法律的根据属人法、物https://www.bkw.cn/gjsfks/ask/1838027.html
9.法理学原理与案例教程(第五版)(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三节 法律概念 55 【案例3-3】《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21年)第150条的规定 55 第四章 法的渊源 60 【引例】最高人民法院“一带一路”典型案例分析:法律适用冲突与解决 60 第一节 法的渊源及其分类 61 第二节 法的渊源的效力等级 63 http://www.law-lib.com/shopping/shopview_p.asp?id=9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