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教案

一、教案名称:经济法基础知识教案第一章:经济法概述1.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经济法的定义、特征和功能。

(2)让学生掌握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和调整对象。

(3)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法体系的基本构成。

2.教学内容(1)经济法的定义与特征(2)经济法的基本原则(3)经济法的调整对象(4)我国经济法体系的基本构成3.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经济法的概念,引发学生对经济法的兴趣。

(2)讲解经济法的定义与特征:阐述经济法的定义,分析经济法的特征。

(3)讲解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介绍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些原则的具体运用。

(4)讲解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分析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让学生了解经济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5)讲解我国经济法体系的基本构成:介绍我国经济法体系的基本构成,让学生了解经济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5.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分析经济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教案名称:经济法基础知识教案第二章:市场主体法律制度1.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市场主体的概念和分类。

(2)让学生掌握企业法人的法律制度。

(3)让学生了解个体工商户和合伙企业的法律制度。

2.教学内容(1)市场主体的概念与分类(2)企业法人的法律制度(3)个体工商户的法律制度(4)合伙企业的法律制度3.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引发学生对市场主体法律制度的兴趣。

(2)讲解市场主体的概念与分类:阐述市场主体的概念,分析市场主体的分类。

(3)讲解企业法人的法律制度:介绍企业法人的法律制度,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些制度的具体运用。

经济法学教案一、教学目的和要求经济法学是法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经济法基本理论和法律适用能力的掌握和运用。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法学的概念和特点、经济法的分类和体系、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律关系的基本内容等。

2.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经济法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案例等内容进行教学,并结合实际案例讲解。

(2)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实际经济法律问题,并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与互动法: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实践教学法:通过实地参观、调研等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进度安排为了保证学生对经济法学的全面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如下:1.第一周:经济法学的概念和特点教学内容:经济法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特点和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2.第二周:经济法的分类和体系教学内容:经济法的分类和体系结构,包括民商法、金融法、劳动法等。

3.第三周: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教学内容: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自由原则、公平竞争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等。

4.第四周:经济法律关系的基本内容教学内容:经济法律关系的基本内容,包括权利主体、客体、内容和前提条件等。

5.第五周:经济法律的适用教学内容:经济法律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方法,以及经济法律问题的解决途径。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与互动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主要内容,了解经济法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经济法的兴趣,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

教学重点:1.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经济法的主要内容3.经济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难点:1.经济法与市场经济的关系2.经济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区别与联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同学们,什么是经济法?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讲授新课1.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经济法的定义: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经济活动中与其他主体之间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合法经营、保护消费者权益等。

2.经济法的主要内容-经济法的基本法律制度:市场主体制度、市场行为制度、市场竞争制度、宏观调控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

-经济法的主要法律部门:公司法、证券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三、案例分析1.案例一:某企业违反反垄断法被罚款。

2.案例二:消费者购买假冒伪劣产品,如何运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维权。

四、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提出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主要内容有哪些?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讲授新课1.经济法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经济法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保障,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

-经济法与市场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2.经济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区别与联系-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刑法等法律部门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三、课堂讨论1.讨论:如何加强我国经济法的研究和应用?2.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绪言教学内容;经济法的绪言教学目的:使学生对经济法有一个整体的基本的理解。

教学重点:经济法的地位教学方法:讲授法学时:1教学过程:一、经济法学的概念和地位二、经济法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三、研究经济法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思考题:了解经济法学的概念、它的发展以及如何研究经济法。

第一章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教学内容:经济法的产生,发展以及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情况和特征。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经济法的产生过程,发展过程以及在这些问题上各自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从而加深对经济法这门课整体的了解和兴趣。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经济法的概念。

教学重点:经济法的定义。

第二节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一、研究经济法调整对象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二、经济法具有特定的调整对象三、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特定的经济关系四、经济法调整的特定经济关系是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第三节经济法的定义一、对经济法这个概念下定义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一)要正确地概括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二)不必列举各种法律规范共有的属性(三)不需要列举经济法的主体(四)不应该使用含混的概念(五)定义项和外延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应该相等(六)经济法是以特定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二、对经济法这个概念应该下一个什么样的定义经济法是调整国家经济协调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教学目的、要求:明确经济法含义。

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确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

5.教学重点及难点:经济法含义、特征、功能和原则6.教学内容:第一节经济法的历史沿革(一)西方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西方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实际上是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传统民商法、行政法制度框架不断被突破并逐渐演变至最终独立的过程。

深入考察西方各国经济法的历史,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西方经济法的萌芽时期(19世纪末至一战结束)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所有权的私有化导致了垄断的产生,垄断限制了竞争,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国家开始了以调整垄断与竞争关系为目的的立法。

1890年,美国颁布了被誉为经济法鼻祖或世界上第一部实质意义上的经济法的法案——《谢尔曼反托拉斯法》。

1914年又颁布了《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这些应该是现代经济法最早的法律表现形式。

与此同时,德国于1915年颁布了《卡特尔规章法》,1923年和1934年又分别颁布了《卡特尔法》和《卡特尔变更法》。

德国的经济立法及法学界的研究后来传播到了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对这些国家的经济法立法和理论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一时期美国、德国的经济法主要表现为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调整垄断与竞争的关系,限制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式,限制合同自由和意思自治。

2.西方经济法的发展时期(1929—1933年经济危机至二战结束)1929年开始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导致了凯恩斯主义的诞生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在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紧急银行条例》、《金融改革法案》、《产业复兴法案》等70多个法令,开创了国家对经济进行的全面、综合性和经常性调节的先河。

在此期间,为了应付经济危机和支持战争,德国颁布了《煤炭经济法》、《钾盐经济法》等,日本则颁布了《米谷法》、《出口组合法》、《重要产业统制法》、《企业整顿法》等法令,这些法令都带有直接的行政干预的色彩。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经济法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2.使学生掌握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经济法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2.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1.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的理解。

2.经济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提问:什么是法律?法律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作用?2.引出经济法,介绍经济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讲授新课1.经济法的概念、特征和作用(1)概念: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特征:具有综合性、强制性、专业性、国际性等特点。

(3)作用:保障国家经济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2.经济法的基本原则(1)平等原则:经济法主体在法律地位上平等,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2)自愿原则:经济法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应当遵循自愿原则,不得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条件。

(3)公平原则:经济法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应当遵循公平原则,不得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损害他人利益。

(4)诚实信用原则:经济法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不得欺诈、虚假陈述。

3.经济法的主要内容(1)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包括企业法、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

(2)市场秩序法律制度: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3)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包括预算法、税收法、金融法等。

(4)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包括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等。

三、课堂讨论1.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经济法在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讨论经济法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如何应对新问题、新挑战。

四、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经济法的概念、特征、作用、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2.强调经济法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如何运用经济法知识。

《经济法》第一章:总论一、教学目标1.理解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掌握经济法的基本原则3.了解经济法的主体和客体4.理解经济法的作用和意义二、教学内容1.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经济法的基本原则3.经济法的主体和客体4.经济法的作用和意义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讲解经济法的定义和特点,引发学生对经济法的兴趣和思考。

2.讲解:详细讲解经济法的基本概念、特性和原则,并通过案例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

3.讨论:组织学生讨论经济法的主体和客体,引导学生思考经济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

4.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经济法的作用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经济法的基本概念、特性和原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经济法。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经济法的主体和客体。

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3.测试成绩:通过课后测试来评估学生对经济法知识的掌握程度。

《经济法》第二章:合同法一、教学目标1.理解合同法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掌握合同的订立、履行和解除的原则和程序3.了解合同的主要种类和条款4.理解合同法的作用和意义二、教学内容1.合同法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合同的订立、履行和解除的原则和程序3.合同的主要种类和条款4.合同法的作用和意义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讲解合同法的定义和特点,引发学生对合同法的兴趣和思考。

2.讲解:详细讲解合同法的基本概念、特性和原则,并通过案例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

3.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合同的订立、履行和解除的程序,引导学生思考合同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

4.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合同法的作用和意义。

1.讲授法:讲解合同法的基本概念、特性和原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合同法。

第1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主要法律法规及其适用范围;了解经济法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操作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2.经济法的主要法律法规及其适用范围3.经济法在实践中的应用4.案例分析三、教学过程1.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经济法知识,提出问题:经济法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讲授新课(1)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1)讲解经济法的定义、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

2)阐述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如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守法等。

(2)经济法的主要法律法规及其适用范围1)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等主要法律法规。

2)讲解各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

(3)经济法在实践中的应用1)分析经济法在合同签订、履行、变更、解除等方面的应用。

2)探讨经济法在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案例分析(1)选择典型案例,如合同纠纷、不正当竞争、垄断等。

(2)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

4.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5.总结与作业(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经济法在实践中的重要性。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个实际案例,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情况等。

2.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经济法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实际案例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反思1.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操作能力。

《经济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经济法的基本概念、调整对象和法律体系。

2、使学生掌握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法律制度。

3、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和基本原则。

(2)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的主要制度。

2、难点(1)经济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

(2)宏观调控法中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和重要知识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经济法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15分钟)通过列举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如市场竞争、消费者权益保护、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等,引出经济法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经济法概述(约30分钟)(1)经济法的概念:讲解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管理和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详细阐述经济法调整的市场主体组织管理关系、市场秩序管理关系、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和社会经济保障关系。

(3)经济法的法律体系:介绍经济法体系的构成,包括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两大板块,并分别说明其包含的主要法律。

3、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约25分钟)(1)国家适度干预原则:解释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干预应当适度,既不能过度干预,也不能放任自流。

(2)社会本位原则:强调经济法应当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3)经济公平原则:分析经济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公平原则,包括机会公平、结果公平等。

(4)经济效益原则:说明经济法要促进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

4、市场规制法(约60分钟)(1)反垄断法:讲解垄断的概念、类型和危害,介绍反垄断法的主要内容和执法机构。

(2)反不正当竞争法:分析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如商业贿赂、虚假宣传、侵犯商业秘密等,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

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经济法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熟悉经济法律关系和经济法律责任,了解我国经济法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运用经济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参加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经济法概述(1)经济法的概念(2)经济法的基本原则(3)经济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2.经济法律关系(1)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2)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3)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4)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3.经济法律责任(1)经济法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2)经济法律责任的种类(3)经济法律责任的承担4.我国经济法的主要内容(1)市场主体法律制度(2)市场秩序法律制度(3)宏观调控法律制度(4)社会保障法律制度(5)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分析、举例等方式,系统地传授经济法的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某一经济法律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安排1.总学时:32学时2.教学进度安排:(1)经济法概述(4学时)(2)经济法律关系(8学时)(3)经济法律责任(4学时)(4)我国经济法的主要内容(16学时)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期中考试:30%,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经济法基本知识的掌握。

3.期末考试:40%,闭卷考试,全面考查学生对经济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建议1.强化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法律咨询等,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4.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本教案旨在为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经济法基础课程提供教学指导,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经济法》第一章:总论一、教学目标1.了解经济法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调整对象。

2.掌握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和作用。

3.理解经济法与其它法律部门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经济法的定义与特点2.经济法的调整对象3.经济法的基本原则4.经济法的作用5.经济法与其它法律部门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经济法的定义、特点、调整对象、基本原则等基本概念。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法的应用。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经济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促进学生思考。

3.讲义:准备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原则等内容的教学讲义。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经济法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基本概念:讲解经济法的定义、特点、调整对象等基本概念。

3.分析案例:分析经济法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法的应用。

《经济法》第二章:市场主体法律制度一、教学目标1.了解市场主体法律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掌握各类市场主体的法律特征和资格条件。

3.理解市场主体法律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1.市场主体法律制度的定义与分类2.各类市场主体的法律特征与资格条件3.市场主体法律制度的作用与意义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市场主体法律制度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等。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市场主体法律制度的应用。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市场主体法律制度的意义,促进学生思考。

经济法教案经济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基本法律制度。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他们遵守经济法的观念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基本法律制度。

三、教学重点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律制度。

四、教学难点经济法的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掌握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律制度。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经济案例,让学生运用经济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讨论法:通过学生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安排1.导入: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引起学生对经济法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知识点讲解:讲解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律制度,重点讲解经济法的原则与应用。

3.案例分析:选择一些经济案例,让学生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讨论总结:让学生参与讨论,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和疑惑,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七、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1.教学手段:讲授、案例分析、讨论。

2.教学资源: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和案例资料。

八、教学评价1.测试:通过小测验考核学生对经济法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律制度的掌握情况。

2.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讨论参与度,思维活跃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

3.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经济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评价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律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方面,还需要加强学生的训练和引导。

教师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经济法知识的水平。

同时,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资源,增加课堂的活跃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科)经济法实用教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经济法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功能,认识经济法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和守法原则。

3.熟悉我国经济法的主要法律制度,如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秩序法律制度、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

4.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经济法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遵守经济法律的意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经济法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经济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经济法律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4.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法庭、企业实习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安排1.第一课时:经济法基本概念与特征2.第二课时:经济法的基本原则3.第三课时:我国经济法的主要法律制度(市场主体法律制度)4.第四课时:我国经济法的主要法律制度(市场秩序法律制度)5.第五课时:我国经济法的主要法律制度(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法律制度)五、教学评价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外实践成果,占总评的40%。

2.期末考试:闭卷考试,测试学生对经济法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60%。

3.综合评价:结合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全面评价学生的经济法素养。

六、教学内容6.我国经济法的主要法律制度(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7.经济法案例分析与讨论8.经济法实践操作与模拟实训9.经济法领域的热点问题探讨10.经济法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应用七、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分析经济法案例。

2.案例分析法:分析与讨论典型经济法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经济法教案一、引言经济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经济法的基本概念、调整对象和基本原则。

2.掌握经济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秩序法律制度、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等。

3.理解经济法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法律基础。

三、教学内容1.经济法基本概念(1)经济法的定义(2)经济法的调整对象(3)经济法的基本原则2.经济法的主要内容(1)市场主体法律制度1)企业法人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责任2)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责任3)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责任(2)市场秩序法律制度1)反垄断法律制度2)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3)产品质量法律制度4)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3)宏观调控法律制度1)财政法律制度2)税收法律制度3)金融法律制度4)价格法律制度3.经济法的作用(1)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2)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3)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经济法的基本概念、调整对象、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等。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运用经济法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包括出勤、课堂纪律、参与讨论等情况。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习效果。

3.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经济法知识的掌握程度。

中职-经济法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经济法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

二、教学内容1.经济法的定义与特征2.经济法的基本原则3.经济法的主要内容4.经济法的适用范围和效力5.经济法的基本制度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经济法的基本概念、特征、原则和内容。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经济法知识解决问题。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经济法的适用范围和效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材:经济法基础教材。

2.教案:本教案。

4.投影仪:用于展示案例材料和教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经济法的概念,引发学生对经济法的兴趣。

2.讲解经济法的定义与特征:阐述经济法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3.讲解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介绍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及其意义。

4.讲解经济法的主要内容:详细讲解经济法的基本制度、法律法规。

5.分析实际案例: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运用经济法知识解决问题。

6.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经济法的适用范围和效力。

7.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8.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案例分析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评价内容:学生对经济法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经济法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

学生运用经济法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评价方法: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及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

案例分析报告: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思路、逻辑性和结论的合理性。

七、教学拓展1.开展经济法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经济法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济法》教案三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经济法的基本概念、调整对象和基本原则。

2、帮助学生掌握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产生、变更和消灭。

3、引导学生熟悉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包括企业法和公司法等。

(2)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2)如何理解和应用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地讲解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经济法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经济活动,如购物、投资、企业经营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活动中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从而引出经济法的概念。

(二)讲授新课1、经济法的基本概念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管理和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具有综合性、经济性、社会性等特点。

2、经济法的调整对象(1)市场主体调控关系,包括对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的设立、变更、终止等方面的法律调整。

(2)市场秩序调控关系,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对市场竞争秩序的规范。

(3)宏观经济调控关系,涉及国家对经济的整体规划、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方面的法律调整。

(4)社会分配调控关系,主要是关于国家在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3、经济法的基本原则(1)国家适度干预原则,强调国家在经济运行中的干预应当适度,既要克服市场失灵,又要防止政府失灵。

(3)经济公平原则,包括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结果公平。

(4)经济效益原则,要求在经济活动中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4、经济法律关系(1)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

主体是指参与经济法律关系,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如国家机关、企业、个人等;客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等;内容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第一章法与经济法基础理论第一节法与经济法的一般问题一、法的基础知识(一)法的概念和特征1、什么是法?汉字“法”至少有三层意思:第一,“法”有神明裁判疑难案件之意第二,“法”有祛除不法行为之意第三,“法”有公平之意关于“律”:《说文解字》解释为“均布也”。

“均布”是古代调音的一种工具,引申为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

“法”强调“平”、“正”、“直”。

“律”强调“人人必须遵守”、“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

清未民初,把“法”和“律”连用,“法”逐渐由“法律”一词所替代。

我国当代法律制度中“法”的含义:狭义的法或法律: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即特定或具体意义上的法律。

广义的法或法律:指法的整体,指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及其部委制定的行政规章、地方人大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法规、规章等在内的一切规范性文件。

2、法的基本特征(重点)(1)法是一种行为规范,具有规范性和概括性。

法的概括性:又叫法的定型性,是指法的调整对象时一般的或抽象的、某一类的人和事,它在同样的条件下可以反复适用。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具有国家性和普遍性。

一个国家法律形成的两种方式:一种是制定法律,通过制定形式形成的法律被称为成文法、制定法;另一种是通过认可的方式形成法律,称为不成文法。

法律出自国家,具有国家性。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具有强制性和程序性。

国家强制力是指国家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有组织的暴力。

国家强制力是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区别。

法的程序性,即法律的强制实施都是通过法定步骤和方式而得以进行的。

(4)法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范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调整主要是通过权利和义务的设定和运行来实现的,因而法律的内容主要表现为权利和义务。

小结:从特征上看,是一种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范。

当代我国法的主要渊源:不同位阶(层次)的法律、法规之间的效力关系:不同位阶下位法服从上位法同一位阶后法优于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不同法律的效力关系2、法系法系是指根据法律结构、形式和历史传统等外部特征以及法律意识和法律实践等因素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所进行的分类。

目前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两大法系: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它是以罗马法为源流,在近代法国和德国民法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法律的总称。

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法系。

法国、德国、瑞典、奥、意、荷、比、西班牙、葡萄牙等绝大部分欧洲国家以及日本、泰国等亚洲国家为大陆法系国家。

英美法系--它是以英国14世纪以来的普通法为基础,以英国法和美国法为核心的法律的总称。

属该法系的国家主要是英国、美国和曾经是英国殖民地的国家和地区。

如印度、缅甸、新西兰、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等。

两大法系的差别:第一,法律渊源不同第二,法官权限不同第三,审判制度不同第四,对实体法与程序法关系的态度不同我国所属的法系:大陆法系(三)我国的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的全部法律规范依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为若干法律门类、并由这些法律门类及其所包括的不同法律规范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我国的法律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法律部门构成: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其他法律部门的依据。

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由物权法、债权法、人身权法、财产继承权法等构成。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是调整现代国家在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课堂思考请辨析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凡具有强制力的行为规范就是法律二、经济法基础知识(一)经济法的产生1、社会经济发展与法律的对应关系自然经济:民刑不分重刑轻民市场经济初期:私法(民法)发达现代市场经济阶段:高度社会化和现代化带来诸多问题,使初期的自由放任个人本位思想向社会本位思想转移。

经济方面,转向注重政府调控,由此导致经济法的应运而生。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价格反映对稀缺资源的需求,并指引资源的流向,实现经济效率。

西方学者对市场经济的赞誉:市场像一架精巧的机构,通过一系列的价格和市场,无意识地协调着人们的经济活动。

它也是一具传达信息的机器,把千百万个不同个人的知识和行动汇合在一起。

虽然不具有统一的智力,它却解决着一种当今最大的计算机无能为力,牵涉到上百万未知数和关系的问题。

市场经济的突出问题: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导致政府对市场进行主动规制和调控的重要理由,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产生和存在的合理性的重要表现。

市场失灵的表现:表现一:市场机制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和稳定协调发展表现二:市场机制不能调节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社会道德的矛盾表现三:市场竞争导致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表现四:外部性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的福利产生影响。

如果对旁观者的福利影响是不利的,就称为“负外部性”;如果影响是有利的,就称为“正外部性”。

外部性一般不可能通过市场价格表现出来,当然也就无法通过市场交换的途径加以纠正,并最终影响社会经济效率,因此往往需要借助市场机制之外的力量予以校正和弥补。

即只能通过国家权力的干预。

表现五:信息不对称传统经济学基本假设前提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经济人”拥有完全信息。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市场主体不可能占有完全的市场信息。

信息不对称必定导致信息拥有方为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从而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以上是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但并不是全部。

市场失灵使得政府的公共政策有了用武之地,而经济法是实现这些政策的重要方式。

小结:经济法的产生必须以现代市场经济为条件,只有当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或者说不能靠民法、行政法给予保障时,经济法才有产生的必要。

(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与概念1、调整对象的含义就是国家用经济法的形式干预社会经济关系的范围,或者说是指经济法促进、限制、取缔和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2、关于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共识法的调整对象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因此,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也只能是一定范围的社会关系;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特定的社会关系,与其他部门法的调整对象不交叉、不重叠。

具体说,即传统部门法所不调整的具有经济性质、经济内容的社会关系。

人身关系、行政管理关系不由经济法调整。

3、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的范围从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上解决市场失灵带来的问题市场失灵竞争失效市场行为规制依法规制市场规制法市场失灵产业失衡总量失衡经济失衡宏观调控依法调控宏观调控法小结: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特定的经济关系,即国家在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包括两方面: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

经济法的基本定义:经济法是调整现代国家在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三)经济法的本质经济法的本质:指经济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相比所具有的不同性质或属性。

经济法的本质体现了经济法的特殊性和其存在的价值。

1、经济法是社会本位法法的本位:指法的基本目的、基本任务或基本功能,体现了法的价值取向。

经济法:以社会为本位,追求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是指它在对经济关系的调整中立足于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以尊重个体权益为基础,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为己任,把社会整体利益作为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

2、经济法是平衡协调法是指经济法的立法和执法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来调整具体经济关系,协调经济利益关系,以促进、引导或强调实现社会整体目标与个体利益目标的统一。

3、经济法是综合系统调整法经济法将各种法律调整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对经济关系进行综合系统调整,主要表现在经济法往往运用民事的、行政的、刑事的、实体的、程序的等手段作用于某一经济领域。

4、经济法是公法与私法的融合法法域理论:整个法律由公法和私法两大法域构成,正是基于两大法域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公法原理和私法原理,有了繁盛的私法研究和公法研究。

公法:以调整社会整体利益关系为主,保护的是公共利益。

通常认为宪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属于公法。

私法:调整社会个体之间利益关系,保护社会个体利益。

通常认为民法、商法属于私法。

(四)经济法的地位1、经济法地位的含义及问题的提出也即经济法在法的体系中的地位,特指在整个法的体系中,经济法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两种对立的观点:肯定与否定2、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法的调整方法法的调整对象按照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我国的法律部门作如下划分:3、经济法的地位经济法是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与民法、行政法等并列的一个基本法。

第二节法与经济法专题研讨——经济法法律责任问题研究一、我国现行法律责任的种类(一)法律责任的概念是指因违法行为引起的依法应承担的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违法行为是指一切违反法律规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由于违法行为的危害程度不同,违法者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也不同。

(二)我国现行法律责任的种类我国的法律责任主要分为三大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1、民事责任:是指违反民法的规定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10种):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做、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2、行政责任:是指违反国家行政管理法规、规章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分为行政处分与行政处罚两种。

行政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留用察看;开除行政处罚: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营业执照3、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的违法行为触犯了刑律,构成犯罪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承担法律责任方式分为主刑与附加刑两种。

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行;无期徒行;死刑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不,没收财产(三)三大责任的主要不同1、承担责任的方式不同。

THE END
1.法律法规一图读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布机构: 西湖镇人民政府 组配分类: 法律知识普及服务 标题: 【法律法规】一图读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文号: 无 信息来源: 人民网 有效性: 有效 成文日期: 2024-12-05 发布日期: 2024-11-29 【法律法规】一图读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发布时间:2024-11-29 14:19 来源:人民网 浏览次数:28 字体:https://www.yingzhou.gov.cn/OpennessContent/show/2498694.html
2.行政法渊源位阶行政法渊源位阶诉讼和仲裁都是解决纠纷两个法律途径,为了保证诉讼仲裁的顺利开展,国家有一系列的诉讼仲裁法规,保障了诉讼仲裁的运行,其中也规范了司法工作人员的行为,维护司法的威严和公正。 2024-02-26 02:06:41 已帮助3596人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互联网相关知识与律师输出信息后https://www.64365.com/special/xzfyywj/
3.行政法的法源(法律渊源)行政法的法源(法律渊源)下载源文件 立即使用 导图社区 行政法的法源(法律渊源)182 6 1 举报 发布时间:2022-01-08 法律渊源第二章行政法的法源知识总结,包括行政法的成文法渊源、行政法的不成文法渊源、法源的位阶与适用规则等内容。法律渊源 行政法法源https://mm.edrawsoft.cn/template/206438
4.我国行政法的渊源:反思与重述我国行政法渊源理论在20年间几经变迁。目前对行政法渊源的理解,大体定位在法律、法规、规章和法律解释等制定法层面上。这一主流观点体现了我国学者在特定情境中,面对国家治理难题,构建行政法治的一种努力。鉴于主流观点所面临的困境,一些学者试图对它加以修正,但法律渊源作为法律存在形式和执法依据这一基本命题还没有根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8605.html
5.研究法论文模板(10篇)(三)法位阶说 纯粹法学的法位阶说成为了行政法学对法律规范的层次进行划分的根据。凯尔森的法位阶说,认为首先一个国家之法体系,犹若一个圆锥形,法院之判决以及行政机关之处分等,皆构成此圆锥之底层,此种底层之法规范,与实际的社会相接触,而发生规范的作用。底层之上的法规范为法律,法律之上的法规范为宪法,宪法的https://www.haofabiao.com/haowen/37642.html
6.中国政法大学考研法理核心笔记法学法律笔记占据导论三分之二的篇幅,充分说明了法大法理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就学术现状来说,目前法大法理学的最大特征就是注重对法学方法论研究,法律思维也是研究生上课的必修内容之一;在99年的综合课试题中,“法学”是作为一个名词解释出现的,04年的综合课也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过,05年又出了一个6分的简答,因此,建议大家对http://www.freekaoyan.com/note/faxue/2019/03-13/1552459477382348.shtml
7.行政法规的解释8篇校规虽不是法律的范畴,但仍应依法制定。虽然校规所依据的法律很笼统,但通过推演,我们仍能够找到约束它的一系列形式法源。不同位阶法律对校规的规范有详略之别,《宪法》仅明确国家有实施教育权力,《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则将之扩展为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实现国家实施教育权力的具体权力规范,包https://www.ifabiao.com/haowen/50915.html
8.法理学法律规范在本书的第三部分作者也对法律与权力、行政、道德、习惯等其他社会控制力量之间的关系及法治的利弊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博登海默详细叙述了作为法律的非正式渊源的习惯、学理、公共政策、道德信念、正义的标准和理性与事物的性质,并把它们视为法律空白和法律模糊的重要方法和重要限制。法律与道德、习俗以及与其他社会控制手https://www.360wenmi.com/f/filezxv2f772.html
9.法律主体分类大全11篇而其他的一些理论学说甚至无法解决自身所存在的逻辑问题。政府为代表的行政力量只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并不能涵盖到所有的经济调节主体,同样起到调节作用的还有司法公检等权力机关。在劳动法成为独立部门法的法律制度下,劳动者也不能 篇(3)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Ahttps://www.fabiao.com.cn/haowen/40663.html
10.纯粹行政犯的划定及非罪化路径分析⑦前者构成犯罪的前提在于违反非刑事法律,而后者只是对非刑事法律中行政法的违反,即两者构成犯罪的前提不同。实际上,行政犯的特点在于未造成现实损害,而只是导致期得利益未能出现。⑧由此可见,等同说是对两者关系的误读,两者在历史渊源、法律渊源、行为性质、内涵外延以及对刑法总则的指导作用等方面均有所差异,故两者https://www.zwjkey.com/xingshifalv/xingshifalv/2024-07-12/12181.html
11.从英国信号灯理论到中国行政法理论基础之争(法律与行政(上下))书评从英国信号灯理论到中国行政法理论基础之争 本文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书评,而只是在课程中写就的读书报告。?、引政法的理论基础[1]是?政法最根本的理论问题。卡罗尔·哈洛与理查德·罗林斯所著的《法律与?政》作为英国公法领域享誉甚?的学术著作,对该问题亦有着别开的阐释:该书以“红灯”、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869778/
12.国家司法考试:法理学找答案(考试必看)考试题库7、单项选择题 《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该条款规定了下列哪一类法律现象的处理原则?()(2011年卷一单选第11题) A.法律位阶的冲突 B.法律责任的免除 C.法律价值的冲http://www.91exam.org/exam/87-4466/4466532.html
13.上位法和下位法的普及介绍如地方性法规与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之间的法律位阶关系;部门规章与地方性法规之间的法律位阶关系均是立法法未明确规定位阶的特殊关系。虽然《立法法》规定了当以上类型的立法发生法律冲突时法律适用规则,但这种规定不属于法律位阶的规定。因此,并非所有的法律渊源均可以纳入法律位阶的序列。https://blog.csdn.net/bisal/article/details/134086182
14.民法法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本科民法学论文题目(六篇)所谓“法体制”,是指同类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和实现方式的体系,可分为国家法体制、经济法体制、行政法体制、民事法体制、刑事法体制。 (3)多数学者认为,法律部门的划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于立法来说,有助于从立法上完善法律体系、协调法律体系内部关系;对于司法来说,有助于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明确各自的工作特点、http://cooco.net.cn/zuowen/1844868.html
15.天府智库理论研究司法裁判是一种基于来源的论证活动。在逻辑上,“裁判依据的来源”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裁判依据的效力来源于哪里,也即使得裁判之所以成为“司法”裁判的根源;另一层意思是裁判依据的内容来源于哪里,也即具体案件的适用条件及法律后果的来源。 拉兹(Raz)将法的渊源界定为“鉴别法律有效及内容的事实”。从司法裁判http://www.sass.cn/109000/6472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