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中的“绿色原则”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45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新出台的民法典就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作出了若干新规定,为美丽中国建设保驾护航。

民法典中的“绿色原则”

民法典第九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原则”。

民法典的“绿色”从三方面体现:

第一,民法总则第九条规定了“绿色原则”,即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民法总则从总体上对所有民事活动要遵守的环保义务做了一个总括性的规定,为后面各分编围绕着“绿色原

第二,民法典三个分编分别对于“绿色”制度作出了规定。例如物权编中,提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噪声、光、电磁波辐射等有害物质:强调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应当符合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在合同编中规定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

第三,侵权责任编中,用专门章节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侵权责任作出规定。

民法典中确立“绿色原则”,意味着为民事活动规定了普遍限制。

民法典的部分环保条款解读

第一千二百二十九条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一千二百三十条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发生纠纷,行为人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九条规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应该承担侵权责任。第一千二百三十条规定了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纠纷的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民事诉讼一般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但是考虑到环境侵权致害成因复杂,侵权人和被侵权人双方举证能力严重失衡,为加强对被侵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采用“举证责任倒置”。侵权人需要就法定的减轻、免除责任情形以及侵权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举证,这对侵权人的举证提出了较高要求。如果侵权人无法证明其法定免责情形,无法排除其污染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那就要依法承担不利后果。

作为排污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会向环境有组织或无组织排放污染,存在损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风险,为了避免合法排污可能需要承担的环境损害赔偿责任,企业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企业在新建污染项目时,做好环评和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充分评估项目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风险;二是在生产活动中,做好原辅材料、生产工艺、污染排放等生产台账的记录以及监控预警、应急准备等风险防控工作,做到有据可查;三是在发生污染事故后,及时开展应急响应,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害,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条侵权人违反法律规定故意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严重后果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

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条规定了惩罚性赔偿责任。惩罚性赔偿不同于传统的填补性赔偿,发生污染环境或生态破坏侵权时,除了考虑对受损权益进行完全的补偿、填补,另外还对加害行为进行惩戒、制裁,对类似违法行为进行威慑、预防,从而达到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该条明确了惩罚性赔偿以“违法”为前提,以“故意”为主观要件,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严重后果”为客观结果要件。

第一千二百三十四条违反国家规定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生态环境能够修复的,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组织有权请求侵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承担修复责任。侵权人在期限内未修复的,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组织可以自行或者委托他人进行修复,所需费用由侵权人负担。

第一千二百三十五条违反国家规定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组织有权请求侵权人赔偿下列损失和费用:

(一)生态环境受到损害至修复完成期间服务功能丧失导致的损失;

THE END
1.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司法解释对侵权法规则的发展与完善为了使广大律师、法官和法律实务工作者了解该司法解释,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笔者依据民法典的规定,密切结合侵权法基本理论,对《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解释(一)》进行逐条解析,每一条的解析都围绕“条文要旨”“理解与适用”“疑点与难点”“相关规定”这四个部分展开。http://www.legaldaily.com.cn/fxjy/content/2024-12/09/content_9085507.html
2.民法新篇章解读2023年全新修订的法律宝典在法律体系中,民法典作为私法的核心,其对个人和社会关系的规范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自从1845年法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民法典以来,各国纷纷效仿,形成了一套以保护公民权利为核心的法律体系。2023新版民法典完整版,不仅是中国法律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也标志着我国立于不败之地的人文关怀。 https://www.1lhyh3ij.cn/ke-yan-cheng-guo/459228.html
3.专利侵权的构成要件及判定原则和法律责任专利权侵权人权利人禁止反悔原则 这是对专利权人的一种限制。专利权人在专利审批、无效宣告等程序中,为了满足法定授权要求而对专利权利要求的范围进行了限缩性陈述,那么在以后的侵权诉讼中,不得将已经放弃的内容重新纳入专利保护范围。比如,在专利申请过程中,专利权人声明某一技术特征不属于其专利保护范围,在侵权诉讼中就不能再主张被控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V9R8NK05568PZ6.html
4.民法热点聚焦:争议与解析在当今社会,民法在权利保护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法作为社会生活的基石,为公民的权利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首先,民法明确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如财产权、人身权等。这些权利是公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民法的保护使得这些权利不受非法侵害。其次,民法通过侵权责任制度,对侵权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制裁。当公民https://blog.csdn.net/JiYan_yellow/article/details/144341316
5.刘超:论“绿色原则”在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的制度展开法律条款“绿色原则”必须贯彻到民法典的具体制度中,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倡导或者宣示层面,“该原则的精神可以覆盖民法各个领域”,[7]而不能仅仅认为其适用于侵权责任法甚至是环境侵权责任制度[在《民法总则》正式规定“绿色原则”为一项民法基本原则之前,有些学者基于其内涵不能彰显民法的独特法律价值、不是调整私人间的http://fw.mwfw.cn/fltk/240693.html
6.民法典的前世今生北大法律信息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5月28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45号主席令予以公布,新华社1日受权全文播发这部法律。 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和附则,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https://www.chinalawinfo.com/Feature/FeatureDisplay1.aspx?featureId=743%20
7.土地争议调处申请书6篇(全文)土地使用权,是指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对依法交由其使用的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以及依法处分的权利。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体现了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可以分离的基本原则。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musqh885.html
8.农村土地确权原则是什么农村土地确权必须确定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应体现土地确权的精神实质,为正确界定土地权属指明方向,并在整个土地确权中始终起指导作用。 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的原则; 有利于生产和生活,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原则; 政策和法律并用原则; 分阶段、区别不同情况处理原则; https://www.64365.com/zs/1195088.aspx
9.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精选8篇)(二)全面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 一是明确基本原则。按照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的原则,统筹考虑户籍关系、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对集体积累的贡献等因素,协调平衡各方利益,统筹做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工作。法律法规和现行政策已有明确规定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从其规定;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h564bt18.html
10.跨境电商知识产权风险的应对——以中国电商在美被诉为例自2012年以来,从事跨境电商业务的中国电子商户持续遭遇来自美国的侵权诉讼,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电子商务海外业务的拓展。为有效应对跨境电商侵权诉讼、推动我国跨境电商业务的良性发展,一方面,电子商户需要加深对域外知识产权法律及司法程序的了解,强化权利意识,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和自己的诉权;另一方面,政府及行业协会也应在协调https://www.zjmif.com/qualitymana/detail/id/16179.html
11.段斌斌:权利还是职权——教师惩戒权的法律性质及立法规制正因如此,职权主体经常成为公权审查的对象和救济行为指向的对象,并须承担违规用权和渎职失职的法律责任。这种责任在性质上是一种行政法律责任,具体表现为行政处理或行政处分,因而“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须担责”成为职权运行的基本法则。当然,职权行为也有可能因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而引发侵权责任(如交警在行政https://www.hbskw.com/p/70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