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应是一门最讲理的学问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是中国国际法学的研究重镇。她的前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室和最早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组。

一、为什么法学应是一门最讲理的学问

这是由法(律)和法学的性质所决定的。

第一、法律是人的行为规范,而人的行为受人的思想所支配,法律要有效地规范人的行为贵在做通做好人的思想工作,而要有效地做通做好人的思想工作,关键是讲清讲通其中的道理,做到以理服人,把道理讲到人们的心坎里去,让人心服口服,不得不服,人们从内心里从思想上认可法、接受法、信从法,法才能深入人心,化为支配人行为的思想,并体现在人的行为上。法律通过讲理使人良心发现,并归依法律,可以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世界上做人的思想工作最有效的方法,所以韩非子指出:“因事之理,则不劳而成”(《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思虑熟,则得事理;得事理,则必成功”(《韩非子·解老》))。

们对它是否讲理以及讲理如何的要求就不会像人们要求法学讲理那样高那么严。

第三、法律的制定要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法律是大众智慧的结晶,所以西塞罗说“法律是最高的理性”;法律的制定有严格的程序,严格的程序是对法律的层层把关,道道过滤,步步改进,使法律尽可能地杜绝任性、私见和偏见,使之成为“天下之公器”,法律应是天下之公理,所有这些都使得法学成为最讲理的学问。而其他学问如号称是“时代精神之精华”的哲学大都只是个性化的学问或者是私人学问,自言自语,都难免成为一孔之见,一家之言,具有不可避免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第四、法律的规则是有限的,但法律所要调整的社会关系是无限复杂多样的,其实,法律是用有限的规则把握无限世界的一种方式,当有限的规则不足应对无限世界时,总要诉诸真情和至理,真情和至理是法律最高和最后的一条,真情和至理是法律规则不敷运用时可供援引的最后依据,也是法律规则取之不竭和用之不尽的源泉,只有它们才能填补法律规则的漏洞和空白以克服其有限性和局限性。法律规则是固定的,而其适用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法律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使固定僵硬的规则能够灵活地适应活生生的人,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法律要讲理。理是万事万物的主宰,“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内篇》),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事不涉、无人不讲,理才是活灵活现、神通广大的,理才具有普适性,“有理才能走遍天下”,只有真理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只有讲真理的法律才能通行天下,所以管子认为,要“治之以理”,“以法数治民则安,故事不广于理者,其成若神”(《管子·形势解》)。

第五、在一个法治社会,法律是一个社会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的最后评判标准,自应是最讲理的事情和地方,如果连法律和法院都不讲理,那么这个社会就是一个是非颠倒、真假不辨、善恶不清、美丑不分的社会,这种社会无正义可言,也无可救药。人们之所以对法律、对社会还有信心,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人们相信无论怎样,最后还是有讲理的事情和地方,不讲理的法律是恶法,这种恶法极大地败坏了法律的声誉,甚至使法律声誉扫地。

所以难于执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判决书讲理不充分细致,不能令人信服。

二、法学讲的是什么理

法学讲的是常理。这也是由法律和法学的性质所决定的。

法律的一个基本特征和根本要求就是要普遍适用,要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少,事不分大小轻重,都要普遍适用。由于各地的人们绝大多数不是专家学者而只是普通的公民,这就使得要普遍适用于他(她)们的法律只能是最普通或最通常的,也只有这样的法律才能普遍适用。其实,一个社会的法律从根本上说是由该社会最广大最普通民众的日用常行、风俗习惯和认知能力所决定的,所以,法谚说“习惯是法律之母”、“国法莫大乎人情”、“法律是成年人的学问”;法学家孟德斯鸠认为:“法律不要精微玄奥,它不是逻辑的艺术,而是家庭父亲简单平易的推理”,“法律的体裁要精洁简约,要像十二铜表法一样,连小孩子都能背诵出来”;大法官霍姆斯也指出:“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凡此种种,都说明法律要大众化、通俗化,法学讲的就是人们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安身立命等最简单、最朴素的道理;法律关乎人们的日用常行,法典是“生活的百科全书”,讲法学就是讲经验、拉家常;法律是为具有一般理解力的人们所制定的,

法学必须用最通俗易懂的话语把其中的道理说清道明,法学讲的是常理,是常人都能懂的道理,甚至是常识。

当前,在法律界和法学界有一种法律专业化和法学教育精英化的思潮。如有人认为要掘深法律的“专业槽”,因为法律的“专业槽”太浅,以致于谁都可以到里面吃上一口;也有人提出要去掉“人民法院”中的“人民”二字,因为“人民”二字会使人联想到法律可以搞群众运动,会误认为法学是一门非专业化的学问和职业;还有人认为:“法律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法律职业技能和法学素养上,这种严格的要求在法学教育上体现为对精英化的教育,精英教育是法学教育的基础,也是遵循法学教育自身特点的必然要求。”(参见

秦玉彬:《我国当前法学教育困境探微》)这些观点值得商榷和警惕。

如果法律知识的专业化,使法律知识成为只有少数专业人士才能知晓的学问,而广大民众蒙在鼓里,法律成为少数人的专利和特权,而广大民众无法问津,这样的法律不仅违背了法律的基本属性和根本要求,而且由于广大民众不能知晓而无法通行。事实上,法律知识连同文化知识和科技知识是所有知识中少有的几种应该普及也能够普及的几种知识,即所谓的“扫盲”、“科普”和“普法”。在现代法治社会,法律知识已成为一个公民日用常行须臾不可缺乏的知识,已成为一种普及化、大众化的知识。因此,法律(学)应“体至理于常行”,

“求规则于正学”,那种过于专业化因而也是特权化的法律知识脱离大众,不能普遍适用,根本就不是法律知识。

到底什么叫法律精英?我认为,我们所需要的法律精英不是垄断法律知识的特殊人物,不是因为垄断法律知识而高人一等的上层人物,从根本上说,我们需要法律精英以及法律专家,并不是需要他们去垄断法律知识,而是需要他们去普及法律知识;不是需要他们去把法律问题复杂化,而是需要他们把复杂的法律问题简单化,使普通的民众都可易知能行。如果不能这样,那么法律精英和法律专家不仅性质可疑,而且作用不大。因为各种矛盾和纠纷绝大多数都是发生在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之间的,在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时,它们面对的是普通的老百姓,对他们讲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和纠纷的法律,只能也必须俗言俗语,“家长理短”,满口法言法语,讲那些高深莫测的法律专业知识,他们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反而收效甚微。有时陪审员审理案件之所以比专业法官审理案件效果更好,以及之所以需要陪审制度,就是因为陪审员来自普通老百姓中间,他们和当事人在许多方面都相同或相通,尤其是有共同的语言和判断标准,易于沟通和协商。

这些都说明大众化、通俗化的法律知识要比那些高精尖的法律专业知识更有用途。

我们还有一种误解,认为法学如果大众化、通俗化,成为了常识,还用得着长期学习和反复研究吗?这岂不是有损法律(学)的尊严吗?其实不然,深入不易,浅出亦难,甚至更难,因为深入的目的正是为了浅出,否则就是故弄玄虚,实践证明,不能浅出往往就没有深入,为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才需要长期学习和反复研究。因为大道至简,就像大师总是用平实浅显易懂的三言两语就能把复杂深奥的问题说得一清二楚一样,如黑格尔认为“什么是自由?”,“自由就是在家里的那种感觉”,他这样定义自由,胜过那些鸿篇巨制和高台讲章论说自由,但要说出如此通俗易懂的道理,非经深思熟虑不可,也非要大师不可。我们的法学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大师和这样通俗易懂的

道理,只有这样才能为法律和法学赢得尊严。

三、目前法学讲理如何

考查我们现行的法律和法制实践,不难发现目前我们的法学讲理

的现状并不能令人满意。

有的不太讲理。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严

有的讲理不充分。如“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对法学存有误解。如一种很流行的观点,认为法学是一

有一种做法,就是把中外法律思想史排除在大学法学十四门核心课程之外,仅作为选修课,有的根本就不开这两门课。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因为法律思想史是人类关于法律所形成积累起来并经过历史筛选流传下来的思想,能写在里面的都是堪称经典的,是很好的教材,大可以之为师,能够用来教人。恩格斯曾指出,要学习哲学,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以外至今没有别的途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84页。)其实,学任何一门学问都是如此,法学亦然。像目前这样对待法律思想史,势必形成一种轻视思想、蔑视理论的倾向和氛围,这也有违大学的性质和宗旨,大学不仅是“习艺所”更是“思想库”,不学思想史,没有思想,其结果只能培养一些专家,但造就不出大家和大师。而没有大家和大师,法律(学)就讲不好理,就不能大有进步和大有作为。

四、法学怎样才能讲好理

以人为本。法律是人的行为规则,它作用于人并通过人

而起作用,法律怎样对待人,人就怎样对待法律,要想人很好地对待法律,法律就必须很好地对待人,而法律要想很好地对待人,法律就应以人为本。法律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对人讲好理,只有以人为本的法律才是讲理的法律,因为“道不远人,远人非道”(《中庸》),马克思也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离人而言理大多是歪理邪说。法学要想对人讲好理,必须尊重人,顺应人,人性即天理,人性即法理,“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是法律(学)的最高命令(参见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9页。)只有尊敬人并使人成之为人的法律才是讲理的法律。法学要想对人讲好理,必须研究人。孟德斯鸠在研究法的精神前“首先研究了人”(参见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序言。)只有首先认真研究了人,才能认识人、理解人,在此基础上才能对人讲好理,只有研究了人并认识了人的法学才能讲好理,从这个角度看,法学是人学。

THE END
1.法律思维的理解和运用在案件事实认定完成之后,对于该事实法律性质的判断,是法律思维至关重要的一环,往往决定着案件的后续走向和处理结论。比如,对于网络司法拍卖的法律性质的判断,是其是否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的重要决定因素。对此,最高人民法院第125号指导案例指出,网络司法拍卖属于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措施,其与私法上的拍卖有本质http://zbyyfy.sdcourt.gov.cn/dyzy/372897/372830/30218227/index.html
2.遵守法律——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遵守法律的名言警句在当今社会,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遵守法律不仅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本文将通过PPT的形式,探讨遵守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 (一)遵守法律的概述 1、法律的定义与作用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规定人们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http://www.skypure.com.cn/post/19838.html
3.探索正义的边界法律学术之旅案例分析,是律师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具体案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法律条文背后的精神内涵以及实践中的应用技巧。在学习过程中,我会尝试将所学理论与真实事件相结合,从而提升我的应对问题能力。 四、私募基金与金融监管 除了传统领域,我也对私募基金这一金融产品产生了浓厚兴趣。私募基金是一个高风险、高回https://www.cjan6a6c.cn/ke-yan-cheng-guo/455247.html
4.法律纲领之谜解读律法迷雾中的基本智慧在现代社会中,法律不仅是维护国家秩序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基石,也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支撑。了解法律基本知识,对于个人成长、职业发展乃至社会进步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二、宪法与基本法 宪法是国家最高的法律,它规定了国家政体、政府组织以及公民权利义务等根本大法。宪法作为国家政治生活和各项行为准则的顶层设计https://www.6vjxuc8a1.cn/jun-lei-wen-xian/460843.html
5.法律框架内推动社会正义实现之道法律资讯在法律框架内推动社会正义的实现,需要完善法律法规,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加强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公平正义的良好氛围。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推动社会正义的实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法律秩序的良性发展。 https://kanfawang.com/post/21222.html
6.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内涵因此,历朝历代都在法律上设置罪名、制定刑罚,对叛逆、分裂等言行严加惩处,维护大一统的格局和中央集权的政权体制,确保最高决策权、立法权、司法权掌握在以皇帝为首的朝廷手中,这成为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鲜明特征和核心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是当代法治文化极其重要的思想渊源,值得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6615982500820735&wfr=spider&for=pc
7.良心是法律的精神和最高境界法律不是至高无上的,至高无上的是人性,是良心。 生命是无价的,尊崇生命,这就是最大的良心。 良心至上的原则对我们法律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我们每一个法律人,绝对不可以粗浅的理解法律知识,要更深入的领悟法律原则,更要吃透法律的精神。如果一个执法人员简单的按法律条文办事,那么势必会造成不公的判罚https://m.findlaw.cn/lawyers/article/d758748.html
8.律师的最高境界独家于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公民享受到更好的法律环境和待遇的想法就不可遏制地产生了,辅之于该想法的参政议政从政的意识就自然而然地被激活了,并为此去努力奋斗,变为现实。此情此景,此时此状,就是律师的最高境界。 我之所以说这是律师的最高境界,是因为这个境界中律师是为更加广大的民众服务,是在最直接地研究制定http://www.mzyfz.com/cms/benwangzhuanfang/xinwenzhongxin/zuixinbaodao/html/1040/2018-04-20/content-1330258.html
9.法律特点(精选十篇)“听讼, 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是中国古代“无讼”思想的权威凭证。细考法家“以刑去刑”思想, 与“无讼”亦有相通之处:都旨在追求统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即达到法律“设而不用”的最高境界。 历代史书中都记载不少息讼之例。东汉吴佑为胶东相, “民有争讼者, 辄闭阁自责, 然后断其讼, 以道譬之,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v434985.html
10.有关《论法的精神》的读书笔记(通用9篇)要深刻理解司法的最高境界,就要领悟“法的精神”到底是什么?孟德斯鸠把自己的代表著作称之为《论法的精神》,其含义就是:“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状态有关系;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势和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法律应该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关系;和居民的https://www.ruiwen.com/zuowen/dushubiji/1044284.html
11.法律人法庭语言技巧全攻略(下)“说服”是律师法庭话语的最终目的、最大追求,是“赢”的最高境界。 阿龙等人(1986)归纳了14个赢的因素(和工具)和8个导致失败的因素和错误。成功的要素如下: (1)可信度; (2)吸引力; (3)对事实、法律和先例的掌握; (4)有力而且容易理解的、用短句表达的意思; https://www.ilawpress.com/material/detail/149062578083994112
12.法律人必看的十本书籍孟德斯鸠与其以前的法律学者主要满足于对法律条文的解释不一样,他力图从法律以外,从历史、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去研究法的精神,从社会的进步去探求这种精神在政治、法律等方面所起的 6、重要作用和一般规律, 并从法律与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探求法律的精神实质,也即探求法律的最高境界。8、论犯罪与刑罚一一贝卡利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28877993.html
13.论法的精神读后感(合集三篇)由此可见 ,孟德斯鸠与以往的法律学者主要满足于对法律条文的解释不一样 ,他力图从法律以外 ,从历史 、生活 、风俗习惯等方面去研究法的精神 ,从社会的进步去探求这种精神在政治 、法律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和一般规律 ,并从法律与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探求法律的精神实质 ,也即探求法律的最高境界—公正的价值理念https://www.scfaying.com/tongbuzuowen/51897/
14.美国辛普森案了解美国法律你说不对啊,这个法律的最高境界是无枉无纵,不冤枉一个好人,可也不放过一个坏蛋,辛普森是个明显的坏蛋,为什么会放过呢?你今天讲这个案子,难道是想证明美国司法制度是一个失败的混账制度吗?因为只有混账的司法制度才不能主持公道啊。你不能光看辛普森这一头,终于免去牢狱之灾,你还得看另外一头啊,那边是两具尸首https://www.jianshu.com/p/0d0fb2a567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