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海琦版心理测量学重难点考点归纳整理1

心理测量(戴海琦版)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练习与思考练习与思考:1.与物理测量相比较,阐明心理测量的特点。

2.为什么人们不能象对物理测量那样容易接受心理测量?(此题为思考题)3.如何才能证明心理测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解答要点:1.(1)从依据的法则来说,心理与教育测量依据的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论。

(2)从测量的内容来说,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内容是复杂的,内隐的,其测量只能是间接的。

(3)相对与物理测量的定量分析的精确度而言,心理与教育测量定量分析的精确度很低。

3.(1)从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来看,心理测量是可能的。

(2)人的心理现象和知识水平如同其他一切物理现象一样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既有质的方面,也有量的方面,因此有必要测定出这些差异的数量。

第二章心理与教育测量的产生与发展>>练习与思考练习与思考1.简述古代中国对心理与教育测量的贡献及其特点。

2.心理与教育测量从卡特尔到比内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什么特点?(此题为思考题)3.推孟和韦克斯勒在智力测验发展过程中各有什么贡献?解答要点:1.在古代中国,在测验实践和测验理论方面都对心理与教育测量作出了贡献并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在测验实践方面的贡献。

1、在能力测量方面。

早在2500年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凭自己的经验观察,首先评定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并将人的智力分成中上之人、中人和中下之人三个等级。

董仲舒已论及到注意测验。

刘邵把人的才能划分为12种类型。

6世纪中叶,中国江南出现了类似现在的婴儿发展测验的\周岁试儿\习俗。

出现于清代的益智图、九连环可以认为是最早的创造力测验。

2、在人格测量方面。

孔子把人分为狂者、狷者和中行3种。

刘邵根据阴阳、五行和形体的关系及其人的行为表现,把人的性格划分成12种类型。

3、在教育测量方面。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测量出现于中国西周奴隶时期。

据记载,在西周的\国学\中已经建立具有相当系统性的教育测量制度。

《心理与教育测量》重点汇总注:结构顺序按照戴海琦《心理与教育测量》一书,知识点根据真题略有增减,重点以红色加粗标注,次重点黑色加粗。

复习需结合学校范围,此文档仅供参考。

一、名词解释1.测量“根据法则给客体或事件的属性指派数字”,通俗地说,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尺对事物的属性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1.称名量表称名量表只是用数字代表事物或用数字对事物进行分类,其中的数字只是事物属性的符号,并不具备有意义的固定原点、单位的等距性和数字的顺序性,因而该类数字没有数量的意义。

2.顺序量表顺序量表上的数字不仅能够指代事物类别,而且能够表明不同类别的大小、等级或事物具有某种特征的程度。

3.等距量表等距量表不仅能够指代事物的类别、等级,而且具有相等距离的测量单位。

4.比率量表比率量表是最完善的测量量表,因为它除了具有类别、等级、等距的特征外,还具有绝对的零点或固定的原点。

5.测量误差测量误差指的是在测量过程中由那些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化因素所产生的一种不准确或不一致的测量效应。

6.随机误差随机误差就是那种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而又不易控制的误差。

它使多次测量产生了不一致的结果,其方向和大小的变化完全是随机的,只符合某种统计规律。

7.系统误差系统误差就是那种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因引起的一种恒定而有规律的效应。

这种误差稳定地存在于每一次测量之中,此时尽管多次测量的结果非常一致,但实测结果仍与真实数值有所差异,是不正确的。

8.信度信度指的是测量结果的稳定性程度。

换句话说,若能用同一测量工具反复测量某人的同一种心理特质,则其多次测量的结果间的一致性程度就叫信度,有时也叫测量的可靠性。

9.重测信度指的是用同一个量表对同一组被试施测两次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经过多年研究,分析出语文理解、言语流畅性、推理、空间表象、数字、记忆和知觉速度等七种最主要、最基本的心理智力。

吉尔福特提出一个新的智力结构模型,主要包括三个维度:①内容因素,指引起心智活动的各类刺激,包括:视觉(F)、听觉(A)、符号(S)、语义(M)、行为(B)。

②操作因素,指由各种刺激引起的反应方式与心理过程,包括:认知(C)、记忆(M)、发散思维(D)、聚合思维(N)、评价(E)。

③结果因素,指心智活动的产物,亦即对各类刺激的反应结果,包括:单位(U)、类别(C)、关系(R)、系统(S)、转化(T)、涵义(I)。

(3)智力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弗农提出了智力三层次模型,认为G因素处于智力结构最高层,贯穿于其他所有智力因素之中;第二层是言语智力和操作智力两个因素,分别控制着第三层的主要心理智力,如数学、语文、空间知觉等。

2.智力的生物学理论詹森的振荡理论是生物学理论中最有代表性的,该理论假设:每个结点的激活水平是振荡的。

对结点的刺激若超过了其激活阈限,则将沿着结点链传递下去直至最后的反应通道。

个体在这两个因素上的差异,导致了个体的反应时差异,并最终反映了个体在智力上的差异。

3.智力的认知心理学理论智力认知成分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

《心理与教育测量》戴海崎讲义第一部分教材精讲[视频讲解]序《心理与教育测量》导学[视频讲解]心理测量理论部分心理测验部分心理与教育测量两大部分心理测量理论(重点、难点、掌握)重点掌握书中内容,视频辅助理解记忆全面掌握和深度理解研究生统考、复试、面试的重点心理测验(非重点、了解)书中和视频的内容结合了解,不需要机械记忆对整体框架理解,了解具体测验的主要思想统考中考的内容非常少,不会太具体,注意大题中可能需要了解一些具体测验的应用应用和测量方向的复试和面试中涉及的可能较大现代测量理论部分书本第十七章项目反应理论概化理论对应视频中的第15章、第16章(难点、了解),研究生统考几率较小,但是不排除一些概念和框架类的提问测量学方向的研究生复试和面试考试基本概念和思想的几率很大应对考试,结合视频理解书中的内容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视频讲解]第一节心理测量的基本性质一、心里测量应用的普遍性二、心理的可测性人的心里非物质,人的心理可测吗?孟子:权,然后知轻重;夺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桑代克: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数量。

麦考尔:凡有其数量的事物都可以测量。

辩证唯物注意的观点:人的外显行为客观存在,可以感觉、知觉,进而可以测量。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可以通过测量人的外显行为而推测人的心理。

三、心理测量的间接性心理测量是一种间接测量。

间接测量必须找准中介媒质。

物理测量也有间接测量:测气温中介媒质:水银心理测量的中介媒质:人的外显行为外显行为:种类众多而且复杂多变心理测量的间接测量难度更大。

四、心理测量的定义广义测量定义:测量是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具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心理测量定义: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测验对人的心理品质进行定量描述的活动。

定义理解1.心理测量依据的法则:心理学理论2.心理测量工具:测验。

测验的本质:一个一个精心设计、精心编排,被称为“题目”的行为刺激组成,“测验”内容千差万别,形式林林总总。

心理测量(戴海琦版)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练习与思考练习与思考:1.与物理测量相比较,阐明心理测量的特点。

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测量与测量量表一、什么是测量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

该定义包含三个要素:事物、数字、法则。

数字具有区分性、序列性、等距性和可加性。

二、测量要素(一)参照点确定事物的量,必须有一个计算的起点。

(二)单位好的单位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确定的意义;二是有相同的价值。

三、测量量表(一)命名量表如用1代表男,用2代表女(二)顺序量表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数字仅表示等级。

(三)等距量表其数值可做加减运算,但不能做乘除运算。

例如:温度的零点是人定的,0摄氏度不意味着没有温度。

(四)等比量表数值可做加减乘除运算一般来说,心理测量是在顺序量表上进行。

第二单元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一、心理测量的定义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观察人的少数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二、心理测量的性质(一)间接性(二)相对性(三)客观性:其实就是测验化的标准问题。

量具必须标准化,这是对一切测量的共同要求。

心理测量标准化包括如下内容:测验的刺激是客观的、对反应的量化是客观的、对结果的推论是客观的。

第三单元心理测验的分类一、按测验的功能分类(一)智力测验;(二)特殊能力分类(三)人格测验二、按测验材料的性质分类(一)文字测验(二)操作测验三、按测验材料的严谨程度分类(一)客观测验(二)投射测验四、按测验的方式分类(一)个别测验(二)团体测验五、按测验的要求分类(一)最高行为测验要求受测者尽可能做出最好的回答,这主要与认知过程有关,有正确答案。

智力测验、成就测验均属最高行为测验。

(二)典型行为测验要求受测者按通常的习惯方式做出反应,没有正确答案。

一般来说,各种人格测验均属典型行为测验。

第四单元纠正错误的测验观一、错误的测验观(一)测验万能论(二)测验无用论(三)心理测验即智力测验二、正确的测验观(一)心理测验是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是决策的辅助工具。

戴海琦心理与教育测量课后习题与答案心理与教育测量课后习题及答案戴海琦版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练习与思考练习与思考:1.与物理测量相比较,阐明心理测量的特点。

2.为什么人们不能象对物理测量那样容易接受心理测量?(此题为思考题)3.如何才能证明心理测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解答要点:1.(1)从依据的法则来说,心理与教育测量依据的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论。

3.(1)从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来看,心理测量是可能的。

2.心理与教育测量从卡特尔到比内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什么特点?(此题为思考题)3.推孟和韦克斯勒在智力测验发展过程中各有什么贡献?解答要点:1.在古代中国,在测验实践和测验理论方面都对心理与教育测量作出了贡献并具有自己的特点。

6世纪中叶,中国江南出现了类似现在的婴儿发展测验的"周岁试儿"习俗。

心理与教育测量学戴海琦第三版重点问答题及答案[大全5篇]第一篇:心理与教育测量学戴海琦第三版重点问答题及答案第一章、心理测量概述1、心理测量的含义、特点;测量的含义;要素;以及测量的量表(1)心理测量的含义:依据一定的法则,对人的心理特质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2)心理测量的特点––间接性:与物理的直接测量不同,从外显行为推测,以间接了解人的心理属性;相对性:测量的结果是与其所属团体比较而言。

客观性:即测验的标准化,是对一切测量的基本要求。

–(3)什么是测量:测量是根据法则给事物分派数字(S.S.Stevens)事物:测量对象,在心理测量中,想测量的当然是心理能力和人格特点;数字:代表某一事物或事物某一属性的量;法则:测量所依据的规则和方法。

(4)测量的要素:参照点:①测量工作中测量对象的数量的固定原点②绝对参照点:以绝对的零点作为测量起点,如长度/高度③相对参照点:相对零点,如温度[水冰点]、海拔[海平面]单位①理想的单位一是要有确定的意义,不能有不同解释②其次应有相同的价值,即两个单位点之间差异相等。

(5)测量的量表:量表:任何可以使事物数量化的值或量的渐进系列。

①命名量表:数字仅仅代表分类,无任何意义;不可比较,如男女②顺序量表:可比较,没有相同单位和零点,不能加减;如名次③等距量表:可比较,有相同单位无绝对零点,可加减,不可乘除;适用多种统计方法:平均数、标准差等,如温度④比例量表:最理想的量表,有等距的的单位和绝对零点,有倍数关系;如年龄。

2、什么是心理测验,如何理解心理测验?心理测验的类型;心理测量的功能;(1)什么是心理测验:心理测验实质上是行为样本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

①行为样本:有代表性的题目②标准化:测验的编制、实施、计分和分数解释的一致性。

③难度的客观测量:测验的编制、实施等过程中减少主试和被试的随意性程度即标准化,测验的难度水平应确定④信度:测验结果的一致性⑤效度:测验结果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4.常模参照测验与标准参照测验的区别:常模参照测验是指对一个测验事先选取一部分样本,进行标准化,用统计手段进行处理得到一个常模,然后将测验投入使用,将每一个被试的测验结果与常模比较,获得在整个团体中的位置。

如现在很多被投入使用的测验,韦氏测验、比内量表等都属于常模参照测验。

标准参照测验是对要求掌握的知识、技能的一种测量方式,也就是看被试是否达到了所要求的标准,像现在的各种考试,包括考研都属于标准参照测验。

5.测验等值条件:①同质性:被等值的不同测验形式所测的必须是同一种心理品质。

②等信度:被等值的不同测验形式必须有相等的测验信度。

③公平性:如果两个测验是等值的,则无论以其中的任何一个测验为基础进行等值转换,所得到的转换关系都是一样的。

④可递推性:X=Y=Z,则X=Z。

⑤对称性:测验间的等值转换关系是双向的,可以将测验X上得分数转换为测验Y上的分数,反之亦然。

6.项目反应理论和经典测量理论:a)测验对被试的评价依赖于测验项目的具体组合和项目数量b)测验性能指标的估计依赖于被试样本c)被试能力与项目难度两指标不一致性d)测验误差估计的不精确性7.概化理论与经典测量理论:a)概化理论在经典测量理论中的误差分析手段出于停滞状态的时候,给出了一套全新的测验误差分析方法,而且非常精细,是在经典测量理论基础上的一大进步。

b)概化理论引进了测验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是的测验工作在能按质量指标设计最佳测验和测验情景,为测量学的法杖打开的了新的思路。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4版)全套资料【教材+笔记+(1)梳理知识脉络,浓缩学科精华。

(2)详解课后习题,巩固重点难点。

第1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1.1复习笔记一、一般测量概述(一)测量及其种类1.测量的定义测量是指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尺对事物的属性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这一定义包含四个关键词:(1)“一定的法则”,是指任何测量都要建立在某种科学规则和科学原理基础之上,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完成测量过程。

(2)“事物的属性”,是指所要测量的客体或事件的特定特征。

(3)“量尺”,是指测量中所使用的度量工具。

(4)“定量描述”,是指测量的结果总是对事物属性的量的确定。

“数量”不仅指描述事物特征的符号,而且指一种有序的量。

数量具有四个特性:区分性、序列性、等距性、可加性。

2.测量的精确度测量的精确度既与测量对象的性质有关,也同测量时所用的工具有关。

(1)测量的精确度决定于测量对象本身的性质。

可根据测量对象的性质把它分为三种类型:确定型、随机型、模糊型。

(2)测量的精确度决定于测量工具(量尺)的精密性。

尽可能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是保证测量精确度的重要条件。

3.测量的分类根据测量对象的性质和特点,测量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物理测量:即对事物的物理特征的测量。

(2)生理测量:即对机体生理特征的测量。

(3)社会测量:即对社会现象的测量。

(4)心理测量:即对人的心理特征的测量。

(二)测量的基本要素一个完善的测量数量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即测量的参照点和测量的单位。

1.测量的参照点(1)参照点的定义测量的参照点是指在测量工作中,测量前测量对象的数量的固定原点。

(2)参照点的分类①绝对参照点,即以绝对的零点作为测量的起点。

②相对参照点,即以人为确定的零点作为测量的起点。

(3)参照点的常见使用情形①最为理想的测量参照点当然是绝对参照点,因为它的意义最为明确。

②在人们难以找到绝对参照点的情况下,就必须改用相对参照点。

心理测量学复习重点方案一、测量的基本概念1.测量的定义和特点2.测量的目的和意义3.测量的分类和层次二、心理测量的步骤与方法1.测量目标的确定2.测量内容的选择3.测量工具的构建4.测量工具的考试5.测量结果的分析和解释6.测量结果的应用和评价三、测量工具的可靠性1.可靠性的定义和特点2.可靠性的评估方法4.可靠性的提高途径四、测量工具的效度1.效度的定义和特点2.效度的评估方法3.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4.效度的提高途径五、常用的心理测量方法与工具1.个别测量和群体测量2.笔试测量和面试测量3.客观测量和主观测量4.智力测量和个性测量六、测试的应用与发展1.测试在诊断和评估中的应用2.测试在选拔和招聘中的应用3.测试在教育和职业指导中的应用4.心理测量学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七、心理测量的伦理问题1.道德和伦理的关系2.心理测量中的伦理问题3.心理测量的伦理原则和准则八、心理测量的应用前景1.心理测量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2.心理测量在不同领域的应用3.心理测量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心理学考研心理测量学笔记及复习建议(戴海崎)2016年心理学考研渐渐落下帷幕,很多考生在这场角逐中败下阵来,又继续投入到下一年的战争,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2017年要考研的孩纸们,是不是该快马加鞭了呢!根据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知,心理测量主要包括两部分:心理测量的基本理论和心理测验及其应用。

心理测量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心理测量的基础、经典测量理论、项目反应理论和概化理论;心理测验及其应用主要包括心理测验的编制技术、心理测验的施测、测验常模、标准参照测验、常用心理测验和心理测验的应用等。

力比多学院考研心理学教研室对近十年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的心理测量部分历年真题解析进行解析:由上图可知:①心理测量的简答题主要出在经典测量理论和心理测验的编制、实施这两部分,而综合题主要会在信效度部分出,有时会与统计结合起来;②心理测量考查的两大重点部分分别是:经典测量理论和常用心理测验及应用;③信度与效度是经典测量理论中的重难点。

据此,力比多学院心理学教研室给出心理测量的复习建议为:a.重把经测模型;b.斩获信效和项分;备注:经典测量模型中的每一节内容都是重点,尤其值得强调的是信效度,这部分不仅会以客观题的形式考察,也常会出主观题。

c.理解项反和概化;备注:对基本观点、基本概念的理解进行考察,考察形式一般是客观题。

d.通晓测验编制、施测和常模;备注:心理测验的编制和实施通常会考察简答题,2017年力比多学院考研心理测量基础阶段讲义也汇总了这些题。

e.必用测验。

大家都知道专业课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如果想总分获得高分,专业课就必须考高分。

第一单元心理测量学导论1.1心理测量学概述在学习本内容时,请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心理测量?2、心理测量有哪些特性?3、心理测量面临哪些困难?4、心理测验有哪些类型?5、心理测验有什么功能?6、心理测量者应具备哪些素质要求和道德准则?小结:在第一单元的第一部分,我们讨论了心理是否可测,学习了测量、心理测量、心理测量学、测验、心理测验、量表的概念,研究了心理测量面临的问题,辨析了心理测量、测验、评估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心理测验的种类和功能,知晓了心理测量者应具备的素质要求和道德准则。

重点应掌握心理测量、心理测验的概念,量表的概念、要素与种类;了解心理测验的种类和功能。

重点应理解心理测量兴起的历史背景,知晓心理测量的诞生与发展。

重点是经典测验理论的基本假设。

3.1心理测量的基本流程在学习本内容时,请思考以下问题:1、心理测量的基本流程是什么?2、如何实施心理测验?3、样对心理测验进行计分和解释?4.1项目分析概述在学习本单元时,请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项目分析?2、难度的估计方法有哪些?3、区分度的估计方法有哪些?4、难度和区分度之间的关系如何?5、怎样进行猜测度与诱答项分析?6、什么是项目反应理论?其基本原理和特点是什么?在第四单元,我们学习了项目分析的含义、目的、功能和内容,探讨了难度、区分度的概念及难度、区分度的估计方法,明确了难度和区分度的关系,对猜测度和诱答项进行了分析。

心理测量学知识点总结心理测量学知识点总结1.测量: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

它包括事物、法则和数字(具有区分性、序列性或等级性、可加性、逻辑性的特点)。

2.测量的要素有参照点和单位。

3.参照点:是要确定事物的量,必须有的计算的起点。

参照点分为绝对参照点(代表“无”)和相对参照点(别代表“无”)4.好的单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有确定的意义;(2)有相同的价值。

心理测量的单位别够完善,既无统一的单位,也别符合等距的要求。

5.测量的本质是依照某一法则将事物数量化。

即在一具定有单位和参照点的延续体上把事物的属性表现出来,那个延续体称为量表。

6.命名量表。

不过用数字来代表事物或把事物归类,数字只用来做标记和分类,别能做数量化分析,即别能讲A>B>C,也别能做加、减、乘、除的运算。

7.顺序量表。

其中的数字别仅指明类不,并且指明类不的大小或含有某种属性的程度,这里的数字包含数量关系,即能够讲A>B>C。

要紧用于分等或排出顺序。

心理测量普通是在顺序量表上举行的。

8.等距量表。

别但有大小关系,还有相等的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即能够讲A>B>C,也能够做加、减运算,但别能做乘、除运算。

9.等比量表。

即有相等单位又有绝对零点,即能够讲A>B>C,也能做加、减、乘、除的运算。

1.心理测验:是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经过观看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关于贯通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2.心理测验的性质:①间接性;②相对性;③客观性(包括测验的刺激是客观的、反应的量化是客观的和对结果的推论是客观的)。

3.按测验的功能分为:智力测验、特别能力测验和人格测验。

4.按测验材料的性质分为:文字测验和操作测验。

5.按测验材料的严谨程度分为:客观测验和投射测验。

6.按测验的方式分为:个不测验和团体测验。

7.按测验的要求分为:最高作为测验和典型行为测验。

8.错误的测验观:①测验万能论;②测验无用论;③心理测验即智力测验。

心理测量学重难点考点归纳整理一.心理测量的基本理论(一)心理测量的基本理论1)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1)心理测量的特点①间接性——心理属性是内在的不可直接测量到的特质,但可表现为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外显行为,测量者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测量这些外显行为,并由这些行为判别特质的性质。

②相对性——对人的行为进行比较,没有绝对的标准,亦即没有绝对零点,我们有的只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序列。

所有的心理测量都是看每个人处在这个序列的什么位置上,也就是只有顺序量表的特征。

③客观性——实际上就是测验的标准化问题。

测验用的项目,说明、言语、态度、评分、分数转换、解释都需要标准化。

2)心理测量的特征与分类:按所测量的心理特征分类:①能力测验②成就测验③人格测验按接受测量的人数分类:①个别测验②团体测验按测验目的分类①描述性测验②诊断性测验③预示性测验按测验要求分类①最高作为测验②典型作为测验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分类①常模参照测验②目标参照测验③潜力参照测验3)经典测量理论及其模型(1)基本定义真分数:反映被试某种心理特质真正水平的数值;其是一个在理论上构想出来的抽象概念,在实际测量中很难得到观察分数:实测到的分数;我们希望通过改进和完善测量工具及方法的方式来使得观察分数尽量接近真分数。

前提:①有条件构造出两份或以上真正平行的测验②被试有条件接受两个测验Ⅲ分半信度:将一个测验分成对等的两半后,所有被试在这两半上所得分数的一致性程度也可以把对等的半测验堪称是在最短时距内施测的两个平行测验。

THE END
1.《法理学》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ABD三、1.法的体系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现行法律规范按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2.法律制裁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责任主 体依其所负的法律责任而实施的惩罚性或保护性强制措施。3.法律上的权利是指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 http://www.360doc.com/document/24/1205/16/85391339_1141233110.shtml
2.法律特征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法律的特征和作用分别是什么法律,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具有独特的特征和广泛的作用,它不仅规范了社会成员的行为,维护了社会秩序,还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本文将详细探讨法律的特征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法律的特有特征1、规范性:法,天纯雾芯科技http://www.skypure.com.cn/post/5706.html
3.法则之门揭秘法律基本知识的奥秘在探索法律基本知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起源和发展。法律作为社会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演变而不断完善。从古代律法到现代法典,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内涵。 三、立法原理:构建合理的规则体系 立法原理是指制定法律时应当遵循的一系列准则。这包括正当性原则,即立法应符合公平正义原则https://www.qmso18vkw.cn/jun-lei-zi-xun/248885.html
4.建构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中的中华文明法治蕴含事实上,在政治生活相对正常时期,皇权行使总是受到祖宗成法、内阁相权等多重因素的牵制,这实际上与西方法治进程中通过宪法惯例、议会制约等方式限制君权的做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如果认为皇权完全不受限制,进而否定中华传统文明中的法治基因,不能不说存在以偏概全。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65096.shtml
5.法律知识大师从小民之手到权威之口的奇妙变身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法律知识内容大全并非简单汇总法条,而是一个系统化、结构化、内涵丰富且实用性的学习体系。这包括了法律原理、理论框架以及实际操作技能。只有将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律工作者。 从书本到现实:如何将理论转化为能力 https://www.1lhyh3ij.cn/ke-yan-jin-zhan/461249.html
6.法律硕士考试每日一练(2024/11/29)考试试题A、任意性规范 B、委托性规范 C、授权性规范 D、准用性规范 点击查看答案 【单选题】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 A、统治阶级的意志 B、阶级斗争状况 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历史传统 点击查看答案 【多选题】按照法律规范为主体规定行为模式的不同方式,可以把法律规范分为( ) A、义务性规范 B、授权性规范 https://www.netkao.com/flss/Artle/20241129/247341118789.html
7.法律的意义和价值行业资讯评价作用:法律作为一种评价准则,可以帮助人们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明确的是非观念和评价标准。 预测作用:法律具有可预测性,人们可以通过法律预测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是否合法,以及在法律上是否有效,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 强制作用: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制裁,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http://www.anlihk.com/detail/id/103/
8.探索正义的边界法律学术之旅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大数据已经成为推动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工具。大数据可以帮助法院更精准地识别重复犯错的人群,从而提高效率;同时,也能辅助判断证据质量,使得司法人员认定更加科学合理。我期待能够参与到这样的创新项目中来,利用科技改变我们的司 法体系。 六、国际化视野下的跨境执业 https://www.cjan6a6c.cn/ke-yan-cheng-guo/455247.html
9.2020考研政治:马原核心考点背诵整理(腿姐版)复习经验二、辩证法 1、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2、联系的内涵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3、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https://www.kaoyan.com/zhengzhi/jingyan/5d43a710da0be.html
10.《对立平衡论》第七章对立平衡的认识与认识方法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互相转化表现在:感性认识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这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的内在条件,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的越丰富,向理性认识转化的可能性就越大。人们认识的目的是通过理性的行为达到利用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所以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决定着感性认识必然上升到理性认识去把握客体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938620212478216
11.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科学揭示了否定的深刻内涵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法特征:普遍联系、永恒发展 四种思维方式: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 五大基本环节: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现实与本质 https://blog.csdn.net/weixin_61083660/article/details/128914361
12.量刑理论量刑法学网但是从实然的角度上来说,犯罪是一种相对恶,而非绝对的恶,人们对于何为恶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一个时代的恶行可能成为另一个时代的提倡行为。我国79刑法中的投机倒把罪到97刑法即被废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再比如古希腊斯巴达杀掉畸形的婴儿是一种当时社会提倡的行为。{45}除此之外,在一些社会学家https://liangxing.swupl.edu.cn/lxqy/lxll/251137.htm
13.经济学与经济学理论内涵的界定(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书评要想真正理解一个科学理论,我们不但要搞清楚那些概念、命题、规律的确切含义,也要搞清楚它们与现实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那些命题与现实的关系以及所谓“规律”在解释现实中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与此同时,也要明白所依赖的方法论的优势和局限性。所以,对某种科学本身进行正确界定,对该科学的理论进行正确界定,明确方法论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761482/
14.事实认定及其在法律推理中的作用大咖说法可采性原则凸显的是证据法的法律特性,证明原则凸显的则是证据法的逻辑特性,即证据与待证要件事实之间的逻辑证明关系。证明原则和可采性原则的统一,决定了证据法具有求真和求善的双重目的。威格莫尔认为,可采性原则在独领风骚一个时期之后,其相对重要性会适当减弱,证明原则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为这一重心http://www.mzyfz.com/html/1335/2019-07-08/content-1398999.html
15.田辰山:毛泽东在人类哲学巅峰——纪念毛主席诞辰而恰恰在相反意义上才是毛泽东的哲学高度,他阐述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范畴是指贯通一个过程的决定方面与非决定方面的互系(不分离、相系不分)性。“主要矛盾”指一个域境中的各种相互关系交汇的焦点;说“领导的、决定的作用的”、“支配地位的”和“决定的”等等,是在一个充满无法严格分清的关系、动态变化的http://www.wyzxwk.com/Article/sichao/2014/01/312144.html
16.恶意串通的功能定位与规范释义程智华律师团队体系解释需要满足四大要求:无矛盾、不赘言、完整性和体系秩序。对于已经有了清晰决断的立法安排,解释者应当尽可能地探寻原意。对此,欧盟法上的清晰法令规则(acte clair)的表述更为妥帖,该规则原意是指清晰和明确的条款无需解释。但随着判例的发展,清晰法令原则演变为一种相对宽松和灵活的标准,即当法律文本存在不同https://lawyers.66law.cn/s2710364257045_i88269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