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课堂教学常用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二、课堂小结概述
三、开展课堂小结的必要性
1.完善课堂信息
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知识点增加,知识的难点增多,在正常教学结束后,学生接受的信息多而杂,很难做到层次分明、结构条理。在每节课结束的时候,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文字或图表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是对课堂信息的完善,不仅协助学生理清知识的结构层次,而且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2.教学效果反馈
通过课堂小结教师不仅可以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数学教学的课堂小结是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可以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以便日后的改进;也可以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点和难点,以便再次的讲解和示范,加深印象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3.承前启后
初中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具有系统性、连贯性,新知识作为旧知识的延续和扩展,新知识的学习需要旧知识作支撑,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往往忽略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师通过课堂小结,在巩固、归纳旧知识的同时,启迪新知识。
四、课堂小结的方法
1.归纳总结法。归纳总结法作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一般是在课堂结束的五到十分钟内,教师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学思想进行总的概括,以图表、阐释、视图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问题,教师再次的授业解惑。归纳总结法,为学生展示了整节课的内容,在突出教学中心的同时,也突出了重点。例如,在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列举三角形全等的所有证明条件,学生通过选择的方式回答哪些条件可以证明三角形全等,哪些条件不可以;也可以延伸扩展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全等条件。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全面的学习,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2.延伸拓展法。延伸拓展法具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思维力的作用,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师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通过问答的形式,教师启迪性提问,学生试探性回答的方式,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扩展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视野。一节完整的课堂,应该以引导性问题开启,以启迪性问题结束,使学生在追逐中进步。例如,在学习有理数时,教师通过提问:大家这节课收获了什么,什么样的数属于有理数。有同学可能回答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再进行深层次的提问:小数是否属于有理数。不断的通过提问,学生温习知识的同时,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比较异同法。初中数学中有许多相似的概念,相近的结构,通过比较异同的方法,不仅帮助学生温习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异同观念,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别和联系。把新知识和旧知识中的相似概念、原理、结构等放在一起,对比不同概念、结构、原理等之间的差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不同概念、原理、结构之间的异同,避免混淆,而且可以发现彼此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记忆。例如,在学习《认识圆》时,学生容易混淆圆周角和圆心角的概念,教师可以分别列出圆心角和圆周角的概念,进行两者之间的比较,然后利用图示分别在圆中找出圆心角和圆周角,这样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异同就清晰可见,以便于日后的灵活应用。
5.学生自立法。由学生自己完成课堂小结,教师在上课前,指出由哪位同学完成课堂小结,或者以自荐的形式完成课题小结,这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小结,学生还可以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教学
一、要高度重视高中数学课堂导入工作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的方式、效果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最终效果。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必需环节和关键环节。“万事开头难”,课堂导入是很必要的,倘若没有课堂导入,全堂课平铺直叙的满堂灌,既不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不容易让学生掌握重点,就不会有好的教学结果。“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做好了课堂导入工作,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为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奠定基础。所以,做好课堂导入工作要是十分必要的。
二、要掌握常用的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课堂导入不仅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既然课堂导入工作如此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开展课堂导入呢?我们认为,掌握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
问题导入法是新课改后很受推崇的一种导入方法。这种方法有明显的优势,教师若能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对它进行积极地思考,进而讨论论证方法,使课堂气氛会由此变得十分活跃,从而打破“满堂灌”的沉闷的教学格局,一般也是运用在新课中,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运用会有比较好的效果,比如公式推导类、定理证明类可以比较好的运用。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的有两点,一是提出的问题难度要适中,太简单或者太难都容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二是教师要有配套的方法技巧,并善于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要围绕主题进行讨论,避免过分偏离主题。
练习导入法是比较具有数学特色的导入方法。数学是一门重视实战能力的学科,概念、理论掌握得再好,也还需要一定的练习,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才能会运用知识,并在熟能生巧中加强数学思维。练习导入法在新课和复习课中都可以运用。新课中运用的目的主要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难度和压力,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急于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而集中精力进入学习的导入方法。例如学习“等差数列前n项和”,就可以让学生先用传统方法算一些数字。在复习课中应用此法,则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定时复习、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如培养数形结合、一题多解的意识和创新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的是题目要选择适当,要根据教学目标设置题目,注意预习和复习中运用此法的不同目标。
此外,类比导入法、对比导入法、复习导入法等也是比较常用的导入方法。这些方法有一些不同的方面,但在目的上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能够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要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在课堂中有更好的表现,从而发挥师生合力,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高中数学课堂导入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以上我们讲了几种课堂导入常用的方法,也对每种方法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简单总结,下面我们将就课堂导入需要注意的共性问题进行一下说明。
首先,要尊重学生。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还要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成功的连接“教”和“学”,才能为教学活动取得实效打好基础。学生不是被动学习的机器,而是有自我意识和独特思想的与教师一样的人,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尽管在学习上的基础有差异,个性有差异,但都已经有了相对独立和成熟的观念,自我意识很强,他们渴望被尊重,渴望能够证明自己。作为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建立在正确的学生观的基础上,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个性、知识等现状,把师生关系确定为平等的地位,在课堂导入的方式方法选择上,充分参考学生的意见建议,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与学生实际相符合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使课堂讨论达到和谐而有成效的境界。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学生
信息技术是一门富有创造性和很强实践性的课程,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是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面临的一个艰巨的任务。加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保障。提高45分钟要质量,是提高信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通过近年的教学,我认为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会大大提高信自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一、重视信息技术课堂的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课的导入部分之所以重要,还有着信息技术课本身与时代背景紧密联系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当前,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的高速发展,作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学生机房,软件资源日益丰富,一些机房还提供了互联网环境,这些进步,在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也在挑战着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艺术,上网、游戏、聊天吸引着初中学生充满好奇的心,一些学生迷恋于聊天、游戏,无心上课,在上课时,注意力无法集中,这些问题,都赋予了导入部分更特殊的含义,一个好的导入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游戏、聊天中拉回课堂,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按预先的教学设计正常进行。在现实中,有些教师抱怨信息技术课难上,学生难教,其实,这和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的导入部分重视不够有重要关系,如果忽视导入部分,或者是随意为之,草草了事;或者干脆省略导入部分,直奔主题,这都会使课堂教学缺乏过渡,显得突兀,学生对上课失去期待,上课效果自然会不尽人意。
2.复习导入法,这是教师比较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既可以很好的回顾之前的知识,又能很好的让学生举一反三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我觉得这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是一种相对较好的导入方法。
3.前后对比导入法,将没有应用新知识处理的作品与应用新知识处理的作品进行前后对比,让学生自主的发现新知识的乐趣,和有点,让学生更有兴趣来进行学习。这可以说是信息技术课中比较独特的导入方法,也是信息技术老师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二、多多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n的兴趣
信息技术知识抽象,操作要求严格,初学者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犯很多错误。教师往往在学生多次尝试仍未成功时(这还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方法有关),容易变得急躁,大声斥责学生的事情屡屡发生。使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变成对失败的恐惧;以至于越来越胆小,越来越害怕上信息技术课,学习效果越来越差。如果在学生多次尝试仍未成功时,教师淡化学生的错误,耐心地指导学生克服困难,同时尽力发现他的闪光点,及时多给表扬肯定,哪怕这困难是微不足道的,往往能把学生刚刚产生的畏难情绪,立即转化为克服困难后的喜悦心情,形成个体的成功体验,从而大大激励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教师能否在课堂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于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如问题法,带着问题去学习,使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三、加强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共同进步
四、大胆放手,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刚开始我在教学中,喜欢把每一个内容讲得细细道道。后来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有很多弊端。1、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容易被动学习。2、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思想容易被框死。3、课堂气氛不活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难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就像在书法中有飞白,那是意境;在绘画中有虚有实,那会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因此,在教学中也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老师应大胆放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说,我在讲“上网浏览”时,由于这一课内容较多,学生一下子掌握所有内容比较困难。其中,通过搜索引擎进行网上搜索是一个难点。于是,我在开始新授时没有把网上搜索这一内容放进去,先把教学重点网址的填写和网页的浏览讲解完,然后让学生操作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即想查找一些信息或访问某个网站但又不知道在哪个网站上,网址是什么?并让学生先动脑筋自己解决,能解决最好。如果无法解决,大家讨论,最后老师总结一下。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突破了难点,真是事半而功倍。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切实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我们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和方法,加强教学研究,探索各种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依据,坚持新课程理念和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一定会更高。
参考文献:
[1]李杨炜.信息技术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师讲学生讲
语文教学中的说,也即为“讲”。语文课堂中的“讲”,不外乎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教师的“讲”,一个是学生的“讲”。
一、教师的“讲”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讲”是十分必要的,不可能不讲。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讲”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3.要“授之以渔”,教给方法。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讲”也同样是为了“不讲”。要想减少教师的“讲”,甚至达到“不讲”的目的,就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提高其举一反三的能力。少讲多练,注重总结与推广,提高“实战”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授之以鱼”永远比不上“授之以渔”。
二、学生的“讲”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对象,必然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不可能只是被动地接受,必然要和教师、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学生的“讲”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学生的“讲”其实是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方法、技能等,进行内化、吸收、展示的一个互动过程。学生的“讲”,在刚接触这样的课堂时的确有很大的难度,不少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懂得了解题的方法与思路,但是不能有效地进行表达,和同学间的互动开展不起来。我认为,对于学生的“讲”,教师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注意引导,教给方法。单纯的谈“讲”对于学生而言,绝对算不上是新事物,只是以前学生的“讲”大多仅仅局限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被动的成分要多一些,而现在的语文课堂中则要求学生的“讲”更具主动性,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在刚开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关键的时候、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方法,如常用的句式,常用的表达方式,常用的逻辑推理,常用的观察、研究方法等。“学讲方式”是以学生个体主动积极的自学为学习形式,以师生间合作互动为主要上课学习组织方式,把“学生学进去”和“学生讲出来”作为新的学习形式指南和学习目的的归宿。这种方法是被教学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一种方法。
2.注意鼓励,使学生树立自信。要想让所有学生都敢于“讲“出来,要想让所有学生都能把“学进去”的东西或者是存在的问题大胆地“讲出来”,离不开教师及时的鼓励。尤其对于一部分平时就很少发言的学生,教师更要经常进行表扬,更加注意去发现其闪光点,让其逐渐树立起自信,自觉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交流中,引导他们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教师可以让学生成为讲台的主人,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改举措,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全方位、多层次的提高。
3.循序渐进,由易入难。学生的“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由刚开始的讲一句话到讲一个小问题,由听别人讲到尝试进行复述再到自己学着讲,由罗列知识点到抓住要点,由杂乱无章的叙述到有条理地表达一个观点,从而使学生逐渐学会将自己“学进去”的知识或存在的问题,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有效地表述,进而能在同学之间展开正常的探究与交流。
4.小组合作,互帮互助。无论是课前的自学,还是课中的讨论,乃至课后的巩固,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都很大。组员之间可以对“讲出来”的东西进行补充、完善,小组之间还可以开展一些小型的竞赛活动,力争使“讲出来”的内容能够抓住重点,且表达简明扼要、有条理。
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将教师的“讲”和学生的“讲”有效结合在一起,都达到言之精、言之凿,逐渐构建一种常态化的课堂,语文课堂教学乃至课程改革才能够取得成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特点;原则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时所运用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讲授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手段。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过程,教学方法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方式,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接受和反馈信息的主要方法,没有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的能力培养更会成为一句空话。
一、教学方法的特点
一是相对性。不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都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例外,其中不存在绝对好的方法。就唯物主义的观点而言,不管是何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只是教师在运用这些教学方法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用这种方法解决什么问题,要做好利与弊之间的平衡。
二是针对性。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为了使教学过程更为顺畅自然,教师一般会采用自己比较熟悉和擅长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和研究各种教学方法,并将这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针对各种综合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三是综合性。教学方法应该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来综合选择,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所以,教师既要重视示范、引导和点拨,又要培养学生观察、运用和创造的能力。只有有助于发挥两方面作用的教学方法才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是多样性。语文教材当中的内容丰富多彩,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比如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观察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二、使用教学方法的原则
一是坚持启发性。新课程改革理念中明确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要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激发学生探索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本质上都应该对学生具有启发性。教师既要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又不能放任学生自流,需通过正确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勇于探索新知的精神。
二是坚持培养三维目标。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学工作应该实现对学生三个方面的培养目标:学习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对于教师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语文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具体的教学目标,合理优化教学方法,使它们更具启发性和针对性,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是坚持因材施教。学生和学生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在教学过程中从不同学生的特点出发,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语文课堂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因材施教就是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快乐、主动地获得知识。
三、常用的语文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们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创造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把这些教学方法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话,可以从以教为主、以学为主、教学结合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以教师的语言讲解为主,传递语文知识信息,使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1.讲授法。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向学生讲授本堂课的语文知识,包括课堂导入、课程引导、介绍背景分析课文、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各个环节。这种教学方法使语文知识更加系统化,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目前讲授法还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一堂语文课,教师适当的讲解和示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不能为了避免“满堂灌”的嫌疑而不敢开口讲,该讲则讲,而且还要讲透彻讲到位。
(二)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1.讨论法。讨论法主要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通过自己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集体讨论交流的方式来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思想的碰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的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2.研究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形式,根据已经掌握的语文知识探索新知识、提高语文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教法中重视教师的教、轻视学生的学的局限性,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
(三)常见教学结合的教学方法
2.情境教学法。这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创设适当的情境来讲解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以美感染人、以情感动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提高,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不管是哪种教学方法,只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具体情况等因素,合理选择并妥善实施,都会对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还需要努力探索,创新更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毛森梅.初中语文教学创新阅读教学方法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21):125-126.
[2]苏敏.探索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6):76.
[3]万云.做好高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积极探索高中语文教学新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2,(28):132.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设计;创建;调控
有效教学需要有效设计作为前提,有效的课堂设计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过程过于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内容缺乏预见性,不适应改革后的英语课程教学。情境是揭示语言所表述意义的因素之一,脱离了情境,语言就难以恰当地表述意义,情境为英语的学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习环境,本文探索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情境的创建及调控。
1教学情景的创建
1.1采用多姿多彩的导入形式,为创造良好课堂教学情景做准备。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英语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把学生引入特定的英语语言环境之中。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并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是实现英语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讲,中学英语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新课导入也相对容易,新课导入的方法也较为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1.1直观导入法。直观导入法是指通过具体的实物、图片、简笔画、照片、幻灯片、录音、音乐、录像、VCD等手段导入教学。它往往能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直观的手段要比言语描述更为清晰明了,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1.1.2谈话导入法。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教师设置谈话主题,通过谈话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新的学习目标中来。在师生间在一问一答中引出了新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新课开始前几分钟和学生作随意交谈(FreeTalk),以求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
比如:在授课1Module1MyFirstDayatSeniorHigh时,我仔细思考,这是高中的第一堂英语课,为了更好得了解学生,也为了让学生消除对我的陌生感。在授新课前,和学生作随意交谈。"What'syourname?""Whereareyoufrom?""Whatisyourfavoritesuject?Why?""Whichlanguagesdoyoustudyatyourschool?"通过随意交谈(FreeTalk),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这节课学生脸上布满了笑容,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我的教学。
1.1.3复习导入法。这是一种常用的、传统的导入法。利用教材知识结构循序渐进的关系,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以加强知识结构的纵横联系。根据高中课本的编写规律,每个单元一般顺序为:第一课为"对话"课,第二课、第三课为一个故事或人物介绍的课文等。第二课和第三课的连贯性特别强,教师在讲第三课时常用"温故知新导入法",容易使学生将前一课已学的内容与本课内容联系起来。
2以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为中心,营建课堂教学情景
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能够较好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便于自己去认识发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和揭示知识本身的魅力。当然,课堂教学活动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应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活动,选用适当的活动形式。
2教学情景的调控
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设置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教学情景的创建,二是教学情景的调控。因此教学,情景调控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应变能力,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3情景教学对于促进学生英语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功能
3.1情景教学使语言内容直观,易被学生吸收,从而降低教学过程的难度,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的欲望,达到同等语言难度的教学目标。如在月光奏鸣曲这一课里,我结合房间的图画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景:Whatcanyouseeinthegirl’sroom?(someshoes,apiano,ahardchair,etc.)Whatdoyouthinkeachofthemisusedfor?故事本身没有揭示故事发生的细节,只出示了这些道具。我用以上问题情景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也为后面部分课文的理解打了埋伏。
3.2情景教学使用语言更接近学生,更接近生活,引用学生较为熟悉或能够理解的生活实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景,从而丰富和激活背景知识,通过语境激活背静知识,促使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个过程既可以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也可以将新知识直接置于情景中进行教学,使学生更直接、主动地进行语言学习活动。
关键词:对外汉语;初级;口语
H19
目前,汉语口语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已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传统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模式是不分课型的,一本教材在一个课上解决全部问题,口语能力训练可以在精读课上的口语技能训练上完成。八十年代后期逐渐形成分课型教学,本文主要讨论分课型的专门开设的口语课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初级阶段是整个教学的开始阶段,此阶段的学习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极为重要的铺垫作用,本文主要浅谈一下汉语初级阶段口语课的教学目的与教学方法。
一、初级阶段口语课的教学目的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外国学生的跨文化口头交际能力,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这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最重要的教学原则之一。初级阶段或起步阶段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其特殊性,《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明确提出了初级阶段口语教学的目标:“能比较准确的发出单个字、词的音,句子的语调虽有明显的母语影响但所表达的意思连贯,基本上能让听话人理解;能进行日常生活中诸如见面、介绍、祝贺以及询问、购物等基本口语交际;能用已经掌握的简单词汇表达自己的意图或叙述某一事情的基本内容,句子错误率不超过30%。”
赵金铭根据《汉语水平等级标准》提出了汉语初级阶段即零起点学生的口语技能训练所要达到的目标:“说的能力----能应付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简单的社会交际和有限的学习需要。在课堂上,能够回答教师的提问,提出自己的问题;对300字到400字的话题熟悉的材料能够复述大意;可以就同课文内容类似的题进行连续对话。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语速接近正常,语句较连贯。在交际中,能够就上述熟悉的话题作简短的问答和陈述,能说简单句和由简单句组成的语段,具有初步会话能力;在文化适应方面,了解中国人使用的基本的礼貌用语。”赵金铭提出的教学目的更具体地提出了教学中的要求,便于指导课堂实践。下面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口语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
二、初级阶段口语课教学方法浅析
(一)提问法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式。口语课堂目的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所以这种方法也是初级阶段口语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零起点学生,教师的提问有难度,在课堂教学中多是呈现性问题,即课文的理解或围绕语言知识的提问,例如学生在学习一两周后可以提问“会话有几个人?”“他们是谁?”等,在提问与回答中让学生熟悉了“有”字句、用“几”提问还有特殊疑问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及语感,再逐渐增加真实性问题便于学生发挥。利用师生提问和生生提问的方式也是提高口语课堂学生开口率的重要方法。
(二)背诵法
有人认为背诵教学法机械、单调,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就语言学习而言,字音的牢记,词汇的积累,语法规则的熟知等都需要知识储备,背诵法是引导与帮助学生记忆词句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初级汉语口语教学中,通过提问等方式,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和必要的语法知识后,便可采用背诵的方法,目的是使留学生在一定的交际语境中能“脱口而出”,顺畅对话。但要注意让学生读准字、词、句,朗读是背诵的基础,要通过教师正确的示范与纠音后再进行背诵。另外在背诵中为防止学生的厌烦情绪,教师可以与学生结合,一起背诵,或老师先背一遍,这样教师首先以身作则可给学生引导和榜样,并有利于良好课堂氛围的形成。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背诵对于快速提高学生的汉语能力有非常大的帮助。
(三)情景表演法
(四)听述法
“能说简单句和由简单句组成的语段,具有初步会话能力”是对外汉语初级阶段口语教学的目标之一,虽然初级阶段的学生的表达能力有限,但也需要在教学中慢慢培养学生听述、表达的能力,以初级口语教材《汉语会话301句》为例,课后联系中就设计了听述环节,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成段表达能力很有帮助。
以上教学方法是教学理论结合课堂教学的一些总结归纳的,实际课堂可能有更多方式,但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为了大到口语教学的目的,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正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只要认清了教学目标,就会为课堂教学找准方向。
[1]赵金铭.汉语可以这样教[M].商务印书馆,2006.
[2]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J].世界汉语教学连载,1995.
[3]莫莉.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口语教学探讨[J].时代教育,2008,(8).
[4]刘晓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综述[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2).
1.要有针对性。富有针对性的导课,既要考虑教学内容,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应多从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入手,而对高年级学生应多从设置疑难、启发谈话、联系类比等手法入手。
2.要有启发性。好的导课方式能点燃学生智慧之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教师在导课时要设计精巧的问题,并注意留给学生适当思考的余地,让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展开想象的翅膀。
3.要有新颖性。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打破常规是最常用的方法。如一位教师的作文课,他预先布置了写作观察任务而故意迟到5分钟让学生去写老师也迟到了这一特定环境下同学们形态各异的表现。
4.要有趣味性。一堂课之所以要有趣味性,并非单纯地为了搞笑,它可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知活动积极化。充满趣味的导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趣盎然中焕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
导入新课要讲究导入技巧,充分发挥教师的独创精神。课堂教学导课艺术的具体形式与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创设情景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的投入是最常用的导课方式。教师在导课时要巧妙,真切感人,触发学生心灵深处,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如教学《舍身炸暗堡》一文,教师可精心选取影片的激烈战争场面播放,加上教师简短的介绍,学生很快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效果一定很好。
4.演示直观式。导课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这是要求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设置导课。如讲述《乌鸦喝水》一文,教师将一深水杯子放置桌面上,“谁能不动杯子吸到杯子里的水?”学生一定会对这个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这时,教师应用导语:那我们来看看一只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
5.故事引趣式。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教授《捞铁牛》一文,教师可用故事导入新课:宋朝时候,有一回,黄河发大水把拴浮桥的笨重大铁牛冲走了。铁牛太重了,又陷在淤泥里,人们想了各种办法都没拖回大铁牛。一个和尚却说:“铁牛是被水冲走的,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同学们想一想,结果会怎么样?”学生的思维就会空前活跃,急于寻找答案,学习的兴趣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6.名言启迪式。借用名人名言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知识探求欲望。如一位数学教师这样导入新课:伟大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说过:“不学会观察,你们永远也当不了科学家。”他自己的座右铭是:观察,观察,再观察。同学们,你能通过观察发现下列数的规律吗?123581321()5589144()。有了名人名言的启迪,同学们的观察兴致一定很高涨,使课堂真正成为思考的王国。
7.直接导入式。直接导入新课是学习全新内容最常用的方法。借题发挥以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赵州桥》一文,可直接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参观闻名于世的宋代石拱桥,接着投影这座桥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从而直接导入新课。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质量;提升
下面我就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谈几点看法:
一、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充满情趣
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既使是一个好的方法,经常用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兴趣,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如初学、巩固和复习,就不能用一样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付出心血,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在教学中,这应该是教师大有作为的地方。
比如教字母吧,26个字母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教得快、教得准、教得好,让学生学得有趣味,也并非每一位教师都能做到这样。教师可以照本宣科,每次几个字母,依次教完就过去了;也可以把字母做成卡片让学生自己做字母排队游戏,分组进行字母排队比赛,教唱字母歌。这样做学生不仅学得快而好,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反应能力,以及集体观念。两种做法,两种效果,前者索然无味,后者却是其乐融融。开始教单词的时候,我们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比如教football,我们指着足球:What’sthisIt’safootball.
football,football再重复几遍,足球的音、形、意便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以后再看到足球就会脱口而出football,football,而不需要再用汉语翻译作中介了。教词汇也可以说是在教思维。
教句子开始可进行听力比赛,看谁最先说出所听的句子,看谁读得好。进而进行单词组句比赛等等,都可以提高学生兴趣,这比老师一遍一遍地讲,学生一遍一遍地读,效果要好得多。
教课文,可以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内容以及不同的阶段,采用模拟对话、扮演角色、讲故事、述大意、改变人称、变对话为叙述、变叙述为对话、即兴口头作文、看图说话、组句成文等多种形式来进行教学。这样就会把死教材活用,学生学得兴趣浓厚,用的机会多,效果自然要好。
二、发挥游戏、表演的作用
根据初中学生好玩的特点,把教学过程设计成游戏,指导学生边玩边学。根据教学内容的内在要求,开展游戏,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身体部位eye,nose,ear,mouth,hand,face等单词教学时,和学生一起做“touchyourhead”游戏。开始教师先作示范,然后说touchyournose.学生边听边点自己的鼻子。依次练习nose,ear,eye,mouth,hand,face,重复几遍之后再进行小组比赛;并加大难度,只有当学生听到“touchyourears.”时,学生才可用手摸自己的耳朵,否则算违规,要被“罚”下场,游戏结束,小组违规最少者得胜。整个活动由学生自愿轮流当发令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游戏使枯燥的单词变生动了,难记的知识变容易了。生动夸张的表演,欢乐愉快的情绪激发了学生兴趣和热情。
三、通过听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英语课堂中,学生首先接触的一个环节就是Listentothetape。通过听录音,能引发学生交流的欲望,他们急于并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因而能积极地、自然地说。接着再展开师生、生生间的对话,就会水到渠成。
四、通过读写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运用朗读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格外活跃,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在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集体朗读,一起体会英语短文中的节奏,然后分组朗读,再分角色朗读。这样既让他们了解一些时态和词组的用法,也为他们接下来的背诵打下了基础。有时还可进行朗读比赛,效果会更好。每个单元中的短文都是很好的写作范例,读完后让学生趁热打铁,进行仿写。他们有写作的例子,也有朗读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写起来会得心应手,同时也达到了学习语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