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论文

在中国近代史中,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主导的运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史关于太平天国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革命运动,其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关系长期以来成为史学界热议的话题。郑大华教授在《晚清思想史》中指出,与清王朝相比,太平天国更有理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启者。事实上,就太平天国统治所存在的严重问题而言,其自身根本无力担负起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任,然其对晚清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却客观上成为清政府实施近代化的“催化剂”。

关键词:太平天国;近代化;催化剂

首先,太平天国领导人虽然不反对西方文化,但他们对西方文化的认同度是否足以使其冲破固有的封建枷锁和小农意识,真正开启中国近代化的道路,则又应另当别论。其次,所谓的太平天国进行军事近代化的尝试,是太平天国在与清王朝激战之时,为使自己的武器与之相匹敌而不得不设法购置、仿制一批西方新式武器,且其设厂自制的近代化武器装备非常有限,对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没有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此外,洪仁提出的《资政新篇》没有涉及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革命要求,同太平天国起义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有论者评价说《资政新篇》反映的只是洪仁本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愿望,并不代表太平天国农民的思想,是完全没有实行条件和可能的空谈。显然,若以此为据来论证太平天国比清王朝更有理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启者,无疑是缺乏说服力的。

一、太平天国的自身问题使其无力担负起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1.太平天国日益滋生的腐败现象

随着贪图享乐思想的攀升,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权力欲望也不断膨胀,其最初的同心同德,情同骨肉的手足之情逐渐被浮华的物质生活所淹没,取而代之的则是彼此暌隔,互生嫌隙。杨秀清奸异常,“自恃功高,朝见立而不跪”[2]45,欲与天王齐,《贼情汇纂》中称“秀清叵测奸心,实欲虚尊洪秀全为首,而自揽大权独得其实。其意欲仿古之奸权,万一事成则杀之自取”[2]46,“杨贼与昌辉互相猜忌,似不久必有并吞之事”[2]48。领导人之间的争权夺利,最终引发了血腥的“天京变乱”,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革命力量。对此,黄兴不禁扼腕:“太平天国自金田起义之后,起初他们的弟兄颇知共济,故能席卷湖广,开基金陵。不幸得很,后来因为他们弟兄有了私心,互争权势,自相残杀,以致功败垂成。我读史至此,不觉气愤腾胸,为之顿足三叹”[4]211-212。不仅如此,天京事变后,各级官员贪污受贿、聚敛私财的现象日趋严重;同时为了避免悲剧重演,巩固洪家王朝的势力,洪秀全大封同姓诸王,这些王依仗权势作威作福,搜刮民财,损公肥私,使原本就矛盾丛生的太平天国更加腐败不堪。

2.太平天国漠视并排斥知识分子

总之,我们固然不能因为太平天国是一个封建政权而否认其存在实施中国近代化的可能性,但从它自身统治所存在的种种严重问题来看,很难相信它会先于清政府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而成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启者。

二、太平天国客观上成为清廷实施近代化的“催化剂”

太平天国虽然自身无力承担起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任,但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它仍然产生了重要影响,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由此可见,太平天国加速了清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变化,为中国近代化的实施创造了条件,在推动中国由封建化迈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结语

太平天国运动持续十数年,给清王朝以前所未有的打击,在其影响下中国许多东西都已不复旧日模样,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对中国走向近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这种作用是有限的、间接的。因此,在探讨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时,不能人为地拔高其历史高度,认为其足以担负起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历史重任,事实上,由于农民阶级的落后性,其统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有时往往却是致命的。譬如,太平天国日益腐朽的统治及农民领袖思想上的狭隘,不仅使其无力带领中国走向近代化,而且最终也葬送了其革命前程,对此,不应过分苛责。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留给历史的余响却是长久的。

参考文献:

[1]郑大华.晚清思想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三)[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黄兴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一)[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6]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二)[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李振宏.论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历史结局[J].史学月刊,1995(5).

[8]傅国涌.历史深处的误会近代史的大人物小细节[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摘要: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以后,清代的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央与地方出现了权力再分配的格局。在太平天国的沉重打击下,清政府不得不实行放权督抚的政策,允许地方进行自救。清政府这种政策调整的结果,造成国家权力由中央到地方的逐渐下移,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体制逐渐为以督抚为核心的地方分权体制所取代。清王朝一体化的集权体系受到极大的动摇,出现了一个权力与资源分散的小过渡,从而为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

关键词:太平天国运动;现代化;权力再分配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实质上是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马克思在解释社会历史运动时,既不把历史看作预成存在,不受价值影响的自在进程,也不把历史看成毫无规律,可以根据主体的自由意志任意决定的结果。而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是历史必然性与价值选择性两种力量互动的结果。这种必然性与可能性,客观性与主体能动性之间的辩证法,体现了人类社会在一般趋势下出现的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这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选择现代化道路的深刻的理论基础。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发生的第三次革命性转变,它是全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从农业文明或游牧民族逐渐过渡到工业文明的过程。由于知识爆炸,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所提供的客观因素,现代化不能不具有世界性的弥散和扩张性质,因此在历史上现代化又被称之为西化,欧化或工业化。然而,必然性与价值选择性的辩证法决定了现代化具有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向欧美国家认同的过程,其间必然包含着每个国家在各自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对现代化的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模式选择,它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文明结构的重新塑造,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诸层面在内的全方位的转型。

当现代化启动之后,为了在变迁的社会中形成统一的全国经济和政治网络,加强国家内部的政治整合和社会整合,就必须建立一个具有现代取向的,高效有力的中央政府,这是政治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但是,中国特殊的社会结构又决定了政治现代化选择的价值取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太平天国革命为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创造了权力分散的良好的政治前提,它改变了晚清的政治格局,震撼了清王朝一体化的集权体系,权力资源逐渐分散到地方手中,从而实现了现代化的最初反应一洋务运动,真正开启了现代化的实践。

晚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嬗变,应以太平天国为分水岭。在此之前,清王朝是一个高度集权和极端君主专制的封建政权,自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以来,其权力结构从中央到地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地方势力的抬头与官僚阶层内部的分化,清王朝的王权危机正日益扩大。

清朝官僚分化的另一个标志是洋务派的兴起。洋务派的出现也是清朝面临内忧外患危机时的产物。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一批官僚士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同时改革国内的弊政。无疑,他们是最早具有“洋务”思想的代表。但是,这批人在当时的官僚中属少数派,而且除林则徐外,这批人中多数人并无多大权力,影响不了清廷政治。但是当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随着地方势力的抬头,这些封疆大吏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在与西方国家联合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他们亲身体会到西方先进武器的厉害,从而更加坚定了他们学习西方,自强求富的决心,这就是洋务派产生的历史条件。随着洋务派势力的不断增强,在朝廷内部很快分化出以大学士倭仁,徐桐等为首的保守派政治势力,他们主张遵从祖法,反对学习西方,认为洋务派的行为是“用夷变夏”,出卖国家。这两种对立的政治势力的不断斗争,不仅加剧官僚阶层内部的分化,而且也加剧了清朝政局的不稳。

可见,太平天国运动为清政权播下了毁灭的种子。由太平天国运动引发的督抚专权,使清朝中央的军政权力下移,促成了地方势力的增长;汉族官僚与洋务派的兴起,导致了统治阶层内部的严重分化,使晚清政局更加动荡。所有这一切都严重削弱了清朝中央的政治权力,动摇了清廷统治的政治权威。随着这种分离倾向的扩大,清朝统治终于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从而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启动创造了良好的前提。

【摘要】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起义中规模较大的一次运动,它从兴起到发展,最后到结束,都与太平天国的思想文化价值体系有着莫大关系。太平天国的思想文化价值体系是集革命性与封建主义色彩于一身的思想价值体系,因此具有进步和落后的两面性。从分析太平天国思想文化价值体系的构成入手,通过分析其存在的利弊来从一个侧面揭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太平天国,思想文化,价值体系

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追求平等、反对剥削的斗争中成长壮大的,在这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文化价值体系,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一、太平天国思想文化价值体系的内涵

太平天国思想文化价值体系包含多个方面,集中体现在《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宗教著作和《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等经济和政治纲领之中。概括起来,这一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价值取向:

(一)平等思想

太平天国的思想文化中,平等思想是体现得最为明显的,这种平等是建立在宗教的平等之上,而后衍生出的经济平等,政治平等等思想。在拜上帝会教义中,所有人都是天父的子女,所有教众都是兄弟姐妹,体现了宗教平等。平等思想在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中体现尤为突出,它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这是对于经济和生活平等的最高追求,也是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否定。与此同时,这其中也宣扬着男女平等、政治平等的思想,凡天下人,无论王侯将相,无论贫富贵贱,无论男女,平等分田,平等用权,因此使得穷苦百姓和妇女地位大大得到提升,这正是太平天国运动不断壮大的重要原因。在这些平等的基础上,太平天国的平等思想又延伸到国家间的平等,在《原道醒世训》中提到“天下凡间,分言之则有万国,统言之则实一家”正体现了国家平等的思想,它主张民族平等,国家平等,国家之间不涉内政,这在现在看来,也是极为科学和先进的思想。

(二)民族解放思想

天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广大穷苦百姓受到的压迫和剥削至深至极,因此天平天国运动从一开始就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满清政府,视其为“阎罗妖”,其愿望就是推翻满族统治,实现汉族的民族解放。在太平天国时期,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发展,洪秀全、洪仁玕等领导者积极寻找出路,宣扬资本主义进步思想,企图建立一个平等、自由、现代化的民族政权。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兴办工厂、银行、铁路、邮局等救国良方,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中国,虽然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实现,但也极大地开阔了国人的视野,为之后的洋务运动等近代化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推动了曾国藩、李鸿章等一批汉族官僚进入权力中心,这些汉族官僚在地方掌权后,积极向西方学习,开办近代工业,为以后的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

(三)忠实仁义思想

在太平天国的思想文化体系中,忠实仁义的思想体现得也非常明显,这是一种正面的指导思想,主要包含了忠诚和正义两个方面。忠诚是指对太平天国、对天父的忠诚,而对“忠”字的理解在《天朝田亩制度》中的解释是:“总遵十款天条及命令,尽忠保国者则为忠”,并且大力提倡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心口相合,言贵从心”的理念,主张人们勇敢的用智慧来反对清王朝,并忠于太平天国。这一种忠实的理解虽然有失偏颇,但是在当时看来,为了齐心协力的反对清王朝而使得民族解放,依然是最有效的办法。而仁义则是对正义和公正的宣扬,并提倡忠实和仁义的相辅相成,《原道救世歌》中的反对“六不正”即是如此,之后的《十款天条》的颁布也是为了加深仁义公正的宣扬,同时也是人们道德规范的准则和军队的约束准则。这种忠实仁义思想对革命的成功和内部团结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太平天国思想文化价值体系的积极作用

太平天国思想文化价值体系萌生于洪秀全等创立拜上帝会,随着运动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它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产生与发展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体现在:

(一)有利于吸收广大农民加入,壮大革命队伍

太平天国以宗教平等为旗帜,以平均分配土地为经济纲领,实行圣库制度,这对于当时失去土地、深受地主剥削压迫的贫苦农民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广大农民积极投身到运动中来,壮大了革命队伍。太平天国运动所到之处,地主阶级受到打击,农民分得土地,受到了广泛的拥护。可以说,平等思想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前期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二)有利于政权建设

太平天国运动自广西爆发,经过不懈努力,转战长江中下游,最终定都南京。在这一过程中,太平天国思想文化价值体系也是起到了推动作用的。太平天国运动贯穿着一个思想,就是推翻满清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因此在占领南京后,一个新的政权应运而生。政权名为“太平天国”,也就是人间的天国,反映了浓厚的宗教观念。建立政权后,一系列制度又是在平等、自由的思想指导下制定和实行的。因此,太平天国思想文化价值体系推动了政权的发展。

(三)有利于提高军事实力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力军为广大农民。凡参加运动队伍的,均加入拜上帝会,受到教义的约束。通过天条、命令等形式,宣扬忠实仁义思想,使广大农民积极投身到革命运动中来,增强战斗力。同时,在平等思想的指导下,妇女地位上升,广大妇女也积极投身到革命斗争中来,增强了军事实力。

三、太平天国思想文化价值的局限性

虽然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救亡运动,其思想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就其失败的很大原因是因为指引其前进的思想文化价值体系存在着局限性,因而导致太平天国最终走向误区和灭亡。

(一)平等思想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太平天国的平等思想是一种先进的思想,但其平均的思想与如今的平等思想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例如在对于土地平均分配制度上来看,它要求“多余财产归公”,实行绝对平均主义,这使得农民的积极性降低,生产力也大大降低。另一方面,虽然提倡男女平等,妇女地位上升,但其夫妻制度仍然存在很多缺陷,如妻子的数目由官员的官位高低而定,而许多条例中禁止取妾等规定也只针对于普通百姓和士兵,这是封建思想的延续、是相对平等性。因此,在些种实际的不平等制度之下,基于这种平等思想建立的统治基础逐渐瓦解,失败也接踵而来。

(二)民族解放思想的排他性

(三)忠实仁义思想的单一性

四、结论

太平天国运动的崛起是因为其思想文化价值体系中体现着广大农民对于平等自由渴望的心声,而其灭亡也正是由于其摒弃历史发展的规律,扭曲着平等自由的真义。从这里可以看出,历史是公正的,只有推动力是前进向上的思想价值体系才能够得以生存和发展。虽然如此,太平天国的思想文化价值体系依然给了后人以警示作用,激励着后人以秉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继续向前。

THE END
1.《法理学》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ABD三、1.法的体系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现行法律规范按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2.法律制裁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责任主 体依其所负的法律责任而实施的惩罚性或保护性强制措施。3.法律上的权利是指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 http://www.360doc.com/document/24/1205/16/85391339_1141233110.shtml
2.法律特征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法律的特征和作用分别是什么法律,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具有独特的特征和广泛的作用,它不仅规范了社会成员的行为,维护了社会秩序,还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本文将详细探讨法律的特征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法律的特有特征1、规范性:法,天纯雾芯科技http://www.skypure.com.cn/post/5706.html
3.法则之门揭秘法律基本知识的奥秘在探索法律基本知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起源和发展。法律作为社会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演变而不断完善。从古代律法到现代法典,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内涵。 三、立法原理:构建合理的规则体系 立法原理是指制定法律时应当遵循的一系列准则。这包括正当性原则,即立法应符合公平正义原则https://www.qmso18vkw.cn/jun-lei-zi-xun/248885.html
4.建构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中的中华文明法治蕴含事实上,在政治生活相对正常时期,皇权行使总是受到祖宗成法、内阁相权等多重因素的牵制,这实际上与西方法治进程中通过宪法惯例、议会制约等方式限制君权的做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如果认为皇权完全不受限制,进而否定中华传统文明中的法治基因,不能不说存在以偏概全。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65096.shtml
5.法律知识大师从小民之手到权威之口的奇妙变身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法律知识内容大全并非简单汇总法条,而是一个系统化、结构化、内涵丰富且实用性的学习体系。这包括了法律原理、理论框架以及实际操作技能。只有将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律工作者。 从书本到现实:如何将理论转化为能力 https://www.1lhyh3ij.cn/ke-yan-jin-zhan/461249.html
6.法律硕士考试每日一练(2024/11/29)考试试题A、任意性规范 B、委托性规范 C、授权性规范 D、准用性规范 点击查看答案 【单选题】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 A、统治阶级的意志 B、阶级斗争状况 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历史传统 点击查看答案 【多选题】按照法律规范为主体规定行为模式的不同方式,可以把法律规范分为( ) A、义务性规范 B、授权性规范 https://www.netkao.com/flss/Artle/20241129/247341118789.html
7.法律的意义和价值行业资讯评价作用:法律作为一种评价准则,可以帮助人们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明确的是非观念和评价标准。 预测作用:法律具有可预测性,人们可以通过法律预测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是否合法,以及在法律上是否有效,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 强制作用: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制裁,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http://www.anlihk.com/detail/id/103/
8.探索正义的边界法律学术之旅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大数据已经成为推动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工具。大数据可以帮助法院更精准地识别重复犯错的人群,从而提高效率;同时,也能辅助判断证据质量,使得司法人员认定更加科学合理。我期待能够参与到这样的创新项目中来,利用科技改变我们的司 法体系。 六、国际化视野下的跨境执业 https://www.cjan6a6c.cn/ke-yan-cheng-guo/455247.html
9.2020考研政治:马原核心考点背诵整理(腿姐版)复习经验二、辩证法 1、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2、联系的内涵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3、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https://www.kaoyan.com/zhengzhi/jingyan/5d43a710da0be.html
10.《对立平衡论》第七章对立平衡的认识与认识方法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互相转化表现在:感性认识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这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的内在条件,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的越丰富,向理性认识转化的可能性就越大。人们认识的目的是通过理性的行为达到利用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所以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决定着感性认识必然上升到理性认识去把握客体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938620212478216
11.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科学揭示了否定的深刻内涵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法特征:普遍联系、永恒发展 四种思维方式: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 五大基本环节: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现实与本质 https://blog.csdn.net/weixin_61083660/article/details/128914361
12.量刑理论量刑法学网但是从实然的角度上来说,犯罪是一种相对恶,而非绝对的恶,人们对于何为恶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一个时代的恶行可能成为另一个时代的提倡行为。我国79刑法中的投机倒把罪到97刑法即被废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再比如古希腊斯巴达杀掉畸形的婴儿是一种当时社会提倡的行为。{45}除此之外,在一些社会学家https://liangxing.swupl.edu.cn/lxqy/lxll/251137.htm
13.经济学与经济学理论内涵的界定(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书评要想真正理解一个科学理论,我们不但要搞清楚那些概念、命题、规律的确切含义,也要搞清楚它们与现实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那些命题与现实的关系以及所谓“规律”在解释现实中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与此同时,也要明白所依赖的方法论的优势和局限性。所以,对某种科学本身进行正确界定,对该科学的理论进行正确界定,明确方法论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761482/
14.事实认定及其在法律推理中的作用大咖说法可采性原则凸显的是证据法的法律特性,证明原则凸显的则是证据法的逻辑特性,即证据与待证要件事实之间的逻辑证明关系。证明原则和可采性原则的统一,决定了证据法具有求真和求善的双重目的。威格莫尔认为,可采性原则在独领风骚一个时期之后,其相对重要性会适当减弱,证明原则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为这一重心http://www.mzyfz.com/html/1335/2019-07-08/content-1398999.html
15.田辰山:毛泽东在人类哲学巅峰——纪念毛主席诞辰而恰恰在相反意义上才是毛泽东的哲学高度,他阐述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范畴是指贯通一个过程的决定方面与非决定方面的互系(不分离、相系不分)性。“主要矛盾”指一个域境中的各种相互关系交汇的焦点;说“领导的、决定的作用的”、“支配地位的”和“决定的”等等,是在一个充满无法严格分清的关系、动态变化的http://www.wyzxwk.com/Article/sichao/2014/01/312144.html
16.恶意串通的功能定位与规范释义程智华律师团队体系解释需要满足四大要求:无矛盾、不赘言、完整性和体系秩序。对于已经有了清晰决断的立法安排,解释者应当尽可能地探寻原意。对此,欧盟法上的清晰法令规则(acte clair)的表述更为妥帖,该规则原意是指清晰和明确的条款无需解释。但随着判例的发展,清晰法令原则演变为一种相对宽松和灵活的标准,即当法律文本存在不同https://lawyers.66law.cn/s2710364257045_i88269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