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丁煌所言,“行政管理和行政思想古已有之”。
近代行政学包含于政治学之中。
1865—1968年,德国学者斯坦因首次提出了“行政学”一词。
1887年威尔逊在《行政学研究》一文中首次将“行政”与“政治”分离,将“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那么,一个明显的问题——为何要将政治与行政分离?按照西方传统对于权力划分的体系,国家权力被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方面。
其实也就是在法律的基础之上,按照法律的制订、执行、监督三个相互联系而又彼此独立的系统进行权力划分。
也就说,大前提就是国家权力的运行需要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
中国古代社会的组织规则是个人意志,也就是君主权力。
那么权力独揽的君主制下也就不可能存在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方面的权力的制衡。
这种行政生态之下,也就不可能衍生出西方的政治抑或行政思想。
在任何时候如果社会的组织规则不是建立在法律之上,那么也就不会存在权力的制衡。
也请诸位读者在阅读本书中理论的过程中仔细思考其中差异,切勿生硬套入中国现实。
行政学的肇始便是将这三分转变为“政治—行政”二分。
依威尔逊之言,“政治是‘在重在而且带普遍性的事项’方面的国家活动,而在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则是‘国家在个别和细微事项方面的活动’。
因此,政治是政治家的特殊活动范围,而行政管理则是技术性职员的事情。
”也就是说,政治是在处理国家权力及主体间的关系,而行政则是在执行这种关系意志(国家意志)的结果。
《西方行政学说史》教材建设的一些基本经验与启示《西方行政学说史》是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中一门重要的课程,该书由丁煌教授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已被全国许多高校所采用。
该教材将西方行政学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内容详实、层级清晰、具有很强实用性,通过学习,从中得到的若干启示:课程内容可加强学科思想分析的方式,教材内容体系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性,应有效地利用规范的案例进行科学分析,等等。
标签:西方行政学说史教材建设启示0引言《西方行政学说史》课程是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的重要基础课程,行政学的理论思想是该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武汉大学丁煌教授独著的《西方行政学说史》是由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并于2004年再次修订出版。
该教材出版后,得到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及许多学子的肯定与欢迎。
随着公共行政的发展,在我国,行政管理的思想、理念日渐深入人心。
西方一些行政思想在中国也得到了检验。
由于社会发展需要,行政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行政学说的研究和教材建设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如何有效学习西方行政思想、方法与技术,并结合到当前行政体制改革与社会管理创新上来,是一个重要命题。
本文结合教材授课实践过程,谈一些基本体会和启示。
1《西方行政学说史》教材的主要特点1.1内容详实西方行政学诞生至今已有百年多历史,本书对西方行政学说史的历史面貌和发展全过程进行了梳理和探讨。
从中可以了解到各个时期各种行政学派的概括及代表人物的行政学说主张及思想。
1.2层次鲜明教材目录,篇章结构逻辑性强,层次鲜明。
并把阶段性理论成果很好地置于学科发展的大背景下,注重对西方学说史学科体系的论述,结构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1.3论述严谨丁煌教授博学多才,治学严谨,学贯中西,广泛研读和搜索了大量的中外文献,不断汇编,将西方行政学说的历史横纵面以一种“大史观”来展现给读者。
第六章总结与探索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一、名词解释1.政府的失败答:政府的失败是指国家或政府的活动并不总是像应该的那样“有效”或像理论上所说的能够做到的那样“有效”。
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保证人,其作用是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并使各经济人员所作决定的社会效应比政府干预以前更高,否则,政府的存在就无任何经济意义。
但政府决策往往不符合这一目标,有些政府的作用恰恰相反,它们削弱而不是改善了社会福利。
典型的政府失灵的类型及其原因表现在:①成本和收益的分离——过剩和成本提高;②政策制定的复杂性和低质的政策;③内部性问题,指公共组织为了进行内部的管理,需要发展它们的标准或规则,这些标准或规则即内部性,用来评估机构的运行和机关人员的行为;④政府组织的低效率;⑤另一种分配的不公平,指政府运用权力进行收入分配时,不仅使财富从富人手中转移到穷人手中,而且也可能使财富又从穷人手中转到政治力量强的阶层手中;⑥寻租,指在某种政府保护的制度环境中个人寻求财富转移的活动,或者追求非生产性利润的活动;⑦政策执行的无效率;⑧所有制的残缺,可以理解为是对那些用来确定“完整的”所有制权利约束中的一些私有权的删除。
(2)市场失灵是指因市场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无效率的状况。
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市场机制无法将社会资源予以有效配置;二是市场经济无法解决效率以外的非经济目标。
典型的市场失灵的表现有:①垄断与低效率。
垄断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生成者的边际成本,获取超额利润,从而使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②信息不对称与逆选择。
信息不对称必然出现诸如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隐藏行为)问题,从而影响市场机制的效率。
③外部效应。
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收益和成本不对称,人们过多地从事成本外溢的活动而过少地从事收益外溢的活动,从而损害资源配置的效率。
5、1900年美学者古德诺出版发表<政治与行政〉一书,进一步明确指出政治与行政的区分.(自此行政学作为一个新的、独立的研究领域得以确立。
)6、1926怀特《行政学导论》、1927威洛比《公共行政原理》,对其内容进行系统研究和阐述。
行政学理论体系得以形成。
5、1900年美学者古德诺出版发表〈政治与行政〉一书,进一步明确指出政治与行政的区分。
(自此行政学作为一个新的、独立的研究领域得以确立。
西方行政学说史丁煌笔记(全)西方行政学说史丁煌导论:行政学作为额一门独立的学科之所以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首先产生在美国,原因: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扩张和行**力的扩大,提出了行政学研究的要求。
第一章提出与创立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19世纪末,伴随着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城市化、工业化国家的迈进,各种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也相继产生,资本主义社会日趋复杂的各宗矛盾使得原有的行政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此,迫切需要有一门科学来指导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以使政府更好地履行其职能和完成其使命。
人物:因发表现代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学研究。
并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建立一门独立的行政学科创始人的美国行政学家威尔逊;对政治与行政的分离理论作了进一步阐释和发挥的美国行政学家古德诺;倡导科学管理运动,使人们将政府行政与管理的科学化联系在一起的美国管理科学家泰勒以及被誉为‘管理过程学派“的奠基人并提出了一半管理理论的法国行政学家法约尔。
第一节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威尔逊行政学思想述要"行政学研究的必要性行政学的目标和任务:首先要弄清楚政府能够适当而且成功地承担的是什么任务、其次要弄清楚政府怎样才能够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和尽可能少的金钱或人力上的消耗来完成这些专门的任务。
行政的实质:行政管理是政府工作中极为显著的一部们,它就是行动中的政府,它就是政府的执行、政府的操作。
技术性职员的事情;公法的明细而且系统的执行活动行政学研究的历史渊源行政学院就的方法论:历史比较法和比较方法人事行政思想、行政监督思想第二节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1900《政治与行政》)主要思想内容述评"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进一步阐释: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和国家意志的执行;政治与行政必须以某种方式取得协调走向协调的道路之一: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政党起中介作用):保持一宗恰当限度;控制仅限于对狭义的执行那个机构进行,其他诸如司法等应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走向协调的道路之二:行政的适度集权化美国走向政治与行政协调的独特道路——法外调节:政党美国加强民主和效率协调的主攻方向——政府体制的改革1)监理行政集权体制是政党得以对政府负责、加强民族与效率协调的重要保证2)由于美国政府高度分权所带来的各种复杂矛盾并非是能够为一个弱小的、涣散的政党所解决的,因此需要性全国性的较大的政党,行为吸引到法律以内。
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第2版)配套内容简介第一部分为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本第二部分为章节第三部分为模拟试题及详解。
根据名校历年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仿真名校历年考研真题的难度和风格,精心编写了2套模拟试题,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2013年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643行政学原理考研真题详解2013年中共中央党校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行政管理科目:行政学原理一、简释题(每题6分)1公共权力答:公共权力,从狭义上说,是一种基于广泛的社会契约、并以现实力量的对比和历史的连续性为条件的、对契约各方均有约束力的权力。
公共行政学所说的公共权力,主要指前一种意义而言。
2彼得原理答:彼得提出的“彼得原理”,即“在实行等级制度的组织中,每个组织成员都会晋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那一级”。
彼得原理假定,孜孜不断地追求,要其成员取得更多的成就。
为此,组织提升了那些胜任原来工作的人,以便他们干得比以前更为出色。
这样,胜任新工作的人又有资格提升到更高的职位,直到他所做的工作超出他的能力范围,而他的所为无法再使他提升为止。
可是,这时他已被提升到了他所不能胜任的那一级职位。
3行政许可答:行政许可指行政行为主体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在我国2003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根据行政许可的性质、功能、适用事项的不同,将行政许可分为五类:①普通许可;②特许;③认可;④核准;⑤登记行政许可的程序主要有:一是当事人提出申请;二是行政行为主体对申请进行审查;三是行政行为主体对批准的当事人颁发许可证;对不批准的申请,应当向当事人说明理由,并告知其权利。
此时期将官僚制度及其组织和管理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力图通过对行政现象的科学分析,发现行政管理的原则和规律,并尝试着为行政学确立一个基本的理论模式和学科体系。
代表人物、著作与观点:(德)社科学家韦伯,官僚制理论的奠基人,《论官僚制》;(美)行政学家怀特:撰写第一本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导论〉;(美)古利克:从分工与整合、全体与部分关系入手提出了分工的局限性和工作协调的重要性,对公共行政作综合研究;(英)厄威尔:对行政管理的原则进行了归纳和概括,与古利克合著〈行政科学论文集〉;(美)女政治哲学家福莱特:创立了动态管理理论,为正统行政学向行为主义行政学的过渡架设了桥梁。
3、转变与批评时期:1941-1959二战及以后各国行政管理(体制、权力、职能)随社会、经济等变革而发生了根本变化,正统行政学的理论原则和基本观点无法适应变革,受到怀疑和批评。
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美)巴纳德:最早运用系统观点对行政组织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并建立了一套系统的行政组织学说;(美)西蒙:对正统行政学的行政原则进行猛烈抨击,率先将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和决策概念引入行政管理研究,建立起一种较为完整的决策理论体系;(美)行政学者沃尔多:对行政学的历史发展和内容范围进行了全面探讨并对西方行政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美)行政理论家帕金森:对官僚组织的弊病进行了精辟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帕金森定律;(美)麦格雷戈:对人事管理的传统观点—X理论进行了总结与批评并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新观点—Y理论;(美)林德布罗姆:以渐进调适的观点对行政决策的过程、方法进行了全面分析,建立了渐进决策模式。
4、应用与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技术的发展对行政科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行政学摆脱了对政治学的过分依赖,由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成为一门融合多学科理论方法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学科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这一时期行政学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表现在:A、应用学科…政策分析的兴起。
(以帮助政府解决如何改进政策制定质量和怎样提高政策执行效果等实际政策问题为宗旨)。
B、行政生态学的兴起和发展。
代表性人物:德罗尔:现代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推动政策科学突破性发展;(美)彼得:对官僚组织的特征作了进一步分析,提出“彼得原理”;(美)里格斯:借用生态学方法研究行政系统与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生态系统的模拟来研究行政生态系统。
5、挑战与创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挑战:70年代,众多的社会政治问题使公众丧失对政府的信心,现实对行政学理论提出挑战。
人们纷纷提出所谓的“新模式”以取代“旧的传统理论”(如:美青年学者:“新公共行政学”运动;英学者:提出重视行政道德规范和社会需要的“社区服务模式”)。
此时行政学更加注重政府行政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创新:系统论、控制论等管理实践中广泛且成功的应用为西方行政学的进一步创新奠定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新的管理学派相继诞生,且目标管理理论、权变学说在政府行政管理实践中得到直接应用,为创新提供现实可能性。
主要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森:美新公共行政学者,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理论进行全面反思与批判,用新方法、新视角研究公共行政;(美)管理学家菲德勒:将权变管理理论应用于领导科学领域并提出著名的权变领导模式;(美)学者德鲁克:提出目标管理理论。
6、总结与探索时期:20世纪80年代80年代:西方行政学作为一门学科与专业的地位虽已完全得到巩固,但仍缺乏一个公认的、明确的中心和体系。
此时期行政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对本学科的历史发展进行回顾和反思;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兴起;政策科学的繁荣;并成为政治学与行政学研究的主流之一;公共选择理论影响深远;公众参与、政府间关系(尤其是中央与地方关系)、行政文化和行政环境等方面的研究也进一步为理论界所重视。
代表人物:(美)政策分析家奎罗:系统阐述政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布坎南:以经济学方法探讨政府行政问题;(美)学者奥斯本/盖布勒等:倡导用“企业家精神”来克服政府官僚主义,为政府改革开出了十种药方。
(2)发展的回复性:行政思想的发展不是绝对的取代,一种行政思想向另一种行政思想的演变,决不意味着前一种行政思想的消失。
如:科学管理思想,行为科学理论在当代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
所以,对于阶段划分及代表人物的认识,不能过于机械。
第一讲:威尔逊的行政学说生平与著述:美国人,1856年生,政治学家、行政学家、教育家、改革家、政治家;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政治家与政府、法律,著作与论文颇多:1886-1902:政治学教授,教学、研究;1902-1910:普林斯顿大学校长;1910-1913:新泽西州州长;1913-1917:美国总统(曾倡导国联,没获国会通过而失败)1924:去世一、思想渊源与生产背景1、思想渊源:受德国行政研究思想的影响:行政研究在德国很受重视(与当时德国的‘高度集权’、‘开明专制’的要求相适应);德国行政研究的代表人物斯坦因的主要行政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政治与行政的划分:政治——宪政:是国家这一人格主体有组织的意志;行政:是国家主体的依据意志的活动;宪政与行政的关系:宪政规定行政活动的轮廓,予行政以权力。
是对行政予以限度与秩序;行政的权力源于宪政,但行政的内容却不是来自于宪政,若无行政的行动,则宪政的权力就缺而不备。
规定了行政研究的任务,建构了行政研究体系任务:了解一国国民在特定历史时代的“外界实在”,也即“社会文化的实在”的进展活动;研究如何依靠国家权力来提高这种外界实在并使这一提高成为国家人格的自觉意识;行政研究体系的三个部分:行政组织:行政机关的发展、结构;行政行为:其自身的独特规律;行政法规:“合法”的行政权、对行政裁判、行政诉讼加以探讨。
2、威尔逊行政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源自对之前美国盛行的自由放任主义的一种反动,也即新民主运动:自由放任主义:限制政府权力,政府无为,结果是:金钱与政治的勾结,金钱力量至上,形成大资本在财富与政治的垄断,立法权威直线下降:形成腐败最盛的所谓“镀金”时期(19世纪7、80年代)。
19世纪70年代的新民主运动:一场力图通过加强国家力量来控制垄断的要求政治改革的运动。
抨击早期的民主主义要素:分权、制衡等;认为牵制与制衡非但不能支持自由,反而成为特权和私利的堡垒,危害了自由。
反对政治勾结与政治腐败,要求改革政府体制,扩大选举权,扩大政府行政职能;主张国家应成为社会和经济进步的工具。
功绩制取代政党分肥制,行政力量日益被民主运动视为一种有效的工具而得到重视。
威尔逊新学说:加强行政权力、明确责任、向选民负责;竞选新泽西州州长时声称其上台后将担负行政事务责任,准备做一个违宪的州长。
在《国会制政体》中批评国会制的无效与混乱,要求有一个更为负责任的政府:“任何事情,不论是政府的事情还是做买卖,都必须有一个人当家作主,权力和对行政权力严格负责,是构成好政府的要素”。
总之:力图通过加强国家力量来控制垄断,而先前适应于早期简单社会生活的政府体制却越来越不适应这一要求,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在此种社会背景条件下,威尔逊明确提出要建立一门明确的行政科学。
二.主要行政思想1.关于行政学研究的必要性(1)解释之前为何行政研究不受重视行政被看成是具体的细枝末节,具体办事,细节,容易处理;之前的麻烦多集中在政府结构上,很少或根本没有行政管理方面的问题。
原因:当时社会生活简单,政府职能也简单;美国建国之初:只有国务院、财政部以及战争部等有限的几个行政部门以及司法部长、邮政总长等,联邦机构成员小于1000人1866年联邦费用仅为4100万美元,1871年联邦政府职员仅5.4万人;1914年联邦费用达1.7亿美元,1914人员为48.3万。
(2)指出行政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政府职能扩大化、复杂化、困难化的结果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公共事务增多,政府职能不断扩大,更复杂、更困难:“没有任何一种政府职责而今不是变得复杂起来,尽管它当初曾经很简单,政府曾经仅仅由少数人主宰,现在却由大批人主宰”因此必须改进政府机关的组织机构与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