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对海上货物运输合同中免责条款的法律管制
2、论我国《海商法》关于举证责任的规定
3、延迟交付若干法律问题浅析
4、论经济主权和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原则
5、论公平互利原则(陈海峰)
6、论国家在国际经济法中的主体地位
7、论国际经济组织在国际经济法中的主体地位
8、论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法中的主体地位
9、评述战后世界经济交往的三大经济支柱的地位和作用
10、论国际贸易法的统一化进程及其意义
11、试评1990《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在国际货物买卖中的意义
12、20xxINCOTERMS的新特点和意义
13、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的预期违约制度
14、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的根本违约制度
15、试比较《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与中国《合同法》的异同
16、试评国际贸易中的风险转移制度
17、试评《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及其意义
18、论国际贸易中的货物所有权与风险转移
19、论信用证欺诈及其防范
20、试论国际保付代理的法律性质和意义
21、论备用信用证及其作用
22、论信用证独立原则
23、论国际贸易支付方式的最佳选择
24、EDI引发的国际贸易法律问题
25、论信用证上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26、试论关税制度在当今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
27、论非关税壁垒的性质和危害
28、浅析欧盟反倾销法的特点
29、试论加入WTO对中国服务业的影响
30、试评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重大意义
31、乌拉圭回合进口许可证程序协议对中国的影响
32、试论乌拉圭回合反倾销协议对中国的影响
33、试论乌拉圭回合反补贴协议对中国的影响
34、试论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特点和意义
35、试论WTO在当今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
36、国际贸易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合作关系的法律分析
37、试论国际贸易争端的正确解决
38、论WTO体制下的一般取消数量限制原则
39、论WTO体制下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
40、论世界贸易中的透明度原则
41、论世界贸易中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待遇问题
42、论中国外贸体制与WTO体制接轨的法律对策
43、论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44、论中国外汇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45、论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国民待遇制度
46、试论GATS的核心内涵及其重大意义
47、论WTO与GATT的联系和区别(贾瑞)
48、BOT投资方式中外汇风险的法律分析
49、试论BOT投资方式的法律性质
50、BOT投资方式的法律保障及其管制
51、试论TRIMS协议对中国外资法未来改革的影响
52、中国外资优惠制度利弊分析与重构探究
53、投资环境的评价标准问题
54、论发展中国家外资法的晚近发展趋势
55、论外资国民待遇的含义和要求
56、评中国的外资待遇制度
57、论中国创建海外投资保险体制的必要性
58、论ICSID体制的重要意义
59、试论国际投资争议的正确解决
60、试论MIGA体制的重大意义
61、论外资并购对我国的影响及其法律对策
62、论双边投资条约在国际投资中的地位和作用
63、我国项目融资中利用国际商业贷款的法律问题研究
64、主要国家对外资银行监管的措施及启示
65、试论《巴塞尔协议》与银行的有效监管
66、试论对外资银行的法律监管
67、试论金融衍生市场监管的国际发展趋势
68、《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对我国金融业的法律影响
69、试论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法律问题及其对策
70、试论IMF预防和处理国际金融危机所面临的法律问题
71、试论欧元对国际金融法制的影响
72、试论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监管
73、试论国际融资租赁的基本法律特征
74、证券国际发行和交易中的法律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75、试论我国证券业对外开放中的法律问题
76、论布雷顿森林体制在战后全球货币稳定中的作用
77、论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的合理解决
78、论国际技术转让中技术贸易与技术投资的区别
79、论专有技术及其法律保护
80、论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标准
81、论TRIPS与其他知识产权国际公约的关系
82、世界贸易组织与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
83、限制性商业做法及其法律管制的若干问题
84、中国涉外税收优惠制度的利弊得失及其改革
85、论税收饶让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86、论国际重复征税和国际重叠征税的区别和联系
87、论联合国范本和经合范本的区别和联系
88、论联合国范本和经合范本的重大意义
89、论双重征税的危害及其防范
90、论国际避税和逃税的危害及其防范
91、论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防范
92、论国际税法中的正常交易原则
93、论我国海商法与民法的关系
94、《海商法》与《保险法》若干问题的比较
95、《海商法》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比较
96、国际惯例在海商法中的作用
97、试比较提单公约与我国海上货物运输法
98、浅析承运人与实际承运人的责任
99、海运保函的法律效力初探
100、论中国海商法承运人责任制度的特色
一、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特征
1.学术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2.专业基础与法学前沿问题相结合
作为经济法专业硕士的毕业论文相较本科生论文而言,对论文的学术性要求更高。
硕士毕业论文我国大学治理去行政化的理念分析计算机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需注意的几点全日制专业教育管理硕士毕业论文(共2篇)面子维护理论在硕士毕业论文答辩中的应用工商管理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撰写格式20xx教育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最新法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知识产权硕士毕业论文题目采编翻译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研究20xx法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检测,但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总结和复述,是以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研究并且探讨学科发展中的学术问题,或是为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一句话,作为学术论文,它旨在考查学生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毕业论文实质上是学位论文,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当与学生所学专业和所要申请的学位挂钩,要在本专业领域内选择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论题。因此,经济法硕士毕业论文选题不仅要立足于专业基础这一根本,而且要通过了解和把握经济法学术研究动态来确定研究方向和课题,把对法学前沿问题的把握与所具备的专业基础相结合。
二、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中的主要困惑
毕业论文的选题过程是一个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真正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在一定意义上,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困难得多。论文选题并不是凭一时的兴趣、凑热闹、赶时髦就能做好的,而是需要认真地思考和论证,以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有无能力、基础如何。
1.不能正确理解创新标准
2.不能正确判断选题的价值
三、对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几点建议
1.选定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
选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专题作为自己学习、研究的具体方向。经济法所涉内容比较繁杂,学科之间差异性也较大。例如:市场管制法律制度和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研究的重点和基本思路就有很大差异,而每个人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所限不可能精通一切。因此,要确定自己的选题,首先要对几年学习所积累的知识作简要的整理,总结一下自己究竟在哪些方面有所得、有所思、有所长,对哪些只是一般了解,从而将注意力凝聚到最能体现和发挥自己知识特长的某一点上,以此为基点通过了解和把握经济法学术动态,找到合适的研究课题。
2.结合学界研究主流方向来判断选题
不同时期学术研究的注意力、侧重点等总会不同,相应地在法律研究过程中会有一些相对研究集中的热点问题。毕业论文要合理选题,应尽可能全面了解和把握学术动态,对经济法领域所讨论的各种问题及其代表性观点、学说均应有基本了解,同时又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基础和兴趣有所侧重,突出重点。这样能够保证自己的论文有足够的资料来分析论证。经济法学术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存同求异”的过程:“存同”,才能建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统一平台。对经济法硕士研究生来说,先准确理解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学说,才有可能正确运用理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而“求异”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能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这样才能体现自己论文研究的价值,才能推动学术发展。特别是对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必要一味跟风作为选题,因为如果是热点问题,许多学者都从多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全面的探讨,对硕士研究生而言,选择这样的题目风险比较大,很难发现新的思考角度或者形成新的观点,容易造成最后写作的困难。
3.选择合适的角度建立选题
论文选题是对平时所学知识的一个梳理过程,也是对平时所思考的问题的梳理和总结过程以及二者的综合过程。经济法研究领域中许多问题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在对所学课程有了基本了解和兴趣的基础上,从自身的角度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来进行选题。例如:在财政制度领域,长于理论抽象思维的学生可以考虑研究财政法的本质、财政法的基本原则、财政法律制度在经济法中的法律地位等问题;偏爱实证研究的学生可以分析具体财政制度,如转移支付制度的分析、预算法的完善、财政体制的改革等等问题:擅长比较研究的学生可以通过历史分析中国财政法律制度变迁、结合其他国家财政法律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无论在经济法的哪个领域选题,都存在一个怎么思考和总结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同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各种方法,以明确自己的知识储备与能力、兴趣与所长,以及当前学术动态中的定论、争论、未论所在,并从中找到需要研究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查阅大量文献,提炼选题,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训练和基本功的培养。
1、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法调整对象
2、试论宏观经济调控的法律调整
3、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建设构想
4、试论微观经济运行的法律调节
5、试论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6、论经济法的基本特征
7、建立完善我国经济法规体系的思考
8、试析经济立法的适度超前
9、经济立法与经济体制改革
10、经济立法体制评析
11、论经济法与民法、商法的区别与联系
12、经济法律关系的本质、特征和价值
13、经济立法过程中的社会经济效益问题
14、试论经济法律责任
15、试论经济法归与经济规律的联系
16、试论经济制裁
17、试论经济监督
18、试论我国经济法律关系的特征
1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规范体系研究
20、试论我国经济法律关系主体资格的确定
21、试论我国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特征与分类
22、试论产权关系的明析
23、试论产权交易机构的法律地位
24、试论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
25、试论国有资产经营机构的法律地位
26、论经济管理权
27、论企业经营权
28、试论经济权利与经济义务
29、我国国有资产投资法的原则初探
30、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
31、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微观规范体系
32、我国投资立法初探
33、我国国有资产的法律责任初探
34、试论格式合同与政府干预
35、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的政府监管及其法律规范
36、试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7、试论我国企业法人财产权
38、试论国有企业“法人财产权”的界定
39、坚持和完善企业领导体制的法律思考
40、国有企业职工主人翁地位探析
41、试论我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法律制度
42、试论国有企业的经济法主体地位与企业法人独立核算
43、试论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法律保护
44、我国私营企业法
45、试论企业集团的法律地位
46、试论企业集团的法律特征
47、企业集团的反垄断问题探讨
48、企业兼并法律问题探讨
49、试论涉外经济法对改革开放政策的保护作用
50、WTO与涉外经济法制的完善
51、试论我国对外国投资企业的法律保护
52、试论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保护
53、试析涉外经济法律关系主体
54、台商在大陆投资的若干法律问题探讨
55、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税收问题述略
56、中外合资企业外汇收支平衡的法律探讨
57、试述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特点
58、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与合作企业的比较
59、试论我国自由贸易区立法
60、浦东新区土地有偿使用的法律问题探讨
61、浦东开发中利用外国政府贷款的法律问题初探
62、论政府对金融(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市场的监督
63、论社会保险的管理问题
64、税收担保问题探讨
65、反避税的法律对策
66、避免双重征税方式及其比较
67、出口进税问题探讨
68、入关后我国税制问题探讨
69、加强税收法制建设的若干问题的探讨
70、社会保险税问题探讨
71、证券税收问题探讨
72、分税制问题探讨
73、加强纳税义务人纳税意识探讨
74、我国证券法完善的探讨
75、加强证券市场管理法律对策
76、论股票发行交易的法律问题
77、证券市场热点问题的法律分析
78、论商业银行的管理问题
79、论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
80、存款人权益保护初探
81、完善我国的会计立法
82、完善我国的审计立法
83、加强对资产评估的立法
84、论对存贷计价的法律问题
85、“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实施一年评述
86、银行贷款的法律问题探讨
87、发行国际债券的法律问题初探
88、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管理的若干法律问题
89、涉外土地批租的法律问题初探
90、试述浦东新区立法特点(兼与经济特区立法比较)
91、试论我国的出口加工区立法
92、建立我国涉外反倾销法律制度的探讨
93、试论我国涉外仲裁制度的特点
94、司法会计鉴定的法律程序及地位
95、论司法会计鉴定在处理案件中的运用
96、略论案件的查账
97、略论经济纠纷案件的查账
98、试论司法会计鉴定在诉讼活动中的运用
99、试论“三角债”的形成及其法律对策
100、审计机构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101试论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结构合理化过程中的劳动立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