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发展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一)经济发展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经济发展有助于我国公民意识的塑造
公民的概念属于法律范畴,一般说来,具有一国国籍之人即为该国公民。所谓公民意识,就是指作为公民的个人,作为处在国家这个社会共同体之中的一员,对自己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所抱有的一种基本看法。这可以从价值观的角度进行解释,价值体现的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因此,价值评价是以主体需要为尺度,主体的多样性决定了价值的多元性,这里的主体多样性不仅指作为主体的个体的差异性,还包括当个体的人隶属于不同共同体时所体现出的差异性。因此,当个体进行价值评价时,其必然会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权衡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比重,最终形成系统的价值观。个人利益既包含于公共利益之中,又不同于公共利益,二者都具有逻辑局限性,极端追逐一方而摒弃另一方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其在承认和尊重个人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不断追求公共利益的实现,这对于我国公民意识的塑造具有关键作用。而公民意识作为个体对自身在社会共同体中的身份的自我认知和基本看法,其直接决定了个人价值观的方向,因此,公民意识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三)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同时,与之相配套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也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其作用不仅体现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不断规范着我国公民的职业道德,从更深层次来讲,这对于社会公德的提高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职业道德中的敬业、诚信等规范,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被强化,而这也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同时,经济全球化也推动了道德进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不仅要批判地继承我国传统道德意识中的优秀成分,也要批判地吸收西方国家道德意识中的优秀成分,以达到自我完善。
二、经济发展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一)贫富差距扩大
(二)经济发展导致一些不和谐因素的产生
经济发展不仅给我国带来了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给我国带来了社会的深刻变革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这种改变给中国社会的进步注入了巨大活力,但是也给维护社会和谐以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转型导致了价值导向的一些变化,价值导向逐渐有了市场化倾向,一些人受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影响,逐渐产生了极端个人主义思想,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和国家的利益;一些人诚信缺失,道德堕落,恶意经营,破坏市场秩序;有些人理性不足,行为粗鲁,动辄大打出手,破坏社会秩序……这些现象的产生,尽管都是改革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但也影响到了社会和谐,给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多元社会思潮兴起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大,大量西方思想进入到中国社会。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逐渐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爆炸所带来的大量信息不断更新着国人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由此,一些社会思潮逐渐兴起,在这些社会思潮中,有一部分是健康的、向上的、值得肯定的,但也应该注意到的是,有一部分对于中国国家利益和中国社会来说是不健康的、值得警惕的。社会思潮的兴起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着中国开放程度的增大,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社会思潮对于国家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那些不健康的思潮不仅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不利于国家的长期健康发展。同时,多元社会思潮的兴起,也是中国社会价值观多元化趋势的诱因之一,这也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提出了挑战。
三、新形势下我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析
(一)加强“顶层设计”
(二)完善法律体系
(三)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还必须注重学校教育。众所周知,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更新并最终形成的,而青少年时期则是价值观变化最大也是最受外界影响的时期,且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因此,在这个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发挥其重要作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到中小学教材中,同时,还要创新课堂教育内容,增强课堂教育的趣味性,避免枯燥乏味的“照本宣科”,最后,要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尺度。
四、结束语
总之,在今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中,要不断探索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体现,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