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佛教书法的书写要义

书法与佛教的关系,前人之述备矣,自然无须我叨叨赘言。只是,禅韵悠悠,墨香淡淡,伴我多年,一点灵犀,让我从中悟出了书法“灵”、“正”、“圆”三字,又将这三字融入笔端墨迹,镌于禅院佛殿。这一番体悟,似可一一诉来,向诸位同好请益,以求磋磨成器。

一、天人合一孕灵通

“天下名山僧占半”,山林与佛寺似乎有天然的因缘牵系:钟灵毓秀之地,少不了禅院浮屠,僧众在此洗心涤尘;即便不是名山大川,只需有高法大德,在野岭荒山,借得一峰半谷,结庐建寺,久而久之,这一方山水,便也蜕去粗陋、蕴纳灵气。正可谓:山林因佛寺而有了禅性,佛寺因山林而悟了灵机。

寺庙的建筑也往往很有意味:依山而建,顺势而延;围墙低矮,中庭坦荡;殿堂高敞,僧居简朴;少了些封闭的门,多了些通透的窗。这样的寺庙,不是山林间圈地自囚的“异物”,而是与山林无痕衔接的浑然天成。南朝吴均诗云:“云从窗里出,鸟向檐上飞。”这样的寺庙山居,不正是“天人合一”的最佳诠释吗?因而,留墨镌刻在寺、殿、塔、亭、碑、壁、柱、楣的书法艺术,也须得一个“灵”字,必须融入这个“天人合一,在行笔走墨之间,体现出自然灵机。

因而,书法用于佛寺,当仰望行云、俯瞰流水,远眺白云出岫、宿鸟投林,近听春笋破土、群蚁细语……纳天地于胸臆,而后才能运墨挥毫,在纸上再造世界。书者理应保持一种超然状态:超然于物外,摆脱羁累,去掉壁障,顺乎万物自然之性,而不加以人工矫饰之力的返朴归真。佛寺中的书艺,究其本质,是书者主体对自然客体的本能天真的反照和至情至性的重构。《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如是,佛法如是,书法亦复如是。

佛寺书法,讲究笔随意走,用墨翩然,气韵灵动。

二、明心见性守正道

刚说到佛家书法的“灵”,这个“灵”,是灵动的生机,是活泼的天真,不能将其误解为飘忽或奇诡。因为,佛家书法还重一个“正”字:德性正、文思正、笔意正、间架正。这个“正”,根源于佛法禅心的“正道”。而佛的正道又与人的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佛法守正道,书法也自当如此。我曾反复研习寺庙楹联,比如“多闻正法,以广目光;增长善根,而持国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佛法法也”、“尔来礼拜乎?须摩着心头,干过多少罪行,向此处鞠躬叩首;谁是讲经者?必破出情面,说些警赫话语,好叫人入耳悚神”、“一屋一橼,一粥一饭,檀樾膏脂,行人血汗,尔戒不持,尔事不办,可惧可忧可嗟可叹;一时一日,一月一年,流光易渡,幻影非坚,凡心未尽,圣虹未圆,可惊可怕可悲可怜”……细品联语,亦庄亦谐、或讽或劝,怎样的书法方堪匹配?反复琢磨,非“正”不可。

山有钢骨,水添柔性;松有铁干,风送柔韵。天地有灵机,人心守正道,刚柔相济,才是佛教书法之道。唐代著名书法家虞世南练书法时讲究“收视返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佛家书写时,书者更将就“入禅”、“入定”,切断感官对外界的杂事联系,以排除来自外在和内在的干扰,使意识集中到一种单纯的、空明的“本心”状态,让“本心”的领悟归复到清净的佛性中,而后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使笔下书艺达到“中”、“和”、“正”的平衡。欣赏这类书法的人,亦可以书法沟通禅意,明心见性,反躬自省,持戒守正。

明心见性守“正”道,必得谈谈智永禅师和“永字八法”。书法造型虽形态纷繁、气象万千,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终究不离点横竖撇捺勾挑折。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永字八法”就是“道”,就是法度。“永字八法”作为运笔的法式,透露出中国美学的一大消息,就是含蓄蕴藉,笔笔藏,笔笔收,不直截,不显露,不滑落,不漂移,稳实有力,外融内刚。这已经超脱单纯的书法范围,进入人的精神世界了。中国书法艺术可以修身养性,而明心见性又造就书法风格,两者一而二、二而一,相得益彰。

三、与世和合求圆韵

除了“灵”与“正”,佛教书法还须有一个“圆”字。佛教书法的“圆”,取意于佛法禅心的“圆”。欲说“圆”,先明“正”。千百年来,儒、释、道三种哲学思想互相影响、和合化生,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之源。

受此禅意的影响,佛教书法也同样应具有内方外圆的风格。它须得体现出从容庄严的气度,不倔强、不决绝、不凛冽、不瘦硬。书者运笔宛转、走墨圆滑;观者平心静气、怡然自得。

佛教与佛教书法,相辅相携走到今天,时代赋予它们更多的意味。从佛教来讲,慈航普济的弘法修持被赋予了社会慈善公益功能。佛教参与社会公益慈善是由来已久,古时有佛教门下的“悲田院”、“福田院”、“孤独园”、“无尽藏”、“长生库”、“解典库”、“功德林”等慈善公益专门机构,为社会养老、孤儿、救灾、济贫、收容难民、赈灾等情况提供救助的。今日佛教各种慈善功德会、基金会应运而生,积极参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形成国家社会慈善的有益补充,并被社会所肯定、所认可。慈悲济世,以“出世”为心,以“入世”为行,佛教是圆融世间与出世间的重要途径。因而佛教书法也必然少了几分出尘清逸之气,多了几分和合圆润之意。“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深厚圆润,平和自然,才是佛教书法的气质。

佛家的“圆”,有两层内涵:与外部世界的“圆融”和本我内在的“圆满”。佛家书法也由此呈现出独特气质。悟得自我“执一”,认识到一切事物或现象,都依赖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而生起。这种禅悟融于书法,就体现出其独特的超旷圆融的境界,难怪被成为“禅书”。

当代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是一位佛家居士,他的佛教思想是“人间佛教”,讲“慈悲”,“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的书法就是当代佛教书法的代表:方正郁茂,宽博厚重,如泰山后土;深厚圆润,舒展平和,又如浩荡大江。正是我辈学习的典范。

THE END
1.大乘佛法的核心要义是什么?源于清华的高知社群,象牙塔通向社会的桥梁https://www.newsmth.net/nForum/article/Buddha/114274?au=joshualiu
2.陈燕珠:佛法要义重视人间的佛教,内明,综论五明频道陈燕珠:佛法要义 重视人间的佛教 释尊虽然出家,他没有忘却国族,那些以为信佛出家就可以不再问闻国家民族的存亡者,不论他如何修证,都不是真正的佛教徒。出家应当是更接近人间。 佛陀的一切全是为了众生,特别是人类的痛苦。佛陀为了人类的真理与自由,为了人类的向上向善而努力不懈。佛陀不为自己、没有自己、没有抛弃http://wuming.xuefo.com/nr/7/70877.html
3.《佛法三根本要义》 佛法三根本要义 宗喀巴大师 著 多识仁波切 译 向神圣的诸上师致敬! 佛陀全部经典的精华要旨, 众菩萨推崇备至的无上法, 有缘者寻求解脱的必经口岸, 我今做力所能及的解说。 那些不迷恋世间区区幸福, 为了具足良缘的人生有价值, https://www.jianshu.com/p/68c3170264ef
4.佛法要义佛法要义文章读书笔记佛法要义 佛法是博大精深的。我仅针对自己的特点和理解总结下面几条,作为自己的药: 念念不忘是关键。 活在当下很轻松。 深信因果不堕落。 坚信来生不焦虑。 事事随缘不呆板。 戒去贪心享自由。 下面稍微解释一下。 念念不忘是关键。只有在生活中念念不忘佛法,记得佛法的原则,才有应用佛法,转化烦恼的可能。所以https://blog.csdn.net/anguangshi/article/details/1726914
5.昌宗法师(刘洙源先生):佛法要领(上编:四句要义)佛法要领 四川中江刘洙源先生说弟子王靖寰记 上编 四句要义 丙戌五月,中江刘洙源先生,道过广汉驻军周参谋长朗清先生留请说法。先生以初未准备经论,说者听者皆无依据,骤然印书,仓猝不能遽办。乃曰:吾有四句要义,一为何事?二依何义?三修何行?四悟何法?试为君等演说如何?佥曰:愿乐欲闻,惟希说之。爰记先生http://text.xuefo.net/show1.asp?id=141130
6.佛法要领·四句要义》之二吉宝贤士 《佛法要领·四句要义》之二 ——四川中江刘洙源先生说 ——弟子王靖寰记 二、依何义……依二空义 吾人已知,佛性即是自己真心。然则,真心体相究竟如何? 曰:真心无性。其体是空,故曰真空。其相如虚空。如虚空有二义:一如虚空不动摇,二如虚空遍满一切国土。 永明禅师云,真心自体,非言所诠。湛若无https://www.douban.com/note/845121357/
7.“吉祥”在佛经中的含义是什么?民族与宗教事务局这就是经中所说的“言使意投可,亦令得欢喜,不使至恶意,义说如法说,出言众悉可”的要义。(4)它还应该是引人向善的媒体,同时又是符合善的因果律和正法。这就是佛典里所强调的“为能作法际,是为言中上”、“至诚甘露说,如法而无过,谛如义如法,是为近道立”。此是吉祥言语的总则。https://www.xiapu.gov.cn/hdjl/hdjlzsk/mzyzjswj/202306/t20230612_1768304.htm
8.佛教要义(一)佛教的简要解释佛教的简要解释1学佛基础同理、佛法也是这样,要靠自己一心的念佛,靠自己的志愿与行为,方才能够与佛相应,否则任你怎样念,是没法往生的。所以根本的关键仍然在于自己的信愿与行为力,这样的努力增上,渐渐进步,才达到成佛的道路,在娑婆世界如此,在极乐世界也如此。 以下就开始讲整个佛法的简约要义,共分五段讲。http://www.fjzjg.com/files/article/html/2/2263/13070.html
9.《佛道三根本要义》的修持(寂雯)佛门中的三藏十二部经典,浩瀚如大海,人们往往穷其一生也未必能探得究竟,为了使我们众生能够在有限的现世生命中得到佛法的法益加披,被誉为第二佛陀的宗喀巴大师提出了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三根本的佛法修持要义,这犹如在茫茫的苦海中,为我们树起了指航灯,使我们能够按照正确的航向顺利而又准确地渡过生死苦海,驶向http://read.goodweb.net.cn/news/news_view.asp?newsid=41940
10.公文写作要义(精选8篇)周炳煌居士和我谈到,假如要宏扬佛法,真不知道从那儿说起好,比如基督教有一部圣经,只要一句‘信者升天得救’的话,就可以做代表,反看佛教不知道拿什么做代表好,任何宗派似乎都可以做代表,但是任何宗派似乎又都不完全,所以他希望我能用一两小时的时间,就可以对佛法的要义全部说出来。现在有此机会对大家面讲,最好https://www.360wenmi.com/f/filesd4p2vn0.html
11.佛法中让生活更幸福更快乐的方法藏传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作为一个修行人应该要坚持修持的佛法精华要义。 文:慈成加参仁波切 第一个方法是“诸恶莫作”。 不伤害众生,修出离心。学习佛法最基本的一条是不能伤害众生,同时修出离心。什么叫出离心呢?是不是天天观想“我如同关在监狱里一样,我已经下地狱了……”一直http://xf.jzfjw.cn/news/37223.html
12.治疗抑郁症的最佳良药——慧律法师佛法心药荣晗弘法工作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更非一蹴可几的,为推动此项艰巨任务,法师长期以来,有系统的开课讲说,透彻剖陈佛法要义,涵盖内容既广且深,所谈经论不下数百,兼容并蓄而指归净土。是以广受教内肯定,为百年来难得一见之弘法神才。1995年蒙明旸长老传付曹洞宗48代https://blog.sina.com.cn/s/blog_5f0f9e070101djxi.html
13.弥勒菩萨所问经要义‘多闻’是听经闻法的时间很长,大小乘佛法皆通达,自以为很了不起,又能‘修持净戒’,多闻是慧解,净戒是梵行,真的是福慧双修。这样的出家人非常希有难得,会有什么过失?“常怀骄慢傲逸之心。”这就是他们的习气病根;自以为了不起,目中无人。一个人没有学问、没有德行时,为人还很谦虚,样样不如人,谦虚https://www.fzzjgs.cn/boruo/books/01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