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要义

最先答覆周居士的第一个要求,用一句话代表整个佛法:这句话就是‘以自己的志愿力与行为力使内心渐渐增上达到解脱成佛的最高目的’。这句话要解释的,根源于一种理论往往演出很多不同的道理来,如果不说出来就难懂了。比如说基督教主张信上帝的升天,而我们的佛教念佛法门主张一心不乱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这两种方法的矛盾,怎么解释?固然可以说,上帝的力量大才可以使唤我们去他那儿,但是如果我不信,上帝仍然使得我去天堂,这才是真功夫,现在仍然要我‘信’才能去天堂,那么仍然是我的信愿行为力量使我去的,否则但凭上帝的意志就可以决定去与否,何必要藉信仰与祷告的力量呢!同理、佛法也是这样,要靠自己一心的念佛,靠自己的志愿与行为,方才能够与佛相应,否则任你怎样念,是没法往生的。所以根本的关键仍然在于自己的信愿与行为力,这样的努力增上,渐渐进步,才达到成佛的道路,在娑婆世界如此,在极乐世界也如此。

以下就开始讲整个佛法的简约要义,共分五段讲。

(二)对于佛教的需要

天下任何事物的产生,必定是有需要,否则就不会发生。佛教为何产生的,也因为是有此需要,需要的理由,今在下面略加说明。

人的生活分两方面,一方面是物质的生活,一方面是精神的生活。但是我们平时只重视物质方面,不但要吃喝穿睡,还要幸福,要升官发财,来求得眼耳身心的舒适;为求眼的享受,去看电影去看戏,为求耳的享受,去听音乐和歌声;为求舌的享受,去吃美好滋味的食品;为求身体的享受,去运动游泳游山玩水等等,这都是物质的享受,至于另一精神方面,我们却一点也没有注意。其实,心理上的,精神上的增上,正都是日常生活上最重要的事,绝对不可以缺少的!

(三)佛教的目标分三方面来说:

一、在究竟方面说

二、在来世说

三、在现世说

三、一究竟方面:

学佛最高的最后的目的就是了脱生死,什么是了脱生死,佛法说生生死死,无有完了的时候,很是痛苦,我们要解除这个痛苦;就是除去生死的大事。关于了生脱死四个字有人误会,以为临终的时候很好,很平安没有惧怕就是了生脱死,这是误解。固然,证果的人,有修行的人,开悟的人等,在临终时有瑞相,不畏惧,无痛苦的,这当然不坏,但这并不就是‘了生死’,不是究竟的目标,因为生天或往生其他善处固然很好,但并不是究竟的目的。所以佛法究竟的目标,并不只是为了死得好,而是生死断灭,达到涅槃,生死之流断结。不是生活得如何好,死得如何自然,必须是不生不灭,这才是佛教的最高点,这才是佛教驾乎其他宗教之上的独特点,这是最高最究竟的处所。佛和阿罗汉就是达到涅槃的觉者,还有辟支佛(独觉,无佛时的自觉者)也是,除此以外,即使是菩萨也未了生死,否则将无法度生,所以菩萨是‘留惑润生’,即故意不断生死,留一点来帮忙人家(可以享涅槃乐而不享)来广度众生。这样可以证明‘了生脱死’的确是指切断生死之流,而不是指死得好的,因为大菩萨都是有修证在死时都表现得好呢!

附带解释一点误解,就是‘焦芽败种’这句话表面上的意义,是指已经发过的芽被烧过,或者没有发芽的种子已经腐败了。佛在世时说罗汉是‘焦芽败种’,人家以为佛在责骂罗汉不好,这是错误,因为这话就是了生死的意思,假使芽不焦,就生死延续,以后不再受生,不正是和焦芽一样么?所以这并不是坏话。但是佛教最究竟的目标,不但自己要‘了生死’,并且要度一切众生‘了脱生死,永离轮回’。

三、二在来世说:

如果我们没有了生死就应当图来世,为了来世,福慧增上,一点一点好起来,所谓修修来世,这也是佛教的目标之一。

三、三在现世说:

最近的目标,就是要使现世得到安乐,所谓拔苦与乐,希望自己是一天天的好起来,并且帮忙人家也如此。

所以在来世福慧增上方面说,即常说的‘化娑婆为极乐’,终久必定可以到达此目标的。在现世得安乐上说,就是常语所说的‘和平福祉’。因此我们修行,现世即可得好处,如内心好外境好,增加工作效率,对事更有感应,求什么得什么,要什么有什么,这都是修行的结果。所以佛教用途太大,要了生死的快来,要修来世的快来,仅思图现世好的,仍是要来学佛啊。

(四)佛教的理论

佛教的理论很多,有几种是最简明最主要最能概括整个佛理的,分别的拿出来谈谈,这就是‘三法印’‘四谛’‘业’‘缘起’等等。

三法印

法印的‘印’,就是有效用有效力有用处的标准;如官印、私章等都含有代表性的,权威性的,基准性的。所以‘三法印’就是有三条理论,三条标准,足以代表整个佛法的意思。

一、诸行无常

一切的一切都没有长久性,过去的就没有了,这是世上一切的定律。

二、诸法无我

一切的事物没有一个真正永恒的个体。事实上只是许多不同的因缘合起来的,没有固定的真实体的存在。不是吗?过几十年连我们自己都会变得没有的,那里有固定的个体。

三、涅槃寂静

在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和上面两条相反的,寂静是清凉纯净,舒服,正好和世上热闹烦恼等相反,就也是将烦恼无常等等除尽的意思。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以上是将三法印分别来讲,现在再会总来说一说,首先,应当解释为什么三法印是佛法的中心思想,而其他的理论不是,因为1、这三条法印包括其他的理论(其他的理论由此生出和发展)。2、只有这条法则,才能使人达到最究竟的目标,其他的理论虽好,只能达到其他的目标(如生天来世好等),与此不符合,不能究竟解脱。

我们日常生活中,以为一切是常久的,以为我是实在固定的我,这都是错误的认识,所以有时候看见人家死去的时候,方才知道平常太认真,太著相。所以我们应当知道日常的事决没有什么最要紧的,慢慢的了解世间现象,原是不固定,变化的,自然而然可以达到涅槃永久究竟的大路上去。但话虽然如此讲,实际上往往距离很大,这因为:

(一)难得弄明白这个道理—多生多劫都是习惯的生活在与真理相反的环境里,一下醒悟不过来。有时偶尔因为受了打击,也感到往事如烟,但时过境迁,又忘去了。

(二)难做到—说容易,做难。

有人在三法印中加了一句‘诸受是苦’,而成为四法印,因为有人感到有时也有快乐,但快乐不长久,快乐一完就苦了,而且快乐也是比较出来的,习惯了也就不感到快乐。但是平日多是说三法印,拿诸受是苦包括在无常无我里面了。总之一切事物的不固定,不实在性、幻性就是无常无我的说明,我们如果摆脱了这无常无我的苦痛,就是涅槃。佛教的理论并不复杂,就是这些,但是为了适应众生,佛常换个方法说明,比如说,下节要说的‘四谛’,就是一例。

四谛—苦集灭道

‘苦’—是结果,人人都能感到‘苦’,而最晚感到的在死时一定知道,如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和五蕴炽盛、是有名的八苦,又有苦苦、坏苦、行苦(无常)的三苦,总之说人生是苦的。

‘集’—是苦的原因,是种种烦恼聚集起来的意思,因为烦恼聚集才感到苦,见解错了生烦恼,感情错了也生烦恼,古语是这样解释的,但是近代西洋译本上说集是‘渴望’、‘贪’的意思,指出苦是由于‘贪’由于‘渴望’而来的。

‘灭’—修证的结果,这是取消烦恼的结果,也就是灭去痛苦得到解脱的意思。

‘道’—证灭的原因,一切修行证果的原因行为都是道,古语说八正道。普通说因果,都是先因后果,似乎应当说‘集苦道灭’才对,现在正好相反,因为当日世尊向人弘法先得说出事实来,事实就是‘苦’,再接著说为什么会苦,所以才有‘集’,于是再告诉人家应当除去痛苦就是‘灭’,最后才说灭苦的方法‘道’。而成为‘苦集灭道’了。

‘业’是思想行为的影响,对外有影响,对内也有影响,可以存储在八识田里面,好似日常所说的‘作用’一样。又好似下了种子方能发芽,依著业的影响才又能生起行动。所以佛说我们是自己管自己,不似其他宗教推出个上帝来管我们。我们做了任何事不管人家看到没有,‘业’还是给我们记下了帐,如果没有业的理论,一切都说不通了。但是这些都是佛当时的慧眼所见的实在现象,没有一点点虚设的。限于篇幅,没法详细的谈,只是说个大概。

(五)佛教的实践

天下任何事都要理论实践合起并行,不能盲目乱做,比如医药,不明它的药性,不能拿来治病。又理论再好,没有实践,不能达到目的,如同药再好,不吃,总治不好病;又如同走路,不走动,就不能达到目的。

实践的方法很多,第一为自度度他。度他—发菩提心,做一切事助人成佛,发大悲同情,以助人。自度—则菩萨行六度以自修。

自度度他,最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实践的方法很多,依各人性情不同,就有不同的方法可以用,归纳起来可以拿六度来概括,六度也叫做六波罗密多,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1布施—就是帮助人,无论是用力用钱用方便支持,使人家无畏惧的,都是布施,都是助人,总之原则上对人有好处是布施。

2持戒—不要妨害人,不要把坏处给人家,和上一项给予人家好处,同义而反面来说。根本戒有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的五戒,就是说不杀人的生命,不拿不当当取的东西,不妨害人家家庭夫妇关系,不说欺骗的话,至于饮酒,能够乱性,容易犯上四项戒,所以为免此种犯戒的可能,也就戒酒了。总之,是害人的不做。

3忍辱—他发脾气骂我,我不理,他自后悔,决不会使他脾气越来越坏;如果欺负了我,我忍耐的受了,那他有改过的可能,如果采取报复,就犯了戒,内心也不平和,禅定不容易成就,这点也是不给人家坏处的意思。

4精进—永久不忘记,永久修持不断的意思。

5禅定—内心如一的不乱,有念佛拜佛观想念经等等方法,禅定的内容极多,可讲多少天,修行到深的功夫,可以发神通。凡是修行可以使内心平静不乱而精神集中的叫做禅定。

6智慧—指大智慧说的,明了生死大事,不执著,没有烦恼,不受感情的驱使,明白宇宙和人生的真义。自然的感情的体验到快乐无忧,都是智慧。

(六)佛教的优异点—特好之处

宗教很多,好处都有,然佛教有特别好而不同于他教的地方,我们应当平心静气的说,不可胡乱说人家坏,比如基督教的财施,也可以使人快乐,也是布施的一种。但是佛教有三个主要点不是其他宗教所能具足的,就是真善美都齐全了,其他有一部份善和美,但是缺少真,外道最多只有一部份,所以也只能达到部份的解脱。

1真—诸法实相

2善—自发善

3美—法喜道乐

事里更非要‘究竟解脱’不可了。我们研究学问为的是真,应用科学为的是善,音乐、艺术、娱乐小说绘画为的是美。社会人士大家匆匆忙忙,就为的求得最后的究竟解脱,社会如此,学佛就更加如此了。

我们现在来看佛法是否合于这四点:

(一)佛教告诉世人的,教徒修得的,开悟的,就只是发展‘诸法实相’世上的本来现象,决不东拉西扯,不牵强附会的,佛法是合于上述之第一条真’。

(二)佛法对第二条也符合。像修菩萨行的,大慈悲,化娑婆为净土的大善精神固然不必谈,就是单将个人自己照佛法去修持所得的善,已经是了不起的了。有修行的人由不好不圆满的状态中改变过来,那怕有一点修持就能改好一点,这是由内心出发的自然改进,没有修持前如果有‘自发’的行为,必定多是属于恶的,要行善事除非是受了管制不能不如此,决不是随意行善的。但是修持之后,‘自发’的行为反而是善事,违心的不自发的反而是恶事,反而是勉强,由此可以说明佛教也自然的合于第二点‘善’。

(三)我们佛教里,美境无穷,修持的时候,内心有特殊的快乐感觉,佛法里因了正确知见参悟之后的快乐,是难形容的,所以俗语说:‘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阎王老子管不了也’。心内自发的道乐和法喜,确是不能形容的,像佛成佛的时候内心的和美,将一切环境都改为极端的优美,世间任何美都无法相比,故由‘美’的这一点看,佛教也正符合。

(四)再看第四点,学佛知道世界上的真理,一切不执著,破除疑惑,不再受骗,已经减去了部份的烦恼,不糊涂的烦恼,而且又能自发做善事,造好因,就不会遭到烦恼的结果,内心有一种极端良善平静的感觉,久而久之,就成了‘常乐我净’,当然也就究竟圆满解脱,再没有超乎他之上的了,所以学佛成佛正是得到一个至高无上的究竟解脱,完全合乎上面所讲的第四点。

THE END
1.大乘佛法的核心要义是什么?源于清华的高知社群,象牙塔通向社会的桥梁https://www.newsmth.net/nForum/article/Buddha/114274?au=joshualiu
2.陈燕珠:佛法要义重视人间的佛教,内明,综论五明频道陈燕珠:佛法要义 重视人间的佛教 释尊虽然出家,他没有忘却国族,那些以为信佛出家就可以不再问闻国家民族的存亡者,不论他如何修证,都不是真正的佛教徒。出家应当是更接近人间。 佛陀的一切全是为了众生,特别是人类的痛苦。佛陀为了人类的真理与自由,为了人类的向上向善而努力不懈。佛陀不为自己、没有自己、没有抛弃http://wuming.xuefo.com/nr/7/70877.html
3.《佛法三根本要义》 佛法三根本要义 宗喀巴大师 著 多识仁波切 译 向神圣的诸上师致敬! 佛陀全部经典的精华要旨, 众菩萨推崇备至的无上法, 有缘者寻求解脱的必经口岸, 我今做力所能及的解说。 那些不迷恋世间区区幸福, 为了具足良缘的人生有价值, https://www.jianshu.com/p/68c3170264ef
4.佛法要义佛法要义文章读书笔记佛法要义 佛法是博大精深的。我仅针对自己的特点和理解总结下面几条,作为自己的药: 念念不忘是关键。 活在当下很轻松。 深信因果不堕落。 坚信来生不焦虑。 事事随缘不呆板。 戒去贪心享自由。 下面稍微解释一下。 念念不忘是关键。只有在生活中念念不忘佛法,记得佛法的原则,才有应用佛法,转化烦恼的可能。所以https://blog.csdn.net/anguangshi/article/details/1726914
5.昌宗法师(刘洙源先生):佛法要领(上编:四句要义)佛法要领 四川中江刘洙源先生说弟子王靖寰记 上编 四句要义 丙戌五月,中江刘洙源先生,道过广汉驻军周参谋长朗清先生留请说法。先生以初未准备经论,说者听者皆无依据,骤然印书,仓猝不能遽办。乃曰:吾有四句要义,一为何事?二依何义?三修何行?四悟何法?试为君等演说如何?佥曰:愿乐欲闻,惟希说之。爰记先生http://text.xuefo.net/show1.asp?id=141130
6.佛法要领·四句要义》之二吉宝贤士 《佛法要领·四句要义》之二 ——四川中江刘洙源先生说 ——弟子王靖寰记 二、依何义……依二空义 吾人已知,佛性即是自己真心。然则,真心体相究竟如何? 曰:真心无性。其体是空,故曰真空。其相如虚空。如虚空有二义:一如虚空不动摇,二如虚空遍满一切国土。 永明禅师云,真心自体,非言所诠。湛若无https://www.douban.com/note/845121357/
7.“吉祥”在佛经中的含义是什么?民族与宗教事务局这就是经中所说的“言使意投可,亦令得欢喜,不使至恶意,义说如法说,出言众悉可”的要义。(4)它还应该是引人向善的媒体,同时又是符合善的因果律和正法。这就是佛典里所强调的“为能作法际,是为言中上”、“至诚甘露说,如法而无过,谛如义如法,是为近道立”。此是吉祥言语的总则。https://www.xiapu.gov.cn/hdjl/hdjlzsk/mzyzjswj/202306/t20230612_1768304.htm
8.佛教要义(一)佛教的简要解释佛教的简要解释1学佛基础同理、佛法也是这样,要靠自己一心的念佛,靠自己的志愿与行为,方才能够与佛相应,否则任你怎样念,是没法往生的。所以根本的关键仍然在于自己的信愿与行为力,这样的努力增上,渐渐进步,才达到成佛的道路,在娑婆世界如此,在极乐世界也如此。 以下就开始讲整个佛法的简约要义,共分五段讲。http://www.fjzjg.com/files/article/html/2/2263/13070.html
9.《佛道三根本要义》的修持(寂雯)佛门中的三藏十二部经典,浩瀚如大海,人们往往穷其一生也未必能探得究竟,为了使我们众生能够在有限的现世生命中得到佛法的法益加披,被誉为第二佛陀的宗喀巴大师提出了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三根本的佛法修持要义,这犹如在茫茫的苦海中,为我们树起了指航灯,使我们能够按照正确的航向顺利而又准确地渡过生死苦海,驶向http://read.goodweb.net.cn/news/news_view.asp?newsid=41940
10.公文写作要义(精选8篇)周炳煌居士和我谈到,假如要宏扬佛法,真不知道从那儿说起好,比如基督教有一部圣经,只要一句‘信者升天得救’的话,就可以做代表,反看佛教不知道拿什么做代表好,任何宗派似乎都可以做代表,但是任何宗派似乎又都不完全,所以他希望我能用一两小时的时间,就可以对佛法的要义全部说出来。现在有此机会对大家面讲,最好https://www.360wenmi.com/f/filesd4p2vn0.html
11.佛法中让生活更幸福更快乐的方法藏传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作为一个修行人应该要坚持修持的佛法精华要义。 文:慈成加参仁波切 第一个方法是“诸恶莫作”。 不伤害众生,修出离心。学习佛法最基本的一条是不能伤害众生,同时修出离心。什么叫出离心呢?是不是天天观想“我如同关在监狱里一样,我已经下地狱了……”一直http://xf.jzfjw.cn/news/37223.html
12.治疗抑郁症的最佳良药——慧律法师佛法心药荣晗弘法工作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更非一蹴可几的,为推动此项艰巨任务,法师长期以来,有系统的开课讲说,透彻剖陈佛法要义,涵盖内容既广且深,所谈经论不下数百,兼容并蓄而指归净土。是以广受教内肯定,为百年来难得一见之弘法神才。1995年蒙明旸长老传付曹洞宗48代https://blog.sina.com.cn/s/blog_5f0f9e070101djxi.html
13.弥勒菩萨所问经要义‘多闻’是听经闻法的时间很长,大小乘佛法皆通达,自以为很了不起,又能‘修持净戒’,多闻是慧解,净戒是梵行,真的是福慧双修。这样的出家人非常希有难得,会有什么过失?“常怀骄慢傲逸之心。”这就是他们的习气病根;自以为了不起,目中无人。一个人没有学问、没有德行时,为人还很谦虚,样样不如人,谦虚https://www.fzzjgs.cn/boruo/books/01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