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考民事诉讼法考点:民诉基本原则司法考试知识点

l、民事诉讼中的辩论的主持人是法院,参加人是当事人双方及依法享有辩论权的诉讼代理人。

2、辩论的内容是实体性争议问题和程序性争议问题。

3、辩论的形式有书面和口头两种。

4、辩论权的行使贯穿于民事诉讼全过程,而不只限于庭审辩论阶段。

5、法院应当保障双方当事人充分行使辩论权,为当事人行使辩论权提供便利。

6、未经法庭上辩论和质证的证据,不得作为法院裁判的根据。

二、处分原则

法条:《民诉法》第13条

1、双方当事人都享有处分权。

2、当事人处分的内容是自己享有的民事实体权利和民事诉讼权利。

A.该判决符合法律规定,实事求是,全面保护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B.该判决不符合法律规定,违反了民事诉讼的处分原则

C.该判决不符合法律规定,违反了民事诉讼的辩论原则

D.该判决不符合法律规定,违反了民事诉讼的平等原则

3、当事人处分自己的权利,应符合法律规定,不能危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利益,当事人的处分权不具有绝对性。

4、法院代表国家对当事人行使处分权进行监督,如撤回起诉和撤回上诉须经法院同意,有限且适当的国家干预是处分原则的题中之意。

例题:关于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意味着当事人拥有相同的诉讼权利

B.处分原则意味着法院无权干涉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行使

C.原告提起诉讼与被告进行答辩是辩论原则的表现

D.调解原则适用于民事审判程序和民事执行程序

三、民事检察监督原则

法条:《民诉法》第14条

1、检察机关只对法院的审判活动有权进行监督,对法院的执行活动目前尚无权监督。

2、检察机关对法院的审判活动进行监督的具体方式是:(1)以消极的方式监督审判人员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等不法行为;(2)以积极的方式对法院已生效的判决、裁定提出抗诉,检察机关提出民事抗诉无须经当事人同意。

3、并非各级检察机关都享有法律规定的民事抗诉权,原则上实行“提级抗诉”模式。

4、对于检察机关提出抗诉的民事案件,法院应当再审。

例题:关于检察机关民事抗诉的表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8延-44)

A.各级检察机关均享有法律规定的抗诉权

B.检察机关提出抗诉,应当经当事人同意

C.对于检察机关提出抗诉的案件,法院应当再审

D.对于检察机关提出抗诉而进行再审的案件,法院应当组成由审判员组成的合议庭进行审理

四、支持起诉原则

法条:《民诉法》第15条法律||敎育网

支持起诉的条件包括:(l)限于因侵权行为而产生的纠纷。(2)支持起诉者应是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不能是自然人。(3)被支持的受害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单位,且没有起诉。(4)支持的形式一般是道义上或物质上的。(5)支持起诉者不可以自己的名义起诉。

五、合议制度

法条:《民诉法》第40、41、161条,

《简易程序规定》第1条

1、第一审合议庭由审判员与陪审员共同组成或者由审判员组成。

2、第二审合议庭由审判员组成。

3、发回重审的案件,原审人民法院应当按照第一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

4、审理再审案件,原来是第一审的,按照第一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原来是第二审的或者是上级人民法院提审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

5、选民资格案件或者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重大、疑难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审理。在特别程序中,只要是要求对案件的审理实行合议制的,合议庭都由审判员组成。

六、回避制度

法条:《民诉法》第45、46、48条

1、适用对象

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员、勘验人员。

2、适用情形

(1)审判人员或其他人员是本案当事人或当事人的近亲属。

(2)审判人员或其他人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3)与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

3、申请回避的程序及处理

回避申请应当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法院院长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法院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

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提出3日内,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作出决定,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向作出决定的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

七、公开审判制度

法条:《民诉法》第120条、第134条第1款,《民事证据规定》第48条,《司法公开规定》第5条

1、向群众公开、向社会公开。

2、涉及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之案件的庭审过程应当不公开;离婚案件和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3、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或者法律规定应当保密的证据,不得在开庭时公开质证。

4、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以及其他不适宜公开的案件和调解结案的案件外,人民法院的裁判文书可以在互联网上公开发布。

5、无论是公开审理的案件,还是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宣判(当庭宣判、定期宣判)时一律公开。

八、两审终审制度

法条:《民诉法》第140条第2款、《企业破产法》第12条、《婚姻法解释(一)》第9条第1款两审终审的例外:(1)最高人民法院所作的一审判决、裁定,为终审判决、裁定,当事人不得上诉。(2)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企业破产程序(不予受理破产申请的裁定、驳回破产申请的裁定)审理的案件,实行一审终审。(3)宣告婚姻无效案件(有关婚姻效力的判决)实行一审终审。

THE END
1.司法的基本原则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司法的基本原则 biezhuawa1回答· 8424人浏览 我来答 最佳答案 帮考网答疑老师 资深老师 10-20 TA获得超过8622个赞 司法基本原则包括:独立审判、平等保护、公平正义、程序正义、依法裁判。这些原则确保司法公正和权威性。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https://www.bkw.cn/gjsfks/ask/1837586.html
2.司法鉴定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律师普法司法鉴定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普法内容 一、司法鉴定合法性原则; 二、司法鉴定独立性原则; 三、司法鉴定客观性原则; 四、司法鉴定公正性原则。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第十条当事人在诉前委托具备环境司法鉴定资质的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意见,以及委托国务院环境资源保护监督管理https://www.110ask.com/tuwen/796200734022962464.html
3.关于司法机关独立的基本原则(1985)联合国各国政府应在国家立法和实践范围内考虑并尊重下列为协助会员国确保和促进司法机关的独立而拟订的基本原则,并应提请法官、律师、行政和立法机关人员及一般公众注意这些原则。拟订原则时主要考虑的是专业法官,但如有非专业法官,这些原则根据情况也同样适用于非专业法官。 https://www.un.org/zh/node/181431
4.民法基本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效力/李德嘉摘要 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我国民事领域的基本精神与基础价值,是集行为规范、审判准则、立法方针三位一体的民法基础规范。在司法实践中,民法基本原则应该成为法官弥补现行法律规范漏洞和空白、衡平个案正义与公平的基准。民法基本原则的效力发挥离不开法官的创造性司法,同时,法官的自由裁量也必须在成文法的框架下进行。民法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8444
5.2012司法考试考点之宪法的基本原则司法考试报名中心2012司法考试考点之宪法的基本原则 宪法基本原则是指人们在制定和实施宪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是贯穿立宪和行宪的基本精神。任何一部宪法都不可能凭空产生,都必须反映一国当时的国家生活的指导思想、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认真、全面地分析和归纳宪法的基本原则,对于了解宪法发展的规律性,特别是资本主义https://www.zhikaodi.com/showinfo-234-173005-0.html
6.民法基本原则司法适用问题研究法信在司法实务中,有些案件直接援引民法的诚实信用、公平原则裁判案件。本文以实务中若干典型判决为基础,研究民法基本原则在司法适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有具体法律规定的情形下,直接适用民法公平原则裁判案件是否属于适用法律错误?直接适用民法基本原则原则裁判案件将会对法律的适用产生何种不利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期待能够解决https://www.faxin.cn/lib/flwx/FlqkContent.aspx?gid=F402546
7.司法卷二: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找答案(强化练习)考试题库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司法卷二》题库题库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司法卷二: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考试资料下载,在线测试 1、多项选择题一起共同抢劫案件,被告人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被告人王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在一审宣判后,张某当即表示上诉,王某则表示不上诉,人民http://www.91exam.org/exam/87-1160/1160948.html
8.左宁司法考试刑事诉讼法系统精讲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pdf第二章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本章重点】 【本章重点】 第一节 基本原则概述 第一节 基本原则概述 一、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一、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反映刑事诉讼理念和目的的要求,贯穿于刑事诉讼全过程或者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1206/8060120130005017.shtm
9.司法人工智能的算法规制对策与建议基本原则 目前,司法人工智能算法规制的原则相对零散,与司法特定场域的结合度有待加强。虽然研究算法治理的学者已提出很多规制算法的原则,但是相对笼统,缺乏体系性。通过考察司法人工智能在不同情景中的算法性质,重新审视司法目标与原则,建议确立以下四大类算法规制原则。 http://e.mzyfz.com/paper/1952/paper_52303_10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