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中的“不当得利”——制度起源法典规定和未来预测研究动态业务研究中文版

副会长:崔海燕(女)史建兵邬辉林王健冯坚张震宇姜海斌陆金才刘珂

秘书长:吴引引(女)

副秘书长:曹悦罗庆(女)于梅(女)

顾问:唐国华楼东平王立新项坚民

浙江省律师协会(以下简称本会)成立于1984年,是依法设立的、由浙江省全体律师及律师事务所组成的社会团体法人,是律师的行业自律性组织,依法对律师行业提供服务和实施管理。自2010年12月浙江省第八次律师代表大会开始,本会每四年换届一次。本会宗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会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法治,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忠实履行社会主义法治工作者职责,自觉践行社...

今年是律师制度恢复重建45周年和浙江省律师协会成立40周年。为总结回顾浙江律师事业发展成就,展望谋划浙江律师业发展未来,激励...

今年是律师制度恢复重建45周年和浙江省律师协会成立40周年。为总结回顾浙江律师事业发...

2024年11月27日,福建律协副会长张建农一行到浙江律协走访交流。浙江律协专职副会长陈...

2023年第4期

2023年第1期

今年是律师制度恢复重建45周年和浙江省律师协会成立40周年。为总结回顾浙江律师事业发展成就,展望谋划浙江律师业发展...

2024年11月27日,福建律协副会长张建农一行到浙江律协走访交流。浙江律协专职副会长陈三联、副会长史建兵、张震宇等参...

即将施行的《民法典》对于很多民法制度有了更新或者修改,不当得利制度也不例外。

笔者仍将大致遵循制度起源、法典规定和未来预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介绍。

罗马法、民法通则上的不当得利和制度意旨

1.罗马法虽有表,但尚无里

在罗马法中,不当得利被理解为准契约。由于契约是应当以当事人间的合意为前提,假如当事人间对某一项事务没有一致的同意,自然不能称为契约。

然而,实际生活中,又总有些事情,当事人间并没有同意,却产生了和缔结契约一致法律效果,且已经上升到需要法律加以调整和规制时,这种情况就可以被称为准契约。

在罗马法上,准契约一般有不当得利、无因管理和其他准契约几种类型。

例如,《十二表法》只是规定了果实落在了邻人的土地上时,果树的所有权有权取回果实。之后,大法官又通过裁判允许丢东西的人提起“请求返还诉”(condictio)。再之后,又确定了“任何人不得损人利己”的原则。再往后,优帝一世编纂法典时虽有规定但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制度。

《民法通则》第九十二条中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

《民通意见》中则规定返还的不当利益,应当包括原物和原物所生的孳息。利用不当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扣除劳务管理费用后,应当予以收缴。

可以说,我国原先针对不当得利制度性的规定仅仅规定了不当得利的概念以及后果,这当然无法满足社会实践需要。

于是司法判决中法官根据实际情况和学者所进行的研究观念在个案中进行了相应的裁判。所以,民法典将裁判理念和学者研究进行了整合和吸收。

3.制度意旨:为了调整价值的正常流动秩序

究其制度起源,不当得利制度的目的和意旨之所在,是为了保障正常的物的价值或者人身利益的正常流动秩序。

从反面来说,就是为了调节因为价值产生了不当移动时,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的问题。

我们只有在这个本质意义上理解不当得利,才能够更好把握不当得利中的一些制度性设计。否则,可能会有所误解。

民法典规定的介绍和思考

1.法条原文

民法典中对不当得利规定在第三编合同编,第三分编准合同,第二十九章不当得利,第九百八十五条至第九百八十八条。另外,在总则部分民事权利中,也以说明债权包括的内容时提及了不当得利。具体条文如下:

第九百八十五条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为履行道德义务进行的给付;

(二)债务到期之前的清偿;

(三)明知无给付义务而进行的债务清偿。

第九百八十六条得利人不知道且不应当知道取得的利益没有法律根据,取得的利益已经不存在的,不承担返还该利益的义务。

第九百八十七条得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取得的利益没有法律根据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其取得的利益并依法赔偿损失。

第九百八十八条得利人已经将取得的利益无偿转让给第三人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第三人在相应范围内承担返还义务。

第一百一十八条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债权。债权是因合同、侵权行为、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以及法律的其他规定,权利人请求特定义务人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由此规定体系不难看出,我国民法典实际上采纳的是不当得利是准合同的概念。但是同时,也承认了不当得利是债的发生原因之一。

由于各国民法典对不当得利的规定有所不同,也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关于不当得利到底是准合同还是债的发生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立法体系上的争论。

从实务观之,这种争论似无必要。毕竟,不当得利产生了债,权利人得依据规定要求返还,而它又确实是类似合同。

2.构成要件上的正反两面

正面:没有根据获得利益,他方因此遭受损失。

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简而言之,只有一句话:没有根据获得利益,他方因此遭受损失。

详细解释则为,没有合法原因,一方受有利益,而他方遭受损失,且这种得利和受损有因果关系。受有利益既包括不该多的多了,该少的没少。损失则恰恰相反,不该少的少了,该多的没多。

至于因果关系的理解上,一般应为直接。没有合法原因一般指法律的直接规定和当事人间的约定,还需注意当事人间的约定不应违背公序良俗。

反面:道德、之前、明知,还需加上不法原因的给付。

民法典规定的三种除外情形较好理解,且与学说一致。需要一提的是,学说中一般认为不法原因的给付不应构成不当得利。例如,某甲贿赂官员,对官员给付财产的行为不应构成不当得利。再例如,某甲与他人通奸,某乙发现,某甲当即支付两千元,要求某乙为其保密。甲乙间似乎构成合同关系,但因违背公序良俗,某乙的所得不应构成不当得利。严格意义上说,上述两份财产,均是应予收缴的。

3.善意得利时,取得利益不存在的,无需返还。

善意得利,指得利人不知道或者不应当知道所得利益不属于自身所有。例如,甲乙二人同坐一间办公室,二人日常均饮用一样的饮料。一日,甲将其所购饮料随手置于乙的办公桌上.乙回到办公室时,误以为该饮料是自己昨日喝剩下的,遂饮用完毕。本例足以构成不当得利。

如甲依不当得利要求乙返还利益,乙援引民法典之善意得利规定足以抗辩。因为乙完全有理由相信饮料就是自己的,而饮料已经不复存在,依民法典之规定,乙无需返还饮料。

然而,一项法律制度和他项法律制度并非截然区分,往往会有交叉甚至竞合。

在本例中,不当得利制度就与基于物权的返还原物请求权产生了竞合。如甲因其为所有权人,要求乙作为占有人对动产灭失承担赔偿损失,甲能否获得赔偿呢?笔者认为,不能。

首先,动产占有人在恶意占有时需承担赔偿责任。

占有的动产或者不动产毁损灭失并不一概需要赔偿,一般仅在占有人具有恶意时,需要赔偿。这一内容规定在民法典的第四百五十九条。本例中,乙纯属善意占有,不存在恶意,自无需赔偿。

其次,不能获得损失,也不是毫无救济。

虽然不当得利和恶意占有制度规定如上,但是,民法典的第四百六十一条紧接着规定了动产毁损、灭失时,占有人应当将因毁损、灭失取得的保险金、赔偿金或者补偿金等返还给权利人。

意即在财产毁损灭失时,即使善意的占有人也应将取得的“三金”返还权利人。因“三金”已并非不当得利中的利益,故本条规定与不当得利的规定并不冲突,且对失利人亦为保障。

在所举例子中,又不存在所谓“三金”的问题,是不是说明,甲的权益无从保障了呢?是的。

在善意得利中,价值的流动秩序出现混乱,无法归咎于得利人,即使失利人受有损失,法律也不问。更何况,利益已经不复存在,自不存在返还之可能。

那么又如何理解不复存在、是否需要区分特定物种类物?货币是否可以不复存在呢?篇幅有限,请大家检索(2017)最高法民再287号民事判决书了解。

4.恶意得利时,返还利益且需赔偿损失

前文花了较大篇幅,阐述善意得利的后果。恶意得利的后果相对较为简单,不仅需要返还利益,还需要负担相应损失。损失包括原物的孳息可得利益。

5.无偿转走,可向第三人请求

得利人如有偿转让,失利人应可依据第九百八十七条之规定向得利人主张权利。

另外,无偿的理解应扩大。不仅包括是否支付对价,也包括清偿债务或者实现了其他利益。

针对该条规定,举例理解为,甲于支付宝中转账,错转五万元至乙账户中,乙属恶意得利,但是乙立即将该笔款项无偿转至丙处。甲如何实现权利?

其一,甲既可向丙主张也可向乙主张。此条规定表述为“可以”,而非“应当”,甲享有选择权。

其二,甲可向丙主张利息损失。因法条规定为相应范围,此处范围应包括上条规定的损失。

其三,丙如系乙之债权人,乙转款为清偿债务,不属于无偿;丙如系乙之子,乙转五万元至丙处系给付生活费,亦不属于无偿。

适用的可能和预测

1.应注意与其他制度竞合

前文多次提及,不当得利制度与返还原物请求权有所竞合。在未来的适用过程中,应当注意考察制度竞合时,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的不尽相同之处。

本文论述的结论虽在竞合状态下,达致的仍是较为一致的结果。但是由于不同请求权基础的法律规定的不同,纠纷管辖的不同,适用法律上必然有所区别,应当进行必要的区分,以免当事人不能很好的保障自己的权利,法院不能做出合理的判决。

2.注意举证是否得利以及是否善意得利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权利人为最大程度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会尽最大可能的将本不应承担义务的主体列为被告。不当得利领域也比较常见。

此时就需要举证自己没有获得利益,没有财产的不当增加。或者从因果关系、合法根据等角度举证证明不属于不当得利,进而无需承担权利人所谓的义务。

此外,如认为自身构成善意得利,也应注意举证。我们不否认善意得利的举证较为困难,且无法避免的受到不同法官自由心证(或称内心确信)的影响。

但是,既然法律规定了善意得利时,得利人在利益不存在时免责,善意得利人就可以从利益是否尚且存在,自己是否不知道也不应当知道得利没有根据等多角度进行举证。

3.有第三人时,不妨一并主张

现实生活中,无偿转让的例子应当并不多见。但假如发生,从权利人角度而言,为了实现权利,不妨将得利人和第三人列为共同被告。防止因主体不准确产生不利于维护合法权益的后果。

(作者:潘雪松,安徽瀛国伦律师事务所)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大关路100号绿地运河商务中心11幢19层邮编:310011

THE END
1.民法新动态:引领法律变革的四大领域深度解读此外我们也应该加强对民法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民法的认知和理解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法、信任民法、运用民法从而共同推动社会的法治进程总结:民法的完善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不断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变化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支持。https://blog.csdn.net/JiYan_red/article/details/144258073
2.民法典全文解读深入挖掘法律体系的每一个角落民法典全文解读:深入挖掘法律体系的每一个角落 民法典的历史演变与编纂背景 《民法典的制定历程》 在中国,民法典自古以来就一直是法律体系中的一部分。从唐代《唐律疏议》到清末《大清通礼》,再到近现代各个时期的民法条例,每一次更新都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https://www.wemvhjgm.cn/ke-pu-wen-zhang/73880.html
3.民法典背景下民商法发展空间与路径研究2020年,中国第一部民法典成功编纂并颁行。民法典的顺利出台,带来了如何切实推动其实施的要求,其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需要重视我国民法典实施与后续民商法发展的关系问题。笔者立足我国民法典特殊开放体系及其积极效应的视角,揭示出其实施与后续民商法的发展存在一种极具包容的关系,由此提出应当秉持开放性的实施立场。http://legalinfo.moj.gov.cn/sfbzfpffzll/202412/t20241211_510991.html
4.宪法与民法典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内容范围: 宪法主要关注的是国家基本制度及其运行规则;而 民法人事 立法,则聚焦于个人的财产权利、合同行为等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解释角度: 对于同一问题,如私有财产保护,宪法国家可能会从更宏观全局出发来定义它;而 民法人事 立 法则可能会从更加细节化操作性的角度出发。 https://www.1lhyh3ij.cn/mei-ti-bao-dao/460568.html
5.探寻中国民法典的元解释探寻中国民法典的元解释 《民法典总则编通释》序言 □ 唐勇 谢秋荣 “什么是你的贡献?”写一篇文章要问,著一本书更要问,《民法典总则编通释》一书自也是无法绕开此问。2020年5月28日民法典颁布,从成文法角度新中国民法至少在形式上“走出了学徒时代”,有了相对整全的正式法源。于实务而言,有了系统的私法http://www.legaldaily.com.cn/fxjy/content/2024-12/10/content_9089308.html
6.迪米特里奥斯·利纳达托斯赵诗文译在民法案例研究中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早已不再是一个时髦的话题,而是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未来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之相关的责任和归责问题在学术研究中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为民法案例处理的教学准备了一些精选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解答。 一、引言 几年前,法学研究开始关注人工智能,当时人们可能还犹豫,这是一个真实现象https://www.jfdaily.com/sgh/detail?id=1476505
7.民法典全面内容中国新时代民事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民法典作为国家最基本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保障法律,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对现有法律进行整合、优化的结果,也是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种预见。在这一背景下,民法典的内容具有深远意义,它将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正、稳定和繁荣的社会? https://www.cjan6a6c.cn/xue-shu-huo-dong/455808.html
8.民法的起源民法的起源,古代西亚地区,民事规范,民法的起源,东方法, 民法的源远流长。公元前3千年末,古代西亚地区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数百年之后,最早的法律记载就出现了。古代西亚是世界上最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2006108729.nh.html
9.民法的起源民法一词并非我国法律史上固有的概念。清末制定《大清民律草案》,民国初年制定《中华民国民律草案》,均称“民律”,而不称为“民法”,1929年5月23日南京国民政府公布民法总则(民法典的第一编),是我国法律上使用“民法”一词的开始。日本学者将荷兰语“burgerlyk regt”的译语,新创而成为“民法”,我国作为法律术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403/09/37063_1024623556.shtml
10.学法律给我带来了什么好处?西方文明有三大起源:希腊哲学、基督教、罗马法。罗马法是现代民法的渊源,最核心的部分是平等的理念。学习民法,第一个学的就是平等主体的概念,然后才是总论、债权、物权等,平等主体的理念核心是人格平等,这是中国是没有的,儒家思想讲得是天地君亲师的等级,所以我们最多只能发展到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的“均贫富”口https://www.tmtpost.com/88699.html
11.讲座预告经济不景气,政府能做什么?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主讲人默认规则与民法的起源 主讲人:桑本谦(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海洋大学“繁荣工程”第二层次特聘教授) 主持人:常安(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 时间:10月28日19:30 主办: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 参与方式:腾讯会议(ID:214-363-568)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KOQ3MHQ0514R9P4.html
12.民法法典化的历史回顾出于对民法事业的热爱和学者的责任感,笔者就民法法典化问题作一项专题研究。本文先对世界历史上民法法典化历史作一个回顾,以从中总结出对法典化的一些基本认识。 一、民法法典化的起源-查士丁尼的法典编纂 法律是一个扎根于特定社会和民族的文化现象,但又是一个存在共同规则的世界文化现象,因此有一个相互学习、借鉴、https://www.lawtime.cn/info/lunwen/mfqutmflw/2006102651796.html
13.民法是“权利的宣言书”从罗马法到现代民法,从《十二表法》到《民法大全》,从《法国民法典》到《德国民法典》再到《瑞士民法典》,本书从民法概念到民法原则、民法地位,追溯民法起源,梳理民法演变,探究民法本质,从公法与私法划分之争、民商合一还是民商分立、民法立法理念的选择、民法历史演变的路径、民法意旨的探求、民法如何规制人及其生https://finance.sina.cn/2024-08-02/detail-inchfezm4019302.d.html
14.全国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考前培训系列教材:相关法律知识分册(第2版第一节 民法的基本概念、原则与调整对象 一、民法的概念 (一)民法的起源 现代民法起源于古罗马法中的“市民法”。古罗马法中的“市民法”是调整具有完整法律人格的市民之间的平等法律关系的法律,尤以调整这些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为主。古罗马法在经历了中世纪的暗淡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而被重新发掘https://windowsfront.com/books/11535134
15.民法的渊源是指()。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民法的渊源是指( )。A.民法的起源B.民法的深度和来源C.民法的发展历史D.民事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文档转化为https://m.shuashuati.com/ti/a17dbf4441944d7f8e3af052e7f6d10e.html
16.诉讼时效的适用论文12篇(全文)关于时效制度的起源最早可以见到的文献资料是来源于古罗马的法律, 其中在古罗马著名的《十二铜表法》中就已经有了相关的规定。在铜表法中记载了人类法律最早的关于“取得时效”的法律记载, 在该记载中规定了对于取得方法律时效的准确认定, 在此之后同样规定了消灭时效。关于“诉讼时效”最早是起源于苏俄民法, 早在https://www.99xueshu.com/w/ikey6y6ktdsg.html
17.居住权制度的起源及“入典”的意义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物权编中设立了居住权制度。笔者从理论背景及司法案例出发,探讨我国居住权制度的生成与应用。 居住权的定义 (一)居住权的概念起源。居住权最初来源于古罗马法。罗马法早期,先于居住权产生的是用益物权,用益权产生于公元前http://e.mzyfz.com/paper/1498/paper_38531_8587.html
18.《现代合同理论的哲学起源——法学学术经典之民商法译丛》((美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现代合同理论的哲学起源——法学学术经典之民商法译丛》,作者:(美)戈德雷 著,出版社:法律出版社。最新《现代合同理论的哲学起源——法学学术经典之民商法译丛》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现代合http://product.dangdang.com/9188603.html
19.法的起源(精选三篇)知识与能力:识记罗马法、《十二铜表法》、万民法以及《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通过断案、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理性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和材料的展示、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台阶、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去探究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通过阅读、分析材料来理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ru8ai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