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政治马原精选120道选择题(附答案)(第2页)考研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D.欧洲人文主义

2.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中国化是:

A.在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B.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

C.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指导和运用于中国实践,从而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D.对中国传统哲学批判继承的过程

3.唯心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源:

A.生产力低下和科学不发展,片面扩大了精神的作用B.社会没落反动阶级的拥护和利用,使其得以保存和广泛流传

C.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观性、直线型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D.片面夸大概念理性

4.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B.世界统一于存在C.万物皆在我心中D.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原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主观辩证法D.形而上学

6.实践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这是因为:

A.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B.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C.实践构成了人的特殊生命形式D.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

7.客观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联系的普遍性的表现在:

A.每一事物内部的联系B.一事物与它事物的联系C.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D.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

8.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认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9.“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的这句话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0.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1.下列例子中属于否定之否定现象的有:

A.冰─水─汽B.生产粮食─粮食被人消费─生产粮食

C.团结─批评─团结D.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象说

12.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彻底划清了:

A.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界限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限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界限D.辩证反映论与形而上学反映论的界限

1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主体是:

A.一般的抽象的人B.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一定的集团和社会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审美关系

15.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16.当原子论被科学所证实之后,道尔顿断言:“物质是最终的、不可再分的单元。”整个19世纪,原子论占了绝对地位。但是1897年电子的发现,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物理学革命。这时,电子的发现者汤姆生在1900年的《元旦献词》中声称:“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电子再不可分了。但随后基本粒子的大量发现,又宣告了这一预言的破产。以上这段材料说明了:

A.相对真理是绝对真理的具体表现B.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

C.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只能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近似正确的反映D.任何科学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17.真理和价值的关系是:

A.追求价值以追求真理为基础B.追求真理以追求价值为目标

C.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在社会实践中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真理和价值都要通过实践检验

18.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19.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最主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表现在:

A.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B.物质生产的发展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C.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原因D.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

20.马克思曾指出:“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同时也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这说明:

A.从一定意义上说,生产的需要决定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B.科学是一般的生产力

C.科学不是生产力的独立的、直接的要素D.科学越来越不具有独立性

21.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下列关于上层建筑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上层建筑由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组成B.政治上层建筑是意识、思想的“物质的附属物”

C.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D.政治上层建筑是观念上层建筑的前提和基础

22.马克思指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意味着:

A.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革命因素B.社会历史是由科学技术所决定的

C.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的动力D.科学技术具有多方位的社会功能

23.同自然规律相比,社会规律的特点表现为:

A.社会规律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B.社会规律是人的自觉活动的规律

C.社会规律只有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D.人们对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可以做出科学上的预见,但不能预见具体事件的发展

24.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它具有与自然经济不同的特征是:

A.商品经济是交换经济B.商品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劳动以自然分工为基础

C.商品经济是开放型、开拓进取型经济D.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生产为物质基础的经济形态

25.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而价值是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下列关于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表述,正确的有:

A.使用价值是永恒范畴,而价值是历史范畴B.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C.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创造的,而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D.使用价值和价值既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又相互对立

26.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因素,缺一不可。当生产者把商品卖给消费者时:

A.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得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B.生产者既实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实现了商品的价值

C.生产者实现了商品的价值,却让渡了商品的使用价值D.消费者得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却支付了商品的价值

27.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的区别在于:

A.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的人类劳动

B.不同的具体劳动的质不同,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

C.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D.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28.马克思指出:“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把金银等贵重金属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因为:

A.金银是贵重的稀有金属,具有价值B.金银本身所具有的天然特性最适合充当货币

C.人们偏好拥有金银等贵重金属D.金银是天然的,不需要付出劳动

29.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B.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

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D.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又制约供求关系

30.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它是:

A.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B.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C.是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D.是研究价值形成和价值分配的理论

31.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分析的意义在于揭示:

A.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资本运动所采取的形式B.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C.不仅可变资本而且全部资本都是工人的劳动创造的D.工人的个人消费不过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劳动力

32.资本家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影响资本积累数量的因素有:

A.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B.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C.预付资本量的大小D.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33.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关于资本主义工资的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科学地区分劳动和劳动力是揭示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关键B.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分为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两种

C.资本主义工资小于工人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新价值D.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区别

34.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学说论证了:

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B.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C.平均利润的形成

D.利润率的下降趋势

35.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总是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直接后果是:

A.单个资本的增大B.科学技术的进步C.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D.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36.马克思指出:“我们在这里最初看到的利润,和剩余价值是一回事,不过它具有一个神秘的形式,而这个神秘化的形式必然会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产生出来。”恩格斯也指出:“马克思一有机会就提醒读者注意,决不要把他所说的剩余价值同利润或资本赢利相混淆。”对这两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种具体形式B.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内容

C.剩余价值是资本的赢利D.利润常常只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37.列宁说:“从自由竞争中生长起来的垄断并不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这种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因而产生许多特别尖锐特别剧烈的矛盾、磨擦和冲突。”垄断并不能消灭竞争,其原因在于:

A.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仍然是生产社会化B.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

C.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是私有制经济D.不存在“绝对的集中”和“纯粹的垄断”

38.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始终发挥作用。但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却有所不同。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有:

A.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B.价格围绕交换价值上下波动

C.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D.市场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

39.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垄断价格的形成只是使价值规律改变了表现形式。因为:

A.垄断价格不能完全脱离商品的价值B.按垄断低价的买卖行为,仍然是等价交换

C.从整个社会看,商品价格总额和商品价值总额是一致的

D.垄断高价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垄断高价的商品上

40.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明显表现有:

A.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B.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C.国际金融交易的总额大大超过了国际贸易的总额D.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投资格局多元化

41.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这是因为:

A.资本主义已经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丰富的统治经验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有调整的余地,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生产力继续发展

C.落后国家首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物质技术基础上超过资本主义需要相当长时期

D.社会主义在一国或几国首先胜利,面对国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可能出现倒退和反复

42.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是:

A.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B.19世纪七十年代,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C.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D.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

43.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表现在:

A.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B.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C.没有看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D.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44.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A.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B.属于特殊发展状况

C.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45.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原因是:

A.根本指导思想的多样化B.各个国家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

C.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D.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46.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有:

A.阶级基础,即工人运动的发展B.思想基础,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C.组织基础,工会的发展D.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47.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其领导主要是:

A.思想领导B.政治领导C.组织领导D.军队领导

48.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体现在:

A.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B.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C.对未来社会进行精心设计D.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49.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体现为:

A.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B.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

C.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用事实证明

D.共产主义是依据社会发展规律设立的社会发展目标

50.实现共产主义的长期性表现在:

A.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需要很长时期B.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得很好,不可能转变为社会主义

C.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是长期的D.当代社会主义已经被资本主义所击败

THE END
1.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例子有哪些?这是客观存在的联系,不能随著人类的意识而发生改变。 联系的普遍性:所有的苹果都具有一样的特征。 联系的多样性:虽然每个苹果特征是一样的,但是每个长得都不一样。 客观性。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联系具有普遍性。 第一,任何https://wenda.so.com/q/1678838010219678
2.普遍管辖案例范文4篇(全文)【课堂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在准确把握联系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原理的前提下,能真正到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教学反思】: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设计这节课的意图是通过时政材料、通俗易懂的生活中的例子,把抽象的哲https://www.99xueshu.com/w/fileh32u73bl.html
3.联系的普遍性例子联系的普遍性例子我心依旧 2024-8-2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表明世界上一切事物与它周围的事物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蛇和庄稼存在食物链:蛇吃田鼠、田鼠糟踏庄稼、蛇保护庄稼。体现自然界的联系性。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体现人类社会的联系性。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我们做数理化题目需要运用语文知识审题;做物理、https://m.edu.iask.sina.com.cn/jy/2sGC3p17m0Z.html
4.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螺旋是量变,上升是质变矛盾还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贯穿一切发展始终 特殊性:矛盾着的事务它的每个侧面都有其特点,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这些矛盾构成的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用一个例子来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白马非马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4976835/article/details/124210287
5.论个别例子与“普遍性”的辩证关系其实,当原题谈“普遍现象”时,有些人妄图用“个别例子”反驳,他的个别例子恰恰反证了原题的普遍现象,因为如果原题谈的不具有普遍性,那么他反驳时就不需要提个别例子了。 简而言之,反驳普遍性,真正应该用的是大数据,而不是个别例子。 ——作者:黑格尔《论逻辑的严谨性与瓜子脑仁们的物种隔离》 https://www.douban.com/note/680649121/
6.2018考研政治错题集:马哲第三章多选[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普遍联系与系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稳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四个基本特征:①整体性。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是部分的有机统一、集合。集合中的各个部分以一定的结构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使事物的整体具有某种新的属https://kaoyan.wenduedu.com/20170425/39019.html
7.谁能帮我举一下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的例子?谢啦啊!(*^联系的客观性:你是你的父母生下的.这是客观存在的联系,不能随著人类的意识而发生改变.联系的普遍性:天下间所有女性都具有相同的身体特徵.联系的多样性:虽然每个女性的身体特徵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长的确实不一样的.呵呵例子不是很雅.但是这样理解比较好,我去年高中时期就是这样想的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7f68a0133f1dc8a1851e9ecb04c0c561.html
8.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优质课教案推荐关于第一点,要注意“周围”这个词,它不仅有空间的意思,还有时间上的周围,其实这就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了联系的条件性;第二点,不仅事物之间有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也是有联系的;一切事物都是处于联系之中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也是我们要掌握的第三点。通过刚才小组同学举得很多例子我们已经知道https://www.21cnjy.com/A/130/136/V601659.shtml
9.政治学习方法(通用26篇)首先,普遍联系指的.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任何一个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即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找不到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东西。 其次,要把握事物的联系不是抽象的、无条件的。对事物的联系要作具体分析,以时间、地点、https://www.fwsir.com/xinde/html/xinde_20220102162710_1559585.html
10.生活与哲学原理总结(精选6篇)四、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fzd03kp2.html
11.八年级政治下册教案设计(精品6篇)2 从理论和实践上讲清楚可是的重点内容——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 通过展示flash精美课件《木桶和木板的对话》,观看后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五、教学过程: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活动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一些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例子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http://www.jiaoyubaba.com/jiaoan/57143.html
12.语法化和去语法化的动态关系分析AnalysisofDynamic语法化是语言演变中一种重要的演变方式,语言世界的可变性决定了语言发展的复杂性,语法化和去语法化构成了一个连续统的动态关系,两者既有共性特征,也有各自的不同之处:它们都是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但语法化具有普遍性,去语法化具有地域性;尽管演变机制相似,但语法化表现出能产性,去语法化表现出非能产性;虽然两者https://image.hanspub.org/Html/15-2911293_49762.htm
13.上海科技党建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就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原则。决定论原则,是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逻辑前提,否认了决定论原则,也就是否认了科学认识的根据,否认了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发展的成果,都雄辩地证明了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这主要可以从下面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得到证https://www.shkjdw.gov.cn/c/2014-04-30/486027.shtml
14.怎么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普遍性特殊性(有没有浅显易懂的只有并且必须排除人体自身的“心中存在的嗜欲即贪欲”,这得经过一个过程,在这个“排除心中嗜欲即贪欲”的过程中存在着“斗争性”,通过排除心中贪欲的“斗争性”,才能实现“心与九窍”同一的“同一性”,这种“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具有“普遍性”,因为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所谓矛盾的“特殊性”是指https://www.hljgvc.com/kyq/87163.html
15.知识论语境中的理解“意义”的理解具有普遍性。除了行动之外,对于语言表达的理解的核心同样也是把握其意义。因此,不论“言”还是“行”,意义问题都覆盖其间。这样一来,维特根斯坦尤其是戴维森的以意义为对象的理解论,就凸显出其价值。不过,就他们留下的学说而言,虽然戴维森走得较远,分别从心灵、语言、实在、行动等方面探讨了理解问题,https://www.cssn.cn/dkzgxp/zgxp_zgshkx/2022nd10q/202211/t20221118_55651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