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民法中的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八条【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一、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的概念

(一)守法原则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规定。这里的法律宜做广义理解,包括法律与行政法规。

首先,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容必须合法。例如,订立违法购买京籍户口指标的合同属无效合同。结合民法典第153条第1款的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这里,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是指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中非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不导致民事法律行为的无效。

其次,民事主体的法律行为在形式上也要遵守法律。例如,法律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二)公序良俗原则

该原则包括公共秩序(社会公共秩序和生活秩序)和善良风俗(社会公共道德,由全体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可、遵循的道德准则)。在民法总则之前,我国的法律并未明确采用公序良俗的概念,而是在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合同法第7条进一步具体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不少学者认为,所谓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共道德,就相当于国外民法中的公序良俗的概念。

公序良俗的概念起源于罗马法。按照罗马法学家的观点,所谓公序即国家的安全、人民的根本利益;所谓良俗是指人民的一般道德准则,这两个概念的含义非常广泛,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不断变化。史尚宽先生认为,公序良俗,是维持吾人社会的共同生活应遵守的一般规范。以公序良俗的观念限制法律行为的内容,为罗马法以来所公认。

二、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的功能和意义

我国民法典共有四处使用了公序良俗的概念,其一是该条的公序良俗原则。其二是第10条对于法源的规定,适用习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其三是第143条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之一为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其四是第153条第2款,违背公序良俗的法律行为无效。

公序良俗原则的功能主要包括对于习惯的调控、判断法律行为的法律效力。采纳公序良俗原则的意义在于,对私法自治进行必要限制、弘扬社会公共道德,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协调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和弥补强行法的不足。

公序良俗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有着密切的联系,都要求遵守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规范。区别在于,在适用范围上,诚实信用原则主要适用于财产关系,特别是商品交换关系,强调在交易活动中恪守信用、讲究诚实。而公序良俗原则主要适用于民事法律行为领域,同时也普遍适用于各种民事关系。在原则内容上,公序良俗原则比诚实信用原则更加具体、明确,而诚信原则更具有弹性,给予法官更大的自由裁量权。

三、实践中的应用

公序良俗的概念比较抽象。公序良俗原则实际上赋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公序良俗的调整机能由确保社会正义和伦理秩序向调节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市场交易的公正性转变,从而使法院不仅从行为本身、而且结合行为的有关情势综合判断其是否具有反公序良俗性。”

目前,有学者参考国外判例学说,将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类型化为10种,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1)危害国家公序型,比如以从事犯罪或者帮助犯罪行为为内容的合同;(2)危害家庭关系型,比如约定断绝亲子关系的协议;(3)违反道德型,如开设妓院的合同,实践中以性行为为对价获得借款的情形;(4)射幸行为型,如赌博,巨奖销售变相赌博等;(5)违反人权和人格尊严行为型,比如过分限制人身自由换取借款的情形;(6)限制经济自由型,比如利用互相借款扩大资金实力以分割市场、封锁市场的协议;(7)违反公平竞争型;(8)违反消费者保护型;(9)违反劳动者保护型;(10)暴利行为型。

THE END
1.公民守法意识,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要素找律师公民守法意识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提升公民守法意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加大执法力度、发挥道德引领作用和完善法律制度体系等措施,提高公民的守法意识,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https://kanfawang.com/post/17121.html
2.法律的意义和价值行业资讯法律的秩序意义:法律在构建社会秩序中起着主要作用,保证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通过制定行为规范,法律为社会的稳定有序提供了坚实的基石。 法律的自由意义:法律明确行为模式,让行为人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模式,同时,法律将个人自由赋予法律的形式,使自由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护。 http://www.anlihk.com/detail/id/103/
3.法理学授课讲义:守法与违法〔现实主义法学派〕(2)按照法律规范规定的行为模式认真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这是守法的实质要求。 (3)发生违反法律的行为或后果时,主动承担法律责任。 这是守法的保障性要求。 (五)守法的意义 1.只有普遍的守法,反映在法当中的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2.只有普遍的守法,依法治国的目标才能在中国变为现实。 https://m.51test.net/show/293444.html
4.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意义尊法学法是基础。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我们可以明确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是违法的,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避免无意中触犯法律。学法不仅是为了避免违法犯罪,更是为了在遇到问题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守法是关键。法律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每个人都需要https://www.meipian.cn/56l7fpob
5.2016年法律硕士(非法学)考试大纲(下篇:综合课)考研大纲守法的定义;守法的意义。 二、守法的要素 守法主体;守法范围;守法内容。 三、守法的原因 四、守法的态度 第五节法律监督 一、法律监督的概念 法律监督的定义;法律监督的意义。 二、当代中国的法律监督 国家监督;社会监督。 第十章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 https://www.kaoyan.com/dagang/569dc95f462f1.html
6.守法的意义守法的意义 生活短视频内容平台-匠子视频,专注生活技能短视频,让生活更精彩,重庆匠子空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https://m.jiangzi.com/baiduApplet/shenghuo/150168.html
7.七下道德与法治期末总复习提纲23、道德对青少年遵纪守法的意义是什么?P103 法治时代,并不否认道德的重要性。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尊法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有利于促进法治生活方式的形成。 24、法治中国对青少年的要求: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办事,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P103https://www.jianshu.com/p/7d251051687e
8.关于法治社会论文范文写作推进全民守法,共建法治社会相关论文一、全民守法的重大意义 全民守法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迫切需要,是在新的起点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社会主义 法治建设的迫切需要. (一)全民守法是发展社会主义 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 https://uwskqetuqcroib.wqxlw.com/lunwenfanwen/74317.html
9.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和意义练习文章公正司法的意义和定义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公正司法,就是受到侵害的权利一定会得到保护和救济,违法犯罪活动一定要受到制裁和惩罚。 全民守法的意义和定义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全民守法,指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https://dazi.91xjr.com/article/practice/desc-55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