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律例》的1810年:中西法律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次对话光明日报

董晓波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特邀研究员,江苏国际法治动态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比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中西文明交流史、法律语言学、法律翻译、语言战略与规划、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研究。

清代徐扬《姑苏繁华图卷》(局部)资料图片

《钦定大清律例》资料图片

在中国古代,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法制文明的发展进程,决定了古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特有的一套复杂、详备的法律体系。

秦汉以来,中国就已经形成了“不可一日无律”的法制治理型社会。中国古代律典的体系化演进具有极强的连续性,以战国时期的法经为源头,历经两千多年的传承发展至清代大清律例,其体系化的立法技术则不断完善。稳定的价值理念和持续改进的立法技术,造就了中国古代律典的高度法治文明,成为中华法系的标志。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君主专制王朝清王朝的国家法典《钦定大清律例》(以下简称《大清律例》),继承了中国几千年的法律传统,有着丰富的内涵,堪称古代司法文化与文化传统的结晶。

1810年,英国人乔治·托马斯·斯当东将《大清律例》翻译为英文并在伦敦出版,西方人至此首次见到了完整的古代中国法典,并因此对古代中国具体的法律条款有了直观的认识。以此为起点,西方人对中国法律的认识和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代表着明清以来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的一个高峰。本讲我们主要介绍《大清律例》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包括《大清律例》英译的目的及其背后故事,以及《大清律例》英语本价值和其对中西法治文明交流的影响。

《大清律例》:中国传统法律的集大成者

中国的律法,始于商朝的雏形法律和刑罚,以及后继于周朝的《九刑》及《吕刑》,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所写的《法经》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后来法家的代表人物秦国商鞅以《法经》为基础改革秦国法制,将原则性的法,细分成着重实则行为的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当时的整个中国采用了秦律,而中国古代历朝的法律,乃以秦律为滥觞。后来中国古代法制改革比较影响深远的,在于汉、唐、宋、明、清几个朝代。而我们今天要讲述的《大清律例》,则被后世学者视为中国传统封建法典的集大成者,是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最后一部与古代传统法制一脉相承的诸法合体法典(participlecode),汉唐以来确立的封建法律的基本精神、主要制度在《大清律例》中都得到充分体现。《大清律例》的制定充分考虑了清朝的政治实践与政治特色,针对当时的具体国内外形势进行了“增减损益”,在一些具体制度上,对前代法律有所发展和创新。

清朝从顺治元年开始,“详译明律,参以国制”,着手法典的制定,经顺治、康熙和雍正三朝努力,法典逐渐趋于成熟。乾隆皇帝即位后,继续命臣工对前朝律文及成例进行重新编定,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完成,并定名为《钦定大清律例》。随着它的颁布,完成了清代最为系统、最具代表性的成文法典。之后一直到清末法制改革之前,清代律例的律文不再有所变化,而对于清代法律制度的调整则主要通过增改例文的形式来进行。

《大清律例》共有39卷,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由8个图表组成的“律图”,即“六赃”“纳赎诸例”“徒限内老疾收赎”“诬轻为重收赎”“过失杀伤收赎”“五刑”“狱具”“服制”,且各图表后面均附有相应的“司法解释”,规定了具体量刑尺度。

第二部分是由7个篇目组成的436条全部法律条款,且每一个篇目均有律文题标名称。如首篇是“名例律”,共有律文46条,内容主要涉及“五刑”“十恶”“八议”等重要法律制度和对“作奸犯科者”所规定的具体罪名,以及其定罪量刑的7个基本犯罪类型的处罚与免予处罚的各项法律规定。

第三部分是具体法律条文的安排。按具体条文的题标,依次由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六部的篇名排列组合而成,包括“职制”“公式”“户役”“田宅”“婚姻”“仓库”“课程”“钱债”“市场”“祭祀”“仪制”“宫卫”“军政”“关津”“厩牧”“邮驿”“贼盗”“人命”“斗殴”“骂咒”“诉讼”“受赃”“诈伪”“犯奸”“杂犯”“捕亡”“断狱”“营造”“河防”各门,共计436条法律规定以及“因时以制宜”与律文具有相同法律效力的1800多条例文。

《大清律例》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首先,律例合体,严密周详。律例合体虽然并非清代立法者的独创,但“故律一定而不易,例则世轻世重,随时酌中之道焉”“律为一代之章程,例为应时之断制”,同样体现了我国封建法典的一大特点。清代从顺治二年开始修律,至乾隆五年编成《大清律例》,历时近100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考核了历代的得失,因此律例的内容颇为详备。“凡律所不备,必藉有例,以权其大小轻重之衡,使之纤悉比附归于至当”,其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法律特性被西方的中国古代法学研究者称为古代中国法律体制的顶峰。

其次,律设大法,例顺人情。《大清律例》是一个多部门法、多层面的混合体,它沿袭明朝敕令,遵循明代以来的立法体系惯例,律文一旦确立,除官方规定“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以外,其他人等严禁擅自改动,其律436条,实际上是法制道德化和立法理想化凝固不变的模式,例却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增长的,也就是说,律文的稳定性与现实生活变异性的矛盾依靠增加条例来解决。

再次,以刑为主,刑重于民。《大清律例》刑法条文占整个律文条款的近一半,据此,民事案件通常采用刑罚手段判决。从其卷数分配来看,总计39卷中,有关刑事处罚的占了15卷,如果加上其他各卷里本属于民事法律案件的刑事处罚条款,《大清律例》的刑法性条款总数保守估计占全律的70%以上。因此,与其说《大清律例》是一个诸法合体的法律文本,不如说其是一种以刑罚为主,民事为辅的法律文本,而且在具体司法过程中,多数民事案件的判决方式总是与刑事案件的判决方式雷同。此外,从法律文本的体例编排形式上看,《大清律例》基本上沿袭明律的形式,总体框架由“名例律”和“六律”成例构成两部分。篇首为“名例律”,共46条,对犯罪构成进行了原则性规定,相当于现代法律的“总则”部分,对刑名、刑等、赦免、共犯、自首等方面的法律适用作了概括性规定,并给出了相应的立法解释。

再次,“例”的作用凌驾于律之上。清朝从颁行《大清律集解》起,律文便被确认为子孙世守的成法,再修改时只是因时制宜,随时纂例,来补充和修改律文的不足。从康熙初年《大清律集解附例》的400多条,到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大清律集解》的824条,乾隆五年(1740年)的《大清律例》为1049条,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为1456条,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为1766条,到同治九年(1870年)增加到1892条。例的迅速增加,一方面反映了清朝统治者为防止法外遗奸、情罪不当,而不得不求助于新增例;另一方面,因例的形式比较灵活且便于随时将统治者的意志上升为法律,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其作用和效力都凌驾于律之上,实际上最后形成“既有定例,则用例不用律”“有例则置其律,例有新者则置其故者”的局面。

《大清律例》的英译:为西方认识当时古代中国法律提供了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托马斯·斯当东翻译的《大清律例》,只是将乾隆五年本中的436条律文进行了翻译,而另外的1042条例文则没有全面的翻译。对此,他解释说:“请允许译者自由地对原本进行删节,同时努力做到安排更为系统,风格更令人愉快,所用措辞更为和谐。”托马斯·斯当东认为,这种删减是很必要的,如若将《大清律例》全部内容翻译,会显得中国法律过于烦琐无序,删减后读者可以轻松地了解中国法律的基本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托马斯·斯当东对翻译例文的安排非常巧妙,“这些条例并未如原版那样编入律文,而是集中开列于附录。因其量少,尤其瞩目”。此外,还自主添加了一些皇帝谕令和京城邸报等内容。对于清朝皇帝的谕令,托马斯·斯当东认为,其内容虽未被收入《大清律例》,但是与律条有着相同的效果。为了避免中英互译中可能出现的理解偏差,托马斯·斯当东在英译本的《大清律例》中还加入了小注,这些小注主要是起到疏通和阐明的作用,多夹于律文或者例条相应的行文之间。最后,他在所有的律条前面都加上了罗马序数以进行编号,而且将《大清律例》中原律文所附例文的数目都标注在律文后面。“这一细节弥补了中国传统法典编纂技术的缺陷,即不注重条文序号。”可以说,托马斯·斯当东的这种做法调和了中西方的阅读习惯,为《大清律例》在西方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不过,托马斯·斯当东行动的主要目的是使当时在华英人迅速掌握清朝法律,以维护在华利益,并加深欧洲对清王朝法律、社会的了解。出于如此翻译目的和策略作用下完成的译本,的确便于西方读者的接受,却无法准确地还原文意,导致大量失真、失实情形的出现,进而使两种不同法律制度间的通约在此意义上也无法实现。

《大清律例》英译本的价值与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大清律例》出版后,托马斯·斯当东因熟谙中国法律,成为当时英国公认的“熟知中国人精神的专家”,并在国会具有了影响力。1833年时任英国国会议员的托马斯·斯当东以所谓中国法律落后为依据,向国会提出一项议案:要求英国政府在华设立法院,以便审理在华英国人的案件。这项议案获得通过。英国议会据此制定法令,单方面规定英国驻华领事有权审理与英国臣民有关的案件。鸦片战争后英国占领香港,英当局意识到以《大清律例》作为司法裁判依据有利于其稳固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当时英人参考使用的《大清律例》即是托马斯·斯当东翻译的《大清律例》英译本。

以后世的角度来审视,当时《大清律例》的翻译,对于西方认识中国法而言非常重要且珍贵,自此西方人“可以通过他们的法律找到可靠的证据,而且这些法律不是中国的崇拜者或是仇恨者带有偏见的空洞说辞,而是这个国家丰富的、原原本本的成文法”。一方面,它澄清了19世纪以前,尤其是启蒙运动时代西方对于中国法形象的争论。1810年《大清律例》的翻译使得西方第一次从中国法实证文本角度,分析中国法形象,并试图在赞美和批评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但是,我们也必须要认识到,另一方面中国古代法的形象在西方经过赞美与批评的历史起伏震荡,在《大清律例》被翻译后趋向平稳,但是这个所谓的平稳,其背后也包含着当时西方对中国法形象的摒弃以及对自身法律正当性的确信。在19世纪初,受到英译《大清律例》述评的影响,“西方法学中心主义”开始形成。在当时西方学者的眼中,古代中国法形象的落后性、封闭性逐渐成为一种截然不同于启蒙时代的形象出现在西方,成为一种新的“他者”。

《大清律例》英译本的历史局限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建立了海上殖民霸权,不断寻求在海外扩张殖民地。古老而富足的古代中国是其扩张的重要目标,英国政府曾几次遣使来华,研究中国的政治法律制度、对外关系成为英国政府需要。《大清律例》英译本完成后,成为当时西方解密清王朝法律和社会最不可或缺的脚本,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英国的海外扩张与殖民需求。

THE END
1.第十六批推荐使用外语词中文译名发布翻译词条语料库AIGC怎么翻译?来看这些涉及"人工智能"外语词的规范"中文名"。近日,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审议通过第十六批18组推荐使用外语词中文译名。本次拟推荐使用的外语词中文译名,均为与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相关的词条。 本次译名选词主要来源于专家推荐和《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技术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算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2IRCK80514R9KE.html
2.英语词根act,ag,ig=行为,行动搅动;使激动;使不安;(尤指为法律、社会状况的改变而)激烈争论,鼓动,煽动;摇动(液体等);激怒 将粉末倒入溶剂中,搅动到溶解为止。 Pour the powder into thesolventandagitateit until the powder has dissolved. 鼓吹社会变革的政治团体们公开谴责政府处理这场危机的方式。 https://www.englishtour.cn/29122
3.首先,政府应该颁布一些法律的翻译是:First,theGovernmenta王先生是哪里人?他是英国人。 Where person is Mr. Wang? He is the English.[translate] a租约期间,乙方如需扩大租用面积(包括调换房屋),租金应按扩租或调换房屋时执行的标准计算。[translate] a首先,政府应该颁布一些法律 First, the government should promulgate some laws[translate]http://riyu.zaixian-fanyi.com/fan_yi_4250353
4.各类证书中英文从1562年到1994年英国政府先后颁布《工匠法》《技术教育法》《教育改革法》等,不断推动国内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此外,英国政府还颁布各类法律,且有针对性的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白皮书,作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发展的指向标,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拥有了更加稳定的基础。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使得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既获得合法https://www.360wenmi.com/f/filejjr31v0j.html
5.英文法律术语法律术语 雅思口语8.5分经验分享 冬日不出门家中一对一 口语马上提高0.5-1分看这里 draft 法案,草案 Government bill 政府议案 to pass a bill, to carry a bill 通过议案 to enact a law, to promulgate a law 颁布法律 ratification, confirmation 批准 law enforcement 法律的实施 to come into force 生效 https://m.360docs.net/doc/a12575734.html
6.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专业术语翻译合集,中英对照最近翻译时整理的术语合集,分为NGO组织、政府和法律、内部治理三个部分,如下。我还找到网上前人整理的资料,在文章最后的附注中列出了网址。 一、有关NGO的术语: 民间组织Social organizations例句:“中国的民间组织或非营利部门通常被批评为‘二政府’或‘准政府’(Page 17)。”翻译引自“北大法宝”数据库。网上另https://blog.sina.com.cn/s/blog_4a37380f01017jab.html
7.法律英语翻译法律英语,法律翻译,法律英语翻译博客法律英语词汇在词源上大量收录采用了拉丁语、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中的法律词汇。英国法律英语中还大量沿用了中古英语,其主要原因是为了显示法律语言的神圣性、权威性和严密性,以区别于普通英语(common English),而以美国英语为代表的法律英语中倾向于运用简单明了的常用词汇来表达法律意思,即简明的常用语言(plain Englishttps://hffanyi.wordpress.com/tag/%E6%B3%95%E5%BE%8B%E8%8B%B1%E8%AF%AD%E7%BF%BB%E8%AF%91/
8.法律论文:“法治中国”英文翻译问题探析新华社发布的《决定》和《十九大报告》的英文版将“法治中国”译成rule of law in China,该译法目前比较流行。此外,笔者在其他网站还检索出了China based on the rule of law、a rule of law China等译法。即使在一些重要文件中,“法治中国”的英译也未能一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英译https://www.tingclass.net/show-7844-511707-1.html
9.全球环境治理范文12篇(全文)国务院2006年发布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完善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 研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 鼓励检举和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 推动环境公益诉讼。”这是我国政府关于建立环境公益诉讼的第一个正式文件。这将极大推动环境公益诉讼的研究和立法进程。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fs1d25ao.html
10.乌鲁木齐航空[官方网站]–乌鲁木齐航空有限责任公司(五)在本条件中如果含有与国家法律法规、民航管理规章、政府规定等要求不一致的条款,以国家法律法规、民航管理规章、政府规定等为准;本条件的其余条款仍然有效。 (六)在本条件中如果含有与乌鲁木齐航空最新颁布的规定不一致的条款,一律以乌鲁木齐航空最新颁布的规定为准;除不一致的条款外,本条件的其余条款仍然有效。 http://new.urumqi-air.com/micro/main/help/63db6a54257effa4641ba47d
11.中潜股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招股说明书连带的法律责任。 发行人及全体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发行人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 人以及保荐人、承销的证券公司承诺因发行人招股说明书及其他信息披露资料 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致使投资者在证券发行和交易中遭受 损失的,将依法赔偿投资者损失。 保荐人承诺因其为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制作、出具https://stock.stockstar.com/notice/JC2016072000000415_15.shtml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附英文)制定地方标准的项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第十六条 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组织草拟,统一审批、编号、发布,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法律对地方标准的制定另有规定的,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 地方标准在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1.asp?id=6503
13.易方达精债人民币:2024产品资料概要基金公告本基金可投资的债务证券包括但不限于上市及非上市债券、政府债券、可转换及不可转换债券、定息和浮息债券及高收益债券。本基金可将最多100%的资产净值投资于可转换债券(由诸如公司、金融机构及银行等发行人发行及/或担保)。 本基金可将其少于30%的资产净值投资于具有吸收亏损特点的债务工具(例如: 额外一级资本票据https://fund.eastmoney.com/gonggao/968117,AN202409041639725016.html
14.英语新闻词汇:“法律”用英文怎么说?在英文报道中,“依法治国”多表示为rule of law,“社会主义法治”则是the socialist rule of law。坊间曾有rule of law和rule by law的争辩,大家可要记清楚了,rule of law,也写作nomocracy,指的是“国家应该由法律来统治,而不是由政府官员个人意志决定”这样的理念;而rule by law则表示用法律来施行专制统治的http://skill.qsbdc.com/mobile/?mid=3&aid=11289
15.翻译'根据法律'–字典英文检查“ 根据法律”到英文的翻译。浏览句子中根据法律的翻译示例,听发音并学习语法。https://ku.glosbe.com/zh/en/%E6%A0%B9%E6%8D%AE%E6%B3%95%E5%BE%8B
16.新时代法律英语翻译全套教学课件.pptx; 特征六; 英文法律文本中大量使用被动句,是由法律文本的客观性所决定的。作为法律英语的一般规则,句子中的行为主体不但要明示,而且应置于句首。但被动结构利于表达法律语言的概括性特征,最大特点就是不带个人的主观性。法律文本的功能是传达信息,核心就是客观真实可信,因而法律英语常用被动句。 ; Example 1;The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614/8024044016004110.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