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出现了“汉朝法律儒家化”现象

由于秦帝国的滥用民力,致使爆发陈胜、吴广大起义,起义引燃了黄河两岸、长江上下各处的反抗之火,战乱四起,连年不断,社会生产遭受到严重破坏。

迫于这样的严峻形势,汉朝统治者明白,国家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若要取之,必先予之”,他们对人民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意在恢复经济,发展生产。

汉朝统治者总结的秦亡的教训之一,就在于秦帝国一味奉行法家思想,“法网”无处不在,严酷禁锢百姓。使得人民对秦帝国缺乏好感,更谈不上支持。所以,汉初统治者决定转变立法治民的指导思想,以“无为而治”为核心的黄老思想成为首选。

这种统治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刺激了农业的发展,汉朝的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逐渐强大,“文景之治”呈现繁荣景象。

(休养生息)

“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汉书.刑法志》),虽然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使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国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无为而治”的负面效果在“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下,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全国各地土地兼并开始日益严重,农民出现了流离失所现象,沦为地主家帮工的农民越来越多,甚至出现流民。

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制度,使诸侯国的权力扩大,威胁皇权统治,从文帝时陆续出现同性诸侯王叛乱事件,景帝时“七国之乱”爆发,尽管每一次诸侯叛乱事件平息后,中央政府都对诸侯的权力进行了削弱,但诸候坐大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面对这种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显然,黄老思想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调解社会的矛盾。汉武帝以其雄才大略的能力与气魄,着手建立一套与统一封建帝国相适应的政治模式。

儒家思想作为稳定民心、控制民心的得力工具,被皇帝采纳并着力推广,它逐渐对汉王朝政治、伦理道德、民风民俗、社会行为规范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治国维稳的法律也产生了作用,直接的表现就是“法律儒家化”。

(汉武帝)

法律儒家化,是指将儒家道德精神注入到法律、法令中,使封建法律具有伦理化的性质,也就是以儒家思想为立法及司法实践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汉代统治者通过“引经决狱”(主管刑狱之人直接引用儒家经典来断案)、“引礼入律”(将儒家的道德礼法引入到法律中)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法律实施过程中,使儒家思想成为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等各法律部分的灵魂,促使儒家学说的伦理道德获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权威。

公元前134年(元光元年),西汉大儒董仲舒上书汉武帝,提出: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法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意思就是各家学说,对治国理政的主张各不相同,使得君主无所适从,朝令夕改,官民不知道如何守法,最好的办法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

汉武帝从巩固皇权的角度考虑,认为千家言不如一家论,让兆民百姓全都步调统一,接受一种思想控制,对皇权最有利。于是他欣然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将其他各家的博士罢免,官办太学,设置儒家五经博士,讲授儒家经典。

董仲舒主张“德主刑辅”、“礼刑并用”,即“刑者,德之辅”,“大其德而小其刑”(《汉书.董仲舒传》),与之配套的便是“三纲”理论,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旨在维护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及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有效调整社会各种关系,成为汉代立法的指导思想。

儒家思想被立为正统后,汉律全面贯彻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三纲”,严惩触犯三纲的行为。使得“三纲”除了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外,更成为一种强制性的社会行为规范,从此,个人、家庭、社会、政治统治从行为规范到法律制度,形成了内在统一。

为维护君权、父权、夫权,汉朝陆续制定了一些新律法,如张汤制定的《越宫律》(旨在强化警卫,保卫皇帝安全),赵禹制定《朝律》(旨在对朝见帝王礼法制度进行规范)。同时为打击诸侯,汉朝又制定了《左官律》、《酎金律》、《阿党附益法》等律令,严惩中央官吏及在王国任职的官吏与诸侯勾结。

例如:

在罪名方面,汉律规定任何侵犯皇帝统治的行为均被视为最严重的犯罪,要处以极刑,如汉律规定“欺漫”、“诬罔”、“诽谤”、“腹诽”等罪名,保证臣民对君主的绝对顺从、忠诚。

汉律定罪量刑一项基本原则,是“亲亲得相首匿”,即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夫妻之间,除谋反、大逆罪外,均可首匿犯罪行为,也就是将犯罪的亲人窝藏起来。

本来窝藏罪犯在汉律中是一条罪名,要处以重刑,但汉宣帝地节四年下诏:“自今子首匿父母、孙匿大父母者,皆勿坐”(《汉书.宣帝纪》),父亲犯罪、祖父母犯罪的,儿子、孙子窝藏他们的,可以不加以治罪,晚辈不得告发长辈,否则以“不孝顺”论处,体现的就是儒家父为子纲的伦理观念。

在婚姻和家庭关系上,汉律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法律严格保护夫权。汉律规定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婚姻形式,“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丈夫只要“不乱妻妾位”,便可以大量畜妾(只要能养得起),而妻子只能无条件服从丈夫,心中悲愤,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丈夫与别的女人在一起。

这种“夫为妻纲”,倾向于保护夫权,使男女在婚姻家庭权利上严重不平等,妇女们没有独立的人格和个人权利,进一步沦为男人的附属品。

汉代法律儒家化开启了礼法相融合的第一步。秦帝国时代,儒法是相对立的,而汉朝中期以后,儒法开始相统一,礼与法互通合流,推进了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

而统治者正好利用法律儒家化的思想,禁锢和束缚社会民众的思维方式,使统治按照皇帝设计的轨道运转。“三纲”理论建立起一套尊卑等级秩序,使统治者进一步获取高高在上的合法依据。

这种社会等级秩序,固化了普通民众权利诉求的上升渠道。

从此以后,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百家争鸣”的景象,“百家争鸣”成为春秋战国时代的绝唱。

THE END
1.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制(精选6篇)“仁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影响并制约着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发展,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推动作用,这是当代德育应该吸取和借鉴的。 (二)中华民族精神之爱国主义传统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是由儒家思想里“忠”的伦理范畴演化而来的。“忠也https://www.360wenmi.com/f/fileyvnx0puw.html
2.浅谈汉唐法律儒家化汉律的儒家化始于汉武帝期,这是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的开端,也正是因此,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范围之大,历史之久以至其他思想都无可比拟,正是从董仲舒开始,从法律到社会思潮,从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到家庭伦理甚至个人行为无处不及,也由此,到二十世纪上半叶,一直影响着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https://www.fwsir.com/yanjiang/html/yanjiang_20071108001012_67320.html
3.“法律儒家化”与魏晋以来的“制定法运动”故历史地看,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显然要较“儒学对法制的影响”更进一步,指的实际上是按儒经所示礼法关系和相关准则、理念来系统地改造法律,本就不能脱离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法制领域形成的问题及其解决过程来加以讨论,而是一个有其特定内涵和时间起迄点的完整历史进程。瞿同祖先生之所以把法律儒家化进程的起迄点定在http://www.pacilution.com/ShowArticle.asp?ArticleID=9403
4.浅谈北魏“法律儒家化”(公主之死)书评浅谈北魏“法律儒家化” 故事关于一对皇室夫妻。妻子,兰陵长公主——北魏孝文帝的女儿,宣武帝的姊妹,孝明帝的姑姑。丈夫,刘辉——南朝宋室遗族,北上后入赘皇家,与兰陵长公主结为夫妻。公主善妒,难以容忍刘辉的不忠行为,于是残忍地杀掉了与刘辉有染的丫鬟。夫妻感情严重破裂、屡次爆发争吵,在灵太后支持下二人最终离婚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122084/
5.中国法律史学会东方法律文化分会2023年会议综述该案体现出以儒家经义为裁判依据的现象,此后 儒家经义进一步渗入律令,容隐的内涵扩张,反 映出法律儒家化进程的渐进性.该案对流刑的适 用被修史者视为儒家式五刑形成脉络中重要一环, 合乎唐人的正统观念.《隋书·刑法志》的编修 者大概把该案作为隋唐律儒家化过程中的代表性 案例纳入该书. 洛阳师范学院法学与https://www.sciscanpub.com/index/index/down_article/id/4994.html
6.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必1)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先秦到明清时期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的背景、内容和意义;说明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局限性,学会史论结合、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了解新中国的法治进程及其成果,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17pt3079ct10757n294371.html
7.简述法制儒家化自此以后儒家思想已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后继君主全面深入地推行礼法结合,并颁布了比较完善缜密的正始律,基本完成了北魏法制儒家化进程。由此可见,孝文帝法制改革是北魏法制儒家化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文以孝文帝法制改革为契入点,运用历史分析方法,首先论述孝文帝法制改革的历史基础,进而分析孝文帝法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影响,https://www.lawtime.cn/info/lunwen/qitalw/2011060976446.html
8.《法律讲堂(文史版)》20200629秦亡汉兴的法制规律(十六)春秋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面对汉武帝的“千年一问”,一代宗师董仲舒提出了“天人三策”,分别从文化、道德和历史层面对皇权形成了制约,同时在法律上董仲舒又开创了“春秋决狱”这一司法机制,跳出律令至上,以儒家经典作为最高裁判依据,开启了法律儒家化进程,那么“春秋决狱”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司法机制?又是怎样以圣贤https://tv.cctv.com/2020/06/30/VIDEbNcUcIwzCeNSaFm7emB1200630.shtml
9.《法律讲堂(文史版)》20200629秦亡汉兴的法制规律(十六)春秋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面对汉武帝的“千年一问”,一代宗师董仲舒提出了“天人三策”,分别从文化、道德和历史层面对皇权形成了制约,同时在法律上董仲舒又开创了“春秋决狱”这一司法机制,跳出律令至上,以儒家经典作为最高裁判依据,开启了法律儒家化进程,那么“春秋决狱”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司法机制?又是怎样以圣贤https://tv.cctv.cn/2020/06/30/VIDEbNcUcIwzCeNSaFm7emB1200630.shtml
10.20022012年司法考试法制史历年真题解析——单项选择题选项A错误。《春秋》决狱是法律儒家化在司法领域的反映,其特点是依据如家经典-《春秋》等著作中提倡的精神原则审判案件,而不仅仅依据汉律审案。 选项B错误。西周时期、民事案件称为“诉”,刑事案件称为“狱”,审理民事案件称为“听讼”,审理刑事案件称为“断狱”。据此可知,“听讼”和“断狱”并非断案方法。 https://www.lawpa.cn/changshi/880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