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大学教授丘昌泰口述南方周末记者汪韬冯洁整理
责任编辑:曹海东何海宁助理编辑袁端端实习生周琼媛陈佩
注:南方周末记者汪韬根据台北大学教授丘昌泰的论文和讲义整理。(何籽/图)
三边委员会由公众、企业和双方认可的第三方组成,推动企业实行“敦亲睦邻计划”,签订“三分法律、七分政治”的“君子协定”,解决法律外的诉求。
民众的环保知识逐渐增加,不再停留于环保意识阶段。环保知识是理性的,环保意识很容易被煽动。
“从非理性到理性,从街头到房间,如果大陆和台湾一样发展的话,我就满意了。”中国社科院群体性事件专家单光鼐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何其相似,中国大陆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车轮碾在了台湾的历史车辙里。在台湾早期的环保运动中,同样出现非理性的抗争,民众与政府、企业之间的信任隔阂。而两者的发展轨迹,也充满着相似性。
据丘昌泰介绍,台湾的环保运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0年代-2000年的“保护家园行动”,以污染受害意识为出发点,强调赔偿;第二阶段是2000年至今,以保护环境意识为出发点,强调环境价值的“社区营造运动”。
同样从索赔到诉求环境权,同样从地区性发展到全岛,同样卷裹进各种利益。
台北大学教授丘昌泰。(南方周末资料图)
兼顾情理法的三边委员会
早在1970年代,台湾的环境污染就已造成危害,却未得到政府重视。到了1970年代末,环保意识与抗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