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犯罪构成要件寻找辩点的实务探讨

辩护是以“辩”的方法、手段达到“护”的目的。对于刑事辩护而言,搜寻辩点属于基础而又核心的辩护工作。搜寻到正确的辩点,辩方即可针对控方的定罪立论、量刑基础提出辩方的辩护观点。所谓辩点其实质就是刑事案件中隐藏着的事实、法律、程序、证据问题,唯有通过细致的阅卷、证据梳理工作搜寻到正确的辩护观点,方可有效地为被追诉人进行辩护。

通常情况下,无论是实体辩护还是程序性辩护,均应依据构成要件展开,即对于某个构成要件要素是否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支撑某个构成要件的证据是否确实充分,围绕构成要件分析是实现有效辩护的基础路径。通过对构成要件的分析能够较为快速地识别案件的核心争点,进而展开有针对性的辩护。犯罪构成要件不仅是定罪与否的依据,同时还是量刑辩护的重要依据,辩护律师可以从犯罪构成要件的角度寻找辩点。因此,在辩护中尽可能地找出合理、恰当的辩点,为被告人提供有效辩护尤为重要。

从辩护的角度分析,辩护思路的种类大体有两种:一是无罪辩护,二是罪轻辩护。如果从辩护的目的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无罪辩护、罪轻辩护、量刑辩护、程序辩护、证据辩护五种辩护形态。

从刑事辩护的实际效果分析,量刑辩护是独立于无罪辩护之外的一种实体辩护形态,有其独特的价值目标。在量刑辩护中,律师通常提出本方的量刑信息和量刑情节,并逐一论证各项量刑情节对于量刑裁决的影响,从而最终提出对被告人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刑罚的意见,以说服法院作出对有罪被告人宽大处罚的裁决。可以说,提出本方的量刑情节(特别是酌定从轻量刑情节)与论证本方量刑情节对于量刑裁决的影响,是量刑辩护的基本方式。

在辩护实务中,量刑辩护包括三种情况:1.降低法定刑幅度;2.在法定刑幅度内从轻处罚;3.依照法定情节从轻、减轻、免除处罚。辩护律师根据个案搜寻出恰当的辩点后形成相应的辩护方案,向法庭阐述这些有理有据的辩点,最大限度地说服法庭对被告人适用最轻的裁决结果。下面笔者结合经办的案例,对这一辩护的操作方式作出简要的分析和梳理。

案例一:A某故意杀人案

被告人A按照被告人B的要求驾车载被告人B、C、D等5人到甲地一加油站附近对被害人L实施侵害,到达现场后,被告人B、C等人先下车殴打被害人L,被告人A在停好车后也参与了正在进行的殴打。在厮打过程中,被告人B、C等人将被害人L打倒在地,并用力踹被害人L头部,导致其脑血管破裂当场死亡。随后,被告人A某驾车载被告人B、C等人离开现场。起诉书中指控被告人A的行为涉嫌故意杀人罪,并以A不仅参与对被害人的殴打,而且驾车载被告人B、C等人到达案发现场实施犯罪,后又驾车载被告人B、C等人逃离现场而认定其在本案中起主要作用,应为主犯。案发后,被告人A的家人与被害人一方达成赔偿协议,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60万元,取得了被害人一方的谅解。

被告人A在本案当中的作用可以结合刑法总则与分则规定的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通过构成要件将A的行为进行详细划分,便于法庭的认定。量刑辩护通常建立在法院已经形成有罪裁决结论,或者控辩双方对被告人构成指控罪名没有异议的情况之下。律师量刑辩护选择要论证的是被告人在构成犯罪的情况下,应受到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予刑事处罚。具体分为以下几点:

1.分析被告人A驾车载其他被告人到达现场的行为。

(1)从刑法总则的规定来看,当对被害人实施杀人的行为时,此时对刑法保护的法益产生紧迫性的侵害,这时才进入犯罪的实行阶段,此前的行为均为预备行为。因此界定了A驾车载其他被告人到达现场的行为应为预备行为。即A驾车载其他人到现场只是犯罪预备阶段的一个帮助行为;

(2)从刑法分则的规定来看,A驾车载其他被告人到现场不是杀人的实行行为。根据该罪的构成要件得出,故意杀人罪的实行行为是“杀人”,包括被告人采取各种手段侵害被害人生命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总则的规定,着手是实行行为的起点。而本案中,A驾车载其他被告人到现场应属于犯罪的预备行为,较之实施杀人的实行行为作用较小,危害较轻;

(3)从法益侵害的角度看,分析各个阶段的危害大小来界定被告人A的作用。从犯罪中各阶段所起的作用看,实行行为对法益产生最为直接的侵害,实质性危害大于预备行为,而被告人A所实施的行为基本上都是预备阶段的行为。

通过以上三点得知,被告人A虽驾车载其他被告人到现场,但该行为从整个案发过程中看作用明显较轻。

2.分析被告人A在案发后又驾车载其他被告人离开现场的行为。

从本案中看出,各被告人对被害人实施暴力侵害后,导致被害人当场死亡,其杀人行为已经既遂。此后被告人A驾车载其他被告人逃离现场就属典型的事后行为,不能再将此行为认定为犯罪的帮助行为。

3.还可利用起诉书中指控的事实作为对被告人有利的辩点。

上述案例就是以犯罪构成要件为辩点,阐述被告人的社会危险性及其在案件中的作用,并以此论证被告人A具有从轻处罚的量刑情节,或者反驳从重处罚的主张。

案例二:Z某集资诈骗案

从表面看,Z某乙参与共同犯罪后实施了记账、出具房产担保合同、支付利息等帮助行为,起到了响应的作用;但从非法集资案件的犯罪构成要件深入分析,被告人Z某乙的作用明显较轻,并且对本案的大部分数额不应承担刑事责任。数额是我国刑法规定的最为常见的罪量要素,在以数额较大作为罪量要素的情况下,没有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就不构成犯罪。

结合集资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分析被告人Z某乙向借款人出具借据、出具房产抵押合同行为的性质及作用。一是起诉书指控Z某乙是后期加入的犯罪,为事中的共犯;二是在被告人Z某甲就借款金额、借款期限、利息等犯罪行为与被害人协商一致后,被害人将款项交给被告人Z某甲,后被告人Z某甲安排Z某乙向借款人出具借据,或者应被害人的要求安排Z某乙向被害人出具房产抵押合同。

1.从集资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分析。

在被害人将资金交给被告人Z某甲时,Z某甲的犯罪行为就已经既遂。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主观故意只能产生于事前即预谋故意,不能产生在事后。因此,被告人Z某甲通过向社会公开宣传的方式吸收资金,在被害人将资金交给被告人Z某甲时,其犯罪行为就已经既遂;另从侵犯财产罪的既遂标准看,只要财产脱离被害人控制,即将资金交给了被告人Z某甲后,其犯罪行为就已经既遂。故Z某乙在收到款项后出具借据的行为就是一种事后行为;同理,其出具房产抵押合同是在借款到期后无法归还的情况下,该行为对案发已没有促进作用。

2.从集资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分析。

Z某乙向各借款人支付利息是在既遂后对财产的处分,此时支付利息的行为对犯罪没有任何促进作用。因此,根据犯罪构成对Z某乙的行为评价时可以判断出其犯罪作用明显较小。

3.结合犯罪构成要件分析犯罪数额的认定。

辩护律师可以从构成要件的角度展开分析,以降低犯罪数额的方式争取最轻的量刑结果。

(1)对于预扣的利息不应当计入本罪的犯罪数额。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属于典型的数量犯,以达到一定的数量标准作为构成条件。这里的数量和前面所讲的数额有所不同,数额是指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数量,一般以人民币计算;数量是指犯罪财物的数量,例如伪造货币。如果以钞票面额计算就是数额犯,如果以伪造货币的张数计算就是数量犯。即数量不仅是定罪的依据,也是量刑的依据。

THE END
1.行政处罚案件中主观过错的认定如果当事人无法提供相反证据,或者证据不充分,或为减轻或免除法律责任作出让人难以置信、无法查证的辩解,虽然在理论上不能完全排除有这个可能,但是极不合理,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出现,即所谓的“幽灵抗辩”,则不予采信,应认定行政处罚责任成立。 三、以裁判者内心确信作为证明标准http://zbyyfy.sdcourt.gov.cn/dyzy/372897/372830/30446622/index.html
2.法律漏洞的认定标准正当理由及认定方法法信三、法律漏洞的确证性标准及其正当理由 四、法律漏洞的认定方法:类型化比较和批判性价值评价 内容提要:德国学者普遍认为“违反计划的不圆满性”是法律漏洞的认定标准,但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说理论证。法律漏洞的认定标准由排除性标准和确证性标准两个部分组成:不存在值得法律保护的利益以及法律有意保持沉默的生活事实属于http://faxin.cn/lib/Flwx/FlqkContent.aspx?gid=F767332
3.裁判文书援引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类型化研究——基于法律就司法语境而言,本文认为正当理由应当是: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构成法律论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者至少是因为援引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有益于推进法律论证,否则难以解释其司法援引的合理性。简言之,本文是以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为观察对象,以既有法学研究方法为基础理论的研究,尝试于法律论证相关的理论中寻找具有现实https://iplr.whu.edu.cn/info/1154/8409.htm
4.虚假诉讼范文11篇(全文)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10月24日发布的《关于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4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伪造证据通过诉讼获取他人财物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是要求按照第二种认定方式处理。理由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财物https://www.99xueshu.com/w/ikeyjeswj8tc.html
5.法律漏洞认定标准及其理由分析法律漏洞认定标准及其理由分析,法律漏洞,法律推理,认定标准,法律漏洞是各国司法实践普遍存在的难题,只是对于法律漏洞问题的研究,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将重心放在了如何填补法律漏洞的问题之上。https://wap.cnki.net/lunwen-1019861167.html
6.工伤事故的责任认定和法律适用工伤事故的责任认定和法律适用 杨立新 2003年3月30日 2003年4月27日,国务院颁布了《工伤保险条例》,确定了我国工伤事故保险责任处理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这是自1951年发布、1953年修正《劳动保险条例》以来第一次作出的具体规范工伤事故处理的行政法规。在此之前,1991年2月22日曾经公布《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061123165509_5204.html
7.法律思维方法(精选6篇)一些复杂案件事实查明中证据较多,法官采纳什么证据,不采纳什么证据,应当说明理由。法官进行案件事实认定,在证据采信方面要适当说理。二是法律适用。在遇到法律规定不明确、不清晰的时候,需要通过解释予以明晰、进行扩张或者限缩,对于法律未有具体规定的案件,需要适用诚信原则或者根据立法目的补充法律漏洞,这种情形就应当适当https://www.360wenmi.com/f/fileqvw1yp2f.html
8.司法概观:行政“滥诉”之认定标准与治理方略而在行政诉讼中,由于《执行解释》过分强调了行政诉讼的特殊性,导致限制行政再行起诉的标准过于严苛,不利于对原告诉权的充分保护。《适用解释》增加了“正当理由”作为再次起诉的条件,首先应当理解为对《执行解释》的放宽。具言之,原告获准撤诉后,如果原告再行起诉是在法定起诉期限内,法院一般应当立案。而禁止撤回起诉https://www.manxiu-law.com/manxiuyuanchuang/shiwuyanjiu/2017-10-16/2472.html
9.刑法漏洞的认定与填补法律拟制与法律类推:以刑法规范为视角文章浏览阅读431次,点赞4次,收藏5次。法律拟制与法津类推古已有之。中国自汉代实行“决事比”以来,“比附援引”、“比引科断”等类推方法,一直是官方认定或法定的审判方法和制度。而在西方_刑法体系解释填补法律漏洞https://blog.csdn.net/2401_84915584/article/details/140402095
10.用好了受益无穷(民法解释学)书评梁慧星教授《民法解释学》中对法律漏洞有详尽的叙述,黄建辉的《法律漏洞·类推适用》一书中对法律漏洞的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解释杨仁寿先生的《法学方法论》具体的阐述了法律漏洞的分类与法律漏洞的填补及对法官裁量权的合理限制,以上各学者对法律漏洞问题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关于法律漏洞的内涵,是指现行法律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904960/
11.法律漏洞的司法填补——以我国指导性案例为例法律漏洞的认定标准,正当理由及认定方法[J].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21, 24(2): 145-154. [5] 梁慧星. 民法解释学[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5: 264. [6] 杨仁寿. 法学方法论[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114. [7] 伯恩?魏德士. 法理学[M]. 丁小春, 吴越, 译. 北京: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Download.aspx?paperID=85644